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合集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童年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童年有感1
清风拂过,轻轻翻开书页,将我带入了《童年》的世界。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父亲病故,随母亲投奔外祖父开始,直至走向“人间”谋生的故事。
我羡慕阿廖沙有一个爱他、疼他的外祖母,也同情他的不幸遭遇,因为他还有一群贪婪、自私、为钱而不择手段的舅舅,更有一个残暴的外祖父。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在他幼小的心灵中过早地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最难以忘记的,是在这种情境下的阿廖沙那种自力更生的精神。阿廖沙与小伙伴们一起捡废品,虽然穷困贫乏,但他却仍然坚持下去,他靠自己的努力生活。
回想一下如今我们的生活:娇生惯养,锦衣玉食,个个不是大少爷就是家中的“掌上明珠”,一点磕绊便大呼小叫,动不动就发脾气。我们现在的生活比阿廖沙不知要好多少倍,但我们却不知足:我们虽已是金枝玉叶,却永不停止索取;明明已经华衣贵食,却总想获取更多;本来已经是家庭中心,却不知适可而止。
人是一种贪婪的生物,若从小无人束缚,或父母一味纵容、溺爱,那很可怕。父母不能因不舍而不放手,应该让孩子独立成长,只要适时帮一把,大多时候,在一旁默默守护便好。我们也不能让父母过度保护,鹰本来就属于蓝天,不可能一辈子被护在手心。时间久了,小鹰长大了,却始终没有学会如何飞翔,这鹰便废了。
就如《童年》的结尾所道,让我们独立生存,为了以后,为了未来我们走向“人间”的那一天。
读童年有感2
可怜的高尔基幼年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关于《童年》读后感。
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暴躁,经常殴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但慈祥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婪无厌,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两个舅舅。其中还有两个常常捉弄高尔基的表哥,朴实善良的"小茨冈"和高尔基成为好朋友。两人无话不谈,可是好景不长,可怜的"小茨冈"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高尔基就失去好朋友。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祖母死了,母亲也死了,他就被外祖赶出家门,靠捡垃圾为生。高尔基的童年充满了无限的黑暗,残暴,残怖,自私与贪婪,如果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高尔基根本就没有实际物质上的快乐童年,甚至可以说他根本就没有童年。但事实上高尔基拥有童年,他的童年比我们现代的任何人的童年还要有意义,都还要富裕!在他的童年之中,他不能随心所欲;在他的童年,他不能挥金如土;在他的童年,他不能无忧无虑的生活。但正是如此,高尔基才看到了与常人所不一样的世界,也懂得、明白了与常人不一样的人生目标!因此,他才成为了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与高尔基相比,我们拥有灿烂的童年,彩色的童年,没有烦恼的童年,更是无忧无虑的童年,多数孩子不曾领会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家人的勾心斗角,为争财产而六亲不认,打架斗殴这种事,几乎不会在我们家中出现。更不会发生折磨人致死这种"恐怖事件"。
仔细比较之下,我们现在的孩子显得太过幸福了,仿佛每天都生活在温室里,不用担心天寒地冻,不用担心忍饥挨饿…幸运之神总是眷顾着他们。
读童年有感3
童年每个人都感受过。童年是美妙的,童年也是快乐的,童年更是幸福的,童年这件往事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那么的悲惨,令人不堪回想。
故事:
悲惨的高尔基3岁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来到了外祖父的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天真无暇的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性格: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的阴影不断扩大。
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小茨冈,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长,可怜的小茨冈被自己那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知心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高尔基的两舅舅)都是恶鬼,殴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也这样被教坏了。处处捉弄高尔基。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成了好友。 结果又被外祖父赶走了!高尔基有了个继父,十分暴躁,爱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此,被外祖父赶出门,靠着捡垃圾为生。
