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民间对联的故事

时间:2024-11-02 13:55:29 毅霖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桐城民间对联的故事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对联吧,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桐城民间对联的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桐城民间对联的故事

  楹联

  对联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之题词:“新年稍余庆,嘉节号长春”。至宋时遂推广用在楹联柱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如对故世者哀悼的联句叫挽联。

  古往今来,名联极多。这里记述几副对联及其产生缘由的故事,其中多数同我的故乡桐城有关。必须说明的是,我这里讲的是故事。故事有些是人们编的。因为故事不是历史,故无须对故事作什么考证。

  桐城在近代史上有“文化之乡”之称。这里出了不少文人学士,有的官至极品,最出名的是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是清正廉洁,政绩斐然的朝廷重臣,且都是大学问家。

  张廷玉告老还乡,盖了房子。乾隆得知相府建成后,亲笔写了斗大字的大门联,上联“国朝谋略无双士”;下联“帝许江南第一家”。乾隆的字写得也极好。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幅名联遗迹现已荡然无存。

  “桐城派”是雄踞文坛200余年的一大文学流派,创始人方苞(号望溪)。相传方苞在京城对一些文友吹牛皮:“我们桐城连拣狗屎的也会对对子”。有一位文友不信,在一次因公务来皖时特地到了桐城。一天清早,在县城一巷内碰到一位进城挑大粪的老农,便上前拱手相问:“您老会对对子么?”老农说“对子?什么对子?”这位京城来的文人说“对对子就是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老农说“你出吧。”“你们安庆府有座振风古塔,就以此对联如何?”接着口述上联:“宝塔耸耸,七层四面八方。”这位老农对不上来,便摇摇手,挑着粪桶走了。

  吉鸿昌故居

  挽联的作者是桐城中学学生,当时只有16岁,他就是后来成为我国文坛著名学者、楚辞研究大家马茂元。

  有些人自己不会作挽联,便请人代作,代作者必须投入献联者对故世者特有的感情。方孝旭(系桐城著名汉学学者、书法家方守敦之子、新月派著名诗人方玮德之父)1953年谢世,方言、舒芜等孝旭先生之子侄从北京、杭州等地归里奔丧。

  当时邮政局邮递员戴家甫经常给方家送信,他想送幅挽联,以表达对方老先生之敬意,但自己不会写,于是请城里当时汉学功底深的方林辰老先生代笔。老戴向方老讲了自己的心情,方老先生沉思片刻,立即提笔写了这样一幅特殊的挽联:“寿到古稀年,有儿女万千里奔丧,应拂髯乐游天上;我为绿衣使,感先生常殷勤教导,今而后怕过门前。”这幅挽联被方言、方徨、舒芜等文化人及桐城诸学家称为一绝。方令莞(孝旭先生之妹,知名文学家)说,这“今而后怕过门前”一句,其情似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方林辰老先生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好联,除了他古文功底深厚之外,主要是被这位邮递员一片真情所感动。

  在桐城,良弼大桥建成后,附近农民夏夜常到桥上乘凉。一天,安庆巡抚衙门一官员坐轿从桥上经过,一位农民挡住轿子,出一上联请这位官员对下联,以良弼二字及其同音字作了上联,要求对方也必须以地名用同音字来对。农民出的上联是:“良弼桥,桥上乘凉,凉到夜半,凉毕。”这位官员下轿,来回踱步思忖,却对不出来,难为情而去。行至桐北官道吕亭驿,天下雨,只好住下,天亮时雨停了,此时这位官员忽然来了灵感,对出了下联:“吕亭驿。驿中下雨,雨至天明,雨停。”

  良弼桥

  桐城民间,往往有用对联进行“论战”,有些“论战”性对联十分有趣。相传东乡有一塾师,年过半百,馆内有十多蒙童,其中有一个姓史,年方十岁,家庭是当地名门望族。一天,这位塾师看见馆前有一围着绫罗腰带的人走过,便给这个小学童出了对子的上联,并要求下联必须有丝绸之类的词字,先生出的上联是:“六尺绫罗,三尺围腰三尺坠。”小学童对不下来,老先生说“你回家想想,明日交卷。”

  学生回家后,对姐姐说了。姐姐认为,这位老先生要求太严了,便调皮地戏弄一下老先生,为弟弟作了下联:“一床锦被,半床盖姐半床空。”次日,小学生交给先生,先生问:“这是不是你自己所作?”学生如实相告。这位老先生一时心念有些邪了,但知道对这位大家闺秀不能轻举妄动,便又出一上联:“树大根深,叫樵夫怎能下手。”小学生拿回家交给姐姐,她好气又好笑,对出下联:“河宽浪涌,劝渔翁及早回头。”老夫子看了后,心想,事端是你这位千金挑起的,心里不服,又出一上联与之辩论:“竹本无心,柰旁边丛生枝节”;小姐一看,理直气壮地回敬:“藕虽有孔,而其中不染污泥。”

