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

时间:2024-07-03 17:06:12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篇(热门)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书笔记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篇(热门)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而当我们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做拥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世界观的教师。

  要让学生感觉到幸福,就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果老师自己都是不知所以,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又怎么谈得上教育别人呢。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经常给自己充电,多看有益书籍,多做有益的事情,多思多想,让自己作为一个老师的生活也丰富多彩起来。同时老师也要有自己的理想,这种理想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可以更多地去考虑作为一个老师该有的理想,淡泊名利,活得开心充实就行。并且老师也要为自己的理想不懈的追求并奋斗着,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榜样,促动孩子们为自己的 目标奋斗。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2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平常带的班比较多,平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3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任父母。”这是我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的,李老师的文中没有教育的豪言壮语,也没有高谈阔论教育的真谛,他用学生的原话,真实的故事,真真切切地道出了什么是师爱,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李镇西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一员,而我则是李老师的粉丝之一。看了其书好几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每一遍都在引发我的`思索。

  送生日礼物,学生收获满满的爱,老师也收获沉沉的爱。由偶然到必然,李老师把每一位学生的生日记在纸上,记在心里。生日礼物多种多样:书、文具、生日蛋糕、真诚祝福……每一样礼物都充满鼓励,都代表着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而这样纯洁无私的爱必然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学生进步了,班级更和谐,更加充满了爱。这就是一种超越三尺讲台的魅力,这就是爱,真心拿学生当孩子待的爱。当学生家长对他说:“您对我们的孩子太好了!”他却说:“那是因为你们的孩子对我太好了!”多么真诚,多么无私的语言啊,它深深得震撼了我的心灵。

  把更多的爱投向后进生。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特别关注,研究颇深,从产生的原因到具体的教育方法都一一罗列。纵观全文,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爱。文章对后进学生万同的故事记载详细,从15个连载小故事中,我清晰地看到一个缺少爱、缺乏教育的孩子,李老师倾其所有精力去帮助他、感化他、教育他。不仅关注他的课堂,还关注他的家庭,甚至于私生活。慢慢地一步步地让这样一个既偷又暴还差,人人闻而骇之的学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树立了自己的目标,最后成为了一名军人。试想:如果没有李老师的爱,万同会这样吗?也许早入社会,偷鸡摸狗,或许成为一个大恶不赦的混混,这是多么可怕!所以,没有绝对的黑暗,只要有爱,光明的希望就在前方。

  “程桦、王铜”这些李老师班级里的优生的名字已经印入我心,看似不让人操心的优生,其实李老师也费尽了大量的心血引导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扬长避短,成为成绩、品德、人格上真正的优生。这又源于什么?爱。只要有爱,才会有教育。

  和学生去旅游,给仰慕者回信……文章的故事太多太多,文中的爱太多太多……

  手捧《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觉自己就像和李老师在对话一般,让我有所思、有所悟,相信这些“谈资”可以成为我以后教育工作中的火花,我会以李老师为标杆,在自己的教育之路上,好好努力,也谱写一曲属于我的《爱心与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4

  才读《爱心与教育》一下子,我就被他的一颗爱心所折服,正是这颗爱心使得李镇西老师和他们学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密不可分;也正是这颗爱心,使得李镇西老师将满腔的热情都洒在了学生身上,将全身心都投入了教育事业之中。也让我明白了,要想当好一名老师,就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每个老师都应该爱学生,每个老师都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把自己当成是学生的好朋友,可以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当做是自己的教育对象,觉得可以随意地指责学生,也不可以装作是亲近,实则是居高临下的命令,我们应该和学生耐心的沟通,真诚的沟通,应该好好借鉴一下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所用的耐心和爱心,用真心与学生交谈,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也敞开真心。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而现在的很多老师呢?经常用有色眼镜看待那些所谓的差生,用所谓的正义来批评那些喜欢捣蛋的学生,用所谓的公平来冷漠那些落后的学生。殊不知,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认为是高人一等的对待学生,应该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关爱。

