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笔记

时间:2024-01-20 10:18:49 巧玲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7篇)

  历史读书笔记 1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历史读书笔记 2

  历时俩月,终于读完了。很多东西读的半懂不懂,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的少,看大家写的东西就颇吃力!中间实在读不下去,就掺杂读些不吃力的,算是一种变相偷懒吧!

  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皆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剪裁记录,对于一些集体认识有偏颇的公断,亦在合理推断的基础上予以指出。读来颇受启示!

  吕先生是史学界公认的读书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同人传为美谈。《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历史读书笔记 3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

  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历史读书笔记 4

  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充满了铺陈的豪迈与细节的生动,历史就像是一块宝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和逻辑,提炼出的内容总不乏深意与新意。

  如果说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只是从每个朝代的内部去剖析细节,那么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无疑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距离感,在粗线条的史料归纳中,将历史构成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进而与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如西欧和美国对比,这种大历史观的着眼点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具现实借鉴和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现代化,古老的文明古国体验到传统落后与现代化失之交臂进而备受欺辱的苦痛,谦虚地求教于西方文明,试图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在一起,融入现代化的世界体系。

  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是一种关系,作者将中国社会比喻为一个潜水艇夹心面包,上面是官僚阶层,下面是农民,二者混同一致,当中的事物,其为文化、政治方针、科举,无非是用来符合小自耕农民的道德标准。这种间架结构的社会关系,从早期的周代就已形成,井田制的发明就是一种理想化的上层设计推广到农民阶层,缺少中间的组织和阶层搭建起上下层的交流和互动。其次是一种技术。作者称之为“数目字管理”,即是市场经济社会,让市场占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通过自由交换和平等竞争使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如果没有历史的纵深,我们不会发现祖先们引以为傲的一套社会运行方式其实是落后和低效的,现代化必须靠先进的制度才能实现。再次,是一种蜕变。作者形容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就像走兽蜕化而为飞禽一样,并不容易。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巨型农村集团的朝代更迭,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一直受到压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法律、信用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发展缺少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这是简单的改革无法实现的。

  作者以三大帝国:汉朝、唐宋、明朝形成的基础、过程、功过得失为线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大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多有几分相似。贯穿中国专制王朝的根本特征是中央集权统治。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地理、文化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作者概括了三点地理因素:首先是黄土,绵细的黄土使农业快速发展,也带来黄河泛滥的灾难,需要上游地区诞生统一管理的指挥机构治理黄河水道,避免以邻为壑。其次,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形成了一条15英寸等降雨量线,这条线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联系在一起,为了生存,农民与牧民之间的矛盾使得战争频发,需要强大的政权来守卫。在农业文明的浸润下,与之相呼应的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思想,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文化特征。当然,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障碍。

  中央集权似乎是每一个朝代开国时要巩固和强化的制度保障。从刘邦到赵匡胤再到朱元璋都无一例外。然而,每一个朝代即将衰亡之际,都出现地方自治和军阀割据的现象,不是中央集权穷途末路,而是每一个朝代的制度缺乏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和调整的自觉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作者提到的一种组织,即社会的中间阶层来优化这种变革。所以,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流血,都是一种悲剧的奋斗以失败告终。

  这里我想重点讨论王安石变法。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试图通过金融管理国家,以一种现代化的信用体系支撑起国家的财政和税收以及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如青苗钱,政府在种禾苗季节贷款给农民,等秋收后农民还款并支付利息。均输法,各地转运使将应当送往开封的物品在当地出卖,买到京城不易到手的货品牟利。保甲法,采取民兵制度。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贴近我们现代的生活,让我们对一千年以前的王安石肃然起敬,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试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和深度不曾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提起过。然而,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却与他同时代的人物远。金融的发展是要素配置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服务于工商业的社会公共机构健全的基础之上。在农业为主导的中国,小自耕农处于弱势,没有法律的保障,制度形同虚设,农民成为最大受害者。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将既有利益集团彻底铲除才建立起真正的商品经济。王安石的变法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他的改革引发的激烈的社会斗争,不是经济的变革,只是官僚之间的斗争。

  历史读书笔记 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历史读书笔记 6

  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在先生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注重从技术角度切入,他认为收税能力决定了政府的'财政实力,财政体制决定了政府调配资源的方式。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将经济资源转化成税收,进而顺畅注入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各项事业中,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中国古代税收体制之所以不能将传统社会推向现代,就在于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这两个制度软肋,这是黄仁宇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两把密码钥匙。

  历史读书笔记 7

  今天,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一个小故事,叫卧薪尝胆。在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真好看,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历史故事,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

  历史读书笔记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什么书啊?《历史》,看它那黄色的衣服,见上它那白色的粗体大字。是那么的稳重、优雅。好像一名绅士。翻开目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黑色的题目。上古时期的《尧庙》、《夏禹治水》、《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清朝的《努尔哈赤宝剑》、《圆明园的.毁灭》等《十五个朝代》、《世界上伟大的皇帝》看《夏禹治水》,让我对大禹产生敬佩。他为国家为人民管理好了水,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他是多么的爱国啊!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老百姓们。我们要学习他那爱国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精神和品质。

