眨眼之间读书笔记范文(精选9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眨眼之间读书笔记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1
几年前,我的一个在美国学习剪辑的朋友林泉先生曾向我推荐过《眨眼之间》,我也曾将它推荐给电影学院导演系,但终因没有版权等种种原因没能面世。今天读到它,有一种失之交臂又失而复得的快感。
沃尔特.默奇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剪辑师,也是我敬仰的剪辑师之一。以前对于他的工作方法有过种种传说,在《眨眼之间》这本书里得到了验证。比如他始终以站立的姿势剪电影,他说:“剪辑是一种手术,你见过哪个外科医生坐着动手术吗?
剪辑也像是烹调,也没有人是坐在炉子边烧菜的。但是最重要的剪辑是一种舞蹈,完成的影片是浓缩、结晶的舞蹈。你什么时候看见过舞者不是站着跳舞的?”又如,他无论剪什么电影,为了保持敏感度,一定在工作室里挂着许多从素材中取出的照片。他认为:“(为了)真正对每条素材的可能性形成足够鲜活的认识,你必须不停地敲打自己,你要保持新鲜感,看到美妙的和不那么美妙的东西,并且做好记录。”他的电脑两旁放着两个折叠的小人,为的是能找到将来银幕上的正确比例。《眨眼之间》详细介绍了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提出了剪辑的六项原则:情感、故事、节奏、视线、二维特性、三维连贯性。这六项原则各有比例,这么枯燥的原则在他的书里让读者很自然地宽泛地理解并接受了。他把剪辑形容为魔术,并介绍了“障眼法”,“他要你别往这儿(右边)看,因为这里他的手正在解开他的链条,所以他想办法要你往那儿(左边)看。当魔术师这样说的时候,他就在施行障眼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朝他引导的方向看过去。剪辑师就能做到这个,他们常常这样做,并且也应该这样做。”
他告诉剪辑师们兼听则明,但是他又告诉我们:“你不应该盲目地遵从那些试片会后得到的意见,正如不应该盲目遵从任何意见,要想想,从这次试片和之前的内部放映反馈的差别之间能学到什么?根据这两个方向,能定位北极在哪边吗?试片会只是一种找到自己所在位置的方法。”“你看医生的时候,当你告诉他你的胳膊痛时,只有庸医才会立马掏出手术刀,在你的胳膊上动手术,那样的话你就会不光是胳膊痛了,还会加上手腕痛和肩膀痛。而有经验的大夫会全面给你检查,拍个X光片,最后下诊断说,疼痛可能是肩部某根神经的萎缩引起的,只是你正好感觉在胳膊处,是肩膀的疼痛反射到胳膊。”
我们每个剪辑师都有过修改影片的困惑,但我们有这样冷静的思考吗?我们都有过面对“一河滩”的素材而头晕脑涨,但他是这样形容的:“在那95∶1 的风景中跋涉,无异于穿过一片密不透风的森林,偶尔能见到开阔的草地,然后又迷失在厚密的树丛中。”“显然,可供操作的素材越多,可能走通的路径也越多,这些路径互相交错使得可能性更加复杂。”在《眨眼之间》中,他是以这样的软语将一个硬邦邦的技术消化掉了,以既口语又文学的方式阐明了他的剪辑意识。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层叠递进,直抵核心。既不生硬,又能发人深省。读这本书,不像读工具书,而像是在与一个智者聊天。在你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启迪,学会了思维方法。可惜,本书仅仅是根据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演讲记录稿修订而成,如果针对剪辑技巧再做具体分析就更完美了。
当我读到夏彤先生提及还有一本书是默奇先生与《英国病人》的小说原作者迈克尔61翁达杰的对话,在许多方面都对默奇的剪辑经验进行了展开和补充,这篇文稿可以看作是《眨眼之间》的姊妹篇,我对此书寄予深深的期待。
剪辑师之间的心灵是相通的。阅读沃尔特61默奇的书,有一种同呼吸共命运却又力不从心的感慨!《眨眼之间》能让我们从中找到距离,相信它是我们剪辑同行的良师益友,同时也会为电影发烧友打开另一扇窗,窥见电影制作的另一个视界,帮助我们认识电影,爱电影!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2
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的封面,封面上只有两张照片,上一张是睁着的一只眼,下一张是闭着的一只眼,那么在这眨眼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发生,这样的眨眼和剪辑又会有什么的联系。好奇心驱使自己买下来这本书,并利用假日的空闲里上了这堂剪辑课。
默奇是美国颇为有名的音响设计师和剪辑师,多次获得英国电影学院、美国电影学院大奖,凭借《英国病人》还获得第69届奥斯卡最佳剪辑与最佳音响设计奖,曾参与剪辑的影片有《对话》、《美国风情录》、《布拉格之恋》、《人鬼情未了》、《教父2》、《教父3》等等。
也许,在我们的知识里,剪辑就是把电影中拍坏了的部分剪掉。当有人这样问默奇的时候,他也曾恼火过,他试图解释“剪辑远远不止那么简单。剪辑是结构、色彩、驱动力、对时间的操控,这个那个,如此这般”,其实,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剪辑之路时,他也渐渐意识到所谓简单地智慧,也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剪辑确实就是“把拍坏了的部分剪掉”,但问题是,什么样的片段才是“拍坏了的部分”呢?