这“一家子蠢货”,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贪婪、自私;米哈伊尔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对阿廖沙好的,只有善良、和蔼,富有感情的外祖母让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有一丝丝的安慰中。
高尔基最喜欢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她有讲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么爱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尔和雅科夫这两个大坏蛋,她也并没有请求外祖父怎样严厉得处罚他们。一个善良的人,又怎会喜欢在家里发生战争呢?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忍再忍。
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到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想想我们这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中,是多么舒适,还把我们当做“小王子”,‘小公主’。有好吃的食物,好玩的东西,好看的风景,好……,想到的都是我们这些生活在摇篮中的宝贝。
小则家,而大则国家。
国家在我们身上播下一粒一粒种子。为我们做营养改善计划,还有九年教育……
我们有多少学生在认认真真的。“有”。“是有,可是有多少”。只有这些还不够,一个“家”,难道只要一两根柱子就能支撑者吗?不,还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
那些还在沉浸在玩的日子中的学生,快醒吧!不要枉费你的家人对你的期望,也不要枉费国家的重望。
读童年有感4
当我读了《莫言的童年和少年》这篇文章后,相比莫言,我感到无比羞愧,同时也对他产生无限的敬仰与崇拜。这个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拥有者到底比我们多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莫言小时候没钱买书看,借遍了十几个村庄的书,最后实在没书看,夜以继日的背起了新华字典,那个字在哪一页,词性,用法,造句,他都能一一道来。最好字典背完了,书也看完了,他又听村里的爷爷奶奶讲故事,顺便也借一些旧报纸,旧杂志回家看,总之,小莫言一天没事看,一天没听故事,小莫言就无法生活。
莫言小时候没书看,我们现在书城里到处是书,莫言没书背字典,我们尽情上网玩游戏;莫言小时候不看书不行,我们恨不得没有书……相比莫言,我们的条件比他好了多少倍啊!可他就是比我们更出色,不但如此,莫言的儿时是非常悲剧的,一天到晚连饭也吃不上,为此,他啃过树皮,挖过树根,甚至吃过煤块,比起现在的白馒头,白米饭,大鱼大肉,那是的日子简直不堪回首,在那中条件下他都能成为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拥有者,相比我们,他究竟多了我们什么?
我还了解到莫言的写作因读的书多而非常优美。三年级时他和他的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运动会的文章,其他同学只是把场面流水账般一掠而过,他却花了大流量笔墨写打篮球,这篇文章被送去中学当范文……同他一样的还有林肯他同样家境贫穷,父亲只是个鞋匠,但他仍当上了总统;娱乐圈天王刘德华小时候4、5起来帮父母买炒面,到晚上十点才写作业……他们无一例外比我们贫穷,但无一例外比我们有更大的成就,无一例外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为什么?
其实他们并不比我们多了什么,也不比我们富有,他们只是比我们多付出了一点努力!
读童年有感5
外祖父的大染坊里可以染出五颜六色的布匹,却无法给我染出一个色彩缤纷的童年。
--题记 摘自《童年》
初读文章,我感觉到了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写作才华,同时我也感受到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的社会面貌。整本小说充分展示了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因此,我对这本小说爱不释手。
小说一共有13个章小说一共有13个章节,分别是:失去父亲、母亲出走、快乐的茨冈、祸不单行、分家以后、罪孽深重、房客的“好事情”、彼得大伯、母亲归来、父亲的故事、母亲再婚、辍学谋生、母亲去世。
当我再次翻阅这本书的时候,倾刻,一种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了我的面前,啊!那是高尔基先生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向命运做斗争的精神!由此,使我想到了美国卡耐基的两句话:“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是啊!高尔基面对逆境与困难,他毫不畏惧,泰然自若的应付了。
写到这儿,我惭愧地低下了头,我小时候好比温室里的花朵——弱不禁风,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泻气,虽然我小时候家中不那么困难,但对我来说,那种死亡、受鞭打的折磨,简值就是天方夜谭。
高尔基,我想对您说:“就因为您在挫折中奋起,就因为您不怕困难,所以您的作品和论著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我一定好好向您学习!”
