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时间:2024-09-14 11:21:12 林惜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2000字(通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书心得不能忘了哦。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心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笔记心得2000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2000字(通用15篇)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

  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是他25年教学经验的精华,这里面有他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如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科学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这里你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

  感动开始于序言——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这样写到———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

  李镇西把他总结为三心三家:

  三心:

  1、拥有一颗童心:做最好的老师应该和学生保持共同的爱好,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拥着一颗童心,才能拉进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内心,真正了解学生心里所渴望的,解决所需所想,教育才会更加有效。

  2、拥有一颗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师生之间有着互相依恋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老师,教育修养中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品质那就是对孩子的依恋之情。出于对孩子的爱,每个老师都能找到自己现阶段应该做好哪些事情。我们不是常说,对孩子的`爱可以使一个教师聪明起来。爱愈深,激发的创造能力愈强。拥有一颗爱心,做最聪明最好的老师。

  3、拥有一颗责任心:做最好的老师,关注孩子的成长,努力培养现代公民。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将来所需要的公民,即今天所应当养成的学生。我们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啊。是爱的力量创造了这个世界的美好,需要将来的公民带着爱带着责任心走向社会,我们应该通过多渠道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发挥课堂德育作用,强化德育实践。在实践中,学生的体验深刻,收到的德育功效愈强。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德育活动可有可无,很随意的对待。应有计划地安排德育内容,一步步加深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三家:

  1、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做一个专家,有着专业造诣,课堂教学很棒。我们应该常常问问自己,我拿什么来吸引我的学生?做最好的老师努力让自己的课堂焕发魅力,那魅力源于知识本身的科学性,那魅力来源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学生调查反应,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知识渊博的,幽默的老师。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和书为伴,不断提升自己,勤写教育教学日记,每一次备课,都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这篇课文,多想想老师讲的是不是学生想的,学生想的老师有没有在课堂上为他们留时间,为他们去解答。让我们教学游刃有余,偶尔幽他一默。

  2、最好的老师努力做一个思想家,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在反思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从而不断的改正问题,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教师不是单纯的教书匠,不能单单局限于书本,着眼于知识的传输。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勤反思,多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心得,进行课题研究,更好地促进自身教学能力。

  3、做最好的老师努力做一个心理学家。用心灵赢得心灵。真正有效的教育应该是针对学生个性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具备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独特个性的技巧和艺术。教育是心心相印的互动,真正关注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向你敞开心扉。

  我认为做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做到:

  做自尊自信的教师。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做展示自我的老师。我曾一度拘谨于课堂,每每碰到公开课、竞赛课,总想找个借口推脱。殊不知,课堂的演练才能有更精彩的教学。于是我在努力改变自己,多和其他老师合作交流,逐渐自己也有了展示自己的欲望,也有了"要做就做最好"的打算。的确,好老师大多都是从展示自我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做脚踏实地的老师。在我看来,一个好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教师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学研讨之类。有人说过,"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能把这些事情做好,才能让学校秩序井然、充满生机,才能体现自己作为教师的价值。细节决定成败,要把这些处理好,需要付出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需要我们具有"不用提醒"的约束感,需要我们拒绝各种借口,需要我们脚踏实地。

  做读书思考的老师。历史总是向前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更新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不常读书、不思考,就会感到很吃力。与其抱怨教育的要求过高,不如静下心来用心"充电"。摆脱这种困境的最好途径就是读书和思考。记得有人说过,不读书的教师走不到教学的前沿,"厚积"才能"薄发",这是一个永久不变的真理。不做"经师"做"人师",光读书还不够,还要善于思考。管老师建议我们用写作来进行清晰、完整、有条理的思考,这实在是一条促成教师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专业发展之路。愿我们都能拿起笔来,把所思所感所做都记录下来,或发到网络和报刊上,这既不湮没自己的劳动,也是在帮助别人,更是在收获做好老师的乐趣。

  《做最好的老师》,一个我梦寐以求的理想与追求,一盏希望的灯塔,一个智慧的宝典,一个你我随时可以求助的良师。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2

  寒假期间,我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真是受益匪浅!这本书全方位地阐述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其中罗列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方法,值得我们模仿。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都想要"做最好的老师"。那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因此,李镇西老师说:"我所谓的“做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所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强调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就是这本书首页序言里非常朴实的语言,却让人会有深思和回味。在序言中,李镇西老师的这一段话也令人回味无穷:"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这是写给他学生的,也是写给他自己的。读到这儿时,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对啊,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不正是在"做最好的自己"吗?是的,"做最好的老师"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所以,只要我从每天最平凡的小事做起,每天反省自己一天所做的事,理清思路,相信自己,就一定能有所进步。李镇西老师说到,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认为教育中的"爱心"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这是我非常欣赏的观点,一直以来我也坚信自己是个有爱心的老师,再次读完这本书,我对教育中的"爱心"问题也有的.新的认识和理解,在书中他谈到"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有时我也在怀疑,对于我们班的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到底要不要惩罚?如今我明白了这其实只是一个教育的必要手段,需要老师用爱心去把握的"度"的问题了。因为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在李老师从教之初,他也曾经讽刺过学生,曾经辱骂过学生,曾经体罚过学生。但是后来他将这一切都变成了教育财富,这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困难、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失误最终将他磨练成了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