  让我对清朝政府的腐败而生气。圆明园那么大那么能体现中国历代文化的园林就是因为清朝的腐败而毁于一旦。我们要崛起,要努力学习,要让中国重新振作起来。要让中国重新振作起来。我读了十五个朝代让我知道了中国有十五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看《世界上伟大的黄帝》我觉的当皇帝非常辛苦,要管朝中的大臣,又要管天下黎民的沧苦,正的是万分辛苦.读完了,历史是一部传载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民明历史的精华,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看历史让我对中国历代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着本书。

  历史读书笔记 9

  《凿壁借光》包括了两则短小的故事。第一则是匡衡勤奋好学,可他家里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的.烛光又照不到他家。因为匡衡求学心迫切,就在自家墙上打了个洞,可以借助从邻居家引出来的微弱烛光来看书,于是匡衡高兴的拿书照着烛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第二则是说,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有很多好书,对书“求贤若渴”的匡衡听说了,就去给他辛勤劳作做义工。主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而不求偿”?匡衡说:“我希望能换取您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动,便把书借给他读。由于匡衡勤奋刻苦认真求学,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这篇短文通过匡衡“穿壁引光而读书”,“无偿帮佣求书读”两则故事说明匡衡对读书的无比渴求,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有一颗爱读书,读好书的心,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历史读书笔记 10

  比起这本书的名字,它的封面更吸引我。那是希腊雅典黄金时期的一幅服壁画,画中重点描述的是一位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少女,而在画的上端是一个有着神力的天神,没错,就是他主宰着人类的幸福。这只是我对这幅画简单的描述罢了,为了证实这一点,我翻开书的目录,大致浏览了一遍。我读书不太喜欢一页一页的翻,因为那样会让我陷入困顿之中,我反而更喜欢有选择的读,只有翻开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页才能勾起我的思绪。这本书我没有完全看完,但是仅仅的几目就足以让我深思。

  什么是幸福,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在这字眼上纠结,有人说,和家人在一起共度天伦之乐就是幸福;有人说,今天能吃饱,就是幸福;有人说,能完成今天的任务,就很幸福······然而,在我眼里,那根本不算什么幸福,只是生活中给你的'一点甜点罢了。克洛伊索斯在临死前才意识到索伦所说的”神常常是叫许多人刚刚瞥到幸福的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就连他自己也情不自禁的大喊:“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也许,你们会觉得这个很荒谬,找他这样来说,岂不是说,我们世上没幸福可言了?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人就是要有这种信念,才能不断向前,追求真正的幸福,知道自己临死前,再回忆起过去自己经历的那一切,也许这样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属于你的幸福。也好让那些自以为幸福的人醒悟过来,不要只沉浸在这短暂的幸福中,要更加努力向前。

  历史读书笔记 11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

  《中国大历史》札记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

  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历史读书笔记 12

  这两天读《中国大历史》,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用20万不到的字写了。也无所谓“大历史”,只是“宏观历史”,谓之“MACROHISTORY”。如果是大历史,写到杨贵妃就很奇怪了。在这样精练的历史中,这样的入也有地位,不知历史如何大?但是,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价值,他的基本观点是:

  1、权力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3、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不能稳定存在;

  4、土地管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5、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统治均是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6、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直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7、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读书笔记 13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历史读书笔记 14

  通州三中金剑昆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阅读此本的经历与钱穆全然不同黄的技术分析与理论建构如手术刀般对历史剥离解析除却历史因袭的再现给予我的更是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钱穆的白话则指点江山除枝去蔓寥寥数笔点到为止。

  从黄的著作中取了若干段落也希简要地概括出黄在叙事中国大历史时的一个脉络。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XX年的中国政治。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认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的形式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分封)

  ……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XX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周朝)

  ……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的标准看来尤其如此。

  (兵马俑)它也表明中国22XX年的历史确有垂直的茎干存在很多带有中国性格的特征在当日即已出现。这种系统在上端必有设想而成的成分在内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间。(秦朝)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政府既无从以累进税率抽税通常的情形便是税收短绌再则又要对贫弱无靠的人民周济也连带受牵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可谓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础者在中国则缺乏发育成长的机会。(汉代)

  (石窟)它之五花八门也确曾使中国历代帝王在长时间内感到棘手。他们都希望利用佛教对全民的吸引力作为自己行政之工具又怕它针对于来生再世的重点如果经过一度提倡足为社会的纪律而成为儒教者的`一种牵制。

  拓拔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为重新创造一个均匀的农村组织非如此则大帝国的基础无法立足。……及至6世纪初期重造大帝国的低层机构业已在位大量的农业资源和人力业已组织就绪可供建造大帝国之用。所缺乏的是上端有纪律的官僚组织亦即是同样均匀的结构不为既有的权益所腐化。(南北朝)

  ……儒家传统之政府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荡而为宁静之功效。……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乱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个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压力。……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唐朝)

  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习惯管制……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数目上管理。……当王安石对神宗赵?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统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北宋)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看来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儒学复兴南宋)

