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

时间:2023-08-22 15:22:06 童年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童年》有感15篇[推荐]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童年》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童年》有感15篇[推荐]

读《童年》有感1

  《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主人公阿廖沙是个固执、有同情心、善良而又坚强勇敢的孩子。父亲去世后,跟随母亲来到外祖父家。他的两个舅舅都是自私、贪婪的无赖,经常因为一些小问题搅得这个家不得安宁。但在这里,也有来自外祖母的疼爱与呵护,外祖母给他讲述的那些小故事,早已把善良深深植入他的灵魂。虽然外祖父专横残暴,但他的发家史让阿廖沙明白社会的冷酷以及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他早已看透舅舅和外祖父的自私贪婪和丑恶,但外祖母总是充当他生活中最阳光的一面。阿廖沙就这样在艰难的环境中渐渐的成长。

  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人。比如小茨冈,他聪明善良,却不幸被压死在一座十字架下,是受了两个舅舅的指使。还有格里戈里师傅,他忠厚老实,默默无闻的工作,但舅舅们总是戏弄他,他却默默的忍受着。最后,他失明了,沦落为乞丐。“好事儿”是个年轻的知识分子,寄宿在祖父的新家,他为人正直,机智,但还是被外祖父赶走……这些事情的发生,无不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悲哀。但也正因为这些悲哀,这些苦难,才激励着阿廖沙勇敢的面对生活,努力改变自己的人生。

  《童年》这部书,写出了沙皇统治下生活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和不易,描绘出了一幅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让我们为那些好人不幸的命运感到惋惜和难过。同时讽刺了那些居心险恶、不务正业、想方设法损害他人利益的小人们,更赞扬了像外祖母那样的妇女们,不管生活怎样艰苦,一直任劳任怨,默默地忍受着。小说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生活现状的不满,但同时也对社会发出呼吁,呼吁人们为改变这种生活而奋斗。

  现在,来看看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根本不需要为自己的'生计操心,不用像阿廖沙那样靠捡破烂为生。但是,在这般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们却体会不到那种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也不用面对冷酷黑暗的社会。因此,我们得不到锻炼,开始变得怯懦,依赖于父母,导致我们走向社会时,无法适应,变得几乎一无是处。因此,把握好自己的童年,至关重要,利用各种机会,磨练自己的意志,帮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奋勇前行。

  童年的时光是有限的,虽然我们不能把它变得像阿廖沙的童年一样充满挑战,但是我们可以让他变得一样宝贵,有意义!锻炼自我,磨练意志,做一个善良、正直、坚强勇敢的人,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读《童年》有感2

  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在蝉清脆的鸣声中,我翻开高尔基《童年》的书页,回到他的童年,品尝他的酸甜苦辣。

  阿廖沙生于俄国最灰暗的时期,阿廖沙的童年是悲惨的,四岁时,尚不懂事的阿廖沙失去父亲,将永远失去父爱的他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和蔼的外祖母来到濒临破产的外祖父家,这是个到处弥漫着战火的地方,生活在这个家里的人们勾心斗角,丝毫没有亲人之间的温馨情感,外祖父残暴贪婪,两个舅舅自私自利,眼中充满了对金钱的贪婪,他们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亲的嫁妆而不断争吵斗殴,在这个家庭里,连小孩都深受这种仇恨之雾的毒害。

  后来,外祖父完全破产,母亲改嫁后时常遭到毒打,而阿廖沙,不仅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在学校也备受歧视和刁难,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在放学后和邻居的孩子合伙捡垃圾,虽然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友谊,却也招来学校的非难。在读完三年级后,他离开了学校。

  与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多姿多彩的,是有声有色的,我们家中没有勾心斗角,没有争吵斗殴,我们的家是和谐的,是美满的,我们也不会因为把桌布染了色而遭受一顿毒打,被鞭子抽得半死不活,更不会发生一个无辜的人被无端折磨致死的恐怖事件,像三年级时就被勒令退学这样的事,更是闻所未闻。

  而生活在如此完美的'今天的我们,却如此践踏来之不易的幸福,我们不满自己的穿着不如别人而拽着父母去买名牌,抱怨爸妈的菜不好吃而天天要求下馆子,有着学习的机会却不好好学习,翘课,顶撞老师,还自认为这很“酷”,你们可知道,这是当年阿廖沙求都求不来的,我们如?死朔盐颐撬涤械挠Ω妹纯梢悦矗颐侨绱瞬恢湎д访春侠砻矗?

