水浒传读后感(3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浒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水浒传读后感 篇1
今天我写的是我对《水浒传》的另一个看法和感想,在这里面我会把《水浒传》和商业,还有人生连在一起说,请大家多多指正,多多提出意见。
为什么宋江能够成为头领
宋江能够成为头领靠的不仅是自己的本事,本来的地位和威信。更有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重要因素就是自己谦虚的品质,以及不忘本的品质。虽然他的本领很大,拥有领导风度而且拥有十分机智的头脑。但他还不忘记自己是晁盖收留的,也是晁盖请上山。但是,最后他最敬爱的和尊敬的晁盖哥哥却死在了史文恭的手中,于是他十分愤怒不仅让整个梁山伯的人都吊丧,而且自己还发下了血誓要自己亲手杀掉史文恭。
人就要有这股狠劲,果真他成功了,不过是卢俊义杀了史文恭而已。宋江成为梁山伯的当家不是偶然,是必然的。因为他有着别人没有的耐心,有着包容天下的胸怀,拥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还有他旁边的那一百零七名帮手。他从来都不逃避,从来都不干伤害老百姓的事情,从来都是为大家着想。不抱怨,不诬赖别人,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头领一个代表所要做的。做企业家虽然很累,风险很大,但是,所获得的也是非常大的。
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就要有一定的胸怀,要有一定的努力也要有一定的帮手。我们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我们的帮手,明白我们该干什么,我们缺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我们明白什么,那样的生活才是作为一个成功者所需要的。
人之所以活着,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宋江的理想就是想让大众过上好生活。有一天,梁山伯的所有人能够体体面面的过日子。但是,好生活刚刚开始就被乱臣贼子毒杀了,这也让我们明白了做头领的风险,还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每个人都有这自己的虚荣心,但是我们必须把我们的虚荣心从我们的心中驱逐出去,因为虚荣心多了,自己就会变得狂妄自大,自己受伤害的几率就越大。要想活着,就要抛弃平凡人心里想的钱钱钱,要多想为人民谋福祉的事情。
没有人能够在死亡中度过人生。而真正的死亡是心灵的死亡,心要是死了,良心要是坏了,自己这个人也就没有活着的意义了。我们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财富,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财富。自己要了再多的钱,结果自己却被人害死了,钱瞬间被抢完了,那么自己的所有都空了,没有任何的意义。只有让自己好好的活着,靠自己创造出来的价值来填充自己本不完善的生活,来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就算最后逝世了自己还是个小人物,但自己也是安心的。
我们要追求过好每一天,心里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一多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自己的一切都不会存在。
人不能像一台电脑,别人说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自己要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因为那样子才是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我们要记住,有意义的生活都是在我们的奋斗中,都是在我们的心灵上的,光是挣钱,活得没有意义,那就是一个木桩子。
人要有久远的理想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我在这里说一下,人的理想不要仅仅局限于自己,局限于自己的金钱。自己要有更伟大的理想,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都一定要高于别人。因为这个社会是强者的社会,弱者是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生存的。
何为强者,不是自己挣的钱多了自己就是强者,当然有的人挣钱是靠真本事的,而有的人是靠坑蒙拐骗,耍小聪明而得来的钱,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都是因为自己。
