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13 14:33:20 艺诗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那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通用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么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这些最基本的理念平时不以为然,然而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我们还必须时刻跟随时代的脚步,坚持生本教育理念,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让其能自由的成长,在不断学习的道路上,我一定严于律己,不断进步,做新时代教育理念下的优秀教师!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2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同样,“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一切为了学生”相信“儿童的独立性”。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3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明确指出“师本”教育体系的不足,旗帜鲜明地、大胆的提出当今教育应该走“生本”教育之路。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发现:

  一、生本教育体系的特点:

  1、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而具有彻底性。

  2、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以前的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3、它提出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有较强的课操作性。

  二、生本教育体系的基本理念:

  1、从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

  2、从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

  3、从行为观赏上:全面依靠学生。

  就像郭教授在书中所言:“快乐的感受是人生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当一种教育体系能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快乐、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怀疑它呢?

  纵观过去的“师本”教育体系下的整个教育过程,无不是只关注教师的“精彩”,很少关心学生的感受。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是演员、主角,又是导演,而学生充其量只能算个观众,教师演什么、怎么演,学生不知道;学生想什么、怎么想,教师不知道,整个“教与学”严重脱节。在这种体系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动力,更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何谈幸福感;学习任务不是靠学习者来完成,而是靠“教者”来实现。可以说,完全是一种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体系。因此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能得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又怎能得到提高。

  放眼当今世界,国与国、人与人的关系,已远远不是从前那种单一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横向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体现在“人才的综合能力上”,我们培养出的只会做几个“考试题”的人才,也只能成为社会的废品。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改变“师本”教育体系,尽快想办法把中国的教育体系引领到符合教育规律的轨道上来。

  当然,“师本”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根深蒂固”,欲改之,很难一蹴而就。那么怎么办呢?笔者认为:

  一、坚持“生本”理念

  坚持“生本”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关注教师的“精彩”转移到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来;把关注教师的能力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上来。也就是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力求当个好观众,多了解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二、彻底改革目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目前的人才选拔,还是把重点放在“考试”这一环节上。“一张考卷定终身”的思想仍然随着人才选拔制度的不彻底改革而困扰着广大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制度”这条指挥棒,可以说是目前“削足适履”式教育的罪魁祸首,因为,所有的家长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先决条件就是学会“考试”。因此“师本”体系很难打破,“生本”理念很难实现。要想改变如此现状,唯有一法,那就是彻底改革目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三、高度尊重学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奥修把这样一句称为伟大的铸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这句话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脚被忘记,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的状态,忘我的工作,工作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就会疼,脚就会被时时记起,就很难把路走好。因此,当今,就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子,我们急切需要给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可以想象,当我们的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孩子们会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动力自然也起了作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也会得到空前提高。这种教育体系可以说就是“生本教育”。

  四、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教师当好后勤

  韩愈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相信是最好的尊重。在“生本”教育体系中,要求教师去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不要重演过去“教师设套让学生钻”的教学模式,依靠学生,交权与学生,做好学生的后勤,把好学生的成长关。特别应该提出的是,这一环节中,教师面对多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如果准备不充分,可能会经常挂在黑板上,这是正常现象。这也正说明你的学生“学习了”、“发展了”,“生本”教育体系起作用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它体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成功。

  五、正确看待“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就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目前看来,这一方法已得到证实,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有杜郎口中学的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现在的“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应用等都与“生本”教育的方法大同小异,其基本理念完全相同,也非常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都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的强大生命力。

  六、建立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师本”教育的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可以说,学生的分数就是教师的能力体现。而“生本”教育则不同,它是以学生的发展,综合能力的提高来评价教师的能力。因此,在这种体系下,我们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更多的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有利于学生各自特长的发展。

  认真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确实有太多、太深的东西去思考。有些为了迎合新形势,即使穿上“生本”的新鞋,走的还是“师本”的老路,“师本”的幽灵在其内心深处总是挥之不去。我们说: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不是喊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落实好“生本”理念的任务迫在眉睫,但路还很长,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4

