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书笔记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1
《阿Q正传》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传》是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一无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命危机,受尽欺凌。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懒惰,他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的;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家,享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的。 现在,我们已经远离阿Q那个时代了,但他那种“精神胜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个胆小的人受到别人的欺辱,嘴上虽然不敢说,但心中一定是愤愤不平,在背后说那人的坏话,将那人骂得体无完肤了。 一位机关干部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心中一定想:“总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会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传至今。 一个孩子看到父亲吸烟,而自己却受到了父亲的管制不准吸烟,便觉得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可笑却又顽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2
像我这种文化水平不高的人,看过一本书之后还要写读后感,感觉好奇怪,一定会有好多人笑,这我知道。从文字上就可以看出我所知道并会运用的词语真是廖廖无几,不过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勇气可嘉。
《阿Q正传》,如果没有导读,看完了这本书,我只会觉得阿Q这个人好让人看不起,失败都不敢承认,自己欺骗自己,真是一个既卑微又渺小的人物,这种人有什么可写的?还会因为他而使这部短篇成为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怪异。由此可见,我的大脑还真是有够平滑的,只看到表面的东西,怪不得一天到晚能吃能睡的,原来是因为想法太过简单。
通过导读的帮忙理解,我才知道,鲁迅不愧是鲁迅啊!像连环画似的一部作品居然有这么深层的含义,批判的是中国人的这种阿Q心态,不得不承认,每个人身上多多少少都有着阿Q的影子。这部作品不只是一种揭示,更重要的是一种提醒,鲁迅先生适时的给中国人打了预防针,消除阿Q心态,让阿Q的形象仅仅是回忆中的典型。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3
《阿q正传》是出悲剧,是个让人发笑却又发人深思的悲剧。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它拍摄而成的电影《阿q正传》更是影坛上不可多得的立体鉴赏素材。
影片中的阿q是个去过几次城却封闭落后的农村流浪汉。他有农民的憨厚﹑质朴的一面,但更明显的具有无知﹑狭隘﹑愚昧﹑落后的一面。其最突出的性格是自欺欺人﹑自甘屈辱﹑自轻自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和麻木的“精神胜利法”。无论别人怎么说他,怎么骂他,他都会以他独特的方式战胜别人。
那个社会很残酷,这主要体现在酒店老板和赵太爷对阿q态度的几次转变上。影片一开始阿q去酒店喝酒,老板不让他赊账。当他调戏吴妈被大家知道后,便更让人不拿他当回事,去喝酒时老板及客人对他的态度十分冷漠。而因为也姓“赵”去赵太爷家贺喜,被赵太爷呵斥“你也配姓赵!”可见他是多么地被人瞧不起。后来阿q从城里回来,有钱了,去喝酒老板主动提出“可以记在账上嘛”,客人们也主动和他套近乎。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4
阿Q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没有“行状”没有文化,不但无人可怜他、同情他,朱庄的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和欺负对象。即便如此,阿Q却很自尊,一面人们瞧不起他,一面他反过来瞧不起人们,上至赵太爷,下至王胡,阿Q总感到自己高他们一等,这样的态度发展到了极端,就衍生为阿Q的独门绝技——精神胜利法。该法的要诀就是为自己被欺凌的遭遇寻找借口,即使找不到,也要假装自己高人一等,达到自我满足的目的。
在优胜记略中,鲁迅生动描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儿子打老子”,到“第一个自轻自贱”,再到 “打自己两个嘴巴,似乎打人的是自己”,阿Q的精神胜利法越来越可笑无解,可谓荒谬至极。作为一个注定遭欺凌压迫的社会底层人物,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他活命的法宝,要不然谁不抓狂崩溃呢?阿Q应当是值得同情的,虽然他的做法十分可笑,但这实再是迫不得已。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没有强大的精神等于宣告死亡。
然而在续优胜记略中,阿Q暴露了他的本性。在面对地位比他高的人面前,他是个靠精神胜利法苟活的羔羊;而在地位比他低的人面前,他是欺压他人的饿狼。阿Q的同级和下级是王胡和尼姑,对待他们,阿Q丝毫不留情面地侮辱他们。这时的他不再需要精神胜利,而要通过武力和口舌来寻求现实的满足感。事实上,对下级的欺凌才是他生存的必需品,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不过是欺凌和被欺凌之间的过渡用品。当阿Q被王胡反抗后,他的行为是“无可适从地站着”,而不是他惯用的虚想自己取胜。这就表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用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他终究需要现实的胜利;当现实胜利也得不到时,阿Q就会“不知所措,无可适从”,因为是现实的胜利维系着他精神的稳定,而非精神胜利。
