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斜阳余晖——清代
1、四王师古:(南)
(1)王时敏:自出新意的画家被斥为“谬种”,主张不求形似;
(2)王鉴:推元四家、董巨。学古亦要有法,重在得其神;
(3)王翚:主张博采众长,不以某家某派为师;
(4)王原祁:A主张形神情思兼备,并皆指特定笔墨技巧所造成的某种情趣;B须以神遇,不以迹求,意在必先。
2、石涛:(北)朱道济,号苦瓜,重写生,写自然,反对一味师古,以山水、花卉为妙。《石涛画语录》主论山水画创作
(1)提出并论述了“一画说”A肯定了用线在中国画造型中的基础地位,间接说明了绘画与中国书法密切关系;B同道家思想相似,有“形而下”的技法意义及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既虚又实,实处为具体笔墨,一画并非指一笔、一点,是具有集合特征,代表意义的线条,虚指精神根本,以宇宙生成论为比喻,说一画是艺术之始,可比天地之元气,绘画创作论的立法之本;
(2)论证了法与化的关系,提倡借古开今,反对泥古不化;法是约定俗成的规则、范畴,化是法德变通。“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
(3)提倡以造化为师,蒙养生活,搜尽奇峰打草稿,将自然内化,体现主观感受。
(4)追求绘画艺术的物我交融,赋形式于意义,寓精神于物象;
(5)重视笔墨技艺的表现,具有本体论意义,注重绘画的表现技巧。
3、郑板桥:(北)工诗词,善书画,长于兰竹,脱尽时习《郑板桥集》
(1)继承了传统的形神认识,以神为主,不求“真相”求真魂;
(2)反对借口写意不求神似的画风,认为先工而后写,先形而后神;
(3)绘画创作应胸有成竹,意在笔先(有成竹即有意在胸,无成竹即无条条框框),这两点应立足于造化为师,重生活修养,又熔冶情思;
(4)敢于创新,不生搬硬套,古为今用。A师古应有选择,不惟古人为尊B学习古人不能囿于格法,学一般,撇一半;
(5)过于文人化,过于粗放求新,难免有碍格调。
海际来风———————中国现代绘画理论
历史基础:南北宗论
1、继承派:
齐白石:
(1)作画妙在似与不似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此观点认识是对石涛等人此种画论的直接继承;
(2)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反对一味临摹,主张创新。
黄宾虹:
(4)提出“浑厚华滋”的中国画审美观点,既要丰富多彩,又要浑厚静穆。
(5)主张创造,追求神似
(6)追求绘画技法,重视笔墨虚实,提出五种笔法,七种墨法。
(7)黄宾虹极力提倡“学人画”将之视为绘画的正途。
潘天寿:
(1)强其骨,即以力胜,追求的是艺术的阳刚之美;
(2)一味霸悍,强调力量美是审美中崇高与壮美的具体化。
2、革新派
康有为:
(1)主张“以复古为更新”以唐宋时期院体绘画为古
(2)汲取西画素描之工,兼容中西
(3)推崇强劲有力的艺术风格。
陈独秀:主张“美术革命”,改良中国画,陈独秀将传统写意画与西方写实绘画对立起来看待,提倡写实主义,必然大肆攻击传统文人画及其摹古派的代表人物。
徐悲鸿:
(3)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
(2)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
(3)倡导艺术家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4)提出美术创作“新七法”。
张大千:将中国绘画精神与西方绘画技术相融合
林风眠:艺术根本是感情的产物
10、毛泽东:
(1)文艺服从于政治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4、对争论的认识:只要历史在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就不会消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类对艺术的欣赏口味是丰富多样的,势必要求艺术创作同样是全面的、丰富的。否定传统与排斥创新都不可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当代绘画理论
1、李小山:中国画穷途末日论。
2、吴冠中:(1)笔墨等于零(2)坚持要改造中国画,注重形式美规律(3)主张“风筝不断线”。
解衣磅礴:战国时庄子提出的观点,通过宋元君让人画画,一个画家返回居所,脱掉衣服裸体而画的故事,说明了绘画过程中作者应该放松自我,放弃功利,保持自如的精神状态,道出了艺术的真谛,放松自然。
刨丁解牛:庄子倡导真与自然,重内在精神,阐明了艺术中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关系。作为艺术而言,技术必须熟练,应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技术是基础。说明了庄子重技更重神的审美思想。
《淮南子》:淮南王刘安招至宾客集体编写的,该书以道家的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了先秦道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保存了比较丰富的艺术思想资料,其中涉及绘画的就有十几种,如形神关系的论述以及谨毛而失貌的'观点,具有重要艺术意义。
以形写神:也可以用传神来表达,是东晋顾恺之的重要绘画理论之一,以准确生动的造型来表现描写对象的神采之韵。以形写神是对绘画艺术的经典概括,展现了绘画的本质。
含道映物:是宗炳论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眼点,指绘画要体现一定的思想内涵,即“道”。反映出艺术的本质。凡艺术都要有一定的精神指向,反映所处的时代生活。
《古画品录》:南齐谢赫的主要理论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著作,该著作的品评体系开创了后世品评体系的先河,具有划时代意义。
