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现在你是否对读书笔记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1
《雅舍谈吃》是梁先生的一本有关饮食文化的散文集子,在这本书中,梁先生就各种菜谱、饮食文化等进行了非常独到的分析。读来,一方面,阅读这些介绍性的文章,梁先生对于诱人食物的描述,令人生津,馋涎欲滴;另一方面,也可见梁先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体味,可见匠心。
也许,一国的吃,深刻地体现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但是,吃者,总是口腹之欲;欲者,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节制”之必要。所以,“格尽人欲”似乎让对于美味的追求变得不那么上得了台面。但是,也许,人欲本身就是人之为人的组成部分吧?在梁先生看来,“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对于严肃的人而言,这话可能漏洞颇多,玩儿的是小蚊子伎俩;但是,对于饕餮之徒而言,这话,俨然可以成为饕餮客的圣经了!
虽说梁先生的文章,确实将很多笔墨耗费在了食物之上,比如西施舌、烤羊肉、狮子头之谓,但是,正如梁先生所言,“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对于出生于北平的梁先生,对于北平的小吃珍馐都如数家珍。小吃如豆汁儿、酸梅汤、糖葫芦,且“实在想念”,而对于所谓“大八件”“小八件”嗤之以鼻,对于鄙夷北京小吃的我辈而言,发现也找到了“权威论断”。
说是“怀乡”,更多的可能仍是思人。谈到狮子头,心中所思,是客死异乡的萧毅武先生;谈及“冬笋炒肉丝”,那是“无上妙品”,但必须是“妈妈亲自掌勺”;而真道及那些吃食,尤论及父母爱吃之物什,未及供养仍是梁先生之哀伤。
同时,梁先生也在缅怀一个时代。例如东兴楼,日寇盘踞之后,一代名馆,后“名存实亡,不复当年手艺”。致美楼、厚德福、便宜坊……那些曾经的手艺,“全在掌勺的存乎一心”,有如“庖丁解牛,不仅是艺,而近于道”了。想想梁先生所谓名坊名斋,手艺不再,却也值得感伤。
食以寄兴,也是梁先生的智慧。论及窝头,梁先生有着士人之情怀,仍在追问“那些啃窝头的人,是否还在啃窝头,抑或窝头都没得啃”;论及炸活鱼之野蛮行径,梁先生直呼其未开化,“炸活鱼者,小人哉”;论及吃大菜,梁先生对崇洋媚外之行进行了讥讽,“不管我们这一辈子吃多少回大菜,头发不会变黄,眼珠儿也不会变绿”;以萝卜汤启示行文之道,“少说废话,便是秘诀,汤里少加萝卜少加水!”
或许,口腹之欲的“欲”,皆“人欲”也,本也无高下之分。讲究者,山珍海味仍无处下箸;困苦者,锅盔加上冻豆腐粉丝熬白菜,吃得稀哩呼噜,也可见其快乐。终是讲究充分享受,或细嚼慢咽,或风卷残云,“怡然自得”,才是乐事!