  先生一看,深深钦佩这位小姐才华,想登门求教,小学生向姐姐告之老师的要求后,姐姐说:“可请老先生在后花园墙外的坡地上看看花园。”老先生应约来到坡地上朝花园里一看,小学生同姐姐手拉手地在花园中观花。老先生看到,这位才华横溢的千金原是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因前两次对对子受了冤枉气,便又不正经地摇头晃脑地哼了起来:“园中鸡冠花未发。”小姐一听,立即回敬:“墙头狗尾草先生。”

  对联可以用来论战,也可以用于骂人,相传戴名世(号南山)就用对联骂过皇帝。有一年春日,御花园中珍贵的墨牡丹开了,皇帝请他去观赏。他看后,皇帝请他做一对联,戴名世奋笔疾书:“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后戴名世因“文字狱”被处以腰斩酷刑。临刑前,朝廷派一翰林监斩,并由一位有文才的同监“犯”木匠陪斩。押至刑场,监斩翰林叫木匠出上联要戴名世对,木匠说:“木匠打枷枷木匠”;戴名世又用下联骂了监斩官:“翰林监斩斩翰林。”

  戴名世出对

  康熙年间一个夏天的夜晚,戴名世与乡亲父老在良弼桥上纳凉聊天,兴味正浓时,一阵鸣锣开道声从桥西头传来。这是知县夜巡要从桥上经过。戴名世把竹椅往桥正中一放,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片刻,领头的衙役上前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挡住县老爷的去路!”戴名世道:“你巡你的夜,我乘我的凉,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便也罢了。既然你找上门来,速去禀告你家老爷,我出个上联,他要对得出,我戴名世退避三舍;若是对不出,请他绕道而去,休要打扰桥上乘凉的老百姓。”接着戴名世吟出上联道:“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衙役只得回禀知县,知县难对下联,只得认输,吩咐衙役打道回衙。又一次知县出巡至北乡吕亭驿,正逢天降大雨,他只好就地下榻,半夜时分,风止雨停。他忽然想起戴名世的上联,脱口对出:“吕亭驿中遇雨,雨至五鼓雨停。”随从听了一齐恭维道:“对得工整,戴名世再也不敢为难老爷了。”知县知趣地说:“什么不敢,比起戴名世,本官还差远啰!”

  “你们看她漂亮不?老子要跟她吧几(亲嘴),保证她不会推辞的。”吴计成醉笑。

  众光棍乐了,“咦,小子,胃口不小!”

  吴计成斜着眼,“怎么?不信?那打赌如何?”

  众人中一个胆大的汉子跳了出来,请了一个中间人,两个人赌三银元,谁输谁出三银元给赢家。要知道,在清朝一银元相当于120文钱,一个在衙门里当差的一个月也只能拿一个半银元的工资,吴计成喝的酒只要两文钱一壶,三银元就是大约360文钱,是当时公务员两个月工资,吴计成能买180壶酒,也够他享用几年了。

  对方的条件是:首先,吴计成必须在光天化日之下完成吧几,大家都能看到,不能偷偷摸摸,没有证明。其次,吴计成必须要湿吻,就是嘴对嘴的吧几,亲脸,亲手都不算。

  当然,这些吴计成都答应了,他也有个条件,就是大家要看的话,必须远一点,并且要掩藏好,毕竟男女授受不亲,吧几的大事最好注意一点,人家媳妇也要脸的。

  双方讲定条件,各出三银元放在中间人处。

  吴计成不慌不忙花了两文钱打了一壶酒,喝了几口,招呼大家去看他跟新媳妇吧几,他来到一座独木桥边,招呼大家藏好,别出声。

  远远的看见新媳妇从娘家出门了向这边走过来,两个村之间只隔五里地,中间有条小河,河虽不大但想跳过去很难,所以前人在河上架了一根大木头,只容一人能过。

  只见吴计成又喝了几口酒,然后把酒壶放在桥头,自己躺在独木桥上假装睡着了。

  年轻的小媳妇在娘家吃了中饭,兴冲冲地往家走,天气很好,走得有点热,俊俏的脸上透出红红的酒窝,很美。

  走到独木桥的一头她突然发现桥上躺着一个人,她忙喊他让路,吴计成假装被吵醒,拎起酒壶掂了掂。

  对新媳妇说:“你偷喝了我的酒!”。

  新媳妇说没有。

  “没喝,怎么我的酒少了?你的脸怎么红了?”

  新媳妇一再声称没有,吴计成坚持就是她偷喝了。

  “这样吧,让我问问你的嘴巴有没有酒味,没有就放你过去。”

  可怜的小媳妇瞅瞅四周没人,就让他闻了闻自己的嘴巴。

  这其实只是闻闻而已,根本就没有吧几,但从远处看就像在吧几。

  所以,吴计成的阴谋又得逞了,三银元自然落入他的口袋中。

  叶侠隐改对联

  安徽省桐城市新渡镇有个村庄名叫土桥。这里民风淳朴,人丁兴旺。

  很久以前,村里有户人家的小伙子欲娶本县城东乡孔城镇金地村一位吴姓姑娘为妻。过门那天,男方的迎亲队伍抬着花轿早早来到金地村前,并根据桐城民间传统风俗,随轿带去一比轿联(旧时叫轿封):花开土桥树".

