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朝花夕拾有感【荐】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朝花夕拾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朝花夕拾有感1
《朝花夕拾》是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画面。清晨绽放的花朵有初阳的陪衬,显得无比娇嫩欲滴,而傍晚的花失去了娇艳,可在落日的照射下显得别有风韵,此时去摘取,底蕴自然比清晨的花要深厚的多。初读鲁迅先生的书就像品一杯淡雅的茶,开始时可能会觉得很平淡,但回味后齿唇间都是余香。初读时,你也许感到有一些不知所云,细想来才能感到其中之真谛,然后便能深深震撼你的心灵。这本《朝花夕拾》,读完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信念。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有时想鲁迅先生是我的叔叔该多好呀,我可以与他共同品尝精典名句,交流文学作品。鲁迅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都是高不可攀的偶像,加上他是“家喻户晓”的世界上都有名气的大作家,更是有点恐惧,不敢轻易读他的书。怕读不懂,自己太俗了。但自从读过鲁迅那《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下子,似乎把我和偶像的距离拉近了。朴实的文笔,细腻的情感,使我感到像在一位和蔼慈祥,平易近人的大叔交谈。
首次捧起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心旷神怡。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与鲁迅先生那时的生活相比,要幸福的多,想都不敢想。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数时间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香甜,我们的生命里也充满朝气与活力。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
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花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烦恼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如果有机会,不妨你也静下心,阅读一遍。
读朝花夕拾有感2
细细地赏读鲁迅老先生“从记忆里抄出去”的文本,别有一番滋味。
《朝花夕拾》本名《旧事重提》,早晨的花到夜里来捡。即便如今不可以带露折花,也希望“他日仰看云影时,会在我的眼下一闪动罢。”它是鲁迅起名叫“朝花夕拾”的作用。朝花绝不凋落,那儿时、青少年、青年人的一点一滴一会儿溫暖,一会儿苦味,常迷惑他时刻回望。
鲁迅是浙江省绍兴市人,是离我近期的作家了,针对他的个人经历我十分好奇心。为何要出国留学日本读医,为何弃医从文,及其写作这部散文读后感的艰辛情况,这种难题我还从书中找到回答。爸爸的死使他倍感无良医生的软弱无能。救死扶伤,消除迷信活动,防止再产生爸爸那样的不幸,是他读医的初心。殊不知在日本的两年,他极其明显地意识到我国的弱不禁风。“物以希为贵”、“中国是弱国,因此我们中国人自然是弱智儿,成绩在六十分之上,便并不是自身的工作能力了”更使他失落的是国民的发麻,“花下标示的清国留学人员”“这些闲看枪决罪犯欢呼的吃瓜群众们”。总算,鲁迅老先生决然弃医从文,相比治疗国民人体更关键的是治疗国民的生命。
即便《朝花夕拾》是为回望儿时的幸福,是鲁迅难得少有的溫暖宽慰,也依然给与对封建社会风俗习惯和旧思想文化艺术锐利的鲁迅式讥讽和抨击。可以说鲁迅的人生轨迹和那时候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应当说每一个人都和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密切联系。我已经道别了多彩的童年日常生活,踏入了青年人阶段。我已经是小手牵小狗了,不可以只活在自身的小天地里,人云亦云,也应当努力学习,多掌握社会发展的发展趋势,寻找自身的总体目标,为祖国的强劲奉献自身的一份能量。
也是一个中午,手捧《朝花夕拾》,坐着窗前,这一中午只归属于《朝花夕拾》与我。
读朝花夕拾有感3
鲁迅暮年之时追忆童年时那些难以忘记的人和事,因此写下《朝花夕拾》。这本书就如同那清晨凋零的花儿,但依然美丽;虽已是过去,但仍然值得回味。
鲁迅先生在少年时期时,家道中落,祖父因科场贿赂案被拘留,父亲又口吐鲜血,一病不起。这段时间,有效的鲁迅几乎天天都要在讥嘲的眼光中,从比他高一倍的当铺柜台上接过典当得到的钱,再到和他一样高的药铺柜台去买药。在被侮辱、受歧视的环境里,鲁迅感受到社会的冷酷和势利。
但在这样的黑暗中,也不缺乏光明和温暖。在这之前,鲁迅总爱在他的乐园---百草园玩耍,尽管那里只有一些野草和不起眼的虫子,却能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无论是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是那在树叶里长吟的鸣蝉、伏在菜花上肥胖的黄蜂、忽然丛草间直窜云霄的轻捷的叫天子……但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乐趣。
后来,鲁迅先生被家人送到私塾去学习,在"三味书屋"学习古诗从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面对这枯燥无聊的学习内容,孩子们课上偷偷画画,课下便到书屋的小园中玩耍。无一处不可以看出孩子们天真无邪,浪漫可爱的特点以及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态。