如此看来,阿Q就并不值得可怜了。事实上,那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是阿Q。鲁迅在《灯下漫》一文中提到过“中国的人肉宴席”。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层层剥削、层层压迫的社会。每个人一方面受到上级社会的欺凌,一方面又对下级社会进行压迫。这一环又一环的欺凌宴席,其享用者便是那西方帝国主义统治者。阿Q虽然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也是这宴席中的一个人,只不过是受到的压迫和欺凌更多罢了。精神胜利法是阿Q生存的法宝,它不但表面荒谬可笑,其本质也丑恶阴暗:它的存在是用以渡过自己受到的欺凌,以达到自己欺凌别人的过程。西方帝国主义者又是如何享用这一宴席的呢?在文中也有比喻,就是那观看阿Q欺负尼姑的“酒店里的人”,他们享受着物质的奢华,又从“中国的人肉宴席”中找到了精神的乐子。而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华民族却丝毫没有感知,反而“用力地一拧”,更加卖力地为他们提供大餐。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5
鲁迅先生喜欢嬉笑怒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讽用在那些不识时务的政治家身上比较贴切,而用在那些本应在世间受到怜悯的可怜儿身上就不尽人情了。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个章节的标题:优胜纪略,恋爱的悲剧,从中兴到末路,大团圆……让人看了只能赶到无奈而又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务繁忙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个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社会最底层人物,他很可怜,但又不至于让人们对他像对祥林嫂那般产生怜悯,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
他虽然会迫于生计去做短工,但也是得过且过,对于与他的命运那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们他采取的是其它人对他采取的态度——侮辱、欺凌,是个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实在我看来阿q是未庄所有人的缩影,又或者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愚昧无知,阶级思想严重,没有人权意识,具有嘲笑别人的不幸从而达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但这又怪得了谁呢?当时的人们都没有知识或思想上的觉悟作为武器,来抵御压迫。
他是一个小丑,在人们空虚到百般无聊的时候,便去招惹他,将他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脚底下。俗话说,狗急也还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与别人打了起来。他打不过而他也终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还是个胜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样一句话就能让他心满意足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又怜又恨的人,因为小事丢了工作,赔了自己所有的家当,唯唯诺诺地受摆布,受压迫,还能麻木到将变卖家当所剩的几文钱拿去若无其事地喝酒。我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过的日子都是糊里糊涂,后来,他到城里作了贼,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身价就一下子涨了不少,但好景不长,因为参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杀鸡儆猴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终究是睿智的,他将阿q的愚昧借着去杀头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画了一番。最精彩莫过于文章最后两段,将民众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6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五四文化革命时期的优秀作品。那是个激情似火的年代,重读《阿Q正传》好象也让我回到了那个年代,阿Q的形象也深刻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以前的我以为,阿Q是个卑贱的,又可悲的中国农民,正如那时代的中国人民一样,是封建思想的产物,应该被时代所抛弃。被别人打时,他自我安慰想:“是儿子打老子。”这不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好写照吗?那时的人们不会想我们为什么会落后,我们为什么要被帝国主义侵略,想的只是以前,曾经,我们的祖先多么的风光~~~~~~~
如今,细细解读《阿Q正传》又让我认识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想到过的地方。阿Q一个被那个时代所抛弃的人,他既高傲却又卑贱,在别人瞧不起他的同时,他却又瞧不起自认为比自己还低贱的人-----王胡、小D。阿Q是悲哀的。阿Q并不懒惰,他靠自己的劳动获得食物;阿Q也有梦想,他想有一个女人,有一个家;阿Q想有名声、有地位,但他在别人的心中永远是卑贱、微不足道!
