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14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书笔记 篇1
最近在读日本作家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很受启发,故书录于此“身居乱世之中,重新审视“活法”。
今日比昨日更好,明天比今日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管理、我们的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听说在拉丁语中有句谚语,“完成工作勿如完成工作的人”,人格的构成也是经过工作的完成而实现的。也就是说,哲学产生于辛勤的汗水中,精神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磨炼。
如何才能使人生过的完美,收获更幸福的果实,我用下头的方程式进行回答: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本事
人生活工作的结果是由这三个要素用“乘法”算出的乘积,绝不是“加法”。
人应当怎样度过自我的人生?
稻盛先生创立“京瓷”时仅有27岁,一个新生的弱小的企业,资金、设备、客户等资源都不足,处于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之中,同行业中有强大的竞争对手,自我又不懂经营,缺乏经验。像一只小船航行于大海之中,随时可能被风浪吞没。企业究竟能不能生存发展,怎样做企业才能顺利发展,怎样做才能避免企业破产,避免员工因失业而流落街头,怎样做才能对得起信任自我、慷慨解囊的股东们,稻盛先生一面拼命工作,一面苦苦思索这一类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此时,稻盛先生读到了安冈正笃写的《命运和立命》一书,就是解说400多年前中国明代袁了凡所写《阴骘录》的一本书。书中的故事和道理让稻盛先生恍然大悟,这就是决定每个人人生的所谓“命运和因果报应的法则”。
人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有许多东西似乎确是命中注定的。究竟是自然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谁也说不清,但每个人都背负着各自与生俱来的命运,降生到这个世界,这一点似乎很难否定。并且除了个人的命运之外,还有家庭的命运,我们所在的组织和地区的命运,以至国家的命运,地球的命运等等。而个人的命运就根植于这种种更大范围的命运之上。
拿稻盛自我来说,出身贫困;小时候正逢战争,家屋被美军的飞机炸毁;小学毕业两次没考上梦想的初中;13岁时染上肺结核,差点丧命;考大阪大学又落第;毕业时还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进了一家公司,又是连续10亏本、连工资也不能如期发放的企业。这些都不是稻盛自我的愿望决定的,它们都属于命运的范畴。可是命运不是宿命,因为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法则,就是:“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这条法则可由每个人自我掌控。
稻盛先生毕业于理工科大学,从事技术开发和企业管理工作,信奉科学合理的思考方式,长期来对科学无法解释的“因果报应法则”内心很难认同。同时,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好像也说明“因果报应法则”并不灵验。再则,由于命运要素的干扰,使“因果报应法则”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明白。当某人命运不济时,他想些、做些好事并没立刻获得好报;而有的人想了、做了坏事并没立即得到恶报,因为他命运暂处强势。就是说原因和结果之间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当稻盛先生苦闷彷徨时,袁了凡的故事给了他一种启示,“原先如此,人生原先是这样的。前面有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自我,虽然不清楚,可是,在难以捉摸的命运的安排下,遭遇各种事情的时候,我们却能够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只要以这种态度来度过自我的人生,不就好了吗。”
稻盛先生经过对各种社会现象以及对自我亲身实践的反复深入的思考,不仅仅相信了“命运和因果法则”,并且认为这才是人生、社会乃至宇宙最根本的法则。稻盛先生说:“命运乃经纱,因果法则乃纬纱,两者交织而成的`布就是人生。”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好事做好事”,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必须会出现转机,甚至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
盛田说了句很重要的话:心态决定命运。这是盛田办一辈子企业,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领导力决定于心态,进而心态要从环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从而反过来催生领导力。
我们涂装科从组建至此刻已三年有余,期间也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坎坷,我也听到了许多牢骚和对企业的不满。究其原因,就是人生观的问题。经过学习稻盛和夫的《人为什么活着》很受启发,人活在世上,无论遭受灾难还是遇上幸运,都应当以感恩之心给予接纳。我们该企业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有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企业。要明白是企业给我们供给了一个展示个人本事的平台,企业遇到困难我们要勇于应对,更加的努力工作,是企业早日摆脱困境。我想这是我们正确的活法。20xx年对我们涂装来说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期间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将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勤恳工作,回报公司对我们的厚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们期待着20xx年有一个完美的始终。
《活着》读书笔记 篇2
《活着》读书笔记书名:《活着》作者:余华内容简介:《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地道的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赌博生生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个穷光蛋。这期间,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谁 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也许劳动是能改变一个人,不,应该说是生活,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句段欣赏:“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解放军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现在想想,如果那时他选择的'是留下,也许人生会有所不一样吧,就如那同样成了俘虏选择留下参加解放军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 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