如果我们在这个社会存活不了,我们就只能回农村了,回了农村自己种种地,体会一下劳动的艰辛,明白一下自己该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然后再到城里去干自己的一番大事,相信那时候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的一个大伟的人。
精英家庭出精英,现在的社会就是那么残酷,我们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苦日子,那么自己就好好的努力吧!就当是为了自己的子子孙孙,想一想自己如果不努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模样,自己也许就不会那样子了。人要自律,不能每天在别人的管控之下过日子,也只有自己的自律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能够成功的人。我们自己就像一个玻璃杯,我们是选择自己静静的在桌子上,还是被别人捧着,应该会有很多人选择被别人捧着,那我们要明白,如果别人有一天变心了,松手了,那么我们会成为什么模样,一个好好的玻璃杯,最后却变成了玻璃渣。
我们一定要做一棵顶天立地的大树,不能做一朵玲珑娇小的小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树能够遮天蔽日,它是往下长的,他会生根,会靠自己汲取营养,虽然自己在生长的过程中有着被他人摧毁的风险,但是只要我们自己靠自己,让自己在生活中汲取营养,最终我们会顶天立地,会成为最雄伟的景象。
但是,如果我们做一朵小花的话,我们就需要别人来养我们,我们自己就没有办法获得营养,必须靠着别人的水来滋润我们,一遇到风吹雨打,一遇到暴晒,自己就会死掉,那么自己还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还没有几天就死去了。
我们要时刻记得我们要顶天立地,不能靠着别人。我们不能靠着别人养活骂我们要自力更生,不能依赖父母,因为父母总有一天会老,会离开我们,如果我们没有本事那么我们连给父母办一个很体面的葬礼都不行,只能在养了自己一辈子的父母身上盖上一个薄薄的,破破烂烂的草席。而那时候自己只能哭,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如果我们不能拥有一个精神,我们就不会有自己的出头之日,那就是永不言败,是永不言败让我们获得了自己本应获得的,是永不言败让我们得到了我们的成功。也是永不言败让我们有了自己的天下,让我们不再孤单,让我们有了自己所获得的。
努力不是因为我们想要多少金钱,而是因为我们缺少自己的力量。如果我们拥有了一切,那样的生活也是毫无价值的,人生永远应该在奋斗中度过。
实打实干是一个成功者的标配
有了理想,有了品质,现在就差实践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留一双眼睛看自己,因为我们不能忘了自己的本分,不能忘了自己的家庭,整天拼死拼活的,到头来自己成功了想要给自己的家人一个好生活,但是自己的家人已经不在了,孝敬自己的父母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父母,不能因为父母干了什么不妥的事情自己就忘记自己的父母。永远不要说“等等”这两个字,因为当你再想说等等的时候,时间已经不等你了。
只要我们的经济跟上了,第一件事情不要想着自己应该干什么,自己想要买什么,先给自己的父母买几套衣服,买几套保健品,正所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孝心。只是有的已经被自己的钱财,自己的贪欲给蒙蔽了而已,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善心,自己的孝心,那么自己就如同行尸走肉,因为自己永远要爱的只有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爱放在别人的身上,不忠于这个社会,不忠于自己的父母,那么自己是不会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好生活的。
要想成功,先要付出,只有付出了自己才有收获,也只有付出了自己才会有所谓的动力。动力是什么,动力就是我们一直进步,一直努力的源泉,我们要明白这么累死累活的是为了谁,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还是为了朋友,还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我们都要把这些搞明白。
实践出真知,很多人就是在金钱里迷失了方向。我们不能让金钱迷失自己的双眼,我们要有一双雪亮的眼睛,看穿事物背后所存在的危机。