  给我印象最深还有第八章学生思想改造工程——后进生的转化。在李老师看来,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论文乃至教育专著。李老师之所以把关注"后进生",一是因为素质教育充满了对人的尊重。二是因为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李老师在书中向我们介绍了他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采用10种有效的具体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对手竞赛;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读了他的后进生转化手记——我和万同的故事,让我非常感动。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我清楚的记着有这样一个情节他让万同代表班级在全校进行国旗下演讲。为了不失去教育万同的机会,李老师不断鼓励万同,让万同连写三稿,最后抓住"班级的爱就是祖国的爱"这一句闪光的话写的演讲稿,还利用自习课和下午放学后一遍又一遍地练习,最后终于让万同信心十足地进行了演讲,赢得了全校师生的掌声。李老师目中有人,始终把对学生的培养塑造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李老师满怀爱心在学生心田耕耘,真令我佩服!

  读完他怎样对待"后进生",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我们班,问题学生很多,有了李老师的指点迷津,心里也有了些许准备,我想在新学期里再面对周志鹏、高立尚、王磊、张磊等孩子时,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着急、困惑,一定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更适合这些孩子的方法,也更快地为孩子引领一条适合他们学习、成长的道路。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读李老师的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3

  作为教师,按理说应该是读书人。但是,倘若没有培养读书习惯,根本就不算是读书人。最近读《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些话虽然不是第一次读到,但仍旧有很多共鸣。正如本书里所说的,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看完本书后,更是同样的感受。现摘录几点感受与心得:

  一、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用柔软的眼睛看待孩子,愿意为了孩子而改变,找出任何一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你会发现你身边的孩子,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心的热情,也即将会大大地发光,大大地发热。教师和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一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成人只有放下架子,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走进孩子,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师蹲下身子,就像一堵墙,为学生遮挡风雨;教师弯下腰来,就像一座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儿,就像一把梯子,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二、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的,就是信任!

  很多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是能力有问题,而是尚未培养出思想上的韧性,以及孜孜不倦、不屈不挠克服苦难的精神。我们常常将学生成绩的不尽人意归结于学生的无能,事实上,这些孩子并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取决于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培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目前急功急利的教育忽视了对孩子情商的关注与培养。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只有学生自愿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整个学期的教学,还是每节课的学习,在开始之前老师都要给学生一张清晰的“地图”,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起始位置在哪里,要达到的位置在那里。学科教学应该有宏观目标与规划,中观计划与策略和微观的课堂设计与活动。每学年、每学期、每节课,学生都应该明确知道本学科对自己的预期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应该以学习为中心的。导入部分,不仅要唤醒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也应该激发对新知的学习欲望,明确自己要去什么地方。

  四、别让童年在信息时代消逝。

  身在教育前线的教师会发现,儿童正逐渐丢失羞耻心,变得无所畏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铺天盖地、泛滥成灾的信息资源占据了儿童的时间,良莠不齐的知识进入他们的大脑,儿童成人化日趋严重。没有羞耻心和敬畏感、没有思考力,儿童犯罪屡见不鲜。若干年后,今日的儿童将会成为世界的公民,可想而知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的。在物欲膨胀、信仰缺失的时代,社会呼吁道德重建、教育转型、尊重个性。让孩子远离轻浮喧嚣的环境,家庭和学校应该有所作为。

  五、让孩子爱上学习。

  老师们常常奇怪为什么自己反复讲的东西学生总是记不住,原来是这大脑的自我系统在作怪。得不到学生自我系统的关注,无论老师讲得怎么卖力,知识如何重要,老师所讲的根本没有进入他们的认知系统。

  由此可见,激发动机、培养兴趣是关键。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充满情趣的授课方式比学科和教材内容重要。读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两个方向不断探索的过程。一个方向是向内,不断探索自己的内心,尝试正确地认识自己。另一个方向是向外,不断探索与自己生活、工作相关的领域,建构起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其实,阅读应该像吃饭穿衣一样,成为我们生活的方式。一个好读书的民族,幸福指数高,社会问题少。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当然,我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黄金屋”和“颜如玉”,但书籍确实能给我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内在的精神享受,也就是说,阅读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好。心理学研究和大量的事实还证明了阅读是一剂医治心灵的灵丹妙药。除此之外,独立思考的能力离不开批判性阅读。阅读是最重要的课程,阅读不是科目而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只读教科书上的东西,未来的人生只能走进死胡同。

  阅读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政府、社会、学校应该联合大力鼓励、倡导读书运动,形成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全民阅读的环境。相信那时很多青少年和成年所出现的问题都会大大减少。想起了那句“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我们要给自己阅读的时间,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阅读是深度的,而非微信、网络、报纸的阅读,那些阅读是浅层的信息的浏览,充其量增加了许多莫名的烦恼。只有深层的阅读,让灵魂完全与哲人对话,精神交融,而非功利性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精神的滋养与洗礼,让自己不断的获得丢弃再获得再丢弃的过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4