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怎么会如此荒唐 怎么会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 真是什么样的人心 也许这就是当时社会的沉重吧。回头看我们的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儿子有庆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随时会跟了有庆而去,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然是个偏头,却是个极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苦根,一个古灵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让人心疼。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徐福贵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读后感:《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只要活着,人生就有希望。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
《活着》读书笔记 篇3
对于看书,有的人会喜欢先看评论了解个大概,再细品文章的内容,而我更喜欢自己赏析领悟文章,用这种方法去品味文章的细腻,获益良多。
经典是不变的永恒。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三次余华的《活着》,每一次阅读后我都感触颇深。这篇小说讲述了福贵这个男人年少败家,中年生活艰苦,亲人相继离世,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伴继续走剩下的人生的故事。这其中交织杂散但又血淋淋的悲痛,让人落泪难尽。
全书显现的主题是“忍”这一精神。或许余华秉持着人生多磨难,事事皆艰辛的写法,让福贵忍受向龙二借田的屈辱;忍受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一个个从身边死去的痛苦;忍受没有家人的孤寂。也许是这份“忍”让他参悟了人生,让他能够轻松的谈起往事。“做人不能忘记四条,话不要说错,床不要睡错,门槛不要踏错,口袋不要摸错。”是他留给自己和后人的警醒。
“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成长必须学会的东西。我们必须学会“忍”即处事临危不惧,采取积极避其锐气,迂回化解的办法解决问题的冲突。“忍”让我们学会了谦虚,让人与人之间以礼相待。“忍”让人受益匪浅,忍住小脾气,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忍一时风平浪静,也许你需要忍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也许你会感到很难受,但它能让你驱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这就是“忍”的力量。
福贵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农民形象,他身上有着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乐观、坚韧、、正直的优秀品质。余华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真正的英雄。当这部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会感激,正是像福贵一样的广大农民任劳任怨为国为家默默付出才有了如今的和谐与繁荣。我们也应该学习福贵活着的意志,勇敢地面对磨难,即使命运坎坷,也要坚持走下去。
其实在我看来,书中还显露着浓浓的'爱与守望相助。家珍没有因为福贵生活落魄而抛弃他,福贵虽然因为生活贫困把凤霞送给别人,但最后还是不舍得把她送出去,因为那一份“就算全家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的亲情已经深深地捆住了福贵。福贵一家是经历了大风大浪,我想正是他们之间的爱如此之深 ,才让无数人在看到他们生离死别时悲痛万分。当活生生的有庆变成一具冰冷的死尸时,我想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只是亲人已经逝去,爱也无法挽回罢了。
《活着》中的“忍”的精神品质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哺育了中华民族,也为世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甚至闪耀出更为明亮的光辉。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星火相传,永不断绝。
后来,我发现看评论摘要并非无所得,它能给我第二次的情感回味,也能让我了解别人对于这篇小说的看法和理解。的确,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思想的交流恰能更好地促进文学的发展。
《活着》读书笔记 篇4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上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显示给与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另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记得有那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为一个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活着》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活着》读书笔记 篇6
最近看完了一本书,名叫《活着》。
活着真的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他让你看的一次又一次心疼的厉害。
它讲述了我们国家过的历史性灾难全部发生到一家人的身上,作者不遗余力的告诉我们,生命怎样一次一次的.摧毁你对活着的希望。
文中用了很平常的口吻,用文中主人公对第三者的故事讲述视角来记述,故事简单,朴素,却直抵人心。
作者用沉重的口吻一次一次讲述每个人离去时候的痛苦。看着这些普通的文字,却让我一次又一次的有扎心的刺痛感。