在这漫漫人生中,许多记忆随着岁月悄悄地流逝而悄然无声的逝去,唯有那记录着你的所得所失的足迹永远驻留在记忆中,让人难以忘怀。
童年就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时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那是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的勇气,失去了一份心灵依慰,但随后你就能品出这茶的醇美、香甜,让人回味无穷。
童年的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一个珍贵的匣子。也许,不经意的一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哭笑不得,但更多的还是欢愉与喜悦。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翻翻这本"日记",看看这个匣子,你会发现:自己懂得了许多,学会了许多,也得到了许多。
读朝花夕拾有感4
鲁迅先生的笔法素来是犀利的。犀利中不乏对国生民生的关心和叹息,似流水之柔婉。在黄昏时分拾起清晨的花,带露折枝,香远益清。
《五猖会》作为十篇短文中的一篇,篇幅短小却不胜精悍。虽题为〈五猖会〉,却不侧重于描写这个迎神赛会,而侧重描写在父亲强迫下要求作者背诵《鉴略》。而当时作者作为一个儿童,心理描写也写得生动有趣“‘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廖廖数语,一个苦着脸背一本毫不理解的书的孩童跃然纸上。有句名言道得甚妙:“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看似只道了一件父亲让作者背完书才能去看五猖会,以及“我”对此事的不满,真的仅此而已吗?绝非仅此,第一,由最后一段“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侯叫我来背书”足以显示出作者对封建教育的些许不满;第二,推己及人,由父亲封建教育的错误推广到当时全中国封建教育的错误以及对孩子身心的危害;第三,由于这种错误的封建教育,作者也借此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抵制、也表明自己改革封建教育的决心。一篇不足以二千字的短文,从开始的“文不对题”的含义,到后来语言生动活泼,到最后的感情深挚,都尽收于此,毫不输于海纳百川之势。
《五猖会》也体现出鲁讯的另一种笔法:篇幅短小,字里行间不失精悍;惜字如金,字字句句却尽纳真言。作者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于今而言,对现代教育也是一种思考方式和启迪。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两者看似毫无瓜葛,实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朝花夕拾》意为早晨的花在傍晚拾起来,以花喻往事,虽与《旧事重提》同义,却多了一层比喻的美感。作者在取题上也颇有深意。读其所写,感其所抒,读后感的真谛也是让我们去叩一代文豪的内心世界罢。
读朝花夕拾有感5
借着暑期的時间,我阅读文章了鲁迅老先生的《朝花夕拾》,它是一部十分经典得经典著作,这本书帮我的深有感触。鲁迅的著作是十分有特点的。也是他打开了白话体。他的著作敢作敢当,不委婉,通俗易懂,也就是我非常喜欢的缘故,书中并沒有追求完美好词好句的绮丽。则是情绪气和的使你走入归属于鲁迅的内心深处。
《朝花夕拾》內容耐人寻味,它和《呐喊》一样,都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堪,要想唤起人民的观念。鲁迅在书中写到:“人吃血馒头,吃人。大家封建迷信,呆板,裹脚,相互之间诈骗”这些这种书中发生的鲜惨不忍睹的文辞让阅读者体会到鲁迅对迷信活动的厌烦。在书中鲁迅对这种个人行为开展了明显的抨击,也要我不由自主为那些人们觉得可悲。
当我们再度读到鲁迅老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却能够体会鲁迅老先生的静谧日常生活心愿,眼下也闪过那天真童真童趣的他。在这里一篇中,鲁迅老先生追忆了自身的儿时,如同读着发处鲁迅老先生心里的那一份喜爱当然,渴望自由的童心童趣。刹那之间,我好像看到了幼时的鲁迅。他在趁成年人不留意的情况下,钻入了百草园。他与虫类相伴,又采收野草野果子,随后与朋友一起捉鸟,但因为性情急躁,一直捕不上许多;他又常听家庭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此十分担心百草园中的那一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尽管有寿老先生严格的教导,却仍耐但是学员们心里的幼稚,当他念书读得入迷时,却没发觉他的学员已经干着各种各样的事,有的正拿纸糊的铠甲套在指甲上高品质戏,而鲁迅正专心致志地在绘画……
我很喜欢儿时情况下鲁迅活泼可爱的,钦佩青年人的鲁迅喜爱我国。我们要做向鲁迅老先生一样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6