  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这本书中,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所以说看到这本书,我爱不释手,虽说平时的工作很多,没大有时间读书,但是每个星期都拿出一点时间,看看这本书,然后写写读书笔记。

  上次介绍了《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中的提问和理答的策略,这次重点介绍一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的策略”这个策略。

  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评价,教师运用怎样的评价语言,能够适时贴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到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又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评价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带着这样的问题,我细读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评价”这个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佛洛姆说过;‘人性最深刻的禀赋,就是被赏识的渴望”小学生渴望受到表扬,赞赏的欲望更加强烈,作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眼睛,捕捉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

  1、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行激励评价:

  例:刘德武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中,有一个片段:在尺子上从几到几就是1厘米。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进行观察并分别说出,在尺子上从0到1是一厘米,从1到2是一厘米,从2到3是一厘米,……这时候,有个学生从右到左观察,说出从4到3是一厘米,这时刘老师,竖起了大拇指,赞赏的说道: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一般人都习惯从左到右依次往后看,一说到4,就往后想到5,所以从4到5是一厘米,可是这个同学的想法与众不同啊!他不仅会顺着想,还会倒着想,从4到3也是一厘米,棒不棒?”

  学生简简单单的回答’从4到3也是一厘米,”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孩子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不会过多的去表扬孩子,只会一带而过。而刘老师却能够抓住这一个细节,对学生的发言用赞赏的语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鼓励“有新意,有创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与众不同啊!”这样的赞赏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喜爱与欣赏,他给学生带来的是肯定,是愉悦,是自信,给予了他成长中需要的营养与动力,也许未来的小发明家会由此诞生。想想自己是不是断送了许许多多小发明家的前途。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像刘老师一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然后用语言将他放大,将他点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抓住学生瞬间的闪光点进行激励评价。

  策略中介绍了刘德武老师在教学中策略,抓住了孩子在口算2.5x4和2.4x5,孩子们纷纷抢答,有一名学生稍微提前了一点,刘老师对这个孩子提出了特别的表扬:“我特别清楚地听到那个穿红衣服的男同学最快说出得数,特别的敏捷,尽管也许就快出了零点零几秒,但是就占得了先机。思维敏捷可以带动语言敏捷,当然前提是观察敏捷,2.5x4=10,2.4x5=12,这两道题也容易混。”

  思维敏捷的教师带动思维敏捷的学生,语言敏捷的教师教出语言敏捷的学生,观察敏捷的教师发现观察敏捷的学生。虽说在我的课堂中,也捕捉到不少学生的闪光点,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常规课堂中,如果是公开课,心里想着下一个教学环节是什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会不会完成。而对学生的发言,有时候没有仔细的去听,就像上次王康的课堂,教师没有仔细的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更没有对学生的表现给出一个很好的评价。

  3、适当的延迟评价给予学生自悟的空间。

  好的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应该急于得到结论,更应该关注学生获取结论的过程。

  文中介绍了吴正宪老师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学二分之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自己所发现的二分之一。有的用一半表示,有的画图表示,如:画个圆,平均分成2半。等等各种方法。这是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二分之一,并说明,这就是你们生活中见到的一半,现在你们对自己表示的方法,愿意擦得可以擦掉,愿意保留的页可以保留。这时有两个孩子不愿意擦掉,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其中一个孩子把自己的图画擦去了,只剩下一个孩子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吴老师耐心的等待他并出示了百分之一,这个孩子画着画着,放下笔:说:不画了鹅,画图太麻烦了!此时吴老师握着这个孩子的手微笑着说:感谢你,你终于接受了这个分数。

  这一点是不是值得的我们老师所借鉴,给每个孩子留下思考的空间。

  有效地课堂教学评价源自于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接纳学生,才能够通过自然,诚恳,真挚的评价语言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5

  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教师要不断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做到博学多才,与时俱进,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对所教学科,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习与本学科相关的人文知识,如社会、心理、信息技术等,力求知识全面。仅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提高了,对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加热心,态度才更加积极向上。

  让绝大多数的教师感到比较头疼的就是如何处理后进生的问题,比较听话的还好,虽然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但至少作业还是能基本完成的,而对于作业经常拖拉不做的,我们一般采取的方法是一方面联系家长,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和后进生谈话,刚开始还是能收到必须的效果的,但久而久之,家长听惯了孩子在学校的“不好表现”,也会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孩子则会认为自己在教师的眼里就是一个差生,就更不想学习了。