在书中,默奇提出了剪辑的六条原则:情感、故事、节奏、视线、二维特性、三维连贯性。展开来说,就是忠实于彼时彼地的情感状态;推进故事;发生在节奏有趣的“正确”时刻;照顾到观众的视线在银幕画面上关注焦点的位置;尊重电影画面的二维平面特性,即三维空间通过摄影转换成二维后的语法;尊重画面所表现实际空间的三维连贯性(人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和与其他任务的相对关系)。而且,对这六条原则的重要性,默奇也给出了自己的所占分值:情感51%;故事23%;节奏10%;视线7%;二维特性5%;三维连贯性4%。并且,默奇更指出,排在第一位的情感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的,如果不得不牺牲某一条原则,那么先选择最下面的几条。
电影如同梦境,画面是跳跃的、变化的,不连贯。那么那些你下决心下剪刀的地方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或者真理隐藏在背后?默奇在读到著名导演约翰休斯顿的一篇文章时豁然开朗。休斯顿说:“对我来说,完美的电影仿佛是在眼睛的后面展开一样,是你自己的眼睛在投射它,所以你看见的就是你想看见的。电影如同思维,它是最接近我们思维过程的艺术。你看一下房间另一头的台灯,现在转回来看我;然后再看一下台灯,再看我。你看见自己做什么了没有?你“眨眼”了。这就是“剪切”。你看了我一眼,然后知道没有必要从我这里连续不断地横摇过去一直到那个台灯,因为你知道中间有什么,你的头脑作了一个剪切。你先看一眼台灯,切,然后你看我。”眨眼这种生理机制,它打断了我们感官中显而易见的视觉连贯性。
默奇指出,眨眼不是生物教科书上所说的为了湿润眼球表面,眨眼的频率跟我们的情感状态、思考的特质和思考的频率相关,不仅如此,眨眼的时机本身也更意味深长。去跟人谈话,观察一下他什么时候眨眼。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一旦你的听着“明白了”你在说什么,那一瞬间他就会眨眼,不会早也不会晚。眨眼发生的时候,要么是听着意识到“开场白”已经说完而即将进入重要的内容,或者他觉得我们正在收尾,一时半会儿将不会再说什么要紧的事情了。眨眼和剪辑的关系,我们就发现了:眨眼发生的那一格就是我们的剪辑点。不是前一格,也不是后一格。一个镜头向我们呈现一个想法主张,或者一串想法主张,然后一个剪切作为一次“眨眼”分开这些想法。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3
多少次人们告诉我刚刚在影院看了某部电影,对其音画细节的丰富层次大为惊叹,是在家中看同一部电影的录像时从未有过的体验,我常常惊异于此。
在家庭环境下,你是王,电视是你的弄臣而已。如果你没被逗乐,你就拿出遥控板砍掉他的头!家庭的观影环境是熟悉的:符合常规的一切看起来都是对的,这种情况下的心理状态是,眼睛只看见想看的和有准备去看的东西。
走出去则意味着一些花费,一些不便,一些冒险。记住你是去一个黑暗的屋子里坐着,里面少时有六个、多时则有六百个甚至更多陌生的人。没有分心的事,放映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而开始的时刻不论你赶到了与否都是不变的,这催生了一种开放的心理状态,是家庭观影无法比拟的。最神秘而又最重要的是,跟你坐在一起的那六个或者六百个陌生人,他们面部不清的在场感难以估量地惊醒和放大了你观察到的一切。
假设观众的平均年龄是二十五岁,六百乘以二十五,等于一万五千年的人类经验集合在那片黑暗之中。那是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希望、梦想、狂喜、沮丧和悲剧等全部历史长度的两倍还多,这时全都被一种模糊的愿望带到了同一个地方来,关注着同一系列的图像和声音,渴望着开阔自己的眼界并尽可能强烈地感受那些超越了他们日常经验的一切。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4
只要一想到沃尔特·默奇,我的脸上就会漾出微笑,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可能是他独特的个性、他的强大能力带来的可信任感,以及他的温厚与智慧全部加在一起的结果。这个曾经淘气的杰罗·麦兵兵(Gerald McBoing-Boing,1950 年奥斯卡同名最佳动画短片的小主人公,天生不会说话,只会用电影中的音效来跟人交流,调皮可爱。—译者注)已经长大,依然调皮而神秘,但是已拥有了无比的法力。
