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
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作为一名新教师,读完此书,可以说是受益匪浅。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你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书中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令几乎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
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给你排解烦恼,给你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你帮助,让你充满信心……书中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有理可依,有据可寻,同时也知道碰到相应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2
这次学校给每个老师的一个学习平台,让我在课余时间有机会学习到陶行知的名篇。是的,我对于陶行知是知其人,而未知其说。这段时间,了解了陶先生作为一名留洋的教育家,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陶先生所研究和实验的教育问题,直到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两点体会:
一、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二、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得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其它的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学习、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教育是从生活中来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这些话听起来很简单,可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却揭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平时总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班会课上的说教,课后的个别谈话那才是真教育。也知道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该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做到言传身教,道理好象懂得挺多的,做得好象也不错。可看了陶先生的文章后再看我们今天的教育,才知道远远背离了先生的期望。
我们的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学生就是为了学习而生活,而不是为了生活而学习,更不是在生活中学习。孩子们有的成天埋于书堆,成了纯粹的“书呆子”“蛀书虫”;而有的学生成天无所事事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内容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听天书,于是他们就成了课堂上的呆子、傻瓜、瞌睡虫;更有一些学生,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而他们又精力过剩,于是这些学生就成了不安分分子,成了老师成天“挂念”的学生。陶行知说:“要想让学生不犯错误,就不能让学生有犯错误的机会,得让他们有事做。”如果一个学生不爱学习,那他不犯点错误才真是一个实足的.呆子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走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兴趣,让他们感到生活就是学习,学习就是生活,生活与学习是一体的。
陶行知在《学生的精神》是以学生的资格对诸君谈话的说,现在的中国许多学生及一般教员,都有一个很大的通病,就是容易“自满”不论研究何种学科,只有相当的了解,即洋洋自得,心满意足。尤其是在过教员生活的,觉得自己处在教师地位,不必再去用功研究了。中国的“四书”上有两句话:“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真是千古不灭的格言,并且是两句不能分开的话。因为要“学而不厌”,才能够做到“诲人不倦”。是啊,想想自己教了20年的书,也算是个老教师了,并且一直是坚守在低年级里教学,那些教材早就熟透觉得在没学习的必要了。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如是的粉笔生涯,不能不厌烦了。倘若当教师的,自己天天去研究,有所得的,即随时输之于学生,如此则学生受益较多,即当教师着也觉得有无穷的乐趣。所以学生求学,固然要”学而不厌“,就是当了教师,还是要继续的”学而不厌“。”知之则不知之,不知则不知“,倘若不知的而认以为知,那么,不知道的终究没有知道的日子了。这可说是自己斩断自己求学的机能。所以我现在是学习,还是学习并要加于运用。
我们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多学习陶行知老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思想意识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用它去指导自己,从而去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3
最近在看《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心情就像第一次看《窗边的小豆豆》一样很激动。没想到竟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从制度到理念到实施都是这样人性化,使孩子真正乐于学习,拥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真是教育中的桃花源呀。比如他们对于校服和个性的想法、对于竞争和公平的理念,等等,让我无比惊讶,之前真的是见所未见这样的全社会普遍的一种教育理念。
书摘:
北欧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无差异地拥有所有人性中的各个方面;而所有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
唯一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是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吧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拉拔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着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制服,还是学习?孩子平常有什么衣服,就穿什么来上学,不就好了吗?