  传统中国对本人谦逊对人礼让的作风足使很多争端无法启齿且社会体制基于血缘关系构成又有法律支撑就用不着法理学上很多高深奥妙的原理而牵涉到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了。政府授权于各家族让他们教训管束自己的子弟于是衙门减轻了本身的任务;各官僚在诗歌和哲学上才力充沛也明知道他们的工作无须全部确凿切实即司法也离不开相对的成分。由于他们不对各地区特殊的情形认真所以他们总是可以用最低度的共通因素作为适用于全国的标准因此整个文官组织的官位差不多都可以互相交换而一个大帝国即可以用抽象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治理。除了施政的风向得考虑其他特殊的情事已无关宏旨。这种体制不好的地方容易被看穿然则要改弦更张既要对付中国广泛的疆域和内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又受限于当日技术上能支持的程度也就不合实际亦没有初看起来的容易了。(元朝)

  历史读书笔记 15

  《稻草人》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励志故事,锻炼我们意志的,孩子的童心务必要接触的文章。

  我要学习《稻草人》书上的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比拟,拟物等等,应有尽有,书上才显得亲切,活跃,引人深思。在这本书上,有着许许多多华丽的`语句,这些语句是在我们写作中需要掌握的。

  童心是天真无邪的,童心是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那四季的怀抱里。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不愧被流传千古,他的“神笔一挥”,就透彻的描述出了童心。

  历史读书笔记 16

  本书主要讲述了食物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人类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从公元前10000年左右,农业才开始在新月河谷等几个地区得以发展。那就产生了人类史的几个重要的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采集社会相对比,农业社会有什么优势呢?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小米、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是如何出现的?

  这些农作物的出现主要要归因于两个因素:基因突变和人类的主动选择培养。基因突变导致原来的一些植物产生于有利于人类的突变,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现这些突变植物,人类选择了主动培养这些突变植物,并进一步改造这些植物,从而产生了这些农作物。大约在公元前3000左右,当今社会主流的农作物基本都被发现和培育了出来。其他的一些植物(例如:橡树)之所以没有被培育出来,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的可使用部分的控制基因有多个,导致有利于人类的突变体很难出现。

  农作物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刻替代采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很多地区,采集和农业并存。以获得的能量来衡量,采集的效率很可能要高于农业;以身体健康为衡量标准,采集社会的平均身高和健康程度都很可能强于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拥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符合进化原则的最大优势:农业社会能养育更多的人。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在大多数地区,农业社会最终替代了采集社会。

  农业社会的出现,由于生产能力和保存能力的不同,导致了某些家庭的粮食的过剩,粮食过剩的家庭通过把粮食“给予”其他家庭这种形式,使得其他家庭欠他“人情”。这使得粮食过剩的家庭逐渐成为“大人物”,在群体中的影响和权利也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阶级分化和人类分工。

  此后的几千年,人类的粮食生产效率并没有很大的提升,社会也没有进步,直至工业社会的到来。

  毫无疑问,地理大发现为工业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地理大发现与香料--另一类食物--有关。很长时间以来,香料由于香味独特、玄幻的传说、价值高而风靡欧洲,但香料主产于亚洲,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欧洲。但在公元15世纪左右,穆斯林垄断了亚洲的香料贸易通道,为了探索新的香料贸易通道,很多探险家试图绕过穆斯林,发现新的贸易通道,这导致了地理大发现。

  客观而言,粮食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粮食仍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玉米和土豆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养活了更多的人。此外,甘蔗种植园的`分工和流水线作业可能给后来的工业流水线提供了参考。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化肥和农药的出现、种子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效率,使得人类社会摆脱了“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此外,本书了还讲述了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苏联解体与粮食的关系,这些内容不再一一赘述。

  在最后,本人说一下对转基因的看法:只要回顾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历史,就会发现发对转基因的人有多么滑稽。因为我们现在每天都在食用的粮食,都是基因突变的产物,都是人类主动选择的结果,都是非自然的。

  历史读书笔记 17

  赵匡喜欢统一天下,却担心部下会反叛,一杯酒就夺了众将官的兵权。自以为从此子孙万代,稳坐江山,谁知道,他自毁长城,机关算尽,反而弄得自己的王朝风雨飘摇。宋朝虚弱了。官污吏胡搞,老百姓的日子真难煎熬。有头脑的人要改革,守旧的人不愿意,新党旧党闹得不可开交。钻出几个投机派,冒充新党爬上了台,丢了“羊头”只把“狗肉”卖。世上的奸商,最数他们坏。“花石纲”、“生辰纲”,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拿起刀枪,和昏君、官恶狠狠地干一场。辽国兴起了,西夏兴起了,金国兴起了,打得宋朝统治者捂着脑袋嗷嗷叫。宋微宗、宋钦宗,两个老少皇帝真稀松,见了金兵就怕,割地赔款样样都答应,只求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姓名。谁知磕头求饶不管用,被一根麻绳栓走,好梦一场空。南宋、金国和蒙古,打成了一团。南宋有的是精兵良将。岳飞大战朱仙镇,韩世忠把敌人困在黄天荡,都打了打胜仗。这样的军队,谁能够抵挡?可惜皇帝是软骨头,可恨奸臣一心一意只想投降。大汉奸秦桧,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害死在风波亭上。金国本来很得意,谁知道背后出了一个蒙古和南宋两面夹攻,把它弄得好苦。