  作者克拉克也碰到了这样的情景:他的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他立刻想到了和他的家长联系,但都没能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他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但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得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教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读完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回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方式,也是把孩子的不好表现直截了当地告诉家长,而孩子表现好的方面就很少会去告之家长了。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书中所提的要求都让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教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教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真正开始对这本书感兴趣时是在寒假里,我又再次拜读了这本书,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好学生要靠教师的激励、引导、督促教育才能成功。作者克拉克先生从细微处着手,经过对55个教育细节的处理,创造出教育奇迹。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并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经过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让读者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还记得去年任教六年级时,我也碰到过类似的学生,打电话给家长告诉她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家长直接跟我说;“我管不了她,我都放弃她了,教师你也别管她了。”之后再打电话她就再也没接过。如果那时我也象克拉克先生一样,先让家长了解孩子优秀的一面,也许结果就不一样了。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会有不一样的结果。优秀是教出来的,我们要给孩子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氛围,唤起他们的学习活力,让他们享受学习的欢乐和成功。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优秀。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6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则跑题,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资料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梦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教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到达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资料正确、方法得当,清晰授课、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目标明确

  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教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资料,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资料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能够的。可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二、资料正确、重点突出

  在一节课上教师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资料的教学上,不要对所有任务和所有资料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能够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对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力气教学,对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

  教师讲授的知识还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贴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贴合规范,并且应当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

  三、方法得当

  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资料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善于选择方法,创造性加以运用,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方法本身无所谓好坏,但不一样的方法有不一样的使用范围,教师上课运用的方法要与教学情境相适合。譬如,对尚未定论的争议问题,能够用小组讨论法;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个他们不熟悉的物件的形状,采用讲述来描述,不如用演示法更加直观,等等。

  四、清晰授课

  一向以来,我以为清晰授课只是讲在上课时要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有活力,能做到抑扬顿挫。原先这只是清晰授课的前提,是基础,是一小部分。仅有标准的普通话距离清晰授课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更为重要的是资料组织,教师对课文的熟悉以及授课策略的选择等要做到清晰授课,更多的功夫是在课上。

  对于教师,要做到清晰授课,就要求在课前要深入研究教材,钻研教学大纲,经过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了解教学资料的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掌握各部分资料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仔细阅读领会教学参考书,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体系,掌握其中心资料和中心思想,确定教学目的,研究教材的组织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要对所讲授资料有清晰的理解思路,教师自身对知识有宏观和微观上的把握,对教材资料有深刻的理解。在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有要求教师在平时要苦练基本功,要有较好的表达本事,能够将自我对知识的理解准确的转变为学生能够理解领会的语言并表达出来。语言是教师将自我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知识的`主要媒介。学生在理解新知识时总要有一个反应时间段,而教师清晰的表达,能够大大缩减转化的时间。经过教师清晰的讲授引导,构成学生较清晰的科学的知识脉络。经过第一次讲授,学生很难到达预定的教学效果,这又需要教师能够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不一样的阐述方法,从知识的其他角度入手,进行再次论述。这样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才会在学生脑海里生根发芽。有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语言的清晰表达,要到达清晰授课的教学效果,还要利用举例、图解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五、组织严密

  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一样任务变换时速度自然,课堂秩序好。教师要有必须的组织才干,取得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做到组织严密。

  六、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一节课应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是否得到发挥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在课上要边教边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学生的反应调节自我的教学。一旦发现学生反映漠然、注意力分散,要立刻找原因,发挥教学机智,经过调整资料、方法、管理三个方面去激起学生的积极状态,如果资料太深了,就该尽量的浅显的方式来揭示的本质;如果进程太慢了,就该立刻加快来完成;如果学生太疲劳了,就该改个方法,如改讲授为议论或谈话,甚至讲个与为课题有关的故事。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教师要把课上得如同艺术创造的精品,实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7

  《幼儿教育观新论》是一本记载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行为往来的书籍。书中以案例的形式记载了若干个师幼互动行为,虞教授用35张图表将研究的成果以数据的形式给我们展现了孩子在对人、对事所持的各种内在的尺度,寄予的各种期望、企盼、要求等,呈现了孩子的内心世界。

  本书从儿童观、教育观、活动观、课程观、环境观、生活观、游戏观、知识观、教师观和评价观十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地论述与讲解。主要阐述了幼儿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和这些问题在现代的新发展,对于教师重新认识幼儿教育基本问题,改变教育的观念的方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帮助。

  新《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与幼儿游戏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着许多角色,从时间的规划,到环境的创设,到行为的观察、活动的指导,无不体现了教师的支持与参与。

  读了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七章“游戏观”,不仅个别小案例是我们工作生活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还提供了游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我仔细阅读着每一字每一句,从中获得些对自己有利或有帮助的信息和经验。

  书中的第七章第三节“幼儿园游戏情境创设与观察指导”的阐述内容令我感触颇深。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更重要的还应该是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

  该章节中重点讲解了对幼儿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出了三种最常见的观察记录游戏的方法:整体扫描法、定点观察法、个人追踪法,通过各类记录表和观察实例,对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参与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指导。作者用了一些发生在幼儿园的真实的师幼互动案例,描述性的记录了孩子的几多欢乐、几多愁!走进教师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场域,走进了他们进行行为往来的一个又一个的微小空间。在这些案例中孩子们具有独特的内在尺度、动机、意愿、需要与冲动,以及老师是如何去了解孩子的需要、知道他们的思想,把握好与幼儿互动的节奏,运用恰当的方法介入、指导等等。作者以关注者的身份对师幼互动行为发表种种先见,以白描的手法展现师幼互动行为的现实所在。