一个社会,减少对孩子生活与学习上的管制,并不代表完全没有约束,而是一种“整体”对于“个体”的尊重。很多日常事务,不管制,不禁止,就“见怪不怪”,既然在孩子们之间不是“怪”事,就不用劳烦大人们来管制。
钱要用在对教育有真正意义之处,有没有制服,与教育和学习成果真的无关。如果制服只是为了好管理,那学校的教育目的,不就变成是先求管理得好,其次才是关注学生学习吗?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4
我读了《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作者是张民生、于漪,让我感受颇深。爱,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记得自己高中的时候特别想当老师,因为那时的我,对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常常迷恋于老师的威严和权力,又倾慕于他们的慈母之心。其实那时的我也并不知道正真的原因。高中毕业我如愿的当上了老师,我踏上了教师这个岗位,一晃就是30年。
我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我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觉得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工作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认可,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
教育的最终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努力的奋斗,公平的竞争。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活到老学到老。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之后,我真正的感到我们教师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教书育人的信念。
《教师人文读本》里面的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编排的。每篇文章都在写我们教师。第一篇文章《名师》就深深打动了我。文章中讲述的几位老师,都是一些名师,从一些琐碎小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平凡老师的不平凡之处。这几位老师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他们更是我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书中有一篇《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教育——关于阳阳的故事》的文章,在很多教育文章中我都曾经看到过。不禁让我想了很多。在自己短暂的教学之路上,也碰到过不少象阳阳这样很有个性的孩子。他们中大多都希望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和认可。而我们则往往被他们的调皮、丰富的想象力给吓到,不愿意给他们表现的机会,甚至说话的机会都不给他们,对他们往往是很严厉的。而阳阳的老师总是鼓励他、提醒他、点拨他……他觉得老师是自己的朋友,心里话都愿意和老师说,同时对学习也产生了兴趣,阳阳变得非常优秀。我不禁感叹,阳阳遇到了一位好教师。
不管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们老师应该平等的对待。记得我刚参教时,为了鼓励那些后进生我偶尔会在他们的作业、考卷上写上几句鼓励的话。后来学校要求实施激励性评语,“你有进步,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肯定行!”、“老师会支持你的,加油!”这些看似平常的话却给那些孩子带来了信心。当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主动问我问题、上课时积极的举手、能按时完成作业了,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到现在我还有一个习惯,不管是平时上课,还是公开课我都喜欢叫学习困难的同学回答问题,虽然回答的不一定正确。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平等的对待我的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每个人都感受到老师一直在关注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包围着他们。
教师要以“四真”赢得学生,而不是用教师权威压服学生。“四真”即:“真情实感,真抓实干,真才实学,真知灼见。”教师要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猜测和武断地下结论最容易伤害孩子纯洁的心灵。用心灵走进心灵,这既是教育的条件,也是教育的本身,教师只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孩子真诚的爱,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教师人文读本》让我更懂得了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苏霍林斯基曾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 徐匡迪先生也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这本书里面的故事,里面所说的每一句话,所讲授的每一个道理,在今后的道路上会成为我从事教师职业的指明灯,教育者之人格,需要不断的励炼。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5
开卷有益,这是我对自己读书多年来的最深、最明了的体会。从古人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今人的“书记是人类灵魂进步的阶梯”,无不看出读书的良好作用。读书既能让人们从书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能让我们思考自己的感想,发人深思。
读完《爱的教育》,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班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却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好更多的人。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6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安利珂与他的小伙伴,亲人以及老师的爱,有关爱,友爱,情爱。
我读了这本书后,又重复看了好几遍,我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都读出了这种爱。
《爱的教育》讲了很多关于爱的故事,每个都有爱的存在,爱就在身边,爱就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就像前几天南方的冰雪,只要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没有困难而言,因为大家的心中充满着爱。
就像十月的《侠义行为》,四个同学在那里戏弄一个右手残疾的克洛西,有的用尺子捅他,有的学他手残疾的样子,发出可耻的狂笑。克洛西气愤级了,用墨水瓶砸向一个男孩,那男孩躲闪开了,墨水瓶则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老师问道:“是谁”卡隆站起来说是他,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老师最终也知道了是那四个男孩。
爱还有许多个故事讲述了,有每月故事可爱的`《爱国少年》,勇敢的《士兵》,正义《班长》,令人敬佩《少年侦探》等很多很多。
爱有很多很多,这里讲的只有它的一点。我想说:“大爱无边!”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7