文中主人公看着一个又一个至亲离开自己,十多岁的儿子、刚生产完的女儿、自己的媳妇儿、女婿、最后连相依为命的外孙也离他而去,这样的打击下,一般人早就承受不住了,他还是坚强的活着,也记述了一位与生命抗争到底的英雄,那个年代,活着是人们唯一的意志。
《活着》读书笔记 篇7
有的人死了,我们还活着,这是一种幸福。活着的人都会说出这样漂亮的话: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虚度光阴。“人为什么活着”,一直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想必很多人都自问过。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不同的人生境遇,我们往往会如此问“人为什么活着”?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酒足饭饱之后,还有多少人脑袋里会闪过“人为什么活着”、“我还能做些什么”等问题。
看了日本稻盛和夫《人为什么活着》一书后,我把人为什么活着理解为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短暂而有漫长的一生,应该这样活才有意义、有价值,那就是:勤奋努力地工作,用乐观积极、与人为善的心态好好活着。
首先,要勤奋努力工作。
按稻盛和夫书中的定义来说: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的心智,如果每个人都勤奋努力,就能够培养出美好的心智,让人变得更完美。
稻盛先生认为,只要坚持“想做事做好事”,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到底,人生一定会出现转机,甚至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命运的走向。正因为他将“因果报应法则”变成了信念,并在实践中忠实地贯彻,使他对事物的判断变得很简单,他的人生和事业很顺利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认同这个观点,我们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让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想,努力劳动、勤奋工作在给我们带来物质回报的同时,确实带来了精神上的收获。
其次,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1997年6月,稻圣和夫曾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了上胃癌。他听完以后,就像没事一样,淡淡了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而20xx年,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国做过一次访问。
从这个事实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人就像一台机器,要不停地运转,才能永远转动着,一旦机器停止转动,就会生锈,甚至变成废铁一堆。哪有机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台好机器;人也一样,每个人都会生病,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样能创造出新的奇迹。人就应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活着,不管最终结果如何,都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态度去对待生命。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那就是浑浑噩噩地过完这辈子,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那你将在人生舞台的每个阶段会创造无数的精彩,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其实,面对很多事,面对自己的人生,你的态度很重要。当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态度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经意的坎坷,我们选择的不应该是放弃或是逃避,而是寻找问题的症结,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正视,你都应该迎面直对。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最起码的一种态度。
再次,要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人际交往和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京瓷创业之初,仅仅是一个日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如何在短短几年,经过筚路蓝缕到达全球500强?稻盛和夫告诉我们非常浅显易懂与非常简单的道理,放眼全球,服务社会,贡献人类。稻盛和夫没有围绕斤斤计较和蝇头小利,坚持与人为善的原则,带领十几人的员工拼搏奋斗,勇往直前。只要心存善念,处处行善,命运将会被导往好的'方向。我们不要急于求成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忽略精神的追求。稻盛和夫一生致力于善事,但是不求扬名于世界。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做的很多很多,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心的笑容,一个友善的手势,我们会处处有朋友,处处逢源。
书摘
不谈死亡:死亡与我们无关
伊壁鸠鲁说过一段有名的对死亡看法的话:
“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而,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没有关系。”
那使人们感到恐惧的死亡并不在眼前,这有什么可怕的呢?人们害怕的是将来的死。对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感到害怕,这是荒谬的。
当时流行这样一种情绪:既然人活着有痛苦,而且人必定要死,因此,结论是人最好是别出生,以免除一切烦恼。
伊壁鸠鲁反问这些人:如果他真相信这种道理,为什么他不放弃生命呢?他指出,人不要惧怕死亡,也不要厌恶生命。伊壁鸠鲁认为,活着的目的只是要寻求享受最快乐的时光,而不要去追求活得最长,赖活百年不如好活一天。
值得珍惜的痕迹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让时间洗涤,愿你蜕变的单纯又自然,不求别人的赞美,恭维,不求别人的鲜花与掌声,只求了解与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变,依旧精彩。
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人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活着》读书笔记 篇8
这篇文章和第一章一样,给人感觉非常散,思绪总是飘忽不定,但也可以理解为是因为想写太多东西才导致的,毕竟是一只痴情的、天真的、真诚的骆驼啊!