  我将书中感悟到的见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在幼儿园游戏中也摸索出了五种促进师生互动的方法:拟人法、情景再现法、抛砖引玉法、媒体辅助法、问题设疑法。

  如:巧用“拟人法”,游戏时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赋予小木偶、玩具小动物等以人的口吻,引出交流话题的一种方法。运用拟人化的教育,将抽象的道理说得简单,通俗易懂,复杂的说教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其效果远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此方法特别适合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可以在短时间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进而激起幼儿与“小动物”一起说说、做做的愿望,师生间的互动自然产生了。

  再如利用“情景再现法”,这是一种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参与游戏分享讨论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我觉得情景再现的方法还是比较适合的。情景再现法的使用是让幼儿在一种直观、积极、愉快的情绪下参与分享讨论,有情感的参与,幼儿自然会投入这样的情境中,与教师的互动讨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几种方法各有千秋,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自主性游戏,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结合使用。

  以上是我在粗浅的翻阅这本书后的一点体会,在以后的日子里我还将再细读书中的许多案例,感知它深刻的涵义,体会身临现场与孩子发生的一切……相信通过我进一步细致地观察、全面的了解,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与孩子平等互动的快乐,定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工作之余,捧读一本自己所喜爱的书是一种最美好、最温馨的休息方式。并非因为缘自那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才读书,只为从中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感受书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怀。

  自从园里开展了“五个一”读书活动以来全园上下掀起了读书热,大到名著、小到诗歌,每读一本书,都为自己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营养,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唐诗宋词中可感受那纯正的古风古韵,体味作者那种怀才不遇,志向高洁的清高,看一本世界名著,时常也被作者那近乎完美无暇的塑造方式所感叹。

  《幼儿教育》这一杂志也是我在工作中最得力得助手。从“研究与探索”中学习到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从“经验荟萃”中吸收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从“保育与健康”中体会如何使孩子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更是一种提高自我的途径,也许你不曾感到,那小小的一本书中蕴涵着多么强大丰富的营养,滋补着你的精神世界,让你的知识层次渐渐增高,总之,我会诊视我读的每一本书。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8

  《人因思而变》,篇幅并不长,然而文中所阐发的问题却极有现实价值,表达的视角也颇为独特,富有新意。真没想到,一篇理论文章,居然让我看了又看,一方面折服于文章观点的正确,另一方面,作者阐述观点所展露的严密的逻辑,更是让人羡煞。

  作者开篇即指出:教师思考起来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接着,从“为什么要思想”“思想什么”“如何思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如何思想”。作者为一线教师如何思考提供了四个参照系:

  1、经验之思

  2、反思之思

  3、教育哲学之思

  4、类比之思。

  阐述“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这两个方面时,思路独特,观点精深独到,直抵人心。

  何谓“反思之思”?作者是这样论述的:

  “经验是基础,经验是重要的,但未经反思的经验可能是肤浅、狭隘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说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的结果,经验的目的在于认识其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经验的话,反思的对象则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审视和批判经验,使经验变得合理和有效。我们可以把改造经验的思考看成是反思经验之思。”

  换句话说,反思之思是对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既有经验的重新思考。为了进一步说明反思经验之思之必要,作者拿“坐井观天”这个众所周知的寓言作了类比说明,形象而深刻:

  “如果我们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成青蛙的经验,要改造这一经验,从井里跳出来观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自己的井?在这里,小鸟就成了推动者,是小鸟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原有经验的怀疑。我们不要把小鸟看成正确意见的提供者,因为小鸟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这里的小鸟只是不同于青蛙原有经验的新经验的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条件,反思需要‘小鸟’提供不同的经验刺激和对照。定位不同经验的提供者,可以说,书本是‘小鸟’,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鸟’,周围他人的不同意见也是‘小鸟’,自我的批判意识带来的不同发现也是‘小鸟’要改造我们的经验,需要寻找自己的‘小鸟’。要促进他人进行经验改造,我们又要成为他人反思的‘小鸟’。

  作者由寓言中的小鸟,联想到教师日常实践中得经常有“小鸟”提供新经验,促成教师对对实践与既有经验持续不断的反思,并列举了这样的“小鸟”是些什么,这样的表达逻辑具有多强的说服力,让一线实践者如我等,深以为然并被其观点完全俘虏。

  作者的思考并未到此止步,接着再向深处探求:即使“小鸟”经常撞击我们的思想,如果教师缺少了开放接纳的心态,死守成见不放,也不能促成经验的有效提升――

  “仅有‘小鸟’的新经验远远不够,在小鸟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坚持‘我坐在井里,天天看到天,我是不会错的'’,它就不会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难以对原有经验保持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里,会不会错’。和老师交流时,我们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教?’一些老师的答案是‘我们一直这样教’、‘教参上就建议这样教,’对于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直都这样教,就一定合理吗?’‘教参上的教法就没有问题吗?’这告诉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经验,还需要对原有的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上所摘,只是作者从“反思之思”这一维度所展开的论述。在“教育哲学之思”这个标题下,作者提出的关于教育原点的哲学命题,有如当头棒喝。令天天沉浸于事务圈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我者猛醒,觉察到,教育者或说一切人,要有经常跳出自我的圈子审视自我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清醒,更富理性也更有成效。