  学生就像花木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教师需要了解他们的特点,因材施教,给予适当的肥料、水分和培养,使他们茁壮成长。教育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发展,而“生本教育”正是这种引导的最佳方式。通过了解学生的天性,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模式,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自身价值和意义,从而达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人就像种花一样,需要用心呵护,让他们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绚烂绽放。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5

  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人都有才能,只是需要教育者去发掘和引导。

  教育者要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这其中所涉及到的“特长、兴趣和爱好”,也就是孩子们的天性,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个性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揭示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即认同孩子的天性,积极发掘并为之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教师要积极担当引导者的角色,将所有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孩子天性发展的辅助力量,而非简单的灌输知识。

  教育者应该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天性的'教育方式和平台,从而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这需要教师有勇气摆脱旧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致力于发掘、运用和完善孩子们的天性,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总之,只有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贯彻到教育实践中,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解放,推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6

  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课程结构单一,内容陈旧,教师、学生、教材、课堂教学程式化,而代之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推行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新课程理念,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得到提高”。更多的强调了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这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构建就是要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教师要“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要在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学情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与途径,引领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尽情开发开放而富有求知天性,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完成归纳总结、形成结论,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升华,让课堂真正成为“木欣欣以向荣”的欢乐舞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7

  我听说过“生本教育”很久了,但直到最近读了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专著后,才真正领悟到它的精髓。经过近十年实验总结出来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重视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教育理论,让我感到耳目一新。郭教授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在新课改背景下,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对于各个学段和教育方式都有适应性,是一本具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生本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从根本上批判了现有的教育方式,提出了解放老师和学生的观点,旨在发掘学生的天性,促使他们自然地发展学习能力。这种教育模式追求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在快乐和自由中学习,以实现“人的完美发展”的目标。在我从事高中生物教学时,我也深受其启发,尝试着将其理念融入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我试图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注重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和学习。例如,在教授细胞结构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细胞的组成和结构,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其次,我也注重在课堂中营造积极的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学习。

  例如,在探究环境因素对生物影响时,我组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在小组内交流数据和结论,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最后,我也重视课堂之外的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参加野外探索、科普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奥妙和多样性。这种学以致用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总之,“生本教育”是一种充满朝气和创新的教育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我的学生能够在快乐和自由中茁壮成长。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8

  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高度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它致力于让学习变得愉快,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内在的天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以下是我对这一理念的一些感受。

  一、学生是活的教育资源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学生的喜好设计合适的游戏、教学环节,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以学生为中心,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作者通过让学生自主证明线性代数的50条定理来展示他们具有更高的数学成熟度和研究意识,以及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之前已经提到,学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并调动这一资源呢?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进行教学。

  在这里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通过将学习与教学相结合,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内部资源,教师能够在合理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唤起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情感。这样,上课时间变得美好而愉快,儿童的学习成果和效率也会大大提高。这样的场景真是令人向往,每个老师都渴望实现这样美好的教育环境。

  三、 评价:为儿童创造创新的情境

  生本教育的.激励机制让我为之一振:无休止的表扬与批评会使学生麻木。最重要最强有力的奖励机制就是给儿童以创造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自我实现力量同科学和艺术美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人的提升。因为创造的氛围和环境会使人永远向上。生本教育体系就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情境。

  这种评价理念很多教师都懂,但是没有用心思考如何付诸实践,教师应远离这种惰性,积极探索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其自主追求,积极向上;尽量把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学中。

  当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快乐和幸福时,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它。这种教育可以让不喜欢数学、甚至不喜欢学习的孩子感到快乐。学生们会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展现出耀眼的光彩。没有人会拒绝快乐,每个孩子都有权利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当面对快乐时,学生们怎么可能不喜欢数学、不喜欢学习呢?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真正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真正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本性为目标的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9