读童年有感6
《童年的秘密》是由意大利当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玛利亚·蒙台索利撰写的,通过自己在“儿童之家”的教育实践得出了正确的教育方法和疗救之方,揭示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秘密,说明成人对儿童的阻碍和压抑是导致儿童出现心理偏差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有一种情感一直在深深地吸引着我:“成人对儿童缺乏理解”。
在读全书的过程中,“教育和生活本身的目的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支配自己的行动,使得他的行动不仅仅因为感官的刺激而本能地应用,而是受理性本身的控制。如果一个人无法达到这个目的,他就不能获得理性的人所渴望的那种人物角色的统一。”成人无法理解儿童对感兴趣事物的热爱,他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并认为自己了解这些事物。所以他们感到乏味和疲倦,他们对工作不再热爱,开始被动行事,儿童的那种专注、探索、发现和创造也自然随之消失。
成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教育孩子,根本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常常是大人和孩子产生冲突的原因。虽然孩子在年幼时对父母的这些强迫没有反抗能力只能接受,但长期如此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种冲突所产生的后果几乎会无限扩展,就像一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面时传出去的波一样。在成人的眼里,孩子热衷于一些琐碎的、毫无用处的事物,他们为此感到不可理喻,他们认为孩子的自由探索行为是很幼稚的,这个过程是很缓慢的,他们企图将一切事情代劳。
但对于孩子来说,这些探索是可喜、有趣的,他们从中得到了满足感。比如,孩子会要求自己系鞋带,他们会完全沉迷在这些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中,在一遍遍的尝试、重复中探索、发现、兴奋着、愉悦着,但大人们看不下去了,最后穿衣穿鞋等基本生活技能完全由成人代劳。而蒙台梭利很重视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训练,她做了专门用于训练儿童扣扣子、系绳子的工具。
《童年的秘密》中还提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试想今天,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一百种语言”,在创造的幼儿教育中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在关注孩子的生活世界中努力为孩子创造回归以人为本的生态式教育环境……所做的一切不正是源自于发现儿童的渴望,我们所孜孜追求的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的解放和童年的真义吗?
作为教师,我们无疑是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的。然而,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我们那样的辛苦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甘于清贫那样的不计名利,而学生们面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却似乎总是无动于衷。其实,这一切的尴尬都只因我们对学生的爱过于武断、包办与专制。对学生,爱是立场,爱的智慧则是境界。
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首先要把孩子置身于一个愉快的环境,所学的内容要对孩子很有吸引力的。作为教师要想把课上好,首先就要把课设计好,要吸引孩子的目光,是孩子想要知道的、感兴趣的!
1、其次是教育者的沉静。它是一种更深沉的平静、一种空白,即我们所说的客观的心理。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先想好再做,多去看、去观察,少去说、去批评!孩子不喜欢一个爱唠叨的教师。
2、最后是要给儿童特殊的作业材料,使孩子能被材料所吸引,促使其分析和运动,从而使他们聚精会神,精力集中。儿童就会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快乐感。这样儿童就向正常化迈进。即学会克制自我、平静地生活及喜欢学习。
3、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学习对儿童进行心理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会游刃有余,还怕孩子调皮,会造成教育失败吗?我相信,教师的行为、教育方法及理念无疑会潜移默化的传导给学生,从而影响到一代人的一生。儿童内心的真实景象,它与我们对儿童习以为常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是“童年的秘密”。
读童年有感7
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恐怖,悲惨,令人不敢去回想。
可连的高尔基3岁就丧父,失去了亲切的父爱,跟着母亲和外祖母,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从此,黑暗的生活降临到高尔基的头上。外祖父的脾气十分的暴躁经常打外祖母和高尔基,使高尔基幼小的心灵出现了阴影。后来高尔基又结识了知心朋友伊凡小茨冈,两人无话不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好景不常有,可怜的小茨冈就被两个凶狠的舅舅给害死了。高尔基就这样失去了好友。雅可夫和米哈依尔是魔鬼,欧打自己的老婆,还天天闹着要分家产,兄弟之间一点也不团结,两个儿子萨沙也被教坏,处处捉弄高尔基。
此后,高尔基又认识了木匠“好事情”起先不怎么样,可后来又成了好友。结果被外祖父赶走,高尔基得了个继父,十分凶常打人,几年后,最疼爱他的外婆死了,母亲也死了,就被外祖父赶出门靠捡垃圾为生。我们现在丰衣足食 ,要什么有什么,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哪能和高尔基那悲惨的童年相提并论,年代的不同就是这差别,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 ;一个充满阳光,一个到处黑暗。我们现在的童年来之不易啊!
