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创作:对仗

时间:2023-03-20 10:20:04 艳盈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联创作:对仗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对联吧,对联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对联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对联创作:对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创作:对仗

  对联创作:对仗

  1、同类词相对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是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非常工整。同类词相对是对仗的基本原则。该联“真”,“假”,“有”,“无”,都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名词。“作”,“为”是词意相近动词。“时”和“处”在语法上是副词, 在字面上“时”又可理解为“时间”,“处”又可理解为“空间”。 “亦”,“还”在字面上是词意相近的副词,在语法上可视为省略了动词“是”。但必须了解其中还有句内自对自重,“真”对“假”,“有”对“无”是反对,而且都重用一次,这才是此联的精华所在。

  在谈到对仗时,人们常常作语法分析,以便说明“词性相同”或语法结构”相同。但是过分强调语法分析,有时也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王力在谈诗词格律说,“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即同句型的句子)相为对仗,这是正格。但是我们同时应该注意到:诗词的对仗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只要求字面相对,而不要求句型相同。”(《诗词格律》第127页)这对于楹联的对仗也是正确的。楹联是观赏性很强的艺术,所以有时只要求字面相对,即同类词相对,特别要求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有些同类词可供选择的范围较小,如数字,人名,地名,书名,动物名,植物名等等,不要轻易超出范围。特别要指出,只要自对工整,互对不必要求词性相同。

  2、忌合掌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此联为旧时商店通用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七言联一共才14字,其中6个字只能当3个字用,岂不可惜。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报家音“对”传吉语“,”发祥光”对“腾瑞气“虽可强调喜庆或强盛气氛,仍不免有”合掌“之嫌。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到“黄星岩随园偶成云:山如屏立当窗见 / 路似蛇旋隔竹看。厉樊榭咏崇先寺云:花明正要微阴衬 / 路转多从隔竹看。二人不谋而合。然黄不如厉者,以如字与似字犯重。竹垞为放翁摘出百余句,后人常以为戒。“(《随园诗话》卷五,二二)这段话说明在诗中对仗要避免同义词相对,用”似“对”如“,虽字形字音不同,但字义相同 ,亦不可取。这似乎有点苛求,连大诗人也难免的事,我辈怎能不犯?但应该看到,要避免合掌,就要从避免同义词相对做起。

  3、反对为优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梁章钜因编辑《沧浪亭志》而获得的集句联,上联系欧阳修句,下联系苏舜钦句,皆沧浪亭本事。此联用了反义词“有”对“无”,“皆有情”对“本无价”,含义是,清风明月到处都有,但对俗人来说,有钱也买不到;近水遥山本为无情之物,但在诗人眼里,都成了有情之物,对比强烈。说“近水遥山”对“清风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对工整,即“遥山”对“近水”,“明月”对“清风”十分工整,而且“近水”与“遥山”是反对,更有情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又说“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文心雕龙》卷七丽辞第三十五)。“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是说:虽义理不同,而旨趣相合。也就是相反相成,殊途同归。这是对仗的精义。春联“十年宦比梅花冷 / 一夜春随爆竹来”(《名联谈趣》289条),上联的冷淡,反衬出下联的热闹,也是“反对为优”的好例子。

  4、句中自对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这是西湖花神庙旧联(《楹联丛话》卷六),由四言六言两句合成。红对翠,燕对莺,雨对风,朝对暮,都是句中叠字自对,而且全联用叠字。由此可见,只要句中自对都是工对,全联一定是工对。

  必须重申,本文所说的“句”,不是现代语法中的“句子”(sentence),而是古文中“句读”或诗词中“句式”的“句”(pause)。此联在语法结构上是一句,在声律结构上是两句(四言与六言组合)。五言联或七言联只有句中自对。两句或两句以上,不仅有句中自对,而且有句间自对,或称同边自对。