正式来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看下去鲁迅的文笔亲切朴实、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童年已经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鲁迅先生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啦鲁迅先生儿时在家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述啦在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家里把他送到啦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家的书房,进了散文书屋,鲁迅先生开始啦无味的学术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鲁迅先生和同窗经常在后院去玩,但人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远远不及百草园自由,快活。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啦,自然有些不高兴,但应用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这样才会发现美。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耍,束缚啦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在学校,每节课下课都有玩的时间,又玩啦,又学啦,也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我们像天堂,鲁迅先生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达啦应让儿童健康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在朝花夕拾中,作者多次写到啦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我觉得儿童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不应该剥夺了儿童爱玩的天性,在现实生活中,有好多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迫切,一贯的给孩子补课,给孩子上这样的补习班那样的补习班,就像是上班族一样,这样就扼杀啦儿童的情趣,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是不对的,这让他从小就讨厌啦学习,将来没有啦学习乐趣,就会缺乏学习积极性。《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乱中寻找出一点空闲来,实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理是这么复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连回忆也没有。
童年已经渐行渐远,留下的只剩琐碎的记忆,本书是鲁迅先生对逝去岁月的回忆,还有无奈的感伤。细细品味《朝花夕拾》,也让我开始去寻觅童年的时光了。
读朝花夕拾有感7
再捧起鲁迅先生的这部《朝花夕拾》,得到的又与以往不大一样了。几篇故事都是回忆中的筛选,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却是迥然有异的。既有童年的温情,又有身处异国他乡的境遇。
作者开篇就倾诉道:“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沉于对往事的回忆中,又不能忘记当下的现实。本应有一个美丽温馨的童年、青年阶段,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黑暗的社会,错过了许多本该拥有的。翻过一页页文章,字面上都是些温和的句子。深入探究却发现,他把批判与怒火藏得更深,犀利地讽刺并批判了当时的封建的教育道德、社会等。在我看来,这往往胜于血口喷人。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经历许多人事,可我们是否真正留心他们,去发现其真正的特点与性格品质,加以内心深处的看法?鲁迅先生笔下呈现出的,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宛在目前,形象极其鲜明的人物。并不是将人尽夸赞到底,也从不掩饰一些好人的瑕疵,而是写出人们最真实的一面。这样朴实求真的笔法,更加贴切了生活,使得打开书本就好似进入一个世界。我结识了心地诚恳、朴实无华的阿长,鲁迅先生的严厉又慈爱的父亲,方正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平等待人、态度认真的藤野先生……太多,太多了。就是这样细腻的心思与精彩的文笔,造就了许多颇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在我心中。这样一来,就不得不感叹他拥有着多么精彩的人生。
生在一个和平年代,我们无法设身处地地感受鲁迅先生当时所处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做不到感同身受本人所想。好比未来世界的人们,尽能通过史料探究到丰富的事件变化,却不能够走进我们内心深处。所以只能尽力结合社会背景,发掘书中文字深处的意义。书中绝妙的是,对于在批判庸医、妨害白话者、封建教育思想一类人事上,鲁迅先生不吐一个脏字,话语却极具讽刺和针对性,被评为当之无愧的“温馨回忆和理性批判”,可谓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
回忆像一本书,时刻记载着人生中的故事。而鲁迅先生所经历的一切,经有心的加工就构成了杂色的篇章。我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独特的人?答案是有的,并且太多了。遗憾的是,我没能及时留心身边的他们。无论好坏与否,能无一例外地带来不尽的感悟,值得去深思。当日后身陷困境与平庸,儿时美好的回忆便能带来慰藉。那么我们何尝不去留心发掘身边的人事呢?