  吴姓人家看过轿联后,坐礼房的先生马上找来几位懂得对联的先生一起商量应对轿联之事。他们反复推敲吟咏,终于对出下联:“果结金地村”。于是,吴先生命人取出文房四宝,写下此联。

  就在此时,孔城街上一位小学校长叶侠隐先生正巧路过金地村。当他看到有人在写对联时,立即赶过去凑热闹。

  叶侠隐先生何许人也?据说他十六岁时就能吟诗作对,读起书来可谓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的记忆力特别好,平时最爱读唐诗宋词,对《三国演义》、《水浒传》、《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的许多章节都非常熟悉。他还爱听戏和听说书。逢年过节乡里赶庙会,凡是演戏的地方都少不了他在场。他对戏台上的人物角色一目了然,即使不看台上,仅听曲牌,便知是谁在登台亮相。所以在他的周围,总是围了一大群戏迷,边看边听他讲戏。他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身边的人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叶先生在担任崇实小学校长期间,倡言“小学教育、应尚求实、传知识、习技艺、学以致用。”1933年1月,被安徽省教育厅委以县教育会副会长一职,国家教育部也因其办学成绩卓著给予嘉奖,颁发奖状一帧暨金质奖章一枚。嘉奖令文曰:“桐城教育的前辈叶侠隐,苦心擘画,勤恳周志,卓有建树,今特传令嘉奖,借资风示。”由此可见,这位叶侠隐绝非等闲人物。自然,他对轿联肯定也有研究,这回可派上用场了。叶侠隐问明出句与对句的内容后,便静坐一旁边抽烟边思索。一袋烟功夫,他便开始发表见解,微笑着对那几位对轿联的先生说:“你们对的轿联非常工整,只是有一个字必须改动一下。”有位戴眼镜的老先生问:“叶校长,请你说说看,哪一个字要改?”叶侠隐说:“‘果结金地村’的‘果’字能改动一下就更好了。”众人道:“说说你的理由吧!”于是,叶侠隐便慢条斯理地对众人说:“‘果’字是指果实,一般来说很好理解,说明了开花结果的自然规律。但作为轿联,事关你们吴姓人家的人情世故和才学文风,不能马马虎虎,用字应当准确、鲜明、生动。”叶侠隐还列举了一些实例,比如桃李杏梨,各种果树每年都开花,也结了不少果。但由于自然环境和天气的变化的原因,如下大雨,遇旱灾、虫灾等,果实未成熟就掉下来许多;有时大风也会刮落满地小果。真正成熟的果子,可能只在半数以上。又好比瓜类,西瓜、冬瓜、南瓜等,开始都开了不少花,也结了不少果。但从结果到瓜熟这个阶段,有不少瓜果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相继落地。从字面上看,夭折而死去的瓜果也称为果,成熟的瓜果也称果。都是瓜果,却有根本区别。而在民间,用在婚姻嫁娶上,就要图个吉利。男子娶妻,是为了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为此,叶侠隐建议将“果”字改为“籽”字。“籽”就是“子”,指儿子,古代也指女儿,又指植物的种子。子,是对老师的尊称,又指有学问的男子,还是地支的第一位,并且还指铜制的钱币。轿联上用“籽”比“果”更贴切、更通俗、更准确、更吉祥、更符合桐城民俗风情。女方在轿联上用“籽”字,寓意将给男方生儿育女,生很多的子女,男方一定会高兴万分。

  叶侠隐先生一番言语,自然说得那几位先生啧啧称赞,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用“籽结金地村”作为下联,对上联“花开土桥树”。男方的亲朋好友以及贺喜的乡邻无不连声叫绝,主人也一定要留叶侠隐参加喜庆典礼。喜宴上,吴家人纷纷向这位博学多才的叶侠隐先生敬酒致谢。此后,叶侠隐改轿联的故事不胫而走。

  农妇巧对御联

  乾隆当政时,常微服私访。

  据说一次他化名洪立,下江南巡视民情,一行人行至桐西路旁小镇小憩时,见一农妇正在田间插秧,乾隆随口作戏道:“啰,啰,一天能插几千几百棵?”

  农妇抬头望了一下,接口对道:“哟,哟,一日可行几千几百脚?”乾隆顿觉有趣,佩服农妇口齿令俐,便走上前询问路径。

  农妇见来者是不俗之客,便引入家中饮茶。乾隆知桐城乃文化之邦,遂出联要农妇对,上联云:“新岁乾坤芳草绿,”农妇对曰:“安宁天下杏花红”。

  乾隆大喜,说:“善,此地宜名‘新安’。”临走前给农妇一围裙作谢茶礼。

  后乡人悟“洪立”为“弘历”,知乾隆帝至此,遂改小镇为“新安”。这便是现在新安镇名的由来。

【桐城民间对联的故事】相关文章:

对联的故事01-19

民间丧事灵棚对联250副01-18

民间笑话故事 经典03-29

经典的民间笑话故事03-16

桐城旅游景点05-09

有趣的对联故事02-01

对联故事集锦12-08

民间谚语故事范文04-05

民间故事:阿凡提03-05

桂林的民间故事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