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世界上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建筑正处在一个改变了的规范面前。结构已经出现了这样大的革新,使仍在缠着我们的古老“风格”不能再笼罩它;小编给大家提供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和参考!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一】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最后,借用《新建筑》的一句话“。这本书的体系并不严谨,结构混乱,美学观点也有可商榷之处,有些论证不免简单化。不过,它是一本极重要的书,一本好书,一本在历史上起过开拓作用的书,一本永远不会磨灭的书。一部虽然有片面性甚至错误,却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启发人的书,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补,滚光溜滑,却全是陈词滥调,连一句新鲜话都不敢说的书,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二】
1920年,夏尔-爱德华和他的两个朋友创办了一本叫《新精神》的杂志,走向新建筑读后感。除了请了一些当时的“前卫”建筑师和艺术家写零星文章,杂志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他们自己写的,为了让作者显得更多,他们每个人都用多个笔名。这个时候,夏尔-爱德华开始正式用勒??柯布西埃这个笔名。
5年间,他们的杂志出版了8期,像勒??柯布西埃在第二版序言中写的那样,为《新精神》写作的文章造成了这样一种状况——他“谈论建筑,喜欢谈论建筑,希望有能力谈论建筑”,逐渐蜕去了夏尔-爱德华那稚嫩的外壳。在一个羞涩的时代,他展现出了惊人的表达天赋,变成了语锋犀利、颇具煽动性的建筑思想家。
1923年,勒??柯布西埃将他发表在这本杂志上的12篇文章收集整理出版,形成了他最富煽动性,影响最广的书——《走向新建筑》。这本书的法文原名为vers une architecture,英文版才译成 toward a new architecture,法文版的书名没有任何表示“新”的字眼,反而显得更为确信,不可商量,表达出“这个时代的建筑就务必这样,这才是建筑”的意味。不难从书中看出柯布西埃当时的年轻气盛,他在向他的同行们向那个时代的人们发号施令:
他说,建筑必须改变在古希腊建筑之后那种在构造做法和装饰上磨磨叽叽的发展方式,“伟大的,甚至是好的建筑,都不是这样诞生的”;
他说,“工业像一条流向它的目的地的大河那样波浪滔天,它给我们带来了适合于这个被新精神激励着的新时代的新工具”,看看远洋轮船、飞机和汽车,那么,建筑为什么不能变成居住的机器;
他说,“必须树立大批量生产的精神面貌:建造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住进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喜爱大批量生产的住宅的精神面貌”;
他高叫着:“不搞(新)建筑就革命!”
正像本书英译本译者说的,他的书是一部宣言,不是“现代建筑深思熟虑的清单”,“有些句子笨拙可笑,保留一些高卢主义”,可他的言语并不空洞,他确实指出了那代人,甚至现代人所面对的一些问题,读后感《走向新建筑读后感》。这本书引领无数建筑系学生和建筑爱好者踏入了现代建筑之境,读者们很难不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这些语句中逐渐体会到令人血脉喷张的躁热,引发出革命的冲动,直至想立刻动手做些什么彻底推翻压抑的旧世界。
冷静地看这本书,结合建筑和城市的发展、人类的发展,勒??柯布西埃的某些观点确实是吓人的,如果真的听从了他的话,拆除旧建筑,建立起“居住的机器”,那世界将变得何其冷漠、凄凉。但也正像他倡导的那样,钢和钢筋混凝土变成了重要的建筑材料,大面积的平板玻璃、平屋顶果然成为了现代建筑的主打形式,我们的家虽不是“机器”却真的来源于标准的户型单元。遗憾的是,我们现今的建筑和城市,原有的多样性正在逐步流失,而被打着“现代建筑”旗号的懒惰设计侵蚀着,缺失了多样性之后,何其乏味,即便多样可能不意味着高效。
柯布西埃的一生,都在不断的修正完善着他自己的思想体系,《走向新建筑》是这个体系中的起点,其中最深层的革命精神、那种“新精神”从未改变。他不断战斗,推翻旧的,树立新的、更好的,因为他也深知,建筑远不只是居住的机器,而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瑰宝。他后来的很多作品正展现了人的想象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它们是不可复制的,与自然和历史深深的融为一体。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三】
读《走向新建筑》,仿佛身后站着勒·柯布西耶大师,被掐住脖颈死命地看完。柯布西耶思维跳跃,语言辛辣,书中震耳欲聋的呼喊就算隔着近百年的历史尘雾却还是清晰可闻。他像一个俯瞰世界的王者一样对眼前的事物发出不容置喙的批判,向同辈、后辈发出命令。
阅读本书我有两点感触最深。一者有关于工程师与建筑师,一者有关于现代建筑设计的若干原则。
工程师与建筑师
我刚进校时听老师向我们讲述建筑的参数化设计,心中有很大震撼。输入几个指令,改变几个数据,借以影响建筑的体态结构,这种观念极大地冲击我的大脑。从来没想过建筑可以这样生成,我对建筑的概念还停留在方盒子的天地里。
阅读《走向新建筑》,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已经有了朴素的这方面的思想。
柯布说:“注意:要倾听美国工程师的建议。但要提防美国建筑师。”
从字里行间可以轻易地感受到柯布对于几何的热爱。他将几何体带给他的感受称之为“几何体的平静”、“几何体的愉悦。”
他痛骂巴黎美术学院,强调体块、表面、平面。他认为从自然法则中推导出的数学计算所生产的建筑是和谐的,是动人的。
但是我却产生了一点小小的疑惑。如果说科学计算推导的事物是美的、是和谐的,那么又有什么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呢?诚然我们可以举出“黄金分割”的例子辅证。但是那还是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没有给出以科学的答复。柯布狂热的尊崇几何,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还仅仅是个人的喜好?