  我们能坐在明亮的学校念书,阿廖沙却这能完成三年级的学业便得外出谋生,我们能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能买自己喜欢的文具,阿廖沙却只能靠捡垃圾活下去,相比之下,我们还能浪费,我们还能不珍惜现有的生活么?

  珍惜我们所有的生活,因为比起阿廖沙我们幸福太多了。

读《童年》有感3

  我是一个阳光快乐的男孩,我的脸长得很大,很圆,我常常戏称自己“面子大”。我特别爱笑,一天有事没事总喜欢笑。我的爱好可多了,唱歌、画画、阅读还有茶艺表演等等。

  在我的内心深深地珍藏着童年的许许多多快乐而幸福的美好往事。我的童年是金色的',美丽而充满阳光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童年都是那么幸运。

  最近我翻开了高尔基的《童年》这部小说,阅读时内心深处不禁涌起阵阵的悲凉和心酸。《童年》是高尔基的一部自传体小说,他描述了高尔基的童年。小说以高尔基的乳名“阿廖沙”为主人公,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苦难的童年,生动地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描述,给一幕幕悲剧蒙上了一层天真灿漫的色彩。读起来就像读者在听一个儿童讲故事一样,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小说讲述了阿廖沙3岁时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和外祖母投奔外祖父,一直到外祖父叫阿廖沙去“人间”混饭吃,全文结束。阿廖沙在充满仇恨和暴力的外祖父家,只有外祖母关心爱护他,使他成为一个坚强、正直、勇敢而自信的人。外祖父的残忍、贪婪、吝啬,是作品中恶势力的代表,小市民习气的集中表现。

  对于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阿廖沙来说,童年是不幸的,但他那种坚强、正直、勇敢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染了我,使我对人生的态度有了新的感悟。我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从小到大没有吃过苦,没有受过罪,甚至在学习上遇到小小的挫折就会退缩,失去信心。我要学习阿廖沙的坚强,找回自信,走向理想的彼岸。

读《童年》有感4

  《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在人间》、《我的大学》,它讲述的是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十一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

  这一篇读后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童年》这篇短文写出了外祖父随着家业的蓑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而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而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谬沙敏感而孤独的心。高尔基的两个舅舅一天到晚为家产而争吵,并且粗野,自私的市侩和疯狂的虐待自己的妻子。在这弥漫着残酷的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已早已感受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

  ”米哈伊尔舅舅忽然扬起手对着弟弟的脸就是一下,弟弟大吼一声,揪住了他,两个人在地板上滚开了,发出一片喘息,呻吟,辱骂的声音“,这一段话可以看出俄国下层人民沉重的生活状况,批判了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不什么了不起的!“这一段写出了阿廖沙与外祖母相依为命的一段生活,作者对外祖父的贪婪吝啬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对外祖母的宽厚善良和阿廖沙的懂事和听话进行了细致的描述。

  长大以后,高尔基没有被压跨和变坏,反而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善良的一个人人。

  读《童年》,我感受到我们要学习高尔基和外祖母这样品格好的人,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读《童年》有感5

  夜,黑夜。

  没有比这更黑的夜了。是的,这是从内心迸发的感受,深夜一般的死寂,深夜一般的黑暗,我竟如此彷徨,或者说——惊慌……

  我认真地阅读《童年》,就像阅读我自己的童年一样,只是相对于阿廖沙,我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于是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恐慌侵入我心头,我仿佛随着这书,随着阿廖沙消融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中。