  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

  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我在思考我的课堂教学方式时,曾经采用了严厉的.手段来约束学生,这样反而影响了教学中应有的和谐氛围。我一度认为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郭教授说:“教师的认识规律不一定等同于学生的认识规律。”这让我深思,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明白,在课堂上,学生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灵性的空间,一个可以互相交流、唤醒、碰撞、分享的成长环境,这是师生共同成长历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我深信课堂教学是学生一段重要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让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展现自然的本性,感受快乐的氛围。不断地反思和实践,才能尝试出最好的方法来创造一个更有意义的学习环境。

  无为而为——荡涤学习的轻尘

  庄子强调的是无为“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初看到这段话。觉得字字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我欣赏老庄的无为哲学。

  我一直以来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去教授学生,希望他们能取得好成绩。但现在我开始反思,这样做是否真正符合学生的需求?对于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我是否只是简单地要求他们多加练习,而不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心理规律?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之后,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呢?

  关键要同时转变老师与学生的观念,调整老师与学生的心态。

  对于学生,让他们以“无为”的心态,轻松活泼、如理如法地学习,相信在考试中并不至于失败,语文要求的听、说、读、写的水平都可以大幅提高。培养出这样良好的心态,在学习中、生活中其价值并不见得比一张100分的考卷为小。应当带着乐趣、从容不迫地学习,学到一定阶段,什么考试都可以应付。总有学生妄想学习能速成,但学习是个渐进、积累的过程,绝不可能速成。《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说:“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跟站立,大跨步奔跑,必然坚持不了多久就会累倒。第十五章又说:“孰能浊以静之以徐清,孰能安以动之以徐生?”

  虽讲的是养生、练功的道理,同时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看打太极拳、练气功的,动作、呼吸都是慢悠悠的。做事呢,要不焦不躁,乱”浊”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悠然自得,急近事功者则往往手足无措,自乱阵脚。

  急功近利的“苦学”既然不可取,我们就应当“乐学”带着兴趣和乐趣学,不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者,知道语数重要所以才去学。为了考试升学”应付父母的压力才去学。

  老师的作用就体现于此。正如书上所说“上无为而下有为”,我则尝试“师无为而生有为”,老师同样具备“无为”的心态,当然不是彻底无为,什么也不作,而是起“导”的作用,这就如郭思乐教授所提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在学习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则是平等的个体,让学生信赖我,成为帮助他们的人。我正在努力尝试。

  期望我最终也能实现“教少学多”理想:学生能叙述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提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操作的教师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暗示。

  感谢好书,给了我一个静静沉思的机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0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陶行知语)。学生就像花木一样,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潜质和外在表现,他们是天性的个体和浑然天成的群体,是“带着问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就要根据不同个体特性以及群体的共性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模式,而“生本教育”恰恰是对这一要求的最好体现。

  在教学中,我通过个别谈话、阶段目标达成检测、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综合评价,得出了所教学生已有生物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等级,同时对学生未来发展做出合理的推断,分别把学生“私下”分为目标组、边缘组、特困组三个单元,在实施教学时,我把课时学习目标分成了“高、中、低”三个能力等级,潜移默化地把目标问题分别下放给三个单元,让他们都能拿到适合自己(理想)的问题,然后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引导他们进一步把问题扩大化,往他们想知道的地方去探究、去总结,最后,把三个单元研究的结果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质,也促进了学生技能与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了充分体现自我能力(张扬天性)的成就感,同时也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释放、学会欣赏、学会审美、学会欢乐、学会尝试、学会成功,我也看到了学生久违的笑脸与开心,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1

  生本教育,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变革。

  以下是我对生本教育的一些认识:

  教学不是要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而是依靠学生的学。我们经常会发现在教学中我们太自作多情了,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地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发现自己失败了,学生不领情,因为教育不可能像修剪树苗一样对学生进行外在的改造,我们对学生所施加的影响教育都要通过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达到,教育过程的主力和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我们只不过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而不是一张白纸让我们涂抹最美的画。这告诉我们,一方面是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好奇、欲望和创造欲,另一方面在他生活的经历中积累了学习的资源和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人的起点非零,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孩子的学习能力,把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符号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去感悟。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而关注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开放多元的,在吸引学生的同时也在挑战教师。

