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篇
《苏东坡传》中讲述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最近我读完《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著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我读的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先生的译本。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的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通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在林语堂笔下,讲述千年前苏东坡的故事,这是一位豁达乐观的智者,天才横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的伟人,随着林语堂的笔触,一个生动形象的苏东坡向我们走来。
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对于诗词、文赋、书法、绘画,苏东坡几乎无一不精,无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苏轼位居其列。宋词方面有“苏辛”之说,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词风。书法上宋四家的“苏黄米蔡”苏轼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赋》、行书《黄州寒食帖》享誉书史。苏轼的画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他明确提出“诗画一律”的概念,林语堂评价说:“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
从人生经历上看,苏东坡的遭遇坎坷、磨难深重,亦十分罕见。“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33岁时苏东坡一度进入中央政权的中心,但很快由于政见不合,他便开始了大半生的颠沛流离,但一生也未能逃离波谲云诡的政治漩涡。35岁时他正当盛年,被贬往杭州任通判,从此开始了恶梦般的贬谪流放生活,按时间顺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颖州、扬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这个路线图总的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而离黎民百无耻政客的中伤、流言、攻击、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风阁流连漫步时,他想到的是“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能放下的是个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禄。而百姓万民之忧乐却总是挂在他的心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减免租税、平反冤情、为民请命。每到一地,苏东坡总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语堂称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个流放地都当作文化传播的场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因东坡而灵动,而“苏堤春晓”成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长江边的荒僻之地黄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东坡赤壁”由此名扬天下。惠州的“玉塔微澜”、徐州的“放鹤亭”、扬州“三过平山堂”,莫不浸润着苏东坡的`旷世情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这些天,我看完了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中自始至终笼罩着的对旧上海昔日繁华的怀旧气息以及王安忆略显晦涩冗长的叙述笔调,确实有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有眼前一亮,有心旷神怡之感。
这本传记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成,又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的。一个中国作家写的东西却要由别人来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不过好在译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语言十分的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那种隔的感觉,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是非常喜欢,因为它记述的是苏东坡这样一位如此可爱的大文豪的生平经历。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又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喜欢和了解,使得整本书充斥着一股热情和张力。林语堂带着对苏东坡的喜欢、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来写他,在叙述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的同时又不忘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这是两颗相似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因此下笔成文就必然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觉得,正是这份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潇洒和自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灵魂之所在。它也许不像其他的传记那么的注重叙述的脉络和条理,而更多的是随性所至地叙述苏东坡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也许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这份散漫与洒脱不羁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与豪情诗人苏东坡的心灵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翻开这本传记,我满眼看到的都是苏东坡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林语堂说他自从当官之后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超过三年。他从家乡四川眉州出发,到开封,到凤翔,到杭州,到徐州,到密州,到黄州,到惠州,甚至还以六十一岁高龄被贬谪到当时尚属域外的海南,他的足迹由北至南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些却都是身不由己的。宋朝的官吏任命制度使得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众群小的嫉妒毁谤又使他终生都笼罩在朋党之争的阴影里,遭致一贬再贬。所以林语堂说,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能有其他的事做,最好就不要做官。然而苏东坡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似乎总能以他的达观知命、乐观豁达来化解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巨大灾难的事情。他在黄州亲自躬耕,为衣食钱财而精打细算,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写出了前后赤壁赋、《浪淘沙·赤壁怀古》这些足以光耀千古的美文。他在海南食粮不继,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他却在杂记中兴致勃勃地记载“食阳光止饿”的办法。他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采药,自己造房子,闲来无事时去附近的寺院转转,与高僧仙道聊聊,晚上与朝云一起研习瑜伽之术。他充分利用每一天,让人感觉这似乎完全不像是在遭受贬谪。曾经我的一位老师说苏东坡是一个最善于从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诗意、发现美的人。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兼具蟒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柔的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在一提起他时,就能引起中国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秦观的诗说得最好“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这“天真”二字真是道尽了苏东坡人格的最大魅力之所在。我看着他的传记,突然想到,世间竟有像他这样才华和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竟然就是我们一千年前的先祖,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璨若星斗的诗句以及那么多风趣优雅的逸闻趣事,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咂摸,我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起了一句话“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它来形容苏东坡当是再恰当不过了!
书中另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就是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情。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遗憾,鲁迅和周作人这样一对本来可以传为文坛贤昆仲佳话的兄弟最后却分道扬镳。我一直在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对兄弟或姐妹,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彼此理解并引为知己;他们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上相互帮助,一起走完漫漫人生路,以他们的手足之情温暖和照耀整个文坛的呢?而现在,我找到了,苏东坡和苏子由,这两兄弟,我每次看到书中提起他们俩时,总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样的知己又正好是自己的手足同胞,这是人生何等的幸事呀!书中多次写到了兄弟二人分别时的场景。苏东坡前往凤翔任通判,他们生平第一次分手时。子由送行四十里才肯离开;东坡则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他在诗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知君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这种“风雨同床”的约定我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他们二人经常写诗互相唱和,而巧的是,每回苏东坡只要想起子由,他总能写出最好的诗来,他那首为怀念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真是写尽了千古中秋之作。苏东坡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读到这句诗时,真是有落泪的冲动,那种在茫茫人海之中却只有一个亲人相依为命,相知相守的感觉,是心酸,更是温暖吧。
我非常喜欢林语堂写的苏东坡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眉州,以及后来任杭州太守的那几段,很有一种优雅、恬淡、明媚、舒适的小城镇生活的味道。也许是因为林语堂面对的是美国的读者吧,为了更便于理解和接受,他在写这本书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花了较多笔墨不急不缓地描绘了北宋年间眉州城、开封城、杭州城的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情况,于散漫悠闲的文字中,很有一些诗意的味道。林语堂一定是很喜欢杭州吧,我觉得他关于苏东坡在杭州的两段写得尤其的好,杭州的如画风景、高僧,以及苏东坡在此期间所建的工程,都仿佛近在眼前;那个年代里杭州的繁华绮丽、风情韵致,也是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3篇】相关文章: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15篇01-04
苏东坡传读后感03-17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初中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700字02-13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10-31
《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10-29
苏东坡传读后感范文1000字01-08
《苏东坡传》优秀读后感200字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