  无法想象,当幼小的阿廖沙在经受肉体折磨时正怎样想。憎恨?害怕?无畏?亦可是无所谓?或许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过后,挨打对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以至于高尔基在后来描写时总是一笔带过,但就是这简单为“一笔”,我体味出莫大的嘲讽,对这个社会,对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贪婪、自私,这就是我眼中卡什林的全部形象。当他残忍地殴打阿廖沙或外祖母时,我对他产生了出于正义的敌意,我甚至怀疑他已失去了人性,我一直坚定人性是闪光的,而他没有。

  那个所谓的家,每天都有残酷的事情发生。在这狭小肮脏的小天地中,

  阿廖沙艰难地度过了他的童年。在历经种种折磨后,他的心渐渐成熟,渐渐开始思考人生。

  “那些像鲜明而颤动的彩虹似的.,称之为爱的情感,在我心中凋谢了。”

  悲哀。但我忽然又觉得他幸运。是的,相比在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他多了一个可爱可敬的外祖母。我祖母动人心骇的童话将他枯燥乏味的人生路点缀满花朵。“在她没有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阿廖沙这样回忆他的外祖母。只可惜,过后不久,他又重新陷入了更浓、更深不可测的黑暗中。

  夜,仍然是黑。

  我合上书页,微转过头,突然发现不远的远方一轮明月当空悬挂着。黑夜把它显衬得更加明亮。只是微微偏转了一下头,竟然发现夜幕中俨然屹立着光明。我又重新回味《童年》。外祖母、善良的小茨冈、忠厚的格里戈里、献身科学的“好事情”……在混混噩噩的大千世界里,唯有他们一身清白,并且清白着他人,

  月,在夜中更大、更亮了。我忽然相信了,光明无处不在!

读《童年》有感6

  童年,总是代表着天真、烂漫,被无数人反复歌颂。然而,读完高尔基的《童年》,我沉重的内心却久久不能释怀。

  本书记录了主人公阿廖沙三至十岁的成长经历。三岁丧父的阿廖沙跟随外祖母、母亲回到了家乡尼日尼,和外祖父一家生活在一起。外祖父脾气暴躁、喜怒无常,而两个舅舅经常为分家产大动干戈,整个家鸡犬不宁。阿廖沙就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成长。

  然而,在这黑暗中,聪明能干的“小茨冈”,爱好科学的“好事情”,都为阿廖沙带来了一些色彩。而外祖母就像一道光,用童话、信仰和那能拨开迷雾的`歌声,保护着小小的阿廖沙。书中作者这样回忆外祖母:“在她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而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了光明的地方。”

  读完这本书我经常想,外祖母生活并不如意,经常遭受丈夫毒打,她怎么能如此宽容、阳光呢?而阿廖沙又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为一名光明、正直的男子汉?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之大。然而宋朝诗人周敦颐著有《爱莲说》,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国诗人屈原被流放后,称自己“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古今中外,总有人能在恶劣环境中维持自我本身,这样的精神才值得我们效仿。

  记得小学四年级,班上同学都沉迷在网络游戏中,下课后,我和他们没有共同话题,感到很孤独。于是我回家向父母请求玩游戏。爸爸妈妈考虑了一会后同意了,但告诉我:“你在某种环境里面不一定要受这种环境的影响,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读完《读年》后我回忆起这件事,突然明白了,我们做人应该像阿廖沙一样,不受外界干扰,努力做好自己本身,像莲花一样纯洁。

  放下书,我不禁想到,外祖母像火把一样照亮了阿廖沙的人生之路,而高尔基的《童年》,又何尝不像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呢?