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关注,关于教育的问题层出不穷,关于教育的争论也是众说纷纭。捧读刘铁芳教授《守望教育》,让我们能在泥沙俱下的现实中保留一份清醒,也让我们在一个喧嚣的时代里坚持一份难得的执著守望教育理想,心中不由得涌起一种久违的感动。
在这里,有一种安静的状态。刘铁芳,从贫困的乡村走出,在泥土筑起来的小学就读,师范三年毕业后到乡村教书,几年后进入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他的人生经历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学习成为他的人生常态。在《守望教育》一书他说道:“我所梦想的境界就是能在四壁书橱之中做一个纯粹一些的问学之人,与此同时,又能时刻把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不忘记自己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社会一员的责任。”这样的状态能够让他保持一份清醒和安静,能够在泥沙俱下的时代保持一份独立的思考。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应试教育的痕迹依然浓重,依然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开设补习班、兴趣班,依然以爱的名义绑架着学生的快乐和童真,我们的教育不少还满足于灌输,满足于齐步走。在浮躁的社会里,教育需要一种安静的状态,在安静中深刻反思,生成思想,这样才不会盲从,不会摇摆。“虽然我并不知道路途的终点将在何方,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都将执著地前行。”
在这里,有一种真挚的情感。现在,许多理论层出不穷,许多人口头挂着时髦用语,各种场合滔滔不绝,总认为自己掌握了教育的规律。于是,教育领域也有了“造星运动”,有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也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尴尬。名校所谓的办学模式和名师教案成为模仿和学习的重点,不少老师就此成了流水线上的“熟练工”,执行着各种规则、程序,而自我的思想却在教育世界中缺席。也许我们仔细品味一下刘铁芳教授这段话:“凡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方案、谋略说得天花乱坠者,皆不可信;凡动辄称“学习的革命”“教育的革命”“……的革命”者,皆不可信;凡动辄宣称教育的真理在握,非如此不可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奥义说得伸手可及者,皆不可信;凡把教育的改革发展说得易如反掌者,皆不可信。”
在这里,有一种诗意的情怀。在作者的笔下,教育不是枯燥的,教育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充满了生机,沸腾着生活的气息,洋溢着诗意的情怀。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一辑的篇前语中,作者写道:“且让我们一道在树下坐一会儿,让我们共同享受此刻的宁静与自由,倾听心灵深处细微的震颤。让我们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教育是富有诗意和理想的事业,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有一种教育情怀,有一种“乌托邦”情结。教育事业之所以富有诗意,就在于它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灵魂推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过程。也许,这种“好教育”永远不可能实现,但只要我们相信它们‘在’,我们就能一直走在路上,就有抵达的`可能。
守望教育,仅仅是大学教授的事情吗?不是,教育跟我们息息相关,跟我们的民族复兴休戚与共。只要我们愿意接近教育,对教育心生敬畏并满怀诗意,我们都可以,而且应该做一个守望者——用自己的眼睛、头脑去关注教育,去反思和审视日常教育生活,去批判不合理的教育现实,比如: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好的教育?我们究竟为什么教?正如刘教授所说的,“让我们在心系教育生活的同时,多一点平凡和朴实,多一点清醒和自觉,让教育生活成为师生心灵自由徜徉、共同依恋之乡。”
教育是创新之基,人才之要,和谐之源。教育的率先基本现代化,是全市基本现代化的前提。我们深感自豪的是,我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高度重视并优先发展教育,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形成了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素质教育强力推进、教育惠民加快提速、品牌效应日益彰显的良好发展态势;我们也坚信,虽然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但教育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的正是众多的细小的努力,只要我们坚守理想,守望教育,一定会把真正的教育引向充实、和谐与高贵。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8
自从拿到《睿智的父母之爱》这本书,它一直放在我的床头。对于刚刚成为母亲的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认真地去研读。其中提到了要保护好孩子纯真的心灵。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会使这个世界如此精彩。保护纯真的心灵应该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
记得我刚走进学校的几年里,经常遇到课堂混乱,学生不听话,甚至故意与老师做对这种恐怖故事,心里便默念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绝不能给他们好颜色,那样自己还怎么上课?于是,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我会怒气冲冲,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没完成作业我会勃然大怒,严厉地批评他们,还满怀希望地认为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让学生们上课都不敢开小差,认真听讲,作业按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课间或放学遇到学生们,也是与他们一板一眼,一副公式化的口气,绝不露任何笑脸,生怕给他们几分颜色就开染坊了。
有一天,班上的英语课代表来汇报几个没交课堂作业的学生,我听了气又来了,课堂作业只是几个单词的抄写2遍,这么少都不完成,太过分了。我让组长将没写作业的学生都叫到办公室,不问缘由,一顿劈头盖脸地责备过去,他们几个畏畏缩缩的,低着头。随后,我让他们立即在办公室里补好作业,有个学生打开文具盒几下都打不开,我的不耐到了极点,这么不想写作业,刚想再狠狠骂过去,却发现他拿笔的手正在不住地抖着。我很奇怪,拍拍他,他猛地抬起头,犹如一只受惊的小鹿,惶惶不安地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在桌上的镜子里看到了张牙舞爪的自己,一双喷火的眼睛,涨红的脸,犹如一只怒火中烧的狮子,真觉得陌生。随后几天无意中看到了学生写的日记:我真怕上戴老师的课,一看到她我好紧张。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一紧张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孩子们依旧有不符合我的要求的作业,我陷入了沉思: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忽然想起当年看的那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只因老师离去前交代过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这样一句话就能如此坚定执着地寻回每一位辍学的孩子,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让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每当要发火的时候,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出现那天镜子里看见的自己。有时我觉得愧疚,后悔当时吓着了那些孩子;有时又觉得可笑,奇怪自己当时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当时可能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可能是为了挽回那么一点面子,总而言之,只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不可侵犯的。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孩子们对老师是宽容的,只要你对他们付出过爱心,那么你曾经对他们的冷言冷语,暴跳如雷,他们都可以原谅。他们崇拜你、爱你。记得于丹老师说过的,圣贤孔子门生三千,最后出名的只有72人,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