《续画品录》:魏晋南北朝姚最的绘画理论,他是对古画品录的续书,该书最有价值的理论是第一次提出了心师造化,逐妙求真的观点,此书包含了大量对后世具有启示意义的思想观点,显示了艺术理论的自觉深入。
澄怀味象:宗炳提出的观点,澄怀有排除杂念,神荡心胸之意,味象是指通过宇宙万物的观察以观道。
文人画:指文人画家们以浓厚的文化修养为基础,在绘画中追求笔墨趣味,情感抒发,追求诗书画的统一,追求内在情感的抒发,追求气韵神采,重神轻形诗书画一体,以及书法和画法的贯通,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
书画同源: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提出的理论,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弘扬,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画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书画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具有可供操作的具体实践意义。
南北宗论: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由莫是龙,董其昌,陈继儒为代表,三者气息相投,主张相似,共同扯起绘画分宗的大旗,莫是龙首先提出将绘画南北宗以与禅的南北宗相比,分宗标准以手法风格特点为主,确定了南北宗论的形式,其后董其昌将其收录到其著作《画旨》中。被后人继承发展,特别对明清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利有弊。
逸气说:是元代画家倪瓒提出的,是其主要绘画理论思想,是对绘画功能的一种认识,认为绘画作用是抒发个人胸中逸气,追求神采轻形式,充分展示了画家的个性,对明清文人画笔墨审美追求影响较大。
简述
苏轼绘画的主张及影响:一,重神轻形,为文人画写意画打造声势。二,提倡“常理”说,订立文人写意绘画新标准。三,倡导诗书画相互融合,为文人写意理论推波助澜。影响:一,苏轼是北宋中期“文人画”的开拓者之一,他与表兄文同,挚友米芾等以共同的绘画主张,共同的审美趣味,共同的表现手法促成了一个新的绘画流派的产生,以崭新的画风和理论主张活跃于北宋画坛,并与宫廷趣味的院体绘画大异其趣。二,他的绘画理论推动了文人画潮流的发展。
赵孟頫的理论及影响:观点,一书画同源,二提倡古意说,三主张绘画要神形兼备,忠于自然,倡导写实。影响: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与实践的弘扬,突出了中国画的形式意味。是文人画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书法与绘画的必然联系。阐述了书画用笔同体同法的观点,具有可供操作的具体实践意义。
《二十四画品》
清·黄钺
二十四画品一卷,清黄钺撰。黄钺,字太君,又字左田,号西斋,自号盲左,安徽当涂人,生于干隆十五年(公元一七五○年),干隆庚戌进士;嘉庆时授礼部尚书;工书画,山水有姑熟派萧云从风,与大学士董诰并称董黄二家,年九十二,失明而卒,谥勤敏,若有西斋集。「二十四画品」与「画友录」各一卷为黄氏晚年画论之两项著作。按立论品画之于中国,以南齐谢赫所着「古画品录」为其端。谢氏以所定「六法」为评画准绳,按画家成就及其优劣标分六品二十七人,每人均详加评语,手眼独具,为百代之宗;自此而后,画品之作,历代不乏其人。黄氏二十四画品乃有清画品之佳作,上承谢氏遗意,惟其体例则仿唐司空表圣「二十四诗品」而作。渠于小序曰:「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于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余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着画品二十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所谓二十四品者,曰气韵、曰神妙、曰高古、日苍润、曰沉雄、曰冲和、曰澹远、曰朴拙、曰超脱、曰奇辟、曰纵横、曰淋漓、曰荒寒、曰清旷、曰性灵、日圆浑、曰幽遂、曰明净、曰健拔、曰简洁、曰精谨、曰儁爽、曰空灵、曰韶秀。
每品项下各有四言释义一篇,每篇一韵,每韵十二句,词藻典丽,工整易诵。观其立论,首重画者抽象情态与艺术玄想之品味,分析画艺独到之不同境界,并标示其途径,与吴派标榜「古雅秀润」之文人画审美观形影不离。其立论既专言山水,与谢赫之单论人物画者不同,而旨在鉴赏品评,不在胪定技工优劣或其高低,殊异于其它品画著作,对我国美学建立与审美价值之披露有无上之功。如论气韵曰「如音栖弦,如姻成霭」、「读万卷书,庶几心会」;论苍润曰「气厚则苍,神和乃润」、「如松之阴,匠心斯印」;论沉雄曰「目极万里,心游大荒,魄力破地,天为之昂。」等等,立论精辟,比况中肯,其间不乏前人未发之论,便为论画圭臬。潘曾莹墨缘小录评其「力探阃奥,直抒心得,非深于画理者,不能道只字。」潘氏有「红雪山房十二画品」之作,措辞遣意,皆受其影响,同被誉为有清画品之代表作,与同代杨景曾「二十四书品」并称于世。惟俞剑华中国绘画史称其「措词颇为典雅,惟徒托空言,未能实证以画家谁某品,究嫌空洞」云云,是乃未明黄氏立论宗旨耳。本书计有翠琅玕馆丛书本、四铜古斋论画集刻本两种清代版本,民国以后收入美术丛书。(黄永川)
昔者画缋之事备于百工,两汉以还,精於学士。谢赫、姚最并有书传,俱称《画品》。于时山水犹未分宗,止及像人肖物。钺涂抹馀闲,乃仿司空表圣之例,著《画品》廿有四篇,专言林壑理趣。管蠡之见,曾未得其二三,后有作者,为其前驱可耳。
【中国画论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1.中国男装的演变史
2.中国服装发展史
3.油画论文提纲
6.中国茶文化发展史
7.油画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