读《童年》有感7

  暑假里,我看完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原本,我以为大作家高尔基的童年生活肯定是精彩快乐的,可我读了《童年》后才知道,这位大作家的童年原来是那样的悲惨。

  高尔基3岁丧父,被母亲送到外公那生活。外公是个小业主,对家人和工人十分蛮横。后来因为店中失火,烧毁了大量财产,所以变得更加贪财。高尔基还有两个令人厌恶的舅舅,他们为了分家获得更多财物,不管自己在哪,随时都可以大打出手。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小高尔基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他先后当过学徒、搬运工、看门人、面包工人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

  生活的贫困倒还能熬过去,精神上的痛苦无依更让人备受折磨。高尔基的外公几乎每天都会为了一点小事用鞭子抽他一顿。有一次,高尔基只是因为好奇,把白色的桌布染成了蓝色,好奇心泛滥的结果是被严酷无情的外公打得失去知觉。最痛苦的还是高尔基的一个朋友“小茨冈”被他的两个舅舅害死了;另一个朋友“好事情”被外公赶走了。可怜的小高尔基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他的童年特别孤独,特别不幸。

  看完《童年》,我不由得同情起高尔基来。相比而言,我们的生活就像泡在了蜜罐里。我们的生活和小时候的高尔基相比,真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呀!

  然而,生活的苦难并没有摧毁高尔基。他在多舛的命运里,汲取了顽强的生命力。尤其在外祖母的教育下,高尔基锻造出了一个善恶分明的`灵魂。他勤于学习,刻苦努力,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的人。高尔基的生命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使他退缩,他坚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将会一片光明。

  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在学校要好好学习,为今后创造更美好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读《童年》有感8

  黑暗中的马灯,黑暗中的光明。

  ——题记

  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看不见任何东西,甚至看不清路,看不清地和天。在这一片寂静而又恐怖的夜色中,一盏小小的马灯孤独地亮着,不算耀眼,在黑暗中却显得那么明亮,那么温暖。它照亮了提着它的一个小男孩,那个男孩子身穿缀有补丁的衣服,在茫茫黑暗中显得那么渺小,却又那么坚定,正一步又一步,毅然地向黑暗深处走去……

  我仔细端详着《童年》的封面,久久没有翻开——我畏惧即将到来的黑暗的深渊。

  再三思索后,我终于小心地打开了第一页——

  立刻,我被卷入到了一股黑暗洪流之中……

  小男孩阿廖沙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在悲痛之中将他寄托在了凶恶的外祖父家中。从此,阿廖沙的生活彻底改变了:外祖父嗜酒成性,爱财如命,暴戾冷酷,动不动就打阿廖沙;两个舅舅为了争夺家产而打闹不休,无视任何兄弟情谊,杀红了眼,对阿廖沙总是横眉冷对;家中的女人如温顺的羔羊,对丈夫唯唯诺诺,任人宰割……到处弥漫着绝望的烟幕,仇恨的硝烟,家中好像成了战场,随时都会大打出手,大人全中了贪婪的毒,甚至连小孩子都一样。面对这样的生活,阿廖沙愤怒,阿廖沙不平,阿廖沙恐惧,但更多的是厌烦与无奈。黑暗伸手不见十指,浓重的硝烟散不开,阿廖沙迷茫的小小身影孤独地站在人生岔路口,不知是走向“附和”,还是走向“抗拒”。

  所幸的是,生活中并不是只有黑暗,也有小小的一点光明。外祖母、“小茨冈”、“好事情”……他们始终都是阿廖沙的朋友与至交,引领她寻找大道,顺利前行。他们就像满天的星光,黑暗中的灯火,为阿廖沙照亮前方的道路。其中,外祖母始终伴随着阿廖沙,为他注射生活必须的营养,是外祖母给了阿廖沙前进的动力,使他能够义无反顾地在生活大道上越走越远。

  不幸一个接一个降临:“小茨冈”被砸死了;“好事情”搬走了;纳塔利亚舅妈去世了……到最后,连母亲也疲倦地撒手走向了天国。于是,外祖父像扔垃圾一样把年仅12岁的阿廖沙扔进了社会,任他一个人孤单地背着小包袱走进了社会,被一团黑暗吞没了。那浓稠的`夜幕如同胶水,撕也撕不开。