  我读了这一章,我感受到了宋朝的.懦弱,竟然选了一个胆小的人做自己的皇帝,大臣也心术不正,想了许多的坏法子,别人来打中国,胆小的皇帝竟然把土地都分给人家,就为了性命和官位,这真是太不值了,秦桧还杀了岳元帅,这样做有什么好,他们真是应该好好反省反省了。

《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历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历史读书笔记07-25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书笔记|起源03-30

《历史人物故事》读书笔记09-20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通用26篇)10-08

历史故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58篇)08-31

对历史的心得05-27

历史经典成语02-16

历史专业07-31

初一历史总结-历史工作总结07-06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7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7篇)

  历史读书笔记 1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历史读书笔记 2

  历时俩月,终于读完了。很多东西读的半懂不懂,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的少,看大家写的东西就颇吃力!中间实在读不下去,就掺杂读些不吃力的,算是一种变相偷懒吧!

  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皆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剪裁记录,对于一些集体认识有偏颇的公断,亦在合理推断的基础上予以指出。读来颇受启示!

  吕先生是史学界公认的读书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同人传为美谈。《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历史读书笔记 3

  中国通史共有十本,是从史前一直到清代的一些故事和文物。

  第一本先概括了中国古人类化石,又说了想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和尧舜禅让等史前神话故事。接下来是夏、商和西周中的一些事,我感触最深的是残暴的商纣王和烽火戏诸侯。商纣王为了一个爱妃不理国家大事,还心胸狭窄,连别人为自己叹口气都要坐牢。还有烽火戏诸侯,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爱妃)笑一笑,就戏弄各个诸侯,让诸侯不相信他,最后还是百姓遭殃。

  第二本和第一本很相似,讲了春秋、战国和秦国。春秋时期的宋襄公自称是个仁义之师,根本就不知道兵不厌诈,还屡次丢掉胜利的'机会,说自己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取胜。在春秋时期还出了不少名作,比如孙武的《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老子的《道德经》。

  春秋后是战国,秦魏楚燕赵齐韩七国展开了一场和长达254年的大战,其中也有不少有趣的小故事。商鞅变法讲了商鞅在南门竖一根三长高的木头,说谁能把它抬到南门,就赏金10两,过了一会儿,又改成了赏金50两,有个汉子抬到了,真的得到了五十两,后来人们都相信官府,秦国就变强了。

  第三本也差不多,不过是汉代很三国。汉高祖刘邦能大败西楚霸王项羽,正如他所说的一样:要比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要比治理国家我不如萧何;要比领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而我只是善用这些人。刘邦宽容守信,可他的妻子吕雉却卑鄙狡诈,在刘邦死后擅自纂权,杀了刘邦的四个儿子,还立最无能的刘盈为太子。还有三国时代的董卓专制、曹操起兵、桃园结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等。

  后面还有七本,讲的分别是隋、南北、晋、唐、宋、五代、辽、金、西夏、元、明和清的故事、我就不一一给大家讲了。

  历史读书笔记 4

  黄仁宇先生的作品,充满了铺陈的豪迈与细节的生动,历史就像是一块宝藏,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视角和逻辑,提炼出的内容总不乏深意与新意。

  如果说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还只是从每个朝代的内部去剖析细节,那么黄先生的大历史观无疑具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距离感,在粗线条的史料归纳中,将历史构成一个简明连贯的纲领,进而与现代化的先进国家如西欧和美国对比,这种大历史观的着眼点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更具现实借鉴和参考价值。

  新中国成立的几十年里,我们一直在探索现代化,古老的文明古国体验到传统落后与现代化失之交臂进而备受欺辱的苦痛,谦虚地求教于西方文明,试图将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交汇在一起,融入现代化的世界体系。

  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关键概念。首先是一种关系,作者将中国社会比喻为一个潜水艇夹心面包,上面是官僚阶层,下面是农民,二者混同一致,当中的事物,其为文化、政治方针、科举,无非是用来符合小自耕农民的道德标准。这种间架结构的社会关系,从早期的周代就已形成,井田制的发明就是一种理想化的上层设计推广到农民阶层,缺少中间的组织和阶层搭建起上下层的交流和互动。其次是一种技术。作者称之为“数目字管理”,即是市场经济社会,让市场占资源配置的主导地位,通过自由交换和平等竞争使社会资源有效分配。如果没有历史的纵深,我们不会发现祖先们引以为傲的一套社会运行方式其实是落后和低效的,现代化必须靠先进的制度才能实现。再次,是一种蜕变。作者形容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商业社会就像走兽蜕化而为飞禽一样,并不容易。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巨型农村集团的朝代更迭,农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一直受到压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法律、信用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始终没有建立起来。中国的发展缺少现代化的基本构成要素,这是简单的改革无法实现的。