读朝花夕拾有感8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着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阅读《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看这一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
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采摘野花野果,与玩伴一起捕鸟。他常听保姆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读朝花夕拾有感9
《朝花夕拾》讲述了鲁迅的很多童年往事和故乡记忆,包括一个风筝的故事。一只小小的风筝,在很多人看来只是一个小孩子的玩具;但对鲁迅来说,却是童年时代留下的沉重记忆。
鲁迅曾经非常厌恶风筝。在他的眼中,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具,一见到远处的风筝,便感到一种惊异和悲哀。但他幼弱的弟弟却很喜欢风筝,即使是看着空中飞行的风筝,也会感到满足、喜悦。虽然来自同一个大家庭,他们对风筝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但人的想法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成年以后的鲁迅,偶然看见“那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句话,童年的回忆再次涌上心头:弟弟未完成的风筝、一对被自己踩扁的风轮、弟弟绝望的眼神……那天的情形再一次清晰起来。虽然当时鲁迅为自己毁坏风筝的“胜利”而骄傲,但现在他的心情却沉重起来。他为自己童年时鲁莽粗暴的行为而后悔,希望能得到弟弟的原谅和宽恕。
任何事情,只要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反省,一定不会太晚。多年以后,鲁迅在和弟弟会面时讲述了这件往事,他热切希望弟弟能够宽宥自己。不料,人到中年的弟弟却早已忘记了此事。鲁迅的心情依然沉重着,我认为他不只是为自己当年的过失而懊悔不已,更是为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黑暗社会和麻木不仁的普劳大众而痛心疾首,这是一种更深沉的悲哀和觉醒。
再翻开《朝花夕拾》,我分明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以前,我曾经以为“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高不可攀的伟人。他弃医从文,以笔代伐,成为坚定的民主战士和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他忧国忧民,口诛笔伐,揭露社会的黑暗,抨击现实的不公,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通过阅读《朝花夕拾》中的一个个小故事,我却对鲁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更多的情感共鸣。
其实,鲁迅也和常人一样,满怀温情,充满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多年前的一件小事,就连当事人弟弟都忘记了,他却印象深刻,常常责备自己,饱受良心的谴责。原来,伟人不一定只在乎做大事,只有在小事上同样用心,真诚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力求处事的公正和道德的完美,才能真正称其为“大写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10
今年的寒假,我读了一本很好的名著书籍――《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早晨的花儿,到晚上再去拾起,很有诗意的书名;同样,也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这本书使得我收益非浅,感触良多!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我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确实厉害,他的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朝花夕拾》原来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却全是鲁迅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
从中,我知道了鲁迅“仇猫”的原因;从中,我读出了古代某些地方的黑暗,的记载,并没有给后人做榜样,而是让后人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古代孝道的虚伪;从中,我看到了一个孩子最童真的呼喊;从中,我悟出了作者对于“正人君子”的讽刺,无常才是最公正的;在中,我游遍了鲁迅的童年;从中,我看见了两个只会勒索钱财的庸医;从,我看见了一个学子的求学路;从中,我看见了一个勤奋朴实的日本老师;从中,我看见了鲁迅的好朋友,为国家鞠躬尽瘁。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面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颤巍巍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读朝花夕拾有感11
《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正如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同时会找到自己幼时的影子。
但同时朝花夕拾又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在这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此作者也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忆起她,追念她,委实不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复杂。我们是否也会如此的看待自己的母亲,也是如此的爱恨交织。
走过求学的过程,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沿着这条线索,我看到二十纪初,以”我“为中心的一个个生活场景,心理历程,读着每一个寓意深远,回味无穷的结束句,我的心也随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家时在百草园得到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的对比。正是我们有时对学习与玩乐之间的矛盾心理。
在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气,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正如我们憧憬怀念我们没有上学时老家小院,或弄堂一角一样的心情。