  阿廖沙童年如此黑暗,为什么他能够保持着正确的方位走过来,而不是如同那些残酷、冷漠、暴戾的人一样,在谩骂与痛苦中度过一生?因为他在人生的茫茫黑暗中有着一盏“小马灯”,因为他每到一个岔路口就会停下让正义的光芒驱散邪恶的黑暗,因为他有着并且也正确地使用了那点黑暗中的光明。

  我相信,阿廖沙虽然走进了更加黑暗更加不堪入目的社会,但他在接下来的一个又一个人生岔路口中,决不会走向“愚庸”,也不会走向“冷酷”,更不会走向“软弱”,而是提着那盏用坚强、乐观、自主、毅力点燃的小马灯,驱走黑暗,走向远处已经泛出了一点鱼肚白的东山,走向遥遥在望的光明……

  《童年》是著名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也就是说,高尔基就是文中那个坚韧的小男孩阿廖沙。那么,为什么高尔基要将自己如此凄凉的童年写出来呢?

  也许,他是希望我们在漫漫人生路上,不要惧怕黑暗,更不要顺从黑暗,应该尽力去寻觅、去点亮那盏小马灯,那冥冥黑暗中的光明吧。

读《童年》有感9

  身为一名中学生,可谓是读书千百,然而在这一堆书里,一直有一个亮点在引导我,启迪我,那就是—《童年》。

  《童年》这部小说描述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他三岁父亲病逝,但不知丧父的悲痛。后来外祖母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了,把他接到外祖父家中。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廖沙最知心的、最亲近的人。

  面对外祖父的喜怒无常,舅舅与舅妈们的勾心斗角,邻居们的异样的眼光,阿廖沙“好像被一种浑浊的溶液灌满了似的,长久地陷进深渊里,失去了知觉、视觉、听觉等等一切感觉。眼前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浑浑噩噩地生活着……”但是,上帝创造了邪恶,也创造了善良,“小茨冈”、格里戈里、“好事情”等等,也给阿廖沙的童年带来些色彩,但是这些色彩很快被那无情的黑暗给淹没了。就这样,阿廖沙在这阴暗的环境中生活着,这个不幸的孤儿最终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人间。

  有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未必在何时都正确。社会的黑暗并没有完全侵蚀阿廖沙那幼小的心灵。

  我对故事中的外祖母非常的喜欢。是她把阿廖沙领到光明的地方,创造了阿廖沙正直善良的`性格,只有她真正关心与爱护阿廖沙,是他童年时代唯一的保护人。她就是阿廖沙黑暗生活中的光明使者。

  这位光明使者令一个人的身影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她是我童年的重要角色,是她让我懂得什么叫做关爱。

  风呼啸着,天已经黑透了,我刚刚从同学的聚会上回来,心里还在乐滋滋的想着聚会上的事。不知不觉到了家门口,只见母亲倚在门边,手里仍织着那件毛衣,时不时向远方眺望,露出焦急的神色,我终于按捺不住那内疚的心情,出现在她的面前,母亲发现了我,用那一脸倦容冲我笑了笑说:“饭热好了,吃吧!”我终于忍不住那自责的泪水,一下子投入妈妈的怀中,哭着说 :“妈,对不起。”母亲用那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头,一滴幸福的泪水滴在了我的脸上。

  《童年》,它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爱,爱无处不在,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用你那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吧,千万别让它从你的身边悄悄的溜走。

读《童年》有感10

  我们的童年是美妙的,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更是值得回忆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悲痛的。