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失去了自己所谓的理想,或者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那么就让我们有一个新的理想吧,因为只有这样自己我们活得才有意义,我们是活在战斗中的,是活在奋斗中的,是活在我们的努力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只有那样子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努力不一定能够决定自己的金钱但是可以决定自己的价值,因为自己的努力,才可以证明我们不是懦弱的。我们是强者,我们所拥有的别人都没有,而我们能明白的也是我们所要做的。
我们要活在我们的自尊中,要活在自己的立场之中。
水浒传读后感 篇2
第一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当时,瘟疫流行,皇上派洪太尉去祈福。他拜见真人后,就跑上山找天师了。在上山的路上,先后碰见了大蛇和老虎,但都不去吃他。又爬了一段路,看见一个牧童骑着黄牛。太尉一看,有一个小孩,便向他问路。牧童却说,这山上有很多的野兽!劝他别去了。太尉一想也是,便下山了。之后也吃素五天。快走时,发现了一个房间,贴满了封条。太尉要开,真人劝他别开,太尉不听,强行要开。里面黑黑的,用火把发现有四个字“遇洪而开”,便要挖开。真人又进行劝住,太尉不听。挖开了一个大洞,突然发出了一声巨响!一团黑气化作金光四散开来,大家纷纷逃走。 从这个故事看出,当时的太尉胆小怕死,不听劝。由此可见,当时的宋朝是多么昏暗,竟用这样的人当太尉!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只见参政文彦博说道:“现在瘟疫盛行,伤损了很多军民,希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祷求消天灾”仁宗天子闻知,龙体不安。便去龙虎山请来了张真人。然后命洪信为天使,张真人亲自将丹昭付与洪太尉,洪太尉即便登程前去找张天师。洪信领了圣敕,辞别天子,背了诏书,带了数十人,上了驿站。走啊,走啊,他们走到了清宫前,里面居住着住持真人。洪太尉问住持:“天师住在何处?” 住持说他住在龙虎山顶,这位祖师虽在山顶,但道行非常能腾云驾雾,踪迹不定,非常难见。太尉听了便问:“那怎么样才能见到天师?”“要斋戒沐浴,更换衣布,休带从人,自背诏书,焚烧御香,步行上山,叩请天师,方许得见,如若心不诚,白走一趟” 太尉都已准备好,上山去了,路上大虫、大蛇都没将他吓退,天师见他有诚意,便没等他爬上山顶,就已去了东京,祈禳瘟疫。过了几天,洪太尉知道天师已把瘟疫消除了,兴奋不已,便和住持真人等众多人士去游山。走了许多地方,最后到了“伏魔之殿”,上面有许多大锁、封皮。洪太尉不听真人劝告,将锁砸开,封条撕下,放走了魔君,洪太尉叫苦不迭。我感觉洪太尉身上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需要批评的地方。值得表扬的是他有一颗真诚的心,做事有毅力。需要批评的地方是他不听别人劝告,酿成大错。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点,而避免他的缺点。
第二回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此章回,话峰迅速的从宋仁宗到英宗、神宗、哲宗,由哲宗引出全书最要紧的人物,哲宗的弟弟九天王,端王。这个端王就是哲宗死后当了皇帝的徽宗。 说端王,先说高俅。高俅是端王的拐杖,端王是高俅的梯子。 说一百零八个妖魔,也是先说高俅。金圣叹对此评曰:“乃开书未写一百人八,而先写高俅者,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生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评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是罪过都加在了高俅的身上。 高俅成了乱自上作的代表人物。 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因高俅陷害,被逼逃往延安府,途中成了九纹龙史进的师傅,到此,水浒传就言归正传,一场大戏就此拉了大幕,各色人等,都渐渐登场亮相。 表面上看,这一章回的题目提到的人物是王进和史进两人,实际上全文写了两大场景,一是官场二是民间。看官场是如何玩法,民间又是一番怎样景象。王进被官方所逼,远走他乡,就将这二个场景联系了起来。 官场景象是由端王,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徽宗,端王的姐夫,驸马王晋卿和高俅为主角。以高俅的发迹史而说明官场的腐朽,以蹴鞠,和一对羊脂玉的镇纸狮子,笔架等来表现皇家的奢华。高俅能为皇家所用,正是官场堕落的写照。 民间的景象是民匪不分,史进在不知不觉中同少华山的强盗成了一家人,法已不服众,官府的管控能力下降到极点,史家村和少华山强盗合做一处了。 这二个场景,正预示着天下大乱。是谁乱了大宋的江山呢?故事慢慢道来。 故事从此开始,一百零八个妖魔先后出场。