也可能因为他是我最好的几部电影的重要合作者,我对那些电影有着特别的感情:《对话》、《教父2》,还有《雨族》。而只有这些电影才最接近我年轻时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只写作原创的故事和剧本。这是沃尔特一贯鼓励我去实践的理想,我也是在跟他的合作中最好地实现了这样的理想。但是沃尔特本人更有意思,他是一个电影哲学家、理论家。作为一个富有天赋的导演,他那部优美的《重返奥兹国》就证明了这点,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着迷了:连着几小时聆听他谈论生活与电影,欣赏他随手抛撒的无数智慧的小碎片,就像格林童话中的汉塞尔和格蕾特尔在森林小径上留下的面包屑一样—这是迷途中的路标,也是滋润心灵成长的养分。
我微笑还因为我俩彼此是如此不同:我是仅凭激情和直觉行事的人,而沃尔特还能深思熟虑、小心谨慎,每一步都有条不紊;我像特斯拉的交流电那样永远在欣喜若狂和垂头丧气之间来回不定,而沃尔特总是处变不惊,温暖而予人信心。他处处都像我一样富于直觉和创意,但他同时也很稳健。
沃尔特是一个先锋,是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的那种先锋,也是那种需要被仔细聆听和欣赏的人。我说这么多,你一定会觉得我对沃尔特·默奇充满了尊敬和爱。确实如此。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5
正如题目所昭示的那样,《眨眼之间》探讨的是人们做出的瞬间决断力。这本书的理念灌输过程非常精彩,格拉德威尔循序渐进,让读者首先认识到迅速判断的优越性,接着指出这种直觉的局限性,最后探讨如何规避其弱点,对我们的本能善加利用。这本书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以故事说故事,即在每一个佐证的观点的主要案例中,通过几个小事例进一步阐释主要案例,进而佐证观点。
格拉德威尔在序言中举了一系列艺术专家的例子,他们在面对一个仿造精致的赝品时如何通过直觉判断出真伪,从这个例子中,作者引入了瞬间判断的技能。但其中隐含了一个前提,看似直觉反应的两三秒间实际上集聚了这些专家长期以来浸淫于艺术作品的经验和能力,如果他们对艺术所知不多,所谓的瞬间判断也就是纯粹的碰运气。但关键的是,同样是行家的博物馆馆长和专家们却掉入了陷阱中,两者的差别才是这本书关注的主要对象。
潜意识在瞬间决断能力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Scott Fraser在TED演讲《为什么目击证人会出错》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The brainabhors a vacuum,即大脑痛恨空白,我们的潜意识不间断地高速运作着,自动填补我们实际上并不确定的信息。FranciscoCarrillo被六名证人指控开枪杀人,而Scott用科学方法证明当天的实际情况不足以让任何人能看清车辆里的人,关键点在于,这几名证人并非有意构陷Francisco的罪名,他们是真的认为自己看到了凶手行凶的一幕。
这怎么可能呢?但目击证人证词可靠性的薄弱已不是一例,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被自己的直觉误导。我们既没自己想象的那样理智,也缺乏足够识别外部环境微变的敏感度。锚定印象就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人们对下一个事物的观感很容易受到前面参考物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微弱到人们都感觉不到,于是人们心安理得地认为这是自己多方面考虑,综合判断的结果。
针对这个问题,格拉德威尔的解决方法非常有趣,他抛却抽象的部分,不试图纠正我们的潜在认知,因为人难以与自己的潜意识对抗。但既然外部情境可以对人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那就改变构成直接的经历与环境,让它们来发挥作用。这就好比给我们的大脑重新输入一个指令,让潜意识在后台工作,完成直觉转变的'过程。
瞬间决断力与理性决策相辅相成,在信息噪声嘈杂的当代社会,我们需要灵活运用直觉这个武器,并挣脱开它的陷阱,挖掘出复杂现象下的本质。眨眼之间,就是一次决断。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6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名字blink,中文翻译为眨眼之间,既传神又贴切。本书的作者我也很喜欢,一个顶着天然卷的死宅男,一脸没睡醒的样子,但常常说出让人惊醒的话来,果然符合天然卷都是好人定律(此处参见银时) 。
文章用博物馆买假雕像的故事开篇,又名一群高智商蠢蛋被骗的故事。这个故事像极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那个卖假雕像的骗子,就好像给我们打电话告诉我们银行卡被盗、领导需要钱、儿子被抓的那些骗子一样,虽然手段低劣,但还是骗得我们团团转。