想到曾经看过的一个故事,一先生,即便吃糠咽菜,也要搬桌弄椅,正襟危坐。别人诧异,何必如此劳神?先生道:“毕竟是个人嘛!”可见,吃者,本是人生态度的一种重要体现!精者,可品饮食之艺术;粗者,也可得饮食之乐趣。阅读梁先生的最后一本书居然是馋涎欲滴,不知对先生是敬还是不敬?但遗憾的是,居北京五年,先生所述几乎都没有尝过,真是憾事!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2
《雅舍谈吃》作者梁实秋,一代散文大师,他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作为吃货一枚的我,肯定是不会错过这些精致美味的。便是购得一款细细品味研读——这细致描写的字里行间,大师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序言、集内文、集外文、结束。
其中集内文共五十七个篇章,大都以菜品名称为标题:火腿、醋溜鱼、烤羊肉、烧鸭……都是大伙儿平日里常见且又耳熟能详的各式菜品。
方才读上第一篇,便被文中详实的描写给吸引住了,勾起了吃货的馋虫,口舌生津,咂舌欲吃——“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仅仅就此八个字,将西施舌具象地呈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我看到的是一份白嫩丰腴、喷香绵长的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文中还引经据典告知读者们该菜品原料的品类,产地,并附上清诗一首颂咏食材的好味道。
大师的作品读起来很亲切,字间里都散发出鲜美诱人的气息。大师的作品也特别的接地气,从食材的选择、烹饪的技法、品尝后的口感一应俱全、面面俱到。如狮子头的那一章节,看过之后,我立即按照大师文中所述,购得食材,谨按步骤,一一制作,果然成就一道好菜品,并获得了家人们的赞许,也令我得瑟了好些天。真是书中自有美食来。
《雅舍谈吃》堪称民间美食大全,文中小吃大菜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无所不谈,充分展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真谛!大师的文字运用精致精美,每每读之画面感极为强烈,看了让人谗言欲滴,遇上了较为简单的操作方法,我便是觅得食材,照文中提示捣拾一番,也是别有趣味,成功者居多,使人特别地有成就感,好似在大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份美业。
大师告诉我们,吃,要馋着吃,才是最好的!饭吃八分饱,有胃口的吃,才是最好的。大师与寻常的吃货不同,他比寻常吃货更高一级,寻常吃货是大快朵颐,风卷残云;而他却是慢慢地吃,优雅地吃。他品的不仅仅是食物本身,他还吃出了食物的好地方、好故事。又如火腿一章中就引出了火腿的历史根源,《东阳县志》云:“熏蹄,俗谓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以其县志告知读者哪为原产地,其制作工艺等等,如是。
大师的文字生动而又颇具情趣。美妙的吃食总是离不开人,在豆汁儿那一篇文章中,大师的描述使人穿越文字,重回北平城:“卖力气的苦哈哈,一脸的渍泥儿,坐小板凳儿,围着豆汁儿挑子,啃豆腐丝儿卷大饼,喝豆汁儿就咸菜儿,固然是自得其乐。”一幅生动的吃食物场景就在那“坐”、“围”、“啃”、“喝”中活跃起来,犹如置身其中,忍不住也叫上一碗豆汁儿吮吸起来。
读罢此书,只会惊叹于大师的通古博今,学贯中西,虽为谈吃食之文,却向读者传递了许多古今中外的草根生活和文化传承,无论是名酒茶楼,还是农家小菜,零食小贩,无不娓娓而谈,无贵无贱,无偏无颇,各有千秋。看似讲吃的,实则是讲文化、历史、渊源还有传承。
《雅舍谈吃》一本好书,一本谈吃的好书,一本高级的谈吃的好书,一本有深度的高级的谈吃的好书!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3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下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浓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雅舍”之陈设,只当得简朴二字,但洒扫拂拭,不使有纤尘。我非显要,故名公巨卿之照片不得入我室;我非牙医,故无博士文凭张挂壁间;我不业理发,故丝织西湖十景以及电影明星之照片亦均不能张我四壁。我有一几一椅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我亦不复他求。但是陈设虽简,我却喜欢翻新布置。西人常常讥笑妇人喜欢变更桌椅位置,以为这是妇人天性喜变之一征。诬否且不论,我是喜欢改变的,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正厅上是一条案,前面一张八仙桌,一边一把靠椅,两傍是两把靠椅夹一只茶几。我以为陈设宜求疏落参差之致,最忌排偶。“雅舍”所有,毫无新奇,但一物一事之安排布置惧不从俗。人入我室,即知此是我室。笠翁闲情偶寄之所论,正合我意。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里,有多少人拜倒在‘美食’的裙下。文人墨客更是甘之如饴。
《雅舍谈吃》一书中收录的大多是,梁先生在老北京各家吃过的招牌菜以及小吃,文风自然亲切,仿佛都是信手拈来,毫无矫揉造作,不似散文倒有点像是杂文了。他虽不是像美食家对于美食如数家珍,但他多的是一份文人对于生活的感悟。
他写的大多数也都是老北京的家常菜,例如:窝头、火腿、咖喱鸡、醋溜鱼、鱼丸,也写饮酒、喝茶、康乃馨牛奶,亲切的就像是老一辈在对你唠嗑。看着目录就像看着一份份丰富大餐,就忍不住食指大动。
读着“芙蓉鸡片”你就会被饭馆跑堂的剥蒜、剥葱、剥虾仁的麻溜劲给吸引住,读到说山东腔的堂倌说:“二爷!甭起虾夷儿了,虾夷儿不信香”,堂倌与食客的画面感给吸引住。然后开始挽起袖角也想试试放了掐菜、黄瓜丝、萝卜缨、芹菜末四色面码的绝味杂酱面。一口下去,是不是也会吃得满面红光,酣畅淋漓?