  “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对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经验,如何统率自己的经验的思考更为根本。我把对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终极的价值追问看成教育哲学之思。比如,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我们不妨问一问什么是学生?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学‘生’的,而不是学‘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这样的问题,教师就找到了教什么和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内在依据,从此开始了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师生活,也使自己找到了统领各种经验和各种方法技术的‘帅’。”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9

  细细品读着雷夫·艾斯奎斯的名著——《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仿佛就和雷夫老师经过了一次面对面的会心交谈。雷夫老师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他的教育教学生涯,在他的书中他更着眼于对事件的描述,而避免长篇说理,给人以或警示,或借鉴,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吸取营养。雷夫老师的教学教育方法中,虽然有些并不适合我们,但我还是从中受益匪浅。对教育的理念以及教师的自我提升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阅读培养

  阅读在学校的教育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学生在学校里看书、做题都是阅读,所以阅读应该说是很“泛滥”,而不是缺乏的。但是学生的阅读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呢?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这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用。我们提倡终身学习,这就势必要求我们自己想读,自己会读。当我在班上看学生晚修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如果布置学生完成试卷,学生会很自觉的在那里做试卷,但是如果布置让他们预习课程,他们就不知所措了,不知道该做什么了。所以当一本书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不知道怎么去阅读,怎么去学习了。所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喜欢阅读,学会阅读。

  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已经慢慢的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推广,而作为教师,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可以贯彻感恩教育,毕竟感恩教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项长期的任务。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三、社会教育

  学校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地带,学生不仅是学校里的学生,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社会的礼仪和规则也是学生必不可少的'。现在竞争越来越趋白热化,到处都是充满竞争,而恶性竞争的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可以让学生真确处理在学校,以及在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四、教师的使命

  这是个及其普通的问题,然而恰恰被我所忽略。原来我以为找到了一份工作,当了一名老师,然后就要努力把书教好。但是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让学生考个好成绩、遵守好纪律、等等,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做什么呢?我认为,我们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非提高学生的成绩。

  五、教育要以身作则

  教育孩子的最大忌畏是说一套,做一套。因为要让学生听你的话,首先得让学生先信任你。对于一个表里不一的教师,学生对他的每句话都会产生怀疑,这样他的教育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要为人师表,先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榜样。

  六、从学生中学习

  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同时也是教育的主体。离开学生谈教育,那只能是瞎扯蛋。所以我们要研究我们的学生,了解我们的学生,实现教学相长。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新教师,我们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快速提高自己,最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七、站在学生的立场看问题

  每个人做事最容易的就是从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所以很多事情你觉得你处理得相当完美,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所以很多老师都抱怨学生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抱怨学生逆反心理太严重。但是我们说的话、我们的做事方法是否让学生乐于接受呢?所以我们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的大脑,多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才能找到根本的解决途径。

  当然,雷夫老师的书中让我学习到了很多,但是也有一些做法并不适合,例如雷夫老师采用延长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方法来提高成绩。我们要提倡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高效教学,减轻学生的负担,而不是加大学生的学习时间。

  对于一本好书,我们要带着批判的眼观去读,带着扬弃的思想去读,吸取书中的精华。读完了《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一本书,引起了我深刻的思考,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0

  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唯有书香能致远;教师,不能不读书,因为学生时刻在进步。———题记

  《走在行知路上》是乡村教育家杨xx先生所著。书中平白的话语,平实的文字,平常的生活,平凡的岗位,就像杨先生质朴的话语一样平易近人,然而书中许多教育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遗忘,像《八颗柿子树的故事》、《夏令营中是较量》、《校园、花园、果园》、《守住宁静》等深深地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从杨xx先生那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和同学一起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升迁”为的团县委副书记,却硬是“辞官”回到五里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从这句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杨xx先生对农村教育的执着与热爱。

  探寻杨xx先生的成长历程,我深刻地感觉到,行知小学的成功之路,使我看到了坚忍不拔的信念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三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我们每个老师在刚迈出校门时,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渐去渐远,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教学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杨xx的成功,在于他对教育的美好追求,在于他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面对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挫折也不曾x弃,在困难前面,他选择了迎难而上,一种对教育的忠诚不渝地坚持。

  在书中,杨xx始终把赏识教育和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作为教育一个重要原则。在他的言谈中时时会出现两个词:舒展和自信。他强调,教育要关注学生一生的生命状态,要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对幸福的感受能力。让他们感觉到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让自己这一辈子幸福起来。他还在书中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仅爱孩子,还要爱孩子的家长,爱社区的老百姓,爱国家,爱人类。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爱同学、爱父母、爱老师、爱社会,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爱的源泉”。

  杨xx先生在演讲中发出了这样的名言:农村教师可以不进城,可以不提拔,也可以不发财,但是不可以不自信,不可以不快乐,不可以不成长。他还把教师的成长归结为20字成长准则: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精于思考,乐于动笔。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xx,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当杨先生把一所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五里小学办成蜚声国内、誉满国外的知名学校后,明确地提出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