第三回是“史太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这一回接上回,继续写史进同少华山朱武、陈达、杨春等三个强人成了江湖兄弟之后的故事。
上一回说道,庄客王四赍受史进之命,去约朱武等三人下山来过中秋,不曾想,王四赍因贪酒丢了少华山的回信,而此信又被想发财的邻乡猎人李吉所捡得,报了官府。王四赍瞒过了丢信的事实。正当史进和庄客一起,同少华山的强人们合作一处,共赏中秋之时,华阴县县尉率二个都头和几百名士兵,在李吉的引领下,围了史家庄。到了此处就进入第三回。
面对这样的场景,全文”一个“义字了得,朱武等三人绑了自己送官是义,史进反其道而行之,也是个义字。
史进问明原由,杀了王四赍,带领庄客,烧了庄园,同少华山强人一起反了,杀了李吉和二个都头,打退了官府的军队,上了少华山落草。
此时的史进,心情复杂,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转眼之间,自己由地主成了无产者,从良民变成了强盗,史进感觉是上对不起父母,下对不起自己。
杀了人,当了强盗的史进,还认为自己是个清白之人。对清白的诉求,只是史进心底里留存的`道德标准,同自身的实际行为己经相互矛盾了。
史进的所作所为符合他的身世、年龄和性格特点。身为独子的史进,其家庭殷实,养得娇惯,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偏爱武术。当他得到王进教头的真传,武艺大有长进时,其性格并无变化,此时的史进还是个率性而为的汉子。
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史进是百思不得其解,决定去追寻师傅王进。在中国的传统里,师傅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更何况王进给了他真功夫。此时的史进最想见王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史进离开少华山,是这一章回的前半部分的结束。进而,借史进寻找师傅王进,引出本章下半部分的故事。
史进因其师傅王进投奔到延安府的老种经略相公处,所以也就一路走来,经过渭州时,生出了故事。
渭州,在今日甘肃陇西。
因这里也有个经略府,史进便入城打听。入得城来,史进在一茶坊里,正在打听师傅的消息时,遇到一个军官模样的大汉入店来,茶博士忙引着史进同其相见。这一引,引出了本章另一位主要人物鲁达的出场;这一引,也自有原故。茶博士是听八面风的人,见鲁达入店来,便引见了。原来,延安府老种经略的儿子,就在渭州府,是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怕小种经略在渭州势单力薄,就派鲁达到此做了个提辖。
正因为如此,鲁达在史进叙之原由,通了名姓之后,便一见如故了,鲁达早就知道史进是那路神仙。
鲁达请史进到潘家酒楼一叙,路上遇到史进的启蒙武术老师李忠,正在大街上摆摊卖艺。小气又小心的李忠挡不住鲁达的直率和真诚,也就合作一处,来潘家酒楼。正当三人借酒说得高兴,隔壁的哭泣声搅得人心烦,经一打听,这又是一件人生不平事,故事原是这样。身在东京汴梁的金老带着妻子和女儿,一家三口来渭州投靠亲友,没有想到人家已去了南京。不幸的是,老伴染病身亡,留下了金老汉和女儿无依无靠。
这渭州城有一霸,叫镇关西郑大官人,是个卖肉的屠夫,见金老汉的女儿有几分姿色,便强娶之为妾,说是以三千贯为价,实际上是一分未付,反而遭到郑大官人的妻子的敲诈,父女二人流落街头,以卖唱为生。鲁达听到此,一是凑钱要这父女离开此地回东京,二是去寻这镇关西报不平,找到后,没想到鲁达将其打死了。惹出人命的鲁达,如丧家之犬,亡命去了。
此一回,主要是说史进和鲁达这二个人。说史进是说他从良民转化为匪的过程。表面看史进落草是年幼无知和性格所造成的,实际上从一个广泛的社会层面告之人们,这个世道,民变为强盗是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换了身份的。说鲁达,又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叙说一个”好人“是如何走向为匪之路的。
水浒传一百零八人上山为匪,有一百零八个理由,这不但应了佛教的一百零八个烦恼之说,也说明世道的不公何其多,不公才是这些故事的本源。
鲁达是水浒传中第六个出场的好汉,他的性格特点是正直、果敢、无私。他同史进、李忠一起见证了金老汉的不幸,只有他做到了无私和无畏。史进此时正纠结在为匪的不安之中,而小气的李忠只愿拿三两银子出来接济金老汉也符合他的性格和走江湖的特点,靠卖狗皮膏药度日,也是自身难保,更何况江湖上这种事也是见怪不怪的了。按理,鲁达同镇关西都是小种经略罩着的人,应有所顾忌,但顾忌了就不是鲁达。
说镇关西是一霸,他的靠山是谁,小种经略也。当府尹得知鲁达打死了镇关西,不是先去捉拿鲁达,而是先去请教小种经略这事怎么办,经小种经略明示后,这才命令王观察带着公文和公人去捉拿鲁达。而此时,鲁达已逃之夭夭。
看鲁达拳打死镇关西所透出来的更多故事,不可不察啊!