梁实秋先生说:“虽然饮食是人之大欲,天下之口有同嗜,但烹调而能达到艺术境界,则必须有充裕的经济状况。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谈不到什么食谱。只有在贫富悬殊而社会安定、生活闲适的状态之下,烹饪术才能有特殊发展。”因此朱赢椿与梁先生不同之处在于,《肥肉》一书中更多的讲述一代人,在那个满是饥饿的时代里,吃都实属不易,更不要说是肉。而透过一块现代人大多舍弃的油腻的.食物,穿越历史,当或悲或喜的记忆纷至沓来,该是何等矛盾的情感?听如今文坛上的才子们讲起那段与饥饿的共同记忆,不禁会有所触动。两本书虽然同是讲吃食,但是《肥肉》多了份历史版的沉痛,《雅舍谈吃》更多的是对日常美食的惦念。有些过处尽管不精细,难得的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浓浓情意。
远去的吆喝、飘香的美味、挥之不去的袖口淡淡的清香。早已经幻化成风,悄然入梦。书中写道:“烹饪的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独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当厨子从学徒做起,从剥葱剥蒜起以至于掌勺,在厨房里耳濡目染若千年,照理也应该精于此道,然而神而通之蔚为大家者究不可多得。盖饮食虽为小道,也要有赖于才。名厨难得,犹之乎戏剧的名角,一旦凋谢,其作品便成《广陵散》矣。”
精湛的绝活凸显的事老北京的生活轶事。老一辈人对于生活真实的态度,仿佛瞥见一位白胡子老爷爷立于身侧,念道:“世上之事,唯有美味与理想不可抛。”
老北京里的某些地点、风俗,虽然已经随时代的变迁黯然不见了,但是再走过那些旧时的寻常巷陌,熟悉的记忆又会在怵然间奔涌而来,将你淹没。梁先生更是一位性情中人,对于喜欢的吃的更是写道:“每个混沌都包得非常俏式,薄薄的皮子挺拔舒翘,像是天主教修女的白布帽子。”又对于不喜的日本生鱼片又嫌它软趴趴的,黏糊糊的,不是滋味,却对西湖楼外楼的“鱼生”赞不绝口。这样一个真性情的老先生让我们怀恋,怀恋他对喜爱的事物“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被有时欣喜,有时爱唠叨,有时情到深处又感伤的文字倾倒。
个中缘由,我觉得用张爱玲的话,再合适不过。她说:“做成的蛋糕远不及制造中的蛋糕,蛋糕的精华全在烘焙时期的焦香。不停地追忆,不停地烘焙,带着记忆和乡愁的香,是吃的精华。”
北京的前尘往事,混在食物的馨香中犹有风味。他也曾自嘲一生未能忘情于诗酒,文字飘逸洒脱莫不是诗性使然?
张爱玲怀恋的炉膛里冒起的青烟;朱赢椿所记录的是饥饿时代里一群人的故事;而梁秋实写的不过是对于故土的深深眷恋。而《雅舍》文字的动人之处,正是对似水年华的追溯。懂得生活的人才懂食之味。
【《雅舍谈吃》读书笔记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雅舍谈吃的读书笔记12-15
雅舍小品读书笔记600字三篇09-19
《断舍离》读书笔记09-14
优秀作品《谈美》的读书笔记09-15
《哑舍》读后感范文400字11-19
欧莱雅为学生推荐进入欧莱雅工作机会01-06
试析《广雅》释义方法探析08-10
浅谈“信达雅”与“化境说”10-07
欧莱雅求职成功经历10-04
雅与俗播音主持方式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