然而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这不由得然我想起了自己,正是不禁萌生一种老乡将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感。同样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小时候的童年是那么美好、愉快,现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自然会有些同感,我想这也是许多人读此书的第一感,我也一样。但是,或来再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情况也就随之不同了。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而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节课下课都会有时间放松,又放松了,又学了,也还算得上自由。跟三味书屋比起来,这已是不错的了,而且回忆总是美好的,这也是我父亲常说,现在想想还是读书时快乐。每个时段都有每个时段的烦恼,为何童年美好,说不定也就是那些当时的烦恼在我们看来已不再重要了。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但这也就是现实,鲁迅先生用对童年的快乐回忆来抚慰他经历了许多的那刻苍老的心,我想也不足为奇了。
回忆是美好的,真如那看似无暇的童年,但是,回忆只能用来安抚,不要因为过多的安抚而为之麻痹,以至于厌恶现实,厌恶现在的生活,那么回忆就变成了麻药。面对现实,不要一直把头向后看,那你会不由自主的后退。
读朝花夕拾有感12
在花海中采撷一朵美丽,用来装点我晚年的时光。初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便深深的体会到了它独有的魅力以及鲁迅先于众人的思想。
书中最让我震撼的当属当时社会中的封建迷信。《二十四孝图》就充分地体现了封建迷信中的“愚孝”,“哭竹笋”“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这些故事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可笑无知,而当时的人们,却将它们奉为圭臬、全盘继承。
《朝花夕拾》中,最有趣的便是鲁迅对儿时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知道了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那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乐趣的园子,是鲁迅儿时最喜欢去的一个地方。还了解了鲁迅少年时学习的地方——“三味书屋”,那是一个在鲁迅家附近的书屋,书屋中的老师是城中最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对他十分恭敬,是鲁迅在学习中的启蒙者,对鲁迅也是十分严厉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应该就是鲁迅从儿时到少年的一个晋级阶段吧。
《朝花夕拾》也记载了鲁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敬仰、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的保姆长妈妈为鲁迅买了他心爱的画册——《山海经》,因此对长妈妈心存感激,尽管长妈妈害死了他最心爱的隐鼠。《藤野先生》中,鲁迅从长相、语言、穿着等方面细致的描绘了日本留学时的“良师”——藤野先生,匿名信与观看电影事件,让鲁迅恍然大悟:与其医治好中国人的身体,不如唤醒中国人的良知。
晨曦初至,清风徐来。暮色四合,俯身拾花。我坐在书桌前,闭上双眼,那充满诗意的书名又悄然涌上我的心头——《朝花夕拾》。
读朝花夕拾有感13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修可欣。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在此书中,有鲁迅先生一贯的讽刺辛辣,但更多的,却是一种老年人回忆往事时的脉脉温情。 在《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最令我记忆深刻,它记录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的老师藤野先生,他是一个治学严谨,待人热情诚恳,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在鲁迅先生第一次上藤野先生的课时,体现出了先生的中规中矩,学究气,略有些古板,据几个留级的学生说,这藤野先生,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对外表不拘小节,也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生活简朴的人。
从他认真批改鲁迅先生的讲义—“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一一订正,读后感《【读后感】读《朝花夕拾》有感---修可欣》。”,并督促鲁迅先生以后每一周都要写而且要送给他看一回,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学生十分关心,会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错误,认真负责,会叮嘱学生保持良好的习惯, 而且不厌其烦地定期检查,还看出他的治学严谨,从“连文法的错误,也一一订正”看出。
从他和蔼的让鲁迅先生更改讲义上解剖图的血管的移位,并告诉鲁迅先生“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的道理,表现出了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解剖图必须要和实物完全相同,循循善诱,学生错了不会生气地指责,而是和蔼地用学生喜欢地方法告诉他。
而他关心鲁迅先生是否会因为敬重鬼而不肯解剖尸体,并在知道鲁迅先生不怕后很高兴,体现出了他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关心学生思想意识的进步,体现出他热情诚恳的性格。
在他听说中国女人裹脚后想向鲁迅先生了解详细,想问鲁迅先生怎么裹法,足骨会变成怎样的畸形,表现出他严谨的求实精神,对骨学的浓厚兴趣。
最后鲁迅先生被藤野先生的影子鞭策着不断地“写为‘正人君子’所厌恶的文字”,更深刻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敬佩。
这篇散文回忆了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在他的熏陶下,鲁迅先生受益匪浅,成为了一个高尚,治学严谨的人。而我们将在他们的指引下,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治学严谨的高尚的人。
读朝花夕拾有感14
读完朝花夕拾这一本书才知道是写作者追怀青少年时代的往事而作的。正如其名,书中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又写了对师友真挚的怀念。