  杨xx,这位走在行知路上最前沿的领路人,除了留给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外,还留给了我们对行知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行知思想的具体实践,也同时留给了我们对教育、对工作、对事业、对自己的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真实行动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尽管我们还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执着和坚持,相信信念的力量,就一定会寻找到教育的“乌托邦”,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学生幸福、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人民教育,让我们所有的岛城孩子都能享受最优质的教育,成为品学兼优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1

  在这个信息爆炸、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和情感的滋养。《深度教学:激发学生潜能的艺术》一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于教育本质与方法的深刻理解之路,让我重新审视并优化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在教育的田野上播种希望,收获成长。

  一、引言:教育的深层呼唤

  开篇,作者便以深邃的笔触勾勒出当前教育面临的困境:表面化、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需求。这不禁让我反思,作为教师,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了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成长的期待?《深度教学》一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应,它倡导一种超越浅尝辄止、追求本质与内涵的教学方式,旨在通过深度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深度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书中详细阐述了深度教学的几个核心要素,这些要素如同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石,支撑着整个教育体系的稳固与提升。

  1.理解性学习:深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而非机械记忆。它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质疑、反思,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将新知与旧知相联结,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这让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非仅仅满足于答案的获得。

  2.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深度教学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信息,学会分析、评估、综合,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这要求我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

  3.情感投入: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情感的投入是深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中提到,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信任、尊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中自由表达、勇敢尝试。这让我更加明白,教师的爱与关怀,是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

  4.跨学科整合:在知识日益交叉融合的时代,跨学科整合成为教育的重要趋势。深度教学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运用多学科视角解决问题,培养其综合素养。这促使我在课程设计时,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三、实践中的挑战与应对

  将深度教学的理念付诸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在实际操作中,我遇到了诸多挑战,如如何平衡深度与广度的关系、如何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如何评估学生的深度学习成效等。针对这些问题,书中提供了诸多宝贵的建议与策略。

  1.设计挑战性任务: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我尝试设计了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既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2.创设真实情境: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能力,我努力将课堂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通过模拟实验、社会调查、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多元化评价体系: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深度学习成效,我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同伴评价等。这些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从而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四、反思与展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深度教学》一书的思想精髓已逐渐融入我的教学之中。我深刻体会到,深度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的挑战,更是对教师自身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承深度教学的理念,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热爱、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2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每一本书,都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领我们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价值。近期,我有幸沉浸于几本教育经典与前沿著作之中,它们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追求,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这些书籍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目的》——怀特海德的智慧启迪

  首先,我阅读了英国教育哲学家怀特海德的《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怀特海德强调,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探索未知,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提出的“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循环理论,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在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之间切换,最终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怀特海德的智慧启迪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路人,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勇于探索,让他们的思维在自由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二、《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实用技能的传授

  随后,我阅读了《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一书。这本书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教育理论著作,但它却以一种非常实用且接地气的方式,教会了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在现代社会,时间管理能力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生活技能。对于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孩子们来说,掌握这项技能更是至关重要。

  书中通过一系列简单易懂、操作性强的方法,如制定计划、设置优先级、利用工具等,详细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们学会时间管理。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学生,也同样适用于我们教师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时间管理对于提升工作效率、减轻压力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开始尝试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们学会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育心理学》——心理视角的深入剖析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我选择了《教育心理学》作为我的下一本阅读书目。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它让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

  在阅读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关于学习动机、学习风格、情绪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变化,也为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教育策略。例如,在面对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时,我可以尝试激发他们的内在动机;在面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时,我可以学习如何运用情绪管理技巧来帮助他们平复心情。

  四、《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最后,我阅读了《学会提问》这本书。这本书虽然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之作,但它对于教育领域的启示同样深远。它教会了我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分析问题的本质、如何评估信息的可信度等。这些技能不仅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也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批判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成为批判性思维的践行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求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结语

  通过这次阅读之旅,我收获颇丰。我不仅加深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教育技能和策略。更重要的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教师的信念和使命。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反思、创新。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以书为伴,不断探索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3

  在阅读怀特海的经典著作《教育的目的》时,我仿佛踏入了一场深邃而富有启迪的哲学之旅,它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我反思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角色与使命。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一、教育的本质:激发活力与创造力

  怀特海开篇即强调,“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这一观点直击心灵,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根本。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却忽视了对学生内在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而怀特海提醒我们,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唤醒学生内心的火焰,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这种活跃的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掌握上,更在于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努力创造一个开放、包容、鼓励探索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与纪律之间找到平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的思维像脱缰的野马一样自由驰骋。

  二、浪漫、精确与综合的循环

  怀特海提出的“浪漫、精确与综合”的循环学习理论,为我提供了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新视角。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经历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在浪漫阶段,学生需要对所学内容产生广泛的兴趣和热情,通过直观感受和想象来构建初步的知识框架;在精确阶段,学生需要深入学习细节,掌握精确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综合阶段,学生则要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这一理论启示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过程。在浪漫阶段,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精确阶段,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在综合阶段,则要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的艺术:平衡与和谐