童年充满着欢乐,童年到处是温暖,童年是值得回忆的相机,童年爱满心窝!
而高尔基的童年除了一些教育和友谊,没有什么再值得回忆!
读童年有感8
《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那一段段沉重的童年往事,一件件“铅一般沉重的丑事”仿佛像一面悲哀的镜子,将我的心也照的如此沉重。
读这本书时会让我体会到阿廖沙的无助,甚至是替他叫不平:凭什么那么多痛苦都让他,一个那么小的孩子承受;其中阿廖沙的母亲使我颇有看法,刚开始我很想大声向她吼:“你的丈夫死了,难过伤心人之常情嘛,但是你以为伤心的只有你一个人么,不,还有你的儿子,他也失去了一个任何人都顶替不了的亲人——父亲,而你却整天僵着脸,冷脸对着他,这让我很不能理解。后来,阿廖沙被外祖父用树枝抽时,你这位身为母亲的却没有像在米哈伊尔舅舅面前保护她,这让我更寒心了。”直到她在与外祖母争执时,我似乎又有先理解了,那时的阿廖沙应该就相当于现在人口中的“拖油瓶”吧,这才导致她无法面对阿廖沙,这让我不得不感慨,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一个无法面对自己孩子的女人的难处又是何人能体会的呢?这让我不禁想到最近看到的一则新闻:“孩子得了白血病,母亲放弃医治。”在刚看到这个标题时,我便在心底暗暗唾弃这位狠心的妈妈,可是在看到记者与她的谈话后,我又有些同情她了。在谈话中,她是这样说的:“你们以为我不想要孩子么,我的难处你们谁知道啊,我们没钱做手术,而且医生也说即使做了手术,孩子活下来的机率也很小......”我清楚的记得这位妈妈在说这些话时眼眶里含的泪水,但她却固执的不然他留下来。俩位异国母亲,在外人看来同样的狠心,同样的绝情,却也同样的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同样的需要我们的理解......当然在这些悲哀与沉重中也不乏温暖与光明,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外祖母了无论是那五花八门的故事,愉快的嘻闹,亦或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禁止阿廖沙与“好事情”来往,都让我感受到外祖母对作者呵护与宠溺。还有小茨冈,他的乐观淳朴深深的感染着我,我多么希望他可以感染着我到结局,但却在中途被害,以致惨死,对此我深表惋惜,同时对俩个舅舅的憎恨又深了几分......《童年》给了我很多很多,有感触,有启示,有认知,有教训......很多很多对我有利的事物都从这本书中获取。读了它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浸在这种沉重之中。。。
读童年有感9
童年,有的人认为是和别人拉开距离的大好机会,有的人认为它是人生的.童话,应好好珍惜,有的人则认为它是赛前的预备——
是呀,正像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一样,童年是快乐盛开的花园,是玩具堆积的游乐场。但如今的家长则把学习放在了主位,眼中只有那单调的成绩。记得我小时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快点努力学习,再不学别人就都超过你了。”如今,我觉得这是一种虐杀,一种摧残,它将孩童所不应接受的思想强行灌输给我们,它粉碎了我们内心的无忧无虑,充填的是那无处不在的竞争意识。
现在的社会,神童已不是新闻,而当我们接近这些走在前列的领军人物时,才发现他们早已被大人的思想所扭曲,成为了只会拿笔的工具,更有甚者,对父母拳打脚踢,变成了危险分子。
所以,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只有知识才是最真实的。在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心灵发育”的季节,每个人都有一种对知识的渴求,都需要一种启迪心智的营养。然而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环境则偏于世俗和功利。真诚地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把追求精英的时间来拉起孩子的手,共同走过这段旅程。
感谢作者,让我重新理解了童年——
读童年有感10
我轻轻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抬头望向窗外。一片阴郁,就像我此刻的心情一样沉重。我再次品读完了高尔基先生的著作《童年》,已经是第二次阅读了,心却依然是这样酸楚疼痛。
这本书记叙了主人公阿廖沙童年时候的悲惨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俄国下级阶层人民生活的黑暗。阿廖沙自小丧父,跟随母亲和外祖母到外祖父家生活。外祖父家的生活黑暗残暴,家人在这里勾心斗角,若一不小心还会被毒打一顿。阿廖沙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下面一天天长大成人的。困境与打压让阿廖沙迎难而上,成为一个正义善良的人。在这里,他与外祖母相依为命。在黑暗中,他寻找着自己的信念,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向,一步一步迈进。后来,他不幸地被外祖父赶出家门,失去了归宿,他开始走向更加险恶多端的人间……
真是个让人阅读千百遍也不会觉得厌倦的故事,真是种让人品味千百遍也不会幻化的悲壮。也许这就叫做经典,经典总是让人们过目难忘,经典也总是让人们百读不厌。阿廖沙是个悲惨的孩子,他的身上有种看不见的光环,紧紧束缚着他,让他动弹不得。这种光环的名字叫做命运。他的命运如此悲惨,他的命运把他的自由都给禁锢,他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牵绊皆是由于他被命运捆绑。