  作者以三大帝国:汉朝、唐宋、明朝形成的基础、过程、功过得失为线条,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大历史。朝代的更迭中多有几分相似。贯穿中国专制王朝的根本特征是中央集权统治。这一制度的形成是地理、文化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作者概括了三点地理因素:首先是黄土,绵细的黄土使农业快速发展,也带来黄河泛滥的灾难,需要上游地区诞生统一管理的指挥机构治理黄河水道,避免以邻为壑。其次,亚热带季风气候使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形成了一条15英寸等降雨量线,这条线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联系在一起,为了生存,农民与牧民之间的矛盾使得战争频发,需要强大的政权来守卫。在农业文明的浸润下,与之相呼应的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孟子的思想,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凌驾于法律和制度之上的文化特征。当然,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障碍。

  中央集权似乎是每一个朝代开国时要巩固和强化的制度保障。从刘邦到赵匡胤再到朱元璋都无一例外。然而,每一个朝代即将衰亡之际,都出现地方自治和军阀割据的现象,不是中央集权穷途末路,而是每一个朝代的制度缺乏与时俱进的灵活性和调整的自觉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缺乏作者提到的一种组织,即社会的中间阶层来优化这种变革。所以,每一次改革都是一次流血,都是一种悲剧的奋斗以失败告终。

  这里我想重点讨论王安石变法。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试图通过金融管理国家,以一种现代化的信用体系支撑起国家的财政和税收以及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如青苗钱,政府在种禾苗季节贷款给农民,等秋收后农民还款并支付利息。均输法,各地转运使将应当送往开封的物品在当地出卖,买到京城不易到手的货品牟利。保甲法,采取民兵制度。这一切看起来是如此贴近我们现代的生活,让我们对一千年以前的王安石肃然起敬,在过去的一千年里,试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和深度不曾在世界其它任何地方提起过。然而,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却与他同时代的人物远。金融的发展是要素配置的最高阶段,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服务于工商业的社会公共机构健全的基础之上。在农业为主导的中国,小自耕农处于弱势,没有法律的保障,制度形同虚设,农民成为最大受害者。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经过艰苦奋斗,将既有利益集团彻底铲除才建立起真正的商品经济。王安石的变法似乎超越了那个时代,他的改革引发的激烈的社会斗争,不是经济的变革,只是官僚之间的斗争。

  历史读书笔记 5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

  《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

  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

  历史读书笔记 6

  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在先生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注重从技术角度切入,他认为收税能力决定了政府的'财政实力,财政体制决定了政府调配资源的方式。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将经济资源转化成税收,进而顺畅注入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各项事业中,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中国古代税收体制之所以不能将传统社会推向现代,就在于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这两个制度软肋,这是黄仁宇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两把密码钥匙。

  历史读书笔记 7

  今天,我读了《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中的一个小故事,叫卧薪尝胆。在这个故事中,越王勾践因败给吴国,把软绵绵的被褥撤下去,换成了柴草,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吃饭前舔一舔,先查一下苦味。等下次再进攻吴国的时候,不忘记上次败给吴国的教训,这样才能让越国真正强大起来。就是因为越王勾践的明智,越国越来越强大,渐渐超过了吴国。等到恰好的'时机,这位君王率兵攻击了吴国,越国反败为胜。越王勾践的品质值得让我们学习,只要及时发现错误,并虚心地改正,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真好看,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多读一点历史故事,才能开阔自己的眼界,才能了解更多中国历史和中国从古至今的文明。

  历史读书笔记 8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什么书啊?《历史》,看它那黄色的衣服,见上它那白色的粗体大字。是那么的稳重、优雅。好像一名绅士。翻开目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黑色的题目。上古时期的《尧庙》、《夏禹治水》、《夏代的历史与夏商之际夏民族的迁徙》、清朝的《努尔哈赤宝剑》、《圆明园的.毁灭》等《十五个朝代》、《世界上伟大的皇帝》看《夏禹治水》,让我对大禹产生敬佩。他为国家为人民管理好了水,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他是多么的爱国啊!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老百姓们。我们要学习他那爱国的精神和善于思考的精神和品质。

  让我对清朝政府的腐败而生气。圆明园那么大那么能体现中国历代文化的园林就是因为清朝的腐败而毁于一旦。我们要崛起,要努力学习,要让中国重新振作起来。要让中国重新振作起来。我读了十五个朝代让我知道了中国有十五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看《世界上伟大的黄帝》我觉的当皇帝非常辛苦,要管朝中的大臣,又要管天下黎民的沧苦,正的是万分辛苦.读完了,历史是一部传载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民明历史的精华,也让我明白了许多.看历史让我对中国历代的传统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能喜欢着本书。

