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的定义

时间:2022-12-09 14:56:49 对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楹联的定义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楹联的定义】相关文章:

春联楹联大全03-14

楹联大赛策划方案12-02

小学生励志楹联10-21

茶果肉店开店楹联07-14

2017鸡年楹联大全06-05

采购的定义09-02

2016猴年元旦楹联07-21

应急预案定义02-19

秘书的基本定义09-09

执业药师定义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