我本来觉得阿廖沙是个值得可怜与同情的孩子,但是看到后来,阿廖沙斩钉截铁地说:“各人不过有各人的名字,而权利人人都一样.。”我忽然觉得他是如此坚强。我意识到,阿廖沙是强大的,比我们任何一个孩子都要强大的。他的尊严,他的坚守,他的不屈,他的每一个举手投足,都在证明他的顽强。而这些,并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他的命运固然悲惨,可是他经得起风吹雨打,又是那么值得钦佩的。
怀着各种各样的情感读到全书的末节时,当看到阿廖沙被外祖父赶出家门时,我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却好似突然落地。也许是为阿廖沙能逃离虎口感到庆幸。他可以出去寻找自己的生活,他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再也不用寄人篱下,再也不用任人宰割。也许外面的社会是更加黑暗险恶,但是我相信阿廖沙敢于去闯荡,以一个人最基本的尊严活着,然后逐步强大起来。读完最后一句话,我似乎看到了阿廖沙从地上奋力站起来,一步一步,缓慢而坚定地走向那未知的世界,所经历过的所有不幸,恍若前世,再也不会施加到他的身上。
我忽然想到了我们这些不食人间烟火孩子们。不曾经历过磨难,遇见困难时不知所措,风浪过去后当做是过眼云烟。想到这些,我不由得轻轻叹了一口气,若世界已经轮到我们这一代来做主宰了,会是多么惨不忍睹?每天锦衣玉食过生活,想想,也许只能满足孩子们物质上的需求,但是精神上,却永远只能停留在那懵懂无知的孩童年代了。
抬头看向天空,乌云化成滔滔天水,如瓢盆倾泻了。重读《童年》,仍然是如此催人泪下的经典。我看着窗外飘飘洒洒的雨丝,心中暗暗为阿廖沙祈祷:
“让所有的不幸都化作纷扬大雨过去吧。”
读童年有感11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
在这个洋洋洒洒的寒假里苏联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一个平凡的上午,我翻开可这本书,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的黑色宋体,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动着我,时不时会让我掉下来一两颗晶莹剔透的泪珠。
3岁丧父,10岁丧母。十一岁又被外祖父赶出家门。母亲和外祖母住进专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而他却经常挨外祖父的毒打。同时,在外祖父家认识了许多亲戚。其中有两个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两个表哥,和一个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
“小茨冈”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每次都会被抽的红肿。但后来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压死了……
之后在阿廖沙离开外祖父家之后,独自一人踏上了社会。他在很多的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了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因为他被自己坚强,坚强、不屈服,不怕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他自己。现在的我们,是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
在这样的童年里,长大也能成为有用的人,可见他是多么坚强,我也要像他一样,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读童年有感12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并以童年的往事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作品分为六个章节:《冬阳。童年。骆驼队》,《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作者叙述了儿时在京城留下的点点滴滴,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文中一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去。”让我记忆犹新。时间不会倒流,时光老人是无情的老人,看到一些童年的玩具总会想起一些童年的人与事,但睹物思人的下一句永远是物是人非。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回忆童年,有许多梦一样的故事。读着《城南旧事》,仿佛身临其境。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兰姨娘……等人物,永远活在主人公英子的记忆里。人与事随着岁月的脚步,匆匆流去。直到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稚嫩的孩子了。童年的每时每刻都是美好的。无论怎样,都是美好的。
书中主人公英子的童年与现在我们的童年相比,是整整两个时代的事了,英子的童年虽然没有二十一世纪的科技,但却十分精彩。每一件事在我的心上都有一个深深的烙印。她的童年是那样纯净淡泊,弥旧温馨。