  怀特海认为,教育的艺术在于平衡与和谐。他强调,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道德和审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与当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尊重和理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在情感方面,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在道德方面,我们要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审美方面,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欣赏美、创造美。

  四、教师的角色:引导者与伙伴

  在《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还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伙伴。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学习困难;同时,教师还应当成为学生的.伙伴,与他们共同探索未知的世界、分享学习的乐趣。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我们还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五、结语:教育的未来与希望

  读完《教育的目的》,我深感教育的伟大与崇高。教育不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所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将会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规律。我们将会培养出更多具有活跃智慧、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总之,《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4

  在教育的长河中,每一位教师都是航行者,不断探索着引领学生心灵成长与知识积累的航道。最近,我有幸拜读了怀特海德的经典著作《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本质与目的的深刻理解之路,让我在教育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启示与感悟。

  一、教育的本质:生命的唤醒与激发

  怀特海德在《教育的目的》中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振聋发聩,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与应试训练,而是一场关于生命觉醒与潜能释放的旅程。它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创造力,引导他们发现自我、认识世界、追求真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成为学生的.引路人,而非知识的搬运工。我们要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求,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与成就感。正如怀特海德所言:“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这不仅仅是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诠释。

  二、知识的整合与生活的联系

  《教育的目的》还强调了知识的整合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怀特海德认为,教育应当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世界,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他还指出,知识不应是孤立于生活之外的抽象概念,而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的工具。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反思了当前的教育实践。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分科教学,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应用。而实际上,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综合性,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因此,我们应当努力构建跨学科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三、教育的艺术:尊重差异与因材施教

  怀特海德在书中反复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和成长节奏。因此,教育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这一观点让我深感共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有的思维敏捷、善于表达;有的沉稳内敛、善于思考;有的动手能力强、善于实践……面对这些性格迥异、能力各异的学生,我们应当如何教学?答案无疑是: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茁壮成长。

  四、教师的角色:终身学习者与引导者

  在《教育的目的》中,怀特海德还对教师角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教师应当是终身学习者与引导者的结合体。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一观点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我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教育的终极目的——幸福与成长

  回顾《教育的目的》一书,我深刻感受到怀特海德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和深刻洞察。他不仅仅是在阐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更是在呼唤一种回归本真、关注生命的教育。在他看来,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或职场精英,而是帮助每个人实现自我成长、追求幸福生活。

  这一理念让我对教育充满了敬畏和期待。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我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和引路人。我相信,在教育的道路上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 15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之余,我总能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手捧一本好书,让心灵在字里行间自由翱翔。这不仅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自我提升和心灵滋养的过程。近期,我阅读了几本关于教育、心理学以及教学技巧的经典著作,每一次的阅读都如同与智者对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我将分享其中一些书籍带给我的思考与心得。

  一、《教育的目的》——怀特海德的智慧启迪

  首先,我想谈谈怀特海德的《教育的目的》。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探索之路。怀特海德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的观点,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应当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发现自我、实现潜能的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是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由思考、探索和创新?怀特海德的理论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导者和伙伴,而非单纯的知识灌输者。我们要鼓励学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培养自律与效率的秘诀

  接下来,我阅读了《儿童时间管理训练手册》这本书。虽然它是一本面向家长和孩子的书籍,但对我作为教师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用的'方法,教会孩子们如何合理规划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这让我意识到,时间管理能力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能力,也是他们未来学习和工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时间管理正是学习技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一些方法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比如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采用番茄工作法等技巧,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将这些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如何平衡学习、休息和娱乐,享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三、《教学勇气》——在恐惧中寻找成长的力量

  《教学勇气》是帕克·帕尔默博士的一部力作,它深刻地探讨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境,以及如何在这些挑战中找到成长的力量。书中提到,教学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因为它要求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建立真实的联系。然而,这种真实的联系往往伴随着恐惧和不安。

  阅读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作为一名教师,我也曾因为担心自己的教学能力不足、害怕学生的评价而感到焦虑不安。但帕克·帕尔默博士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心房。他告诉我,正是这些恐惧和不安,构成了我们成长的土壤。只有勇敢地面对它们,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我开始尝试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教学中的挑战。我学会了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感受;我学会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寻找改进的空间;我学会了与同事交流分享,共同探索教学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教学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它让我感受到了成长的喜悦和成就感,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

  结语

  通过这次阅读之旅,我深刻体会到了书籍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更激发了我们对教育的热爱和追求。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阅读的习惯,不断汲取书中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成为一名更加优秀、更加有情怀的教师。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阅读、去思考、去实践,就一定能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精彩。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相关文章:

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12-06

美术教师读书笔记心得03-30

教师读书笔记及心得内容范文05-16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05-17

教师名著读书笔记及心得范文04-12

幼儿教师读书笔记心得10-19

教师读书笔记心得1000字04-04

青年教师读书笔记与心得03-30

读书笔记教师的读书笔记03-31

教师读童年读书笔记和心得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