天下大乱,”洪桐县里没好人“。
水浒传读后感 篇3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之一,成书于元末明初之际,经过六七百年的传播,其中的故事已是人尽皆知。几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对《水浒传》的理解可谓是数不尽数,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即使到了今天,很多人在谈起《水浒传》的时候对其中的很多人物还是评价不一,比如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对于招安的看法等等。
有争论当然是好的,这正说明人们还在关注,对于这些问题,施耐庵老先生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永远都无法知晓,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自己的理解,文学作品可贵的地方便在于同一个故事,每个人去读都有不同的见解,也就是平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整部《水浒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中间以一百单八好汉聚齐水泊梁山为界,即梁山泊好汉排座次。前一部分讲述的是众好汉的遭遇以及如何齐聚水泊梁山,后一部分讲述的是招安,而且前后两个部分梁山泊的头号首领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是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后,才开始谋划招安大计的,这也是很多人对宋江这一形象心怀厌恶的主要原因。
如果仔细琢磨一下又会发现,招安这个想法其实远在宋江坐上头把交椅之前就已经开始酝酿了,具体又是什么时候呢?第一次明确说出来,应该是在降服呼延灼的时候,那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想法的呢?恐怕还得往前推,从他上梁山的那日。说到这里很多人不禁开始感叹,如果不招安的话,那梁山众好汉就不会那么惨了,但是仔细想想,真的会那样吗?宋江主张招安,晁盖反对招安,真是招安葬送了梁山众兄弟吗?下面咱们就从晁盖和宋江这两个形象着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晁盖:绿林草莽的带头大哥
晁盖大哥在他们村儿是个神人,他居住的村子叫东溪村,溪的对岸还有个村子叫西溪村,很久之前的时候西溪村里闹鬼,村民就用青石雕刻了一个石塔放在村里,把鬼怪都惊到了东溪村,这下晁盖大哥不干了,太欺负人了,于是他就跑到西溪村用双手把那座青石塔托到了东溪村,于是得个外号“托塔天王”。晁盖第一次露面是在第十四回,赤发鬼刘唐来约他一起去抢劫(劫生辰纲),说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刘唐与晁盖之前并不相识,为什么要找他啊?因为这人名气大,仗义疏财,喜欢结交江湖好汉,更重要的是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干,在江湖上那都是有名号的。后来公孙胜又找上门来就更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石碣村打鱼的阮氏兄弟也很佩服他,都愿意跟着晁大哥去抢劫。由此可见晁盖在江湖上的威望是非常高的,绿林草莽都对他佩服有加。
劫了生辰纲的晁盖等七人来到水泊梁山,在林冲的帮助下顺利坐上了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这就有了一百单八好汉的开始。从梁山泊落草到曾头市中箭,晁盖一直都是梁山泊的老大,他奉行的原则是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论秤分金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谁敢瞧不起梁山就砍谁,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心胸宽广,重义气,为救宋江不远千里去劫法场,还把梁山泊的大厅叫作“聚义厅”。由此可见,晁盖是个性情中人,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他的脑子里想的很少,如果单从江湖义气这一层面上来说的话,晁盖是个很好的大哥,重情重义,没人不服,很适合当老大。可是水泊梁山是一个匪巢啊,政府是不承认它的合法性的,所以这个非法组织的未来是很让人担忧的,然而晁盖的双眼却看不到这一点,至少看不到这其中的严重性。
宋江:一个集江湖气与传统“忠君”思想于一身的可怜人
宋江的身份是郓城的一个刀笔小吏——押司,地位虽不高,名气却不小,因为他有一个习惯,喜欢结交朋友,而且倍儿大方,也重义气,得一外号“及时雨”,江湖上很多人一听山东及时雨宋公明宋押司都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按说这是一大好处啊,可是偏偏宋江又是一个在传统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孩子,满脑子的忠君思想,这样一来,他身上的江湖气慢慢就会与这种传统忠君思想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也是宋江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的原因之一。
再说,宋江想上梁山吗?答案是不想,当初他义释晁天王完全是出于江湖义气,或者说朋友情谊,从这一点说他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官员,后来东窗事发,他失手杀死阎惜娇,吃了人命官司,朱仝雷横有意放他一马,可他偏偏又光明磊落起来了,死活不走,最后闹的刺配江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心想着报效国家,可怎奈仕途坎坷,一直也爬不上去,最后还背了官司,刺了面,这对宋江来说简直就是极大的打击,眼看着前途无望了,面对多年的愤懑不平,怀才不遇的宋三郎终于把持不住自己了,在浔阳楼上几杯酒下肚,大笔一挥,好诗啊!