在初读朝花夕拾时我想大多数人一定也和我一样,有着似懂非懂的感觉,但只要静下心来再细读一遍就一定会有另一种感受。作者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
在朝花夕拾里我最喜欢读的有两篇,其中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另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在我的心中是一个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琐礼节的人。但她又能做到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比如买到山海经。对此我也很佩服长妈妈,竟记住一个小孩子说的话。为了向鲁迅赔罪而买山海经。开始对长妈妈睡成“大”字型并把胳膊放在鲁迅颈上那种不满竟全然消失了,只感觉长妈妈是一个十分善良的人。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可以爬上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山寻蝉蜕。”
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处充满了对童年的回忆,无处不让我感觉到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想想自己的童年,虽然同样是一个小孩子,但是和鲁迅先生比起那就相差太多了。
读着这篇文章,我仿佛来到了鲁迅的童年。看鲁迅趁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采野花摘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野鸟。每一个举动都让我感受到童年的乐趣。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鲁迅小的时候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天真的孩子,就好像我心中所想象的那样。这也正是我之所以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
朝花夕拾让我知道了不同年龄时鲁迅的故事,这里面有悲也有喜。我要从现在起珍惜每一天,长大后也像鲁迅先生一样朝花夕拾。
读朝花夕拾有感15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百草园”
——题记
从《少年闰土》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到《阿长与<山海经>》,学过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文章,了解了一个黑暗而又真实存在过的时代,也认识了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中国近代文学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的一生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深刻而又真实地揭露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被誉为“民族魂”。
鲁迅一生著作很多,大部分以杂文为主,唯一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也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部作品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多个篇幅都入选我们的语文课本教材,深为我们所熟悉。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这一句句朴素自然得语句,现在想来,自然是非常容易走入人的心里的。但在我小学的时候,马马虎虎粗读《朝花夕拾》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借由常妈妈之口讲出的“美女蛇”的故事。相信我,那对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来讲,绝对不是什么好的体验,只记得当时确确实实惊出了一身冷汗,现在想来,也蛮好笑的。
对于幼年的鲁迅来说,百草园是自由快乐的天地。其实,哪个孩子的心中没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百草园?
记得小时候,奶奶家的后面有一条小河,河里有着数不尽的鱼和虾,在清澈的河水里“咕噜噜”吐着泡。我经常到那里去玩,跟着爷爷静坐钓鱼,随着父亲去捡拾各种漂亮的石子儿。河边的快乐几乎占据了我儿时一半的记忆。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每一天,城市乡村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钢筋水泥一片又一片地参天而立,工厂也在一夜之间多了许多。当我再一次来到故乡的这条小河边时,儿时的记忆早已荡然无存:清澈的河水已经变得浑浊,闲暇的小鱼儿也不见了踪影,河边娇翠的绿意已经被柏油马路取代。当安静的记忆突然变得繁华,我的“百草园”就此失去了踪影。
自由快乐的百草园之后,便是寿镜吾老先生那严厉里透着些许枯燥的三味书屋。鲁迅先生的幼年学习生活,基本上都是在这三味书屋中度过。
枯燥无味的书屋,严厉的寿镜吾老先生依然也无法阻止一个少年活泼的心性。估计他也不曾想到过,在他读书忘己的时候,他的学生耐不住玩耍的心思,正在底下用纸糊的盔甲做戏,用荆川纸作画儿。
现在看来,多少有些幽默风趣,但从鲁迅先生的字里行间里,也无时不透露出对旧中国封建教育的不满与批判。
而看看我们现在学习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快乐的学习环境,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报名参加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再也不用像鲁迅先生幼年时一样,躲在私底下用纸糊的盔甲做戏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并没有多少华丽的修饰,洗去了所有的铅华,就是这么平淡无奇朴素至极的语言,在读者的心中,构建出一个个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
鲁迅先生的百草园永远失去了,而我们相信,在加重建设绿水青山的今天,我们的“百草园”不久就会失而复得的!
闲暇之时,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静坐着翻开那本名为《朝花夕拾》的书籍,在那充满童年味道的朴素文字间,返璞归真。
【读朝花夕拾有感】相关文章:
读《朝花夕拾》有感06-14
读朝花夕拾有感06-28
★读《朝花夕拾》有感01-08
读《朝花夕拾》有感01-15
读朝花夕拾有感10-20
【荐】读朝花夕拾有感01-06
【热】读朝花夕拾有感08-24
【推荐】读朝花夕拾有感08-26
读朝花夕拾有感【精】08-26
读朝花夕拾有感作文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