  历史读书笔记 9

  《凿壁借光》包括了两则短小的故事。第一则是匡衡勤奋好学,可他家里却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的.烛光又照不到他家。因为匡衡求学心迫切,就在自家墙上打了个洞,可以借助从邻居家引出来的微弱烛光来看书,于是匡衡高兴的拿书照着烛的亮光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第二则是说,同乡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有很多好书,对书“求贤若渴”的匡衡听说了,就去给他辛勤劳作做义工。主人很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而不求偿”?匡衡说:“我希望能换取您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因此深受感动,便把书借给他读。由于匡衡勤奋刻苦认真求学,终于成了一位大文学家。

  这篇短文通过匡衡“穿壁引光而读书”,“无偿帮佣求书读”两则故事说明匡衡对读书的无比渴求,对学习的无比热爱。这两则故事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有一颗爱读书,读好书的心,加上认真、刻苦、勤奋,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历史读书笔记 10

  比起这本书的名字,它的封面更吸引我。那是希腊雅典黄金时期的一幅服壁画,画中重点描述的是一位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少女,而在画的上端是一个有着神力的天神,没错,就是他主宰着人类的幸福。这只是我对这幅画简单的描述罢了,为了证实这一点,我翻开书的目录,大致浏览了一遍。我读书不太喜欢一页一页的翻,因为那样会让我陷入困顿之中,我反而更喜欢有选择的读,只有翻开自己感兴趣的那一页才能勾起我的思绪。这本书我没有完全看完,但是仅仅的几目就足以让我深思。

  什么是幸福,其实我们根本没必要在这字眼上纠结,有人说,和家人在一起共度天伦之乐就是幸福;有人说,今天能吃饱,就是幸福;有人说,能完成今天的任务,就很幸福······然而,在我眼里,那根本不算什么幸福,只是生活中给你的'一点甜点罢了。克洛伊索斯在临死前才意识到索伦所说的”神常常是叫许多人刚刚瞥到幸福的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就连他自己也情不自禁的大喊:“活着的人没有一个是幸福的。”也许,你们会觉得这个很荒谬,找他这样来说,岂不是说,我们世上没幸福可言了?其实不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人就是要有这种信念,才能不断向前,追求真正的幸福,知道自己临死前,再回忆起过去自己经历的那一切,也许这样你才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属于你的幸福。也好让那些自以为幸福的人醒悟过来,不要只沉浸在这短暂的幸福中,要更加努力向前。

  历史读书笔记 11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先生对中国历史将行了概括,极其精炼,读后的总体感觉是:挺喜欢看他的文字,当然在他的书中可以读出他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倾向性,添加了个人的看法,但很准确,同时也觉得他看得比较透彻,拨开了挡在历史面前的愁云惨雾,所以挺耐看的。

  《中国大历史》札记

  读了《中国大历史》这本书,我看来主线有三条:

  其一,作者说了黄土地带是中国历史的源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针对这一点,作者提到了千百年来,中国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而黄土地带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源头,可见黄土地带的重要性。而且,西安是十一朝古都,这又为黄土地代添了几许功绩。同时黄河流域的治理问题更影响到中央集权的产生,因为当上层建筑不适用于经济基础时,适合时下发展的上层建筑便会呼之欲出。还有,黄土地区的气候使得农业问题的产生,而解决问题需要强有力的中央体系。这一切都体现了黄土地区作为客观条件,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在作者的描述中,中国历史的产生,发展,辉煌,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源头是黄土地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实细细想来,西安的作用却是留存至今,凡是对中国历史有些了解的人对西安一定都不陌生,就算是中国的文化也在西安有很多的体现。还有,在西安兴起的周朝,其兴盛可见一斑,远远超过在东部发展起来的商朝,所以西安这一地带,注定要对历史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其二,作者认为儒家的思想对历史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央集权都颇有影响。首先,作者认为亚圣孟子的观念更为成熟,对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更有帮助。孟子的观念作为客观条件对秦的发展巩固很有帮助,他认为君主是必要的,等级是要有的。而后,汉武帝尊重儒家思想,同时也沿袭了严酷的刑法来维持人民秩序,所以说汉的政治文明是多种思想的结合体。总的来说,书中提到的儒家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风向标,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这点我承认,但与此同时我个人有几个不同观点;我认为儒家重农抑商的观点就值得考量,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西方商业的发展望尘莫及,也就突显除了其思想的弊端,但放在当时看,确有它的先进性。另外,书中提到的儒教,我不是太明白,能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又不被提倡,实在很难理解,难道是说中国人思想的保守性已经到达这个地步了么!的确,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最灿烂的部分之一,等一直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们学习,”仁””仁爱”也一直被人们所提倡。

  另外,就是中央集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清朝是先构成集权体制,并没有等待社会多元化,集权也没有国家的象征,所以远不如西方的法制化,西方更加民主,自然。在我看来,时至今日,中央集权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力量。

  通过着本书,我将中国的历史以一个新的角度又理解了一次,很有感觉。

  历史读书笔记 12

  这两天读《中国大历史》,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用20万不到的字写了。也无所谓“大历史”,只是“宏观历史”,谓之“MACROHISTORY”。如果是大历史,写到杨贵妃就很奇怪了。在这样精练的历史中,这样的入也有地位,不知历史如何大?但是,这本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有价值,他的基本观点是:

  1、权力的运用是中国政治的核心部分,不能有效地运用权力,就不可能有稳定和统一的江山;

  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统一农民,如果没有一种机制来管理农民,中国社会就会陷入动荡之中;

  3、财政是中国封建王朝稳定或者说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必要财政和税收体制,中央政府就不能稳定存在;

  4、土地管理是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没有合理的土地制度,不能谈对农民的管理;

  5、官员制度也十分关键,历代的政府统治均是要依靠强大的`官吏,没有官吏不行;

  6、意识形态对中国的稳定也重要,中国的制度力量历来就不强大,所以要依靠一种意识形态和道德因素来管理,这就是儒家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一直能够保持的基本原因;

  7、官员的腐败历来是王朝衰落的基本原因,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了这一点。

  历史读书笔记 13

  《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第三段是清末受到外来侵略与冲击,开始寻找强国的途径,从清末的'洋务自强运动到维新变法、立宪改革,再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直到改革开放,这一波一波的革命终于推翻了封建帝制,也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和“一个新的低层机构”。而“现在中国当前的任务,则是在高层机构和低层机构间敷设有制度性的联系才能从上至下,能够以经济及法治的方法管理,脱离官僚政治的垄断。”

  历史读书笔记 14

  通州三中金剑昆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阅读此本的经历与钱穆全然不同黄的技术分析与理论建构如手术刀般对历史剥离解析除却历史因袭的再现给予我的更是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钱穆的白话则指点江山除枝去蔓寥寥数笔点到为止。

  从黄的著作中取了若干段落也希简要地概括出黄在叙事中国大历史时的一个脉络。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XX年的中国政治。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认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的形式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分封)

  ……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XX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周朝)

  ……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的标准看来尤其如此。

  (兵马俑)它也表明中国22XX年的历史确有垂直的茎干存在很多带有中国性格的特征在当日即已出现。这种系统在上端必有设想而成的成分在内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间。(秦朝)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政府既无从以累进税率抽税通常的情形便是税收短绌再则又要对贫弱无靠的人民周济也连带受牵累。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可谓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础者在中国则缺乏发育成长的机会。(汉代)

  (石窟)它之五花八门也确曾使中国历代帝王在长时间内感到棘手。他们都希望利用佛教对全民的吸引力作为自己行政之工具又怕它针对于来生再世的重点如果经过一度提倡足为社会的纪律而成为儒教者的`一种牵制。

  拓拔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贡献为重新创造一个均匀的农村组织非如此则大帝国的基础无法立足。……及至6世纪初期重造大帝国的低层机构业已在位大量的农业资源和人力业已组织就绪可供建造大帝国之用。所缺乏的是上端有纪律的官僚组织亦即是同样均匀的结构不为既有的权益所腐化。(南北朝)

  ……儒家传统之政府不仅为一种组织事实上也是一种纪律所以它不以绵密紧凑的方式构成。在唐朝讲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归功于它有化几个世纪的震荡而为宁静之功效。……唐朝的官僚机构缺乏与之平行的私人组织;它的执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誉自重。经常下端的问题颇为重要可是总是散乱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则又经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责。要使这个体系生效只能从上向下加压力。……中国的悲剧乃是其在地方组织及技术上的设备尚未具有规模之际先已有大帝国之统一因之上下之间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间阶层全靠专制君主以他们人身上的机断弥补。(唐朝)

  赵宋的试验要能在这关头实现而有成果财政上各种端倪必须全部用商业习惯管制……大多数民间事业从旁在侧的襄助也须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对公众负责。统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数目上管理。……当王安石对神宗赵?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统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这种扩张性的眼界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当时人的眼光将一切视为不能改变的定数。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中国政治统一的程度远超过国内的经济组织继续发展的结果只有使两者都受挫折。(北宋)

  历史家无从否定理学家增强了以后中国儒生的正直观念和坚决的态度。……今日看来他们的立场仍是过于单纯他们仍无法脱离一种被安排的环境即一种大而无当的官僚组织治理一个大而无当的农民集团。(儒学复兴南宋)

  传统中国对本人谦逊对人礼让的作风足使很多争端无法启齿且社会体制基于血缘关系构成又有法律支撑就用不着法理学上很多高深奥妙的原理而牵涉到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了。政府授权于各家族让他们教训管束自己的子弟于是衙门减轻了本身的任务;各官僚在诗歌和哲学上才力充沛也明知道他们的工作无须全部确凿切实即司法也离不开相对的成分。由于他们不对各地区特殊的情形认真所以他们总是可以用最低度的共通因素作为适用于全国的标准因此整个文官组织的官位差不多都可以互相交换而一个大帝国即可以用抽象的观念和意识形态治理。除了施政的风向得考虑其他特殊的情事已无关宏旨。这种体制不好的地方容易被看穿然则要改弦更张既要对付中国广泛的疆域和内中各种复杂的情形又受限于当日技术上能支持的程度也就不合实际亦没有初看起来的容易了。(元朝)

  历史读书笔记 15

  《稻草人》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些励志故事,锻炼我们意志的,孩子的童心务必要接触的文章。

  我要学习《稻草人》书上的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比拟,拟物等等,应有尽有,书上才显得亲切,活跃,引人深思。在这本书上,有着许许多多华丽的`语句,这些语句是在我们写作中需要掌握的。

  童心是天真无邪的,童心是小鸟,羽毛很美丽,飞来飞去在那四季的怀抱里。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不愧被流传千古,他的“神笔一挥”,就透彻的描述出了童心。

  历史读书笔记 16

  本书主要讲述了食物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人类历史大致可以分为渔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从公元前10000年左右,农业才开始在新月河谷等几个地区得以发展。那就产生了人类史的几个重要的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发展农业?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采集社会相对比,农业社会有什么优势呢?农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小米、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是如何出现的?