  5、同边自对

  下笔千言正桂子香时槐花黄后

  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

  这是阮元题杭州府贡院联,由三个四言句加一领字(正 / 看)组成。贡院是考举人的场所。上联讲考试的季节很美,考试时文思潮涌,下笔千言,个个都有中举的希望。“桂”和“槐”隐含“折桂”和“槐厅”之意,即读书,应试,做官。下联讲考试的地方很美,考完后不管成绩如何,应该放松一下,去西湖赏月,钱塘观潮。用诗一般的语言给考生做政治思想工作,实在高明。此联“桂子香时,槐花黄后”和“西湖月满,东浙潮来”分别都是同边自对,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从短联的句中自对,发展到长联的同边自对 ,是对联发展的重要标志。同边自对是长联的基本形式,陆伟廉先生对同边自对理论有卓越的贡献,他说“对仗是对联的灵魂、精髓,无对仗即没有对联,不懂对仗就无法撰写、欣赏、评论和研究对联”,又说“如把两边相对比为对联艺术的皇冠,同边自对则可比为皇冠上之钻石。”(陆伟廉《对联经》第171-172页)

  6、相重相对

  名满天下不曾出户一步

  言满天下不曾出口一字

  此联挂在清代钱湘灵室中,为三峰释硕揆所书。梁章钜称:“《柳南随笔》载:钱湘灵陆灿晚年居虞山,老屋三楹,适当石梅之下,松阴岚翠,如眉临目。先生兀坐其中,拥书万卷,咿唔不辍。过其门者往往驻足觇伺,流连不去,先生咿唔自若也。室中榜一联”如上(《楹联丛话》卷一)。钱陆灿,常熟人,字湘灵,号圆沙,顺治举人。好藏书,教授常州、金陵间,从游甚众。康熙中徐乾学等为耆年会,陆灿年八十四,齿尊名高,会中人皆兄事之。有《调运斋集》。此联应作于清初,从语气看,不像自撰。十言联中重了七字,亦少见。说明顺治康熙年间的楹联仍允许同位相重,现在不会有人再做这种楹联了

  对联的基本规律是“重”与“对”,由“相重相对”发展为“自重自对”。

  7、自重自对

  佛言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

  这是明荆州太守袁箨庵(于令)罢官后,流寓金陵,落魄不得意时所写的门联。《 论语·卫灵公》有“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此联用语,出自经典,但已经改写,故不是集句。妙在庄重中有调侃,不言中有牢骚。上下联各有三字重复一次,可以加强语气 。自重自对远比相重相对高明,自然成为楹联的发展方向。

  对仗是修辞手法吗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

  对偶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偶通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 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形式上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例如:

  天有多高,山有多高。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诸葛亮传》

  ——再小的善良之事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微不足道的过错都予以处罚.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 岳坟对联)……

  ——青山感到荣幸的是坟里埋着抗金名将岳飞的忠骨,白铁感到耻辱是坟前跪着的是用它铸造的秦桧等人的像。

  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例如: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

  ——六国结束,四海统一。蜀山树木砍光了,阿房宫才建造起来。(“六王毕”与“四海一”相对,都是主谓词组,“蜀山兀”与“阿房出”相对,也都是主谓词组,且“六王毕,四海一”与“蜀山兀,阿房出”相对。)

  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对偶句。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登上高处向人们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老远的人也可以看见;顺着风势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到的人却觉得很清楚。

  4.句中对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内容上

  1.正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或相近的,是互为补充的。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只要朋友互相知心,即使分离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上下联的意思是相近相关的。“海内”,四海之内,古代指全中国。“比邻”,近邻。)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岳阳楼记》

  ——有时长空中的烟雾一下子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波光,闪耀着金色的光彩,明月的倒影像一块璧玉,静静的沉浸在水底。(“皓月千里”对“长烟一空”,“静影沉璧”对“浮光跃金”。上下联意思相关互补)

  2.反对偶 上下联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例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用刀刻东西,刻一阵子就放下,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不停地用刀子刻下去,即使是坚硬的金石也能被刻穿。(“锲而舍之”与“锲而不舍”是反对。)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列国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贪暴秦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奉送给它的越多,它侵略你就越厉害。(“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是反对,“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是反对。)