  应该学会赞美和宽容学生,尊重学生所取得成就,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应该用自己的爱去引导他们,有时都不需要言语,只要让他们感受都自己的一颗爱心,学生就会自我反思,走上正确的路途,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反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己当初的想法就会背道而驰了。充满爱心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教育,才会使教育过程散发温馨的光芒。

  同时我们也应该勤奋刻苦,保存好学生的心血,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而现在很多的老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就会随意的丢在了一边,也不会好好的珍惜学生的努力成果,我们以后从事教育事业应该和李镇西老师好好学学,收藏好学生的一切努力成果,同时这也是自己教学成果的见证,在多年的后某一天,将学生的这些作业重新展开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必将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自己,也会让他们领悟到自己是用真心来对待他们,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道路也会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对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来说,是一本很有启发意义的书籍,我们应该好好的和李镇西老师学习,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将满腔的心血致力于教育事业当中。我们应该有一颗强大到可以包容一切的爱心,应该和学生以朋友身份相处,这样才对得起教师这个称呼,让学生以有我这个老师而感到骄傲与自豪。学习,生活也更加有效率。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5

  很幸运地我得到了一本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细细阅读这本书,我被书中所描绘的师生真情深深地触动了,而李镇西老师以他充满爱心、民主、真诚和人性的教育方式更令我折服。在沉醉和感叹之中,我带着自己的心灵读这本书,带着自己的梦想读这本书,带着自己的实践读这本书,带着自己的思考读这本书。当我静静地阅读着他的每一个小故事时,就好像我走进了他的教室,与他一起经历了那些平凡但又让人深思的.事情。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总结:“震撼”。只有一个真正的人才能够写出如此真实的书籍。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 民族 ,爱我们的国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6

  爱可以创造新的生命,爱能创造新的奇迹!爱能创造教育的辉煌!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两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一、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们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二、宁小燕:永远的遗产

  如果说万同勾起的,是我心中永远的自责与痛,那么宁小燕,则给了我一份沉重的思考。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惨剧?在我眼里,宁小燕是一把刀子,划开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伪善"面孔!宁小燕以伪为真,活在一个虚幻的纯净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注定要破灭的,这是宁小燕的悲剧,更是对教育的控诉。我们的教育,从来不乏善,不乏美,而唯独缺少的是一份真!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人的,而只是负责对万千现实进行议论,解释,树立无数无人瞅一眼的石像。而在今天,宁小燕们越来越少了!因为一个孩子,当他小学的时候,他可能就不会轻易相信什么了。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悲剧,比宁小燕更让人感觉到悲哀。当正直被嘲笑,当美好被毁灭,当真诚被欺骗,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武汉大学生卖淫案,艺校学生夜总会实习事件,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伪善的教育,如何导致道德的大规模塌方!读李镇镇西老师的文章,让人震撼也让人忧虑!教育,不仅仅要从善开始,更要从真开始。

  三、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爱有所不同。我看到过不同的老师表达过对学生的爱。有保姆式的爱,有恨铁不成钢式的爱,有施恩式的爱,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当然也没错,但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感觉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而李老师却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这是整部书中我最以为然的结论!所以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一点,李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李老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修养,更使得李老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7

  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深感其中不仅贯穿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的主题,更蕴含着智慧的火花。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他们认为一位优秀的老师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正直善良、热爱学生外,还应具备相当的智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成为一位富有智慧的教育者。

  我们都知道,教育离不开爱的存在。然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讲究,我们要依靠智慧选择正确的方式和方法。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包括他们的兴趣、才能、个性特征以及精神世界等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想、兴趣、才能、天赋和倾向,就无法谈论教育。为了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我们才能理解学生的所思所为,与他们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我曾经思考过如何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如何帮助学生改正他们的缺点。然而,有时候我很苦恼地找不到好的方法。通过阅读李老师的教育手记,我了解到教育学生要学会尊重和表扬他们。作为老师,我们不能高高在上,而是要放低身段,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现在的孩子就像春天里需要滋养的嫩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比起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更能渗入土壤。另外,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人无完人,我们要多一些人情味,因为成年人有时也会犯错,更何况孩子们呢?因此,我们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这往往比老师口头上的说教更有效。