  读完《童年》,我感受到了高尔基儿时的悲惨遭遇,顿时觉得我是幸运的.。可怜的高尔基3岁就失去了父亲,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他们来到了外祖父的一个小染坊,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所以高尔基从不指望能从外祖父那里得到关心,只有善良的外祖母能给他的生活带来一丝丝的安慰。外祖母似乎有种特殊的亲和力,每当高尔基委屈的时候她总会给予无尽的安慰。面对外祖父毫无人情的打骂,她也是一再的忍让。后来外祖父破产了,而最疼爱他的母亲也去世了,此时正是高尔基最绝望的时刻,然而他的外祖父却将他无情的赶出门去,他只能靠捡垃圾为生……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在宽敞的教室学习,在温暖的家中休息,在美丽的公园嬉戏,在豪华的餐厅享受美食……而这些对童年的高尔基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然而这悲惨的生活并没有打败他,他的坚强不屈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代伟人;相反,过着幸福生活的我们却常常被一点小挫折打败。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读《童年》有感11

  童年是人生中美好的时光,童年的孩子是幸福的 、快乐的,但著名的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却是残酷的、无情的、不幸的。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失去了父亲,寄住在外祖父家,十一岁就走向了“人间”,饱尝了人间的苦楚。他来自底层,自学成才,登上了文学的圣坛;接着他投身革命的涌流,成为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里面包括了他三岁到十岁的生活经历。

  《童年》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黑暗”一词,它藉以主人公阿列克塞孩子的眼睛讲述了当时沙皇统治时期的黑暗社会,人们之间以各种仇恨恩怨作为纽带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贪婪,自私,甚至可以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但正如那句话所说的:“有压制的地方必然会有反抗,有黑暗的地方也必然会有光明。”这个世界里也有一些高尚的人,像学徒冈茨和科学家“好事情”。他们都有着自己做事的原则,从而使自己被排在“黑暗”的圆圈之外,成为“光明”中的一分子。但他们的下场终究悲惨,这又该怪谁呢?追根到底,错的,始终是这个人性泯灭的扭曲社会。

  从另一种方面来说,其实,在当时那么黑暗的`社会中,主人公阿列克塞的童年可以算是幸福的了。至少他活下来了,免遭死亡的命运。虽然父亲不在了,但他还有母亲、姥姥,不仅不会无依无靠,而且也不必每日为一日三餐所担心。

  而现在的我们呢?和当时阿列克塞所处的黑暗社会相比,我们现在的社会治安好,不用担心随时会遭遇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命运;而且,要什么有什么,不用担心饥寒交迫,风餐露宿的厄运,简直太幸福了!

  我们大家几乎都是在父母的手心里长大的,有父母疼着、爱着,所以对于父母们体贴入微的关爱,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了,不会想到要去珍惜,更不会想到要去感恩这一切,我们总认为自己拥有着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在这样没有硝烟的和平社会里,我们不是更容易施展拳脚来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

  我想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就是: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好好珍惜父母、老师、同学对你的关心与帮助,好好读书,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我们的生活的年代,是多少人做梦都得不到的。

读《童年》有感12

  三年级时我初读《童年》,只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却读不出一个所以为然,读到一半便觉得乏味了,不再读了。四年级时我再读《童年》,虽读得一知半解,却也知个大概。直到如今我再次拿起这本书,我感叹了。

  在我们的印象中,童年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无拘无束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却不然。它没有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恰恰相反,它充满了人世间的险恶纷争,充满了旧社会的黑暗腐败......还有每天数不清的工作,以及外祖父的'虐待。可他却更加独立。完全没有本该属于同龄孩子的可爱。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七岁丧父,跟随母亲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剩下的童年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勾心斗角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尽管如此,也还是有许多喜爱他,处处护着他的人。如善良,慈祥的外祖母;还有那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 ——伊凡。每当外祖父打阿廖沙的时候都会拼命维护他,尽管也会被打得很惨。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多么黑暗,他的生活是多么悲惨呐!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的童年是多么灿烂:每天坐在亮敞的教室中,享受良好的教育;每天回家都有享不尽的美食等着品尝;在外面被人欺负了也可以撒娇哭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有什么......相比阿廖沙,我们是有多么不知足,我们的童年是有多么奢侈。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多么容易,丝毫不费吹灰之力。我们是多么天真啊!的确,我们不必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曾经的奢侈,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读《童年》有感13