  3.串对偶(流水对) 即“相串成对”,有如流水顺承而下,因此又叫流水对。它的起句与对句是从事物的发展过程说的,因此,意思是紧密连贯的。例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下达襄阳,再向洛阳进发。(行经巴峡巫峡,再过襄阳,直向洛阳,一气贯下,写出急欲出蜀的喜悦心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要想用尽目力眺望到极远的地方,那就要再上一层楼。(欲穷尽目力,就必然要继续登高。)

  结构上

  1.成分对偶。

  例如:然而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而后者尤与时宜不合。

  其中“论时事不留面子”与“砭锢弊常取类型”均为句子中的成分,所以称成分对偶。

  2.句子对偶。

  例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与“秋水共长天一色”均为独立的一句,所以称句子对偶。

  例子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汉代的乐府民歌和古诗,如“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古诗《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汉代赋体骈文中“所好则钻皮出其毛羽,所恶则洗垢求其瘢痕”。

  唐诗宋词元曲《登高》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在我国的历代散文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我国独特的文学形式对联,是对偶手法最典型的体现。

  对仗即是诗词中的“对偶”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

  修辞里的“对偶”,在古代诗歌里叫“对仗”。对是相对,仗是仪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叫“对仗”。

  学过中学语文的人都知道对偶。对偶就是把同一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整齐的美。

  例如“任重致远”,“任重”与“致远”形成对偶。

  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

  例如“任重致远”是句中自对,“任重致远,居安思危”是两句相对。

  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矩,是词性相同的词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我们还是以“任重道远,居安思危”为例:“任(担负)”、“致”、“居”、“思”都是动词相对,“重”、“远”、“安”、“危”都是形容词相对。

  诗词中的对仗的规则是:

  ⑴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⑵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因此,温庭筠的《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中的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暖,细雨如烟碧草新。”是符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也是同样的标准。

  “对偶”≠“对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杜甫诗三首》“练习说明”之“三”这样说道:“古诗中多用对偶句”。“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对子”。

  将“对偶”与“对仗”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欠考虑和不妥当的。

  先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的解释。

  对偶:修辞方式。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的效果。

  对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的对偶语句。

  词典的解释尽管有辗转解说之嫌,但毕竟还是讲出了它们之间的些微区别。

  古诗中是多用对偶句,但古文中的对偶句为数也不少。如果依照《用书》的说法,既然“对偶”又叫“对仗”,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古诗文中的对仗句也比比皆是呢?恐怕就不能这样说了。

  因为古文中几乎是找不到对仗句的,古诗中也只限于格律诗词中才可以找到对仗句。

  对偶与对仗它们不是一个概念下的两个称谓。也许是因为二者太相像而不同之处又太少才极易于混为一谈吧。

  正如《用书》所说,对偶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它大体上散见于各种文体中,如“浮光跃金,静影沉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然而对仗则不然,它只仅见于格律诗词中,是格律诗词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这种技法后来又相继为词曲创作和对联撰写所采用。

  对仗除了具备对偶所具有的特征之外,它还要求联句的上下两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是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且上下两句同一位置上不得使用同一词语。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等。

  对仗的要求是极为严苛的。只有符合上述原则的格律诗词联句才叫对仗,否则就不是对仗或对仗不工整,这在格律诗词创作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因而遂成为创作和欣赏格律诗词的重要标准之一。

  对仗是非格律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专有名词,尽管格律诗词中的对仗同时也符合修辞中的对偶的标准和要求。

  我们只能这样说,是“对仗句”也就必然是“对偶句”,但是“对偶句”就不能说是“对仗句”。特别是诗句及词句在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锤炼语言的艺术标准上,二者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对联创作:对仗】相关文章:

关于对联对仗要求12-07

写景对仗工整的对联11-29

对联创作方法02-06

对联创作:意与题04-27

对联创作:平仄合律04-24

左右对仗的谚语大全01-15

有关励志的对仗句子09-22

舞蹈编导的创作思想与创作结构漫谈03-30

论析文学创作中的作家创作08-08

如何创作插花的主题-插花主题创作技巧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