这正如我们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忙忙碌碌,巨大的压力侵蚀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没有本事,没有手艺,没有知识就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达尔文的《进化论》残酷的说明了这一切。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正是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在遇到挫折时,我们能自我安慰,自我振作。很多的人就是不能进行自我精神的解放,从而选择了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弱者,他们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社会淘汰了他们。我们应该学会阿Q的那种精神,让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7
近日,我读了我国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小说中塑造了一个处于旧社会最底层,备受欺凌,却用“自我安慰”来麻醉自己的人物形象――阿Q。阿Q虽可能并非某个具体的人,但却是当时封建社会中旧农民生活、思想的真实写照。他狭隘地将“革命”一词理解为一种小我似的个人主义行动,他饱受x辱却又故作胜利姿态;他进城与盗贼为伍,却骗乡人说找到了好差事;他看到革命党也盲目“跟风”,却稀里糊涂被清军抓走,又莫名其妙被当众杀害……
总之,阿Q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是一个“无知者无畏”的人,是一个可叹可怜的封建思想者。
我认为,阿Q其人以及其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阿Q的革命观。阿Q十分狭隘片面地将革命理解成了一种个人的谋私利行为。在他的眼中,革命等于报仇、抢劫和女人!这在现在看来当然幼稚得可笑,但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人精神的时代,其他农民,甚至其他一切普通人,何尝不是象阿Q一样看待革命呢?即使不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极端,他们对革命的认识也无非就是“改朝换代”。
其二,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其实,所谓“精神胜利法”不过象xxx和毒药一样,是受屈辱者麻痹自己的一种手段。例如,闲人对啊Q进行挑衅,甚至殴打,在苦闷过后,阿Q却往往安慰到:“儿子打老子”。还有,清兵将阿Q抓进衙门,让他画花押,他不认字,便画了个圆圈,谁知却画成了“瓜子”。他起先十分郁闷,但不一会儿,他却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呢”。在赌博输钱时,他想:“就当让儿子拿去了吧”。其实,阿Q的这种思想,恰恰暴露了他懦弱的性格特点。如果阿Q很敢于抗争,他就不会用这种“精神毒药”来强迫自己退缩,而只是在心里凭空编出一些理由来求得所谓“精神胜利法”。
其三,阿Q是一个“无知者无畏”的文化弱者。他认为城里人称“长凳”为“条凳”、用切细的葱丝做煎鱼“是错的、可笑”,却不知是自己没有见识,没有文化导致了这些对不同文化的错误认识!他在被害前最后一刻还在迷信人可以“起死回生”,“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却不知自己早已陷入了迷信的泥潭!在旧社会,这种迷信风气却不足为奇,正如鲁迅在《药》中所描写的“人血馒头”一样。
阿Q的思想世界,概况地说就是这三点。作者用他的妙笔,将这一个旧社会农民的象征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实在是中国的教训啊!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8
初识鲁迅的时候是在今年语文书的一篇文章《少年闰土》,一开始,我并不怎么欣赏他。后来,妈妈给我买了一本《鲁迅儿童文学选集》,因为对阿Q这个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传》是我读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传》的字里行间都刻有他的情绪和对社会的满腔悲伧。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庄的流浪雇农。
阿Q深受剥削、压迫和凌辱,这本已是十分悲惨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对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养成自卑自贱自欺自轻自慰的恶习,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来发泄被人欺压之气,以让自己获得平衡。阿Q的性格之所以形成这样恶习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环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欢与人吵嘴打架。见到不会说话的人他便骂,见到力气小的人他便打。与王胡打架打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经伸出头来等待了。对小D,则是扬起了拳头向小D摆出了一副挑战的态度,对没有抵抗力的尼姑则动手动脚。
阿Q临死之前感到最遗憾的两件事是:一是画押的圆圈画的不圆。二是游街时,没能唱出几句戏来。这两件遗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这绝对不是临死前的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阿Q是没有灵魂的,就是死了也没办法上天。因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躯壳,他的存在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多他一个少他一个都没有关系。阿Q死后,人们对阿Q的死态度各不一样,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有力的证据。”有人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跑了一趟。”这些语言就是人们对阿Q的“临死祝福”。