“重要的原因在于,博物馆是强烈的希望立像为真品”,因为里面参杂了太多我们个人的感情因素。因为我们太希望给我打电话的人,真的是我们的领导,领导也真的是需要我们的帮助,而我们的帮助也可以让领导反过头来帮助我们,我们真的太希望领导来帮助我们了。所以,那些被骗的大人们,真正骗到你们的,是贪念。
所以,世界变成了我们所想象的世界,而这些认知,往往都发生在一瞬之间。
所以,首先需要控制的,是我们自己,控制的是我们的感情因素。书中并没有提出更好的解决方式,只是说练习可以让人们更加快速的感知那眨眼之间的环境因素和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控制的效果。过于笼统,不便于操作。
本书虽精彩,但有江郎才尽之感。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7
最近看了一本书《眨眼之间:不假思索的决断力》,作者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本书用一句话解释,就是讲:某领域的专家,如果善用适应性潜意识,会在该领域具有巨大而明晰的直觉力量。
里面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古董专家的一打眼感觉不对,就胜过了十四个月专业研究团的分析结论;情感专家只看三分钟夫妻对话视频,就能准确度很高地预测这对夫妻将来是否会离婚;军事专家的瞬间直觉,打败了几百个电脑分析家花了很久做出的行动……
这样神秘的直觉,只是因为人如同计算机一样,有海量数据和经验被我们放在了潜意识,当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在大脑和意识还没有分析清楚时,潜意识当下给出了结果。
作者认为,著名的经济学家、领袖人物,都会从直觉中获得之后证明伟大的决策,所以事后他们对别人侃侃而谈的为什么做了这样的决策,其实没有多大借鉴意义,因为那种直觉他们自己也无法说清楚,所以只能说说废话,把废话当做决策原因。
对即兴表演专家来说,即兴表演常常比预先排练地还好,而篮球比赛也是一种即兴表演,甚至很多竞技性活动都可以看做即兴表演,人当时利用的不是大脑思维,而是利用了潜意识的经验来打比赛。
这当然也会造成很多不幸,比如错误利用了经验,结果警察误杀了人,但如果警察非常非常有经验,那么这种错误的可能性很低。
潜意识也有自己的偏好,比如文化和历史因素造就了人在潜意识中会偏爱白人,歧视黑人,会有偏见性的思维定式,虽然人的大脑不想那样,但是瞬间还是会暴露真实想法。怎么做呢?就是去尽量丰富自己,如果对黑人有敌意,就会多了解黑人伟人,会起到纠正潜意识的做法。
当在危机关头,人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是听力下降,视觉专注,隧视野打开,时间便慢,这类似于心流体验的感觉,会很好利用潜意识。
如果事情太多,超过六个,或者三个,人会因为注意力分散,导致无法利用潜意识,因为信息过载,潜意识不会下判断。
这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它给出了一个最关键的提示:相信自己的瞬间顿悟能力,在已经有经验的事情上相信自己的感受,即使当时无法分析清楚。这能让人在权威压迫或者外界压迫下,可以保持住自我和自信。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8
所谓的一见钟情。我们不了解她们的人生,不清楚她们的过往,初次相识,却也许是我们人生中最无怨无悔的恋爱。偶尔你能遇上一个人,毫无疑问的能够确认这个人就是你苦苦寻觅而不得的那。然而非要让你拿出一个理智的答案,告诉这姑娘为何让我魂牵梦萦,你是一定拿不出来的。我一直以为这是传说中的一见钟情,爱情冲昏头脑,以至于自诩为冷静理智的家伙也没法抗拒多巴胺的刺激。直到看过《眨眼之间》,我才明白,原来是我们的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区在那个瞬间里自动的替我做出了抉择,这瞬间的抉择恰如将领面对战场上错综复杂的局势时瞬间的决断,又像是绝佳的证券交易员在面对稍纵即逝的投资机会时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也如同警察在生死一线间鬼是审查的那一枪,正如书中所言,身处风险高涨、瞬息万变的环境之中,我们的大脑拒绝让我们无休止的权衡所有的选项,于是我们的潜意识密室中的快速反应机制被激活,我们做出了本能的选择。
马尔科姆在这本《眨眼之间》里,对一个我们常见的、但却无法解释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为什么有时我们在惊鸿一瞥之中,就能本能的判断出某件事情的本质?这种瞬间的判断有时竟然可以比得上十几个月的深入研究。究竟是这些人天赋迥异,还是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尚未发现的深层原因?