骆驼是一种耐饿耐渴的动物,它们常年生活在沙漠当中,多年的风沙伤寒使它们练就了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它们的耳朵里有毛,还有重眼睑和浓密的长睫毛,是为了阻挡风沙的进入的。这也是环境造就了它们的变化。作者认为自己是一只骆驼。他认为自己比较迟钝、很不会说话,但又很忠诚。当然这个比喻是说给他的爱人听的;在爱情面前,再厉害的人都会低下头去,卑微地躲到尘埃里。他永远也不会对自己所爱的人去说自己的优点,这种爱情就像是一种神奇的魔法一样,把自己变得尤为渺小,把对方的优点无限放大,哦,还有对方自己也会变大,从来都会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就像飞鸟与土地之间的'距离一样遥远而无边际,哪怕事实并非如此。骆驼不是一个留在世上只为被别人差遣的物种,他一生来就和其它动物有所区别。它生活的地方是沙漠,在这个不毛之地,只有绿洲和较为稀少的水源才是全部的慰藉;它的身躯那么庞大,有两个巨大的驼峰,它们的胃里有许多用来存水的瓶子形状的小泡泡。它能够适应这种比较不一般的环境已是上天赐予的能力,同样,我认为,他也有相当令人震惊的能力。
他珍视自己的性格,他认为思想是自由的,是无边界的。的确,不管是什么样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是细腻还是奔放,是活泼还是文静,这都是最为珍贵的宝藏,可能由于出生的家庭环境,可能由于后天培养的不同习惯,亦或是自己接受的程度与否,使每个人的这部分都有所区别。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每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思想是不应该被限制的;它来源于本心,深化于情境,敲定于认知和一切未知事物。“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每个人的思想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取代的,决不能仅仅被一点短浅的认知就被否认和固化。
在文中他还讨论了一下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有关的话题。他的观点是,享受下里巴人的人也应该去享受阳春白雪。这话没错。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都属于文化,它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可以去享受它们,只是理解层次深浅的问题。当然,喜欢阳春白雪的人也可以在闲暇之时领略一下下里巴人的通俗简单,享受下里巴人的人也可以在缺乏共振之时去了解一下阳春白雪的优雅绰约。他们两个本就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雅俗共赏”即是最好的感觉。在下里巴人中体会最最简单的美丽,在阳春白雪中懂得欣赏较为遥远的文化,并努力感受它们,即为享受文学艺术最非凡的状态。
“我是一只骆驼”,就算是承认这句话,我也得说,这是一只真正有见解的骆驼,毫无畏惧,毫无退缩,是一只能为大家传递个人理念并不只是愤世嫉俗的坦率的骆驼。
《活着》读书笔记 篇9
写在前面的一句话总结:人活着怎么这么苦啊。
这本小说里有个想传达的意思,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对于中国的绝大多数农民来说,是不会去考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样的哲学命题的。他们扎根在这片土地之上,也顺应着上天一开始赋予他们的天性——那就是活着。活着,是一种生物最基本的本能。
小说以一个叫徐福贵的农民为第一视角,讲述了他的一生。从他身为一个富家子弟,到沦落为社会底层人民,成为农村里辛勤劳作的一员。随着时间的过去,他经历了中国最急剧变化的那些年,身边的亲人也一个一个随之而去,只留下他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
但是他还能清晰地记得自己的过去,记得命运加在他身上的种种磨难,而不像其他的农村老人那样,不知不觉就把过去忘了。既忘记了过去的不幸,但也同样记不起曾经有过的'幸福。