  这些农作物的出现主要要归因于两个因素:基因突变和人类的主动选择培养。基因突变导致原来的一些植物产生于有利于人类的突变,而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现这些突变植物,人类选择了主动培养这些突变植物,并进一步改造这些植物,从而产生了这些农作物。大约在公元前3000左右,当今社会主流的农作物基本都被发现和培育了出来。其他的一些植物(例如:橡树)之所以没有被培育出来,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他们的可使用部分的控制基因有多个,导致有利于人类的突变体很难出现。

  农作物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刻替代采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很多地区,采集和农业并存。以获得的能量来衡量,采集的效率很可能要高于农业;以身体健康为衡量标准,采集社会的平均身高和健康程度都很可能强于农业社会。但农业社会拥有一个最大的优势,也是符合进化原则的最大优势:农业社会能养育更多的人。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在大多数地区,农业社会最终替代了采集社会。

  农业社会的出现,由于生产能力和保存能力的不同,导致了某些家庭的粮食的过剩,粮食过剩的家庭通过把粮食“给予”其他家庭这种形式,使得其他家庭欠他“人情”。这使得粮食过剩的家庭逐渐成为“大人物”,在群体中的影响和权利也越来越大,逐渐出现了阶级分化和人类分工。

  此后的几千年,人类的粮食生产效率并没有很大的提升,社会也没有进步,直至工业社会的到来。

  毫无疑问,地理大发现为工业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地理大发现与香料--另一类食物--有关。很长时间以来,香料由于香味独特、玄幻的传说、价值高而风靡欧洲,但香料主产于亚洲,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欧洲。但在公元15世纪左右,穆斯林垄断了亚洲的香料贸易通道,为了探索新的香料贸易通道,很多探险家试图绕过穆斯林,发现新的贸易通道,这导致了地理大发现。

  客观而言,粮食在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中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但粮食仍在其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玉米和土豆提供了更高的能量密度,养活了更多的人。此外,甘蔗种植园的`分工和流水线作业可能给后来的工业流水线提供了参考。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化肥和农药的出现、种子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粮食的生产效率,使得人类社会摆脱了“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此外,本书了还讲述了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20世纪苏联解体与粮食的关系,这些内容不再一一赘述。

  在最后,本人说一下对转基因的看法:只要回顾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历史,就会发现发对转基因的人有多么滑稽。因为我们现在每天都在食用的粮食,都是基因突变的产物,都是人类主动选择的结果,都是非自然的。

  历史读书笔记 17

  赵匡喜欢统一天下,却担心部下会反叛,一杯酒就夺了众将官的兵权。自以为从此子孙万代,稳坐江山,谁知道,他自毁长城,机关算尽,反而弄得自己的王朝风雨飘摇。宋朝虚弱了。官污吏胡搞,老百姓的日子真难煎熬。有头脑的人要改革,守旧的人不愿意,新党旧党闹得不可开交。钻出几个投机派,冒充新党爬上了台,丢了“羊头”只把“狗肉”卖。世上的奸商,最数他们坏。“花石纲”、“生辰纲”,把老百姓逼上梁山,拿起刀枪,和昏君、官恶狠狠地干一场。辽国兴起了,西夏兴起了,金国兴起了,打得宋朝统治者捂着脑袋嗷嗷叫。宋微宗、宋钦宗,两个老少皇帝真稀松,见了金兵就怕,割地赔款样样都答应,只求保住自己的王位自己的姓名。谁知磕头求饶不管用,被一根麻绳栓走,好梦一场空。南宋、金国和蒙古,打成了一团。南宋有的是精兵良将。岳飞大战朱仙镇,韩世忠把敌人困在黄天荡,都打了打胜仗。这样的军队,谁能够抵挡?可惜皇帝是软骨头,可恨奸臣一心一意只想投降。大汉奸秦桧,把精忠报国的岳元帅害死在风波亭上。金国本来很得意,谁知道背后出了一个蒙古和南宋两面夹攻,把它弄得好苦。

  我读了这一章,我感受到了宋朝的.懦弱,竟然选了一个胆小的人做自己的皇帝,大臣也心术不正,想了许多的坏法子,别人来打中国,胆小的皇帝竟然把土地都分给人家,就为了性命和官位,这真是太不值了,秦桧还杀了岳元帅,这样做有什么好,他们真是应该好好反省反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