这篇文章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自欺自贱自轻自慰不肯面对当今现实的性格,反映出当时我们中国人民的软弱。这种性格不仅是阿Q,还有许多雇农和他一样。阿Q给了我们一个不可自欺自贱自轻自慰的很好例子,使我们懂得了应该面对现实,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9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10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呐喊》这本书,全书15篇小说中记忆最深刻得一篇小说是《阿Q正传》。
《阿Q正传》主要讲了阿Q由于自身的缺点与生活并不宽裕,经常被别人欺负。他吃了亏后并不难过,自言自语来安慰自我“我总算被儿子打了,此刻的世界真不像样……”经自我一安慰,阿Q就像赢家一样高兴地走了,继续过他那欢乐的生活去了……生活中,人总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总有无奈的时候,关键是有没有乐观地应对无奈和及时安慰自我,这就是阿Q一精一神所提倡的。不要为无法改变的无奈而难受持久,否则会误了今后成功的喜悦。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听过《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这个故事,大家都笑话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后反思狐狸这种乐观的心态?如果它不是这样安慰自我,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们会在葡萄园外会看到一只力竭而亡的狐狸的。
就说我吧,别看我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里游得能吃都吃,却因为过敏体质而对羊肉敬而远之。每当与别人一齐去吃火锅时,看别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响时,我眼巴巴看着别人手中的羊肉串,心里很羡慕,口水都要滴到碗里了,那无奈感觉就像强大的狮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样。看完这本书后,如果再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也会用阿Q一精一神安慰自我“羊肉串有什么好吃的?还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让我们不妨学学阿Q,以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无奈,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11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有很多的经典著作,至今都广为流传。这个星期,我阅读了他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旧社会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的典型,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
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是阿Q在生活中经历了种种磨难,挫折后发明出来的。这种方法说的好听一点叫做“精神胜利法”,其实只是在遇到困难时给自己的心理一个安慰,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其实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只是逃避,并不能使一个人变得更好。
在文章中,阿Q被闲人打了之后,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这就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但这只是阿Q在自我麻痹,自欺欺人,最终只能导致他永远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并且越陷越深,这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所以说,这个“精神胜利法”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当时社会的现状的一种讽刺。
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时常能够听到“阿Q精神”这个词,其实它更多的是指一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仍然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敢于和命运作斗争。就比如说马云,在他年轻的时候,甚至找不到一份工作,连酒店都不肯让他去当保安,但他却在那时立下了自己的志向——要改变全世界。在当时,肯定会有许多人暗自嘲笑他,觉得他很傻,然而,每当他一次次遇到困难,挫折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放弃,而总是用“阿Q精神”勉励自己,总是相信明天会更好,自己终有一天一定会成功。终于,他凭靠着不屈的意志,以及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在所有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壮举,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了全世界人人皆知的大人物。
阿Q身上有许多的缺点,但是他的身上也有一种正面的精神,虽然他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甚至还被身边的人嘲笑,然而,他依旧活的昂起他的头,活的意气风发,我觉得这就是“阿Q精神”的力量。在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阿Q学习,做一个不轻易被命运所击倒的人。
【《阿Q正传》读书笔记450字】相关文章:
阿q正传初二学生读书笔记07-29
阿q正传读后感60010-02
阿q正传读后感100009-17
阿q正传读后感80008-26
阿Q正传2000字读后感04-10
《阿Q正传》2000字读后感04-06
《阿Q正传》读后感范文200字11-10
《阿Q正传》读后感200字3篇08-14
自卑与自信-论阿Q与堂吉诃德的本质区别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