现在生活好了之后,大家才开始注重追求精神上的安定,开始探讨活着究竟是为什么这样的命题。但是对于以前的底层人民来说,活着就是活着,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还有家人。
不知道以前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中国的农民是最容易被安抚的,只要让他们能有口饭吃,就不会起来闹事。是的,中国这些劳动人民太能忍了。就是因为太能忍,反而有时候表现出来反而会被现在的城市社会解读为不近人情。
上次回家的时候,我和我妈晚饭后去街上散步。路上遇到一个阿姨推着婴儿车,带着一个小女孩也在路上走着,我虽然不认识她,但是她是我妈的熟人。于是两个人站在那里攀谈了一会儿。
当时我并没有在意,结果等她们聊完了,我妈和我离开的时候,小声告诉我,那个阿姨的儿子今年过年的时候在河边的淘沙工地上出事故死了,死得特别惨,脑袋都没了。那是她的独生子,死了就没了。她带着的那两个孩子是她的孙女。
虽说有孙女吧,但自己唯一的儿子死了,对他们夫妇来说真的是毁灭性的打击。听我妈说,一开始那个阿姨就一直想着干脆跟着自己儿子去了算了,但是为了两个小孙女还是慢慢想开了。
我听到的时候觉得特别惊讶,因为那个阿姨看起来特别平静,和我妈说话时的语气也不是那种伤心欲绝的感觉,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她那种状态,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死了儿子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其实这种感觉不仅仅在这个阿姨身上体现,包括我爹妈在内,我老家那个城乡结合部里的大部分长辈都给我这样的感觉。初时觉得他们活得不明不白,活得毫无人情味,但是到了这种重大关头,才知道他们是见识和经历太多的苦难,所以才不去想,不去沉浸其中,这样才可以忍受,可以继续活下去。
这就像福贵一样。农村里有千千万万个福贵,只是很多人忘却了过去而已。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那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太苦了,太苦的日子如果记得太清楚,可能也会活不下去。
活着不是呻吟,也不是呐喊,活着更多的是忍受,去忍受命运加在身上众多的苦难。
《活着》读书笔记 篇10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福贵的故事。文章叙述了福贵从富家少爷因为赌博而输光家产变成穷人,有外出谋生遇到春生等人,后回家的故事。
故事结尾只剩下富贵和他的老牛,他们仍会继续活下去。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事,对许多事情已经看淡了。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开车撞死了富贵的儿子,家珍不愿见他,后春生被组织调查,家珍知道春生过的也不好,在春生离开富贵家时,家珍对他说:“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这样的人生必然是无味的,人也会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难中,才会使人不断磨砺,不断进步。
文中的龙二因为赢了富贵的家产而富裕,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枪毙。富贵知道龙二被杀后,心中害怕极了,幸好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不然被枪毙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活着》读书笔记 篇11
看这本书是我刚开始接整个年段第二周5月9日监考的时候,从1班的班级图书角借的。一旦开始看,便一发不可收拾,那几天随身带,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一点。同事看到了,我便自嘲,我已经到看《活着》的阶段了。
前阵子跟朋友聊起这本书,她说她看这本书的时候很想去死,感觉生活太压抑,太悲催了。我有点惊讶。因为我看的时候,也为富贵的一生感到悲伤。少年春风得意时因赌博家道中落,承受丧父丧母痛,中年从战乱中回来与家人团聚却陆续丧子,丧女,丧妻,老年孤独感最重的时候丧女婿,丧孙子。。这要是换了我,该怎么活下去?