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同时也要保护好那一颗颗纯洁的水晶心灵。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我们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让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9
《勇敢的罗伯特》讲述了一个叫罗伯特的二年级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安危在马车行驶过来即将轧着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时,在千钧一发之际罗伯特把他推到一边,自己却来不及躲闪,被迎面而来的马车碾在了脚上……
《耐利和卡隆》讲述了善良的卡隆帮助驼背的耐利摆脱同学的嘲笑成为了一个再也不受人欺负,勇敢的耐利的故事。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任何环境下遭遇任何的挫折都要勇敢的去面对,只要有恒心有耐力,任何磨难都能克服。
《爱的教育》这本书,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娓娓地叙述了师生之情、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展示了人性的'善良与纯洁,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的精神。只要我们善于发现老师、父母和关心我们的人,善于培育善良本性,让我们健康的成长,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孩子!让我的生活里永远充满了关爱和快乐!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0
“教育终究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因而,它最终能够以更美好的生命的方式,缓慢而坚定地证明人性的胜利,证明我们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谁专心致志于自己的事业,谁就能够把这样的信念坚持更久。”这是张文质老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写的自序中的一段文字。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肖川老师的文字里也会常常读到这样的一种感受。真正理解教育、热爱教育、尊重教育的人,他的文字里就总能流露出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教育是需要等待,需要耐心的.,确实是”缓慢“然而又是”坚定“的。每一次考试之前的班会课,学校都安排主题为诚信教育,考风考纪讲了又讲,诚信签名也是签了又签。然而,作弊的行为依然屡禁不止。每次年级通报作弊的学生名单时,我的心就揪得紧紧的,生怕听到自己班级孩子的名字。不知道是对学生不信任还是对自己不信任,总之会有一种紧张的情绪。
每带一批学生,我便投入极大的心力。收获的就是艰辛与幸福。每次非常疲惫之后,我想,下次,即使再大的幸福,我也不全心投入了。然而,当接手一个班级之后,又不自觉地投入进去了。我发现自己没法不投入。于是就难免很累。现在慢慢的也接受这么一个事实了,我就是这么一个控制不住会牵挂人的人。也许,这正证明着我”内心对自由、光明、幸福不可扼制的渴求“呢。
用生命润泽生命,教育是基于生命且贯穿生命的。所以,我们的生命得时时在场。不能含糊,不能应付。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1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教育是人类特有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在有较完善的文字形态时,就出现了学校。教育为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2
**是我高三时的语文教师,我则是老师的科代表。作为李老师教育改革的受惠者、拥护者和实践者,我有许多话要说,却无从下笔。当我读完李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之后,感慨万千,高密四中时的那一段经历又历历在目。现在仅以我再读书时写下的一些感想整理出来,作为对李老师的感激和对目前教育现状的思考。
1、教育首先是事业,然后才是谋生的职业。如果仅仅把教育当作养家糊口的职业,那么教材、课堂、备课作业、学生等等自然就成为我们挣钱的工具。心中没有对教育的崇高敬意,在教学中就很难奉献出一片爱心,教育就很难成功。人通过一份职业养家糊口,生存在世上;通过一份事业成就自我,生活在世上。
2、当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时,爱心也就随之而来;当学生把你当作自己之心的朋友时,教育也就成功了。
3、真正的教育,从尊重开始--尊重学生拉开了教育的序幕,爱是教育的开端,学生自我成长是教育的过程,人人成才是教育的高潮,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教育完美的结局。
4、学校的主人是老师和全体学生,领导则是公仆。尊重老师,才能使老师迸发出干劲;理解学生,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
5、大雪无痕,教育无迹。教育给人带来的是知识是思想,更是灵魂的洗礼。高密四中留给我的.则是"永不屈服"的精神。
6、你因为自己的错误真诚地向学生道歉了吗?勇敢地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来折服学生比用"师道尊严"的古训来压服学生更强百倍。
7、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孩子完美的心灵,而不是向孩子灌输无用的知识。对犯错误的学生一定要慎重处理,否则,一不小心,我们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心,还有他的前途,甚至是一个民族的未来。
8、希望每一位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考虑一下孩子的前途和未来,我们更应该向学生传授学习的理念和处世的方法。一切的教育应当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因为动力是学生自我成长和完善的源泉。
9、管理学生应该敞开心扉。用心灵来感动心灵,远比约束一群思想各异的孩子容易。
10、对与初次犯错误的学生,我们不妨相信他的辩解,给他一次蒙混过关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发点是爱护心灵,而不是惩罚错误。
11、学校的规章制度是用来约束学生不犯错误的,而不是用来惩罚犯错误的学生的。但当学生真的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时,我们就需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误?我们当老师的有错在哪里?