  大家认为童年都是美好的,但我看了《童年》这本书,却觉得高尔基的童年更多都是悲伤、不愉快的事情。

  父亲去世后,高尔基跟随着姥姥、母亲来到了遥远的姥爷家。姥爷十分爱生气,高尔基犯了一点小错误,姥爷就会毒打他。但是年轻幽默的小伙子伊凡为这个家添了不少快乐,可是最后,家里的两个舅舅逼迫伊凡去搬运十字架,伊凡因为力量不够而不幸地被十字架砸死······这一切,仿佛都在我的眼前展现。

  读到下面,这两件事让我更加痛恨高尔基的姥爷:善良的染坊工人格里高里因为不小心让染坊着起了火而被姥爷赶走了,最后害得格里高里瞎了,不得不在街上乞讨,只有一位热心的老太太帮助他向人家求情:“行行好吧,可怜可怜这瞎子吧······”第二件事是高尔基的好朋友,高尔基家的邻居“好事情”因为经常做化学实验而被姥爷误认为他是在练巫术、破坏房屋被赶了走。离别时,好事情那双充满泪珠的双眼和依依不舍的`表情让我久久不忘······

  后来,高尔基的母亲嫁走了,最后因为疾病而离开了世间,姥姥因此来到了高尔基继父的家住。姥爷认为高尔基是个没有前途的孩子,就把他赶走了。

  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理解离别的感受,让我知道了高尔基童年时代的黑暗与罪恶。

读《童年》有感14

  日前的一个下午,在图书馆的一角发现了许多小人书,其中就有我儿时就看过高尔基的《童年》。

  我翻开书页,书中活灵活现的黑白画面和一行行宋体字,映入了我的眼帘,从而我的思绪也随着字里行间飘忽不定 ……

  高尔基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外谋生,高尔基寄住在外祖母家,由于家境穷困,高尔基只能一边上学,一边捡垃圾换钱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和鞋子,上学都是穿着他妈妈的鞋子和外祖母的棉外套,更没有书包。就连学校的神父也嫌弃他穷买不起书本,同学们都嘲笑他,可是高尔基好学不倦的精神很使我们很感动。

  时隔 30 多年再来细读《童年》,两种不同的感受;儿时的'我只能粗略理解书中情节,仅仅对高尔基的遭遇深表同情;而今天的细读,带着政治背景去更深层理解书中本意,更了解高尔基伟大的人格魅力。时下孩子正好在学习关于高尔基的课文,把这书外借回家与孩子们分享未尝不是件好事,好让生活在蜜罐里的孩子们明白今天的生活幸福,珍惜幸福。感谢这书给我带来一个美好的下午。

读《童年》有感15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个暑假就过去了,每当我翻开高尔基的《童年》时,我的情绪也随着书上一行行黑色的宋体字忽起忽落。

  故事主要描述高尔基童年时的痛苦生活,主人公阿廖沙出生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打击而深深震动。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在这个家庭中充满了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却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坚强、自信、乐观的人,勇敢地去面对困难与挫折。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在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正如你所想:希望从未消失,只是你还未发现它的存在,虽然它的光芒不怎么耀眼但却能迸发出生命的色彩!正因有了希望种子才能冲破泥土的束缚,在春雨中破土而出;蝈蝈和蛐蛐才能在盛夏和严冬放声歌唱;才能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千古绝唱……生命正是因挫折与磨难而美丽,因奋斗、拼搏而精彩!

  最后我想说: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是什么,是黎明的曙光。只要你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我坚信你的光明定会到来。记住,生命因希望而美丽!

【读《童年》有感】相关文章:

读 童年 有感10-13

《童年》读有感11-23

读《童年》有感06-01

读《童年》有感(经典)07-27

(精选)读《童年》有感08-16

读《童年》有感[经典]08-16

读《童年》有感【精选】08-15

读《童年》有感09-15

读《童年》有感06-13

读《高尔基的童年》有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