悲哀的同时又伴随着一种佩服,虽一生坎坷,命途多舛,可他依然活着,有种乐天知命的'感觉。让我感觉,好像有时候人并不需要为了什么高大的目标或伟大的意义活着,好像活着本身就是为了活着,活着本身就挺伟大挺值得感恩的。
说实话,挺感谢这本书的。刚好在我身体心理都感觉很辛苦的时候,接触了它。我们人似乎有这样一种心理,看到比自己不幸别人,就会觉得自己还是幸福的。
所以,我想,这本书目前对于我的意义是,让我更了解一点别人的生活,也更感恩自己的生活。
看《一本好书》的时候,记得蒋方舟说过一句话:“书的意义在于重读。”我希望,在日后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活着》读书笔记 篇12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余华的小说《活着》,让我感受很深刻。这本书讲述了福贵苦难不同寻常的一生。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一是家境由富到穷的巨大落差,二是所有的亲人都死去了。尤其是当他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死去时,他心底那种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鲜血都流出来了……但他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人生。到风烛残年之时,依然牵着一头老牛做伴过日子。
读过了《活着》这本书,想想自己以前的成长岁月,我明白了在人的一生中,总会经历种种磨难,总会遭遇无数的坎坷挫折,总会体验到痛苦难当的心情……。回想一下自己,当自己还幼小的时候,总认为没有人喜欢自己,没有人理解自己觉得很是烦恼,总认为被父母责骂,被老师冷落,被同学嘲笑的日子就是痛苦的人生。还认为学习成绩不好,遭遇流言蜚语的'打击,遭遇考试失败,就是没有希望的的人。读过《活着》之后,我才发觉跟福贵经历的这一切比起来,这根本就不算什么!我才知道福贵在经历一种无言的痛苦,一种只能由自己柔弱的肩头去扛的痛苦。
《活着》说了一种乐观的精神,福贵承受了一切的苦难,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生存,这让我受触动最深。他不过是个普通人,他不懂生存有什么深奥的意义,他只知道活着就是一切了,只要活着什么都有可能。然而跟福贵承担的痛苦比起来,有时候我们显得很消极,遭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开始垂头丧气。现在想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活着》告诉我,让我相信了只要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沧海一粟,就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的对待生命!好好活着!正是他想说的,也是我从中明白的一个道理。
《活着》读书笔记 篇13
近读冯唐。
窗外太阳硬硬的直射,白白的光线晃眼。
打着赤膊,斜躺沙滩椅,品着冯唐的文字。有古义,有幽默,有灵气,有侠气。
冯唐名字取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时间易逝之意,这本散文集名《活着活着就老了》,其实冯唐当时才30多一点。以后我60岁也写一本,书名叫《活着活着就年轻了》,好像这样才实现冯唐的理想:用文字打败时间。
一直以为冯唐是韩寒郭敬明之流,写点不干不湿的文字,靠炒作成了文化明星。成名之后又不写书了,整天忙其他挣钱。看完这本书后发现冯唐是有一些不同的,起码他有要写10本长篇小说的计划,有写传世之作的野心。
以现在的‘成败决定人生‘’的.眼光来看,冯唐是一个牛逼轰轰的人:北大生,海龟博士,妇科肿瘤博士,麦肯锡咨询高管,国企领导,公司老板等等。上苍偏心,这样的人偏偏还兼具才情,写得一手妙不可言的文字。
冯唐说曾国藩是一个通才,我觉得他也算一个通才。
冯唐对他的文字极其自负,老子天下第一。能入他眼的,中国近百年只有二周一钱(周树人,周作人,钱钟书),二王一钟(王小波,王朔,钟阿诚)。睥睨常人那是无知,睥睨高手才是英雄。要写出伟大的作品,确实需要这种自负。冯唐的伟大作品万事具备,只欠退休时间。
冯唐的文字有自负的资本,极具灵性,有深厚功底,读起来有韵味。例如他的名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虽是从杜牧的诗句而来,杜牧的诗句1000多年,那么多人熟悉,也没人能化出这么一句绝美的句子来。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文字确实是他所长。
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感觉自己的文字迟迟不肯出来相见,怕了羞,就像资质平凡的女人见到了绝世美女。但要想以后写得好,不出来是不行的,丑就丑吧,哪怕丑得天下第一。活着活着就老了,后面还有一句,活着活着就无耻了。以后就和冯唐一样无耻无耻:‘我仗着小学参加过作文比赛,初中写过检讨,高中写过情书,大学写过入党申请书,脸皮厚起来感觉自己也是个作家,坐在当红写手之间,酒来酒去,毫不脸红’。人生要是不无耻一回,怕是永远不能知道什么叫无耻。
为了让自己的文字能好看一点,以后必须加强古文的修炼,重新补回缺失的幼功。
但文字终究是小技,拼文字就算能拼过今人,但能拼过宋词吗?能拼过《红楼梦》吗? 文字很重要,但不可过于沉迷。华丽炫彩的文字容易流于表面,而失其深度。
发现和冯唐相近,还是那句“非班花不娶,非绝学不学”,这句话是他说的,10成说的他。但也3成说了你我——谁的青春不张狂?