他的那首《西江月》词调是这样写的: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洗浔阳江口。这还不尽兴,又在后面加了四句诗: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满心的惆怅与愤懑都随着这几句诗词发泄出来了,这才是他的真心话,空有满腔抱负,却郁郁不得志,憋屈了几十年了,发泄几句也正常。可是这下祸闯大了,日后必是反贼一个,岂能留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江死里逃生,无路可走,这才无可奈何,落草梁山泊。所以说,宋江落草是非常不情愿的,即使到了水泊梁山,成了草寇,他依然没有放弃心中的那份执念,这才有了后来招安一说。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晁盖的死恰恰为宋江提供了可乘之机。宋江招安的意图晁盖显然是早有耳闻,否则他在临死之前也不会折箭为誓: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按理说晁盖死了老大肯定是宋江的,晁天王为何又留下如此遗嘱呢?他不放心的恰恰就是宋江日后接受朝廷招安,这个遗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这个老大的位子不能交给你宋三郎。
晁盖是坚决反对招安的,在这个带头大哥心中,众兄弟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日子岂不快活,招个鸟安啊,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添堵嘛!然而宋江也有他的一套想法,根深蒂固的忠君观念主导了他的思维,甚至可以说从他踏上梁山的那一刻起,他就想到了日后的招安,既然正统的路子走不通了,通过招安来报效朝廷这条野路子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啊。
当然这里面也有宋江为众兄弟的考虑,总不能一辈子戴着贼寇的帽子吧,子子孙孙脸上都无光,若归顺朝廷,一刀一刀戳出个功名来,博个封妻荫子,衣锦还乡,也算不枉活此一生了。所以必须说宋江的出发点是好的,他有其自私的一面,但又不全是为了自己,可是可悲的是这些都是他的一厢情愿,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根本就不允许他这一理想变成现实。但是在宋江心里忠君是至高无上的,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使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就这样他带着众兄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也是那个悲壮的终点。
如此分析就会发现,晁盖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草莽好汉,江湖大哥,在他的心里活得痛快是最重要的,天不怕地不怕,谁反对就灭谁,脾气大,习惯意气用事。那么在他的带领下,梁山众人会有什么样的结局呢?不外乎有两种,一,被剿灭;二,与官府做长期的斗争,最终很可能也被剿灭。难道就能不能有第三种吗,比如起义成功等等,很遗憾,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在晁盖的心里根本就没有那种概念,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那个志向,按照他的性格也不会去做那样的事情,再者说他似乎也没有那个能力,单看曾头市一仗,他的智商就很让人怀疑。
因此说,晁盖充其量也就是个带头大哥,当个山大王还可以,在他的带领之下,梁山众人的下场也不见得就能好到哪里去。而宋江呢,他的眼光是晁盖所不具备的,他看清楚了梁山泊的未来,他心存执念的同时也在为众家兄弟的前程所担忧,即使最后搞的众兄弟死伤无数,自己也被害死,但起码也为大家博得了一个好名声。
这里绝对没有贬低晁天王的意思,从人物性格上来分析,晁盖在眼光和谋略上确实输宋江一截,他反对招安或许也是认为最终不会得到好结果,但是他却不去想想不招安又能怎么样呢?难道胳膊还能拧过大腿不成?所以说到最后,倒不如说梁山泊自从聚义的那一刻起,似乎就已经注定了最终的结局,招安与否都好不到哪里去。至于宋江,他的那份执念也只能是南柯一梦了。
【水浒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水浒传》读后感:我心中的水浒传11-11
水浒传读后感05-26
《水浒传》读后感05-29
水浒传》读后感03-20
水浒传的读后感06-17
《水浒传》读后感精选10-14
《水浒传》的读后感10-31
★《水浒传》读后感01-07
《水浒传》读后感01-04
《水浒传》读后感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