章节《惠安馆》中,“我们从此懂得了礼貌,懂得了在某些场合某些用语,懂得了浮夸。”我们在懂得中收获,在收获中失去。懂得了礼貌,收获了长辈的表扬,却失去了儿时那份纯正的童真。人生若只如初见,长大后只希望一切回到过去,而儿时的梦想又是快快长大,也许人就是如此的贪得无厌,永远不会知足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许只是长大了,看法与儿时不同罢了。
“赞美童年吧,它在我们尘世的艰难中带来了天堂的美妙”——阿米尔
读童年有感13
读了《童年》这本书,让我内心无法平静。它写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生活在苦难的环境下,在一个仇恨的家庭里长大,在那个天真的时代却承受了人世的痛苦和丑陋,内心受了极大震撼。他体验着人生的各种磨难,但温暖的阳光,使他充满力量去克服它们。
文中慈爱、聪明、善良、乐观的外祖母,像一道阳光,驱赶黑暗,也使高尔基变成冷静的人。高尔基用它自生的经历,描写了一幅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表现人们战胜磨难的决心。
每个人都拥有令人羡慕的幸福童年。有温暖的家,有香甜可口的饭菜,有灿烂的笑容,有漂亮的衣服,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美好的画面,我在阿廖沙身上没有找到一丝线索。我看见的是残暴的家庭、污秽的生活,那一刻我有多震撼,有多想哭泣,为他脆弱而敏感的心,为他小小年纪的酸甜苦辣,为他坚强的面对生活而哭泣。我不明白是什么力量使他这么努力过生活。
我们应该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以坚强的心去面对生活,像主人公阿廖沙一样的努力,勇敢生活。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童年,不管它是否美好,都是我们追梦路上不可缺少的基石。他的童年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想着,我突然明白,在我们科技日益发达的时代下,那些有穷富偏差,不平等对待还是有的!以前看过一部电视:在自人的超市中,有一个黑人在买东西,可超市管理人却误会她偷东西,而进行了裸体搜身,如果同是自人,还会这么做吗?我想不会吧!就像高尔基的童年一样,存在着不平等的看待。我们应该打消这些念头,和平美好生活。
渐渐的,渐渐的,我的内心变得坚韧,我想我的未来,一定可以美好。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一定抱着不被打败的心坚强的生活下去!
读童年有感14
看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主要写作者十一岁时被外公残忍的赶出家,自己只得独自生活。看后,我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在与高尔基的悲催童年比较之下,我感觉自己的生活过得无比幸福,父母宠你,老师关心你。可高尔基从小只有不断的流浪,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才成就了辉煌的一生。我们也因该向他学习。
读童年有感15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读了一遍《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部文学作品。我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高尔基光辉的一生,也向我们展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
主人公阿廖沙因为父亲的去世,来到了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他从姥爷那里学会了识字,从别人那里听到了许多故事,并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但随着母亲的去世,他来到了人间,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靠做学徒工、在船上帮忙等维持生活,还要忍受老板的剥削和有钱人的斥骂。十六岁时,他抱着想上大学的心愿,背井离乡来到喀山。谁知梦想破灭,他迫于生活的压力,进入了社会大学”。在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了俄国社会底层,在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和各个阶层的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一些朋友一起迈向了新的生活。
我非常佩服阿廖沙那惊人的毅力和耐力,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还有那种热爱文学的精神。在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书对他来说很贵。他没有书,也没有时间读书,但他不理会别人的讥讽和反对,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名言。我们应该向文中的阿廖沙学习,做到热爱读书、读好书,并学会从书中积累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读童年有感】相关文章:
读《童年》有感06-01
读 童年 有感10-13
读《童年》有感09-15
读《童年》有感01-05
读《童年》有感01-06
读《童年》有感11-06
不同的童年——读《童年》有感02-20
读童年有感12-27
【热】读《童年》有感01-06
读《我的童年》有感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