在这本书里又找到一些相近处:
例如都喜欢古龙(语文成绩不好,大部分原因是古龙害的,课本下经常夹一本古龙的小说。)金庸大侠和古龙大侠,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过,把金大侠比作宝钗,古大侠就是黛玉,喜欢金大侠的人更多,金大侠知识渊博、学识超群、才学无双,我无比佩服。但就性情来说,更接近古龙,就女人来说,更喜欢黛玉,没有道理可讲。
例如都是王小波的粉丝,冯唐和小波风格很像,都是理工男出身,却以写字为己任,都是体制外的作家,文字幽默,充满灵性,同时又有较强的逻辑性。
正如冯唐评小波:成也幽默,缺也幽默。冯唐成也文字,缺也文字。
幽默和文字,两者都有个限度,都不能过,过就是贫,就是耍。
《活着》读书笔记 篇14
余华的所有作品里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活着》,即使看完之后心里还是有深深的震撼。对换角度而看,若是我活在那荒乱的时代里,或许我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没有主人翁那么坚韧。身边的亲人独个在眼前离去,如今还是有丝深感同受的触动。
他的作品文字并不华丽,只是简单的描述便将人的心理描述出来。令我没齿难忘,从一开始奢华的地主生活,败家的行为,将整个家产都败完。然而地主时期的改革来临,新中国的崛起,掀起一阵热潮。或许对于农民来说这是新时期,但是对于地主而言,这是残酷的杀戮。
他的坚韧他的随时代改变的心智,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改革带来的悲剧,他依旧还是他,这个读后感给我带来强烈的打击,当我面对打击时,常常想起如果是他,会不会如我一般的'放弃,错了他会一如既往的往前走,就如同十字军时期,他被充当兵役,南方走向北方,他依旧想着家,在这大乱的时代,他依旧往前走。
《活着》顾名思义便是活着,在恶劣百变的时期,随着时代主治时期的主事人变化。他活在凌乱时代,险些被炸弹击中,身处战乱之处,眼见亲近之人的离去。他所坚守的便是活着,即使再艰难的困难,他依旧勇往直前,最后他的身侧只遗留一头与他般黝黑的老牛。最初,我以为他只是无意识的活着。后面当看到他在夕阳下的背影,喊着他亲人名字的小牛。其实,他是将所有人的那份一起活着,看着这世界的朝阳,看着这世界的色彩。这便是《活着》给我深刻的读后感,在未来改变我的人生指导。
【《活着》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活着活着就老了》读书笔记11-13
《活着》读书笔记01-17
《活着》的读书笔记11-19
《活着》读书笔记12-02
活着读书笔记09-09
《活着》读书笔记08-18
活着读书笔记12-06
活着的读书笔记11-11
《最慢的是活着》读书笔记11-04
《活着》读书笔记范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