12、竞争才是成功管理的第一要务,但竞争必须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如果出现了无序的恶性竞争,那么你的管理是失败的。
13、校长管理的最高境界:让每一个学生都以母校为荣,让每一位教师都以校为家。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3
1、教师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变成觉醒的猛狮。
2、让德育生动可爱。
3、从细节教育孩子与人相处。处处替别人着想,处处不给别人添麻烦。
4、领略成功者的心略,别愉走我的快乐,好心情带来好运气。
5、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不能欺骗自己。
6、把教育激情作为基本功。让学校的发展促成人的发展。
7、管理就是给别人创造成功的机会。就是抠细节,就是扔袍袱。
8、三要:自读:书声琅琅;午休:安安静静;自修:认认真真。
9、三细:细化行为规范要求,细心观察学生的`表与变化,细致地做好每一件事。
10、听课三个一:找出一个亮点,指出一个缺点,提出一个建议。
1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信之则忠。
12、教师反思的内容:
你的教学行为与新理念会有哪些不适应的地方?
你的思维方式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有没有关注你的教学是否有效?
13、谋教育之大道。为理想信念立信。
14、教师提示语:
如果能收回你放飞的心,老师将非常感谢你。你迷路了,老师等着你回来。
15、管理即生活的存在方式,润物细无声的管理境界。把以人为本根置于心田。
16、领略成功者的心略,别愉走我的快乐,好心情带来好运气。
17、自尊是一根细细的弦。少年的心是敏感而脆弱的,只有轻柔而巧妙地弹拔。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4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发生很大的转变,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学习新课程之后,我们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和蓬勃生命力的活动形式,它给幼儿园素质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也使我们老师对主题活动有了认识,对新纲要有了新的理解。
1、主题活动以幼儿为中心。
幼儿是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主体”,让幼儿在公开无限制环境中,允许自由学习、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所要得到的东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节集体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真正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因此课程设计应基于幼儿的兴趣和天赋为中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的、感兴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被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看到,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幼儿觉得奇怪的现象、幼儿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在“新年”这一主题中,通过对幼儿询问:“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喜欢过新年?”“过新年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通过这些话题,得出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从“外国人过新年”、“新年服装”、“新年里的活动”等活动便在幼儿的兴趣下铺展开来。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幼儿园课程向儿童生活回归有了新的启示。
2、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学习的潜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幼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这种探索性、直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强调的`是注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水平、思维方式,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直接的“对话”。如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幼儿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诸多的疑问,我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到小学里去,亲眼看个明白,亲自去问小学生和小学老师,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支配权,因而他们的学习也就更自主、更快乐。
3、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幼儿园,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超市里的调查、农田里的收集、小学里的访问……幼儿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尝试、去发现、去收获。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清新、有趣的探索活动,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具有多样性的。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调查访问、动手制作、模拟体验、问题讨论等等。期间,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被动思维到主动思维;从封闭式思维到开放式思维;从单向思维到多元思维……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因此活动也不拘泥任何教学形式,集体活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的区角活动等,教师亦可由幼儿学习过程中了解并比较幼儿差异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我们看到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棋类游戏飞行棋、跳棋等等,课间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或桌子上,或地上,聚在一起掷小骰子玩棋。看到孩子们对棋类游戏如此感兴趣,联想到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心一刻”,灵光一闪,主题大棋应运而生。我们把废旧报纸做成跳棋格子铺在地上,将主题活动中的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以及各种情绪设计成跳棋中的障碍或好运,而幼儿就是棋子,在大大的棋盘上跳跃。这个游戏既融合了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又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给幼儿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游戏感觉。
总之,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发展中实施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其次,在读书活动中,更深的感受到爱心的重要,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教育家高震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有关教育的读书笔记15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教育的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 教育教学读书笔记01-03
教育读书笔记08-27
教育读书笔记12-0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23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08-20
爱的教育的读书笔记03-29
《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04-08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08-05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02
《教育漫话》读书笔记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