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诗文选》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01 19:32:2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朱熹诗文选》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朱熹诗文选》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熹诗文选》读书笔记

  再一次进入居家静默状态。

  不过也发现,不奔波的,在书房里不被打扰的长期状态,才能深入写作和阅读。每天在工作之余,在通勤上班的疲劳中阅读写作,见缝插针,只能完成短小的东西,心态上就不会很安定,不很深入。

  当然,所谓闭门读书之所读,依旧是门外的广袤世界。而且越是闭门时间久,越是愿意读更广袤的世界里的存在。所读的内容距离当下不能出门的静默情况越远,越有魅力。

  所谓远,在地域上就是外国文字,在时间上就是古人文字。

  人说封闭期间宜读古文,因为只有封闭期间才会不被打扰,心无旁骛。于是便从书架上随意抽出来一本买回来就没有看过的书,《朱熹诗文选》。朱子大名鼎鼎,明清以来的地位很高,可看其生平,一生只作了七年的官,大多数时间都在教书和写作。他和孔子一样,都是死后多年才被定位为统治者需要的理论依据。所谓程朱理学的可憎面目,和活着的时候的朱熹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朱熹的诗和很多古人流传下来的不多的诗一样,单独看都很不错,集中看则不免于零敲碎打的不完整,集中在一个主题之下的深入的东西少。加之诗本身文字过于俭省,总还是有点不过瘾。

  看他的诗文,很多描写景物之作,享受自然山水和四季风光的美,准确地刻画这些人生物象,如果说有什么特点,那就是经常会在不经意中显示出作者思想的深邃光辉。对于剖析人生物理,朱熹是有自己的爱好与独到之处的。他是一个善于理性思维的人。

  当然,总的来说,这些创作与历朝历代那些学养深厚的文人雅士知识分子的情趣并无二致,只是到了呈写奏折和论述理论的时候才变得有了自己的特点:有了在前人的概念尤其是自创的概念里思辨的创见。

  和历朝历代的那些文人学士们一样,一旦为官,他就也会一反自己在诗词歌赋的时候的俭省笔墨,但凡有议论朝政尤其是给皇帝上书的机会,就会在长篇大论,下笔千言万语,滔滔不绝地恭敬吹捧之后,说一点自己谦虚了又谦虚、小心了又小心的的治国韬略。

  朱熹那个年代,最重要的话题还是面对北方的侵略,主战主和的问题。朱熹看问题看到本质上,在给皇帝力荐了《大学》之后,他的主要观点就是不能讲和,一定要备战,只有备战才能止战。任何苟且偷安的想法和做法,都只能是让国土进一步沦丧。可惜的是,后来宋朝的历史只是从反面证明了他的话。也难怪,他那些关于君王心术不正天下之事无一能正的言论,实在是太过刺耳了。

  在写给朋友的信、写给恩人的纪念文章里,他的语言和思想则要利索很多,直抒胸臆,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的锐度明显增强。其被后人描述为“致广大,极精微”的理学理论中高高在上的理,是照临一切的永恒光辉。这在后世历史的拥趸与鄙视的两个极端之间的存在,经常会被理解为直接的不近人情与刻板的规矩。

  这实在是后世故意的曲解和不故意的误解使然,因为朱子恰恰又是格物致知的.倡导者,他认为大千世界的缤纷多彩之中,理就存在于万事万物的自然状态之中,不去实地实际地与万事万物接触、研究,就不会体会到理的存在,也就不能让理来照耀自己的人生。

  朱熹自己正是一个血气充盈慷慨激昂的人,由其作品中可见,他对人对事对世间万物都有饱满充沛的情感与情致、敏锐准确的观察与刻画。只是他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哲学追求步伐之中,思想的成分日重,最终成为一个思想体系的建设者,除了那句著名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外,便文名不彰。他有更急迫的任务,他有更有兴致的事情,那就是要做出自己对世界的解释,用概念进行的直接解释。这是其作为一个思想家的必然。

  可思想是一回事,传播思想的方式是另一回事。

  我自由阅读的时候一般都是几本书穿插着读,处于一种乱翻书的状态。与这本朱子之书一起读的还有一本杂志,20xx年第11期《万象》,其开篇文章是作家叶兆言写的关于莎士比亚的长文。

  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并非出于研究家而是出于作家的这篇文章,抄录颇多、资料引用颇多,还是有点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的意思。不过他自述说夏天很热,就一直开着空调在屋子里,连续很多天都沉浸在莎士比亚中的读书方式,倒是很有些吸引人。大致上和我现在这样因为必须居家静默,所以也得以安心读书的状态相仿。

  他谈莎士比亚,比较了各个不同译者的特点,想象了莎士比亚最初为了舞台而不是为了阅读进行的创作的原始文本,有韵的诗歌文本,分析了莎士比亚令人吃惊的创作量与自始至终的创作高水准的动力所在。莎士比亚固然是很有思想的,关于爱情、善恶、道德、嫉妒、仇恨,以及人间貌似不可掌握完全由偶然性作祟的命运悲喜剧,关于这些古今“英”外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人类都会经历的人性母题,它都有激情澎湃的阐释。他的戏不但是讲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故事之上一定还有他对人世的自我判断与总结。他固然要用戏剧的形式传达他的感受和观念,而在很大程度上,他实际上更是喜欢戏剧形式本身。

  陷入对一种或者几种艺术性的执念之中,这是艺术家的特征。莎士比亚无疑主要是一个艺术家意义上的戏剧家,就影响力来说,莎士比亚当然是为更多普通人所了解的,因为他将自己附着在了那些作为艺术的戏剧之上。

  我们大致上都有这样的感受:看老戏是一种奢侈的浪费抑或是一种冗长的消磨,一切情节故事都了如指掌,来剧场重温只是看演员表演或者来看戏这件事的形式感,即所谓雅事。这其实是一条不言而喻的规则,看戏之前已经知道故事情节,人们看戏是看角儿,看扮相和唱腔,主要是在陶醉在具体的演出形式之中。

  但形式从来不是空洞的,都必然会有故事支撑,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方式传达的就是思想。莎士比亚的思想远不及早他四百年的朱子有体系,但是传播力经久不衰,对后人的影响面巨大。在后世很多普通人那里,朱子竟至于只是“存天理、灭人欲”的偏执者和言行呆板的道学先生形象了,莎士比亚则依旧熠熠生辉。这其中固然有西方因为社会发达而长期占据世界话语权的因素,但也分明可见艺术的力量:那貌似无用的形式感的影响力,有时候是怎么说也不为过的。

  就外在于普通人的影响来说,有艺术形式的莎士比亚可能略胜一筹;就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在也许是无知无觉中左右人们的思维与行为的文化积淀意义来说,当然还是朱子为大的。而读者的福利则是自由阅读,各取所长,以今天的视角与个人的兴致,面对古往今来一切古圣先贤、硕儒大家的真知灼见与韵脚飞扬。

【《朱熹诗文选》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时文选粹读书笔记01-11

《萧红散文选》读书笔记08-04

《时文选粹》读书笔记11-03

朱熹的名言11-07

朱熹经典名句11-19

朱熹励志经典名言11-04

朱熹的名言名句01-11

顾城的诗读书笔记12-12

《以诗之名》读书笔记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