记得另一位大师安藤忠雄在《安藤忠雄屡败屡战》中提到“(菊竹清训参加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竞赛的手绘方案图)经由那只手所放出的光辉,绝不是数字化的现代设计过程所能产生的。”安藤忠雄留恋隐藏着作者困惑与思考的手绘图。这是不是另一种喜好呢?
建筑师扎哈早期读的是数学系,她的作品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她在当下的走红是否可以作为柯布西耶的例证呢?我却认为,严谨的数学可以为我们组织起逻辑的建筑,但无论是柯布西耶,安藤忠雄,还是扎哈,他们所强调的却是——思考。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柯布眼中的建筑“动人”;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安藤忠雄的建筑产生“喜悦”;正是有了思考,才会让扎哈的建筑值得玩味。
现代建筑的若干原则
1、“风格”
柯布在书中“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是体块、表面、平面,他在这一章的开篇就提到“建筑和各种‘风格’毫无关系。”他用的比喻我很喜欢——“路易十五、十六、十四式或者哥特式,对建筑来说,不过是插在妇女头上的一根羽毛;它有时漂亮,有时不漂亮,如此而已。”我想着解决了我在这一个学期中的疑问。
回想设计基础课的作业,我考虑的出发点是:这样做好不好看、漂不漂亮。做出来的东西往往不如人意。现在看来,是我的出发点出了很大的问题。
好看、漂亮或许能为建筑锦上添花,但更多时候却是画蛇添足。一个装饰物,如果不能找出它存在的意义,我想它是可以大笔一挥删掉的。
2、光影
柯布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建筑是一些搭配起来的体块在光线下辉煌、正确和聪明的表演。”这一点我颇有感触。我跟同学在做上海大剧院的认知实习时,观察到阳光照在剧院正面的水梯上,水面波光粼粼,而光在立面上留下的影子也如水光般闪动。
我想这就是柯布所提到的“表演”。从水波的闪动可以读到建筑师的思考,从光影的变换可以看到隐藏的故事,这其中的推敲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啊。
3、“视而不见的眼睛”
柯布用了三个很费脑筋去理解的比喻——远洋轮船、飞机、汽车。
在“远洋轮船”中,柯布想跟我们说的是要敢于想象、敢于创新。他说:“建筑在陈规旧习中闷得喘不出气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能掌握的技术越来越高超,“过去是必要的后墙”,如今就不必固执的使用。老师在设计课上说过,要先破后立。很多时候,我们不敢改动我们的作品,原因是不愿意发动脑经想出一条新路,或者承担走新路带来的危险。这正是柯布所大力反对的。
在“飞机”中,柯布想跟我们聊聊建筑的样子。我们不能从飞机中看出“一只鸟或者一只蜻蜓”来,我们要看到“一架飞行的机器”。由此类推,我们设计的作品不能像是一个花哨的比喻一样令人作呕(福禄寿大酒店)。它应该能直接告诉人们——它是什么。一把椅子是用来坐的,那么它的形式应该能告诉我们它是一把椅子,可以用来坐。这才是建筑的意义。
在“汽车”中,柯布强调了“标准”。一旦标准确立,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获胜的追求促进了研究,“于是就进步”。我想到老师的一句话——建筑学不是一门感性的学科,它是理性的,有很多内在的逻辑、规律在影响建筑。“标准”建立在恰当的问题上,“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
有从事建筑行业的前辈这样跟我说过,《走向新建筑》有两种读法,第一种是建筑新生的读法,主要感受柯布革旧立新在所不惜的英雄气概和对建筑反复推敲不断深入思考的恒心与热情;第二种读法是当在建筑中摸爬滚打一段时间之后,若有所思若有所得,细细咀嚼,感受柯布狂热文风下饱含的深沉思考。
初读《走向新建筑》,诚然感受到大师的狂放不羁与妙语连珠,颇欣欣然,初以为自己略有所得,在反思中却又觉得一无所得。故更期待若干年后重翻故书,能以第二种读法真正的读懂大师的精神。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新中式建筑特征探析论文09-24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新】09-01
建筑业营业税补充新规定08-21
广告是否走向没落11-08
华硕走向体育营销11-13
走向成功励志名言11-14
建筑与景观的形态整合:新的策略的论文10-24
读《轻轻走向完美》有感12-14
未来OA系统的走向08-09
走向成功经典励志名言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