人脑进行判断的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来让我们深思熟虑,能够在充分权衡利弊的情况下做出决定的,这种机制保证了我们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能够逐渐发展壮大,直到今天成为世界的主宰;另一种机制则被称为“适应性潜意识(AdaptiveUnconscious)”,专门由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质负责,用于处理某些情况下需要瞬间进行判断的高端而复杂的思考工作,或曰,直觉。直觉让我们在远古时期能够迅速的判断身边的危险——比如高速来袭的猛兽、突发的天灾等等,并且被我们一直顺利的保持到了今天,用于处理像一个高速来袭、肉眼根本无法看清的网球这样的事件。但在其他事情上,这位老兄显然也不甘寂寞,于是从一见钟情到灵光一现的商业决策,从生死杀伐的当机立断到一尊赝品雕塑的真伪辨别上,我们都在依赖大脑前额叶皮质的高速判断,这种判断是如此准确而有效,以至于竟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替代我们经年累月的深思熟虑。马尔科姆精辟的将高速直觉的巨大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对我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他像我们揭示了一个并非显而易见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在眨眼之间做出的决策,其内涵要远远超过表象。
但这种决策也非百试百灵,作者在书中的后半部分同我们分享了一些高度快速状态下做出错误决断的例子,当然,也分享了更多成功的例子。他向我们说明了意识这个可爱的小家伙,极其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从而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出现重大失误。马尔科姆用生动的语言、雄辩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不仅可以依靠我们的直觉,而且更可以训练我们的直觉,征服它、训练它,只有我们摒弃偏见,将注意力全神贯注到我们所面临的事物本身之上时,我们才能够更有效的运用我们的直觉,实现那些看似不可思议的奇迹。
喔!前,前面那个姑娘,天!我被击中了!好了,我不能再罗嗦下去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你们懂的!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 篇9
看过格拉德威尔的《引爆点》已是对其崇拜万分,如今再看他的《眨眼之间》更是惊叹,真不愧是鬼才,任何一个点他都能找到可写点,而且不是泛泛而论,总是有数不清的相应的案例为其做支撑。其知识面之广、见解之老辣深邃,常人实难做到。《眨眼之间》正如一台精彩纷呈的有内涵的节目,满足了我们的渴求点。
《眨眼之间》即是不假思索的决断力,这里所指的不假思索即是直觉。直觉对一个人很重要,当然这种直觉不是毫无来由的,所有的直觉其实都是建立在个体以往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有潜意识和非潜意识之分。体现在外在,就是很多时候是直觉,正如格拉德威尔所言“你的潜意识就像是一个心理世界的仆从,精心照料着你思维生活中微妙的细枝末节,密切关注着你周围发生的一切,竭力确保你能够随即应变”。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将直觉思维解释为本能,正是这种本能协助我们作出了大多数的正确决策。
《眨眼之间》的有趣之处在于,你从来没有想过的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在格拉德威尔的笔下都有了紧密的联系。如婚姻与摩尔斯密码,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从古到今多少人解读婚姻都没有统一的定式而言,而在《眨眼之间》我们看到了婚姻和摩尔斯密码这两个打死都不可能在一起的事物竟然能够发生化学般的反应,摩尔斯密码竟能很好地阐释婚姻!
从表面上看,《眨眼之间》似乎在讲思维的问题,其实更深度地是在阐释心理问题,阐释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心理问题。看似很荒谬的命题,结果我们从最初的不相信到最后被格拉德威尔所说服,这就是大家的魅力!
在他的笔下,我们知道了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掌握了事件开头的两秒钟,这种奇迹将永驻我们身边。的确如此,正如减肥一样,最开始的饥饿是很难容忍的,但是过了那个点,一切都会变好!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抓先机,失去先机,一切都将走向逆境!
从翻译本中看格拉德威尔的笔锋也许会有差距,但是其幽默生动的语言特色却是没有改变的!在轻松愉悦的读书感受中体会生活的哲理,是一种最好的感觉!
眨眼之间,每读一页有每一页的收获!
【眨眼之间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顾城《眨眼》英译版08-17
芮成钢《虚实之间》读书笔记04-27
跆拳道眨眼的毛病10-19
星星眨眼离雨不远的谚语10-06
儿童不断眨眼是因心理问题07-05
人像摄影防止眨眼的小技巧09-14
《正确看待幼儿之间的争吵》读书笔记12-21
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的成语11-12
眨眼间情绪会相互感染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