  建立在美好学习生活上的德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德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养成教育,我们以前的德育过分注重外在的说教与德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内化。殊不知,人天生就有一种“向善”的本能,他是与生俱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工作是怎样让孩子天生的“善意”不被冲淡,而且要得到深化和发扬,让孩子的生命中充满着善带来的积极情感。生本教育回答并在实践着这一理念。生本课堂上的学生的方式,都是在前置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内合作的形式进行研究、然后全班交流,老师对学生的观点也是照单全收,学生处处感受到成功和自信、对学生不采取短期的评价考试而是采取评研保证学生整体地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2

  通过学习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我了解到“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打破常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目前,学校一直在研究“教育。如何让“生本”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现在的初中生我就有着非常明显的感觉。上课的时候,我一个人在上学讲,总是有的学生不听。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生本教育“并不这样认为”

  学生通常不会轻易接受外界强加的规范,因为这些规范并不是他们内心所认可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关键在于如何让学生认同这些规范,并使之符合儿童天性的发展需求。我们应该尊重人类自然规律,积极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以学生为本,高度尊重他们,全方位地依靠他们进行教育,那么或许能够取得比以前更好的.成果。这就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即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推动其个性化、多元化发展的教育模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觉得要继续学习生本教育,在课堂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注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快乐学习知识,快乐的成长,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3

  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

  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 —— 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三、努力打造高效的生本教育课堂

  通过了解生本教育,我知道了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不是完全的成功。成功的另一方面还要看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穷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来说,从教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想作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那么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许多让我们困惑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怎样想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如果能很好的思考这些问题,那么再教育方面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4

  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已经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结构和陈旧的内容。现在,我们的新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学习,并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力求在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还希望通过这门课程,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持续性发展,我们更加注重教与学的灵活性和特异性。这样的课程理念与“生本教育”不谋而合。

  高效课堂的建设需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应该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可能地传授给学生,通过充分研究教材、教法和学情,找到适合每个学生学习天性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和未来,从而充分发挥他们求知的本性。

  通过行之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探究、分工与合作,学生们可以完成归纳总结和形成结论,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升华。最终,高效课堂将成为一个充满欢乐、兴趣和激情的学习舞台,让学生们在其中茁壮成长。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5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提出了一种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让我重新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着主导角色。

  儿童是教育的核心,郭思乐教授在他的书中指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真正理解和把握儿童这个独特存在,并将一切教育活动都以儿童为中心。尽管我们每天都与教育对象打交道,但传统观念使得我们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还不够全面而准确,没有将儿童视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未能从对象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出发来进行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受社会习俗的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质。我们经常错误地认为,教师的教育设计就是为了儿童而设立的;我们错误地将教师的意愿当作儿童的意愿,把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

  因此,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即将以师为本的教育转变为以生为本的教育。然而,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和备课,试图用自己的内心想法猜测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不足够的,并不能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在什么状态下学习最有效。事实上,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我们需要积极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够激发他们快乐情绪的方式和方法,让他们在愉快的状态下主动地学习。每个人都对某些事物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孩子产生兴趣,就是教育的良机。"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将来都不会过时。它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法则,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核心原则。同样地,“引导”也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所面对的是一群有生命力的个体,他们不是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像裁缝那样剪裁儿童,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修剪他们,更不能像牙医那样打磨他们。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己。我们可以用语言影响他们,用环境教育他们,用活动培养他们,但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直接改变他们。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要由儿童自己去实现,这似乎有些无奈。然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个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中的主角和主要推动者,原来是儿童自身,而我们教师只是为儿童自主发展提供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努力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潜力,并致力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能力。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相信孩子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今天在阅读书籍时,我深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当然,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渐领悟。我期待在我的课堂上,我的学生也能够成长、学习,像这样充满希望。我期望在这美丽的教育世界里,儿童的生命与知识的生命相互交织、共同进步,谱写出完整的教育乐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05-15

走向“生本”的高职11-24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0-28

生本教育心得通用05-12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0-27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大全11-08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集锦04-07

生本教育研修培训体会08-12

2022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0-11

穷小子无本创业走向国际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