  爱学生,不是空口口号,而是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行动。爱学生就要善于与他们建立情感联系,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在《巴甫雷什中学》中曾说:“每个孩子都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总是想知道他们主要关注的是什么,他们最感兴趣和在意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经历了哪些乐与苦。”我的学生圈子一天天扩大,而且如我后来意识到的那样,连那些我从未教过的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并接受我的教育。”他因为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入连接而感到兴奋,因为走进了孩子们内心深处而给他们带来快乐,所以感到无比幸福。这些只有真正热爱教育而非功利目的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李镇西老师曾经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由学生给予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由学生给予的。一个真正深入了解学生内心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教学多年,我逐渐认识到老师的行为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班级代表总是对那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大声斥责,我发现后没有当众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喊叫,然后轻声地询问为什么这样做。接着,我的班级代表意识到这种方式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她们不仅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好,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法。在一篇日记中,她们写道:“长大后,我也想成为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错时,我不会先责怪他们,而是先了解原因,然后谦虚地教给他们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她们能这样想,我感到非常欣慰。

  在独生子女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他们存在责任感不足和爱心缺乏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真诚和善良似乎变得无能为力。如果我们看一下畅销书籍,大部分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和漫画书。真正纯净的读物几乎没有。

  学生们的内心世界缺乏适合他们成长的书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学会了展现个性,却忘记了感恩父母;他们明白考上大学的重要性,却不知道在进入大学后应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却迷茫自己的方向。这其实是他们缺乏责任心和爱心的表现。国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始实行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正好可以抓住这个机遇,教导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园、爱家庭、爱父母、爱自己,以及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环境中,我们的班级才能更加团结,学校才能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能更加和谐,从而不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错误的道路。

  读完李老师的书后,我体会到了理解微笑的力量,平等交流的重要性,内心宽容的美好以及真诚关怀的意义。这些启示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所需具备的素质,更是发自内心的爱在驱使下,让我自然而然地去付诸行动。正如李老师所言,“爱心与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防线。他将教育视为自己的事业,把给予学生终生幸福感视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凭着对教育的执着和对爱的坚守,他将幸福和快乐带给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我们将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成为教育道路上的爱心传递者,以真诚、善良和友爱陪伴学生度过未来的人生旅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爱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尊重和信任是激发教育智慧的关键因素。要成为一名有智慧的老师,就需要不断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到工作和生活中,让教育智慧贯穿于我们的教育生涯的每一个时刻。我们这一代生长在一个相对平淡的时代,物质和精神上都相对简单。没有互联网,没有电子游戏,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也没有太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监督下,我能够专心地阅读一些书籍。阅读的过程中,我必须仔细理解每个句子,思考每个段落,我的思维也随之逐步提高。没有精彩的画面,没有背景音乐,更没有旁白的指导,我依靠自己持续的阅读、反复感悟和努力领悟,最终成长为一个能够引导他人走向阅读之路,培养阅读习惯,丰富精神生活的“灵魂工程师”,使他们能够持续并不断成长地阅读书籍。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8

  合上书,李老师的内心的教育思想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是一生致力于教育的人。从走上教师岗位起,内心就十分笃定,他至今仍保持着童心。今年七月,李镇西老师在乐山给他的第一届未来班上完最后一堂课。他退休了,离开了学生,但他的精神传播给了他的学生和千千万万的教师,他的教育信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影响了无数人。其次,从教以来,李镇西老师能从学生的视角思考与解决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进入转折期,针对学生的心里矛盾,他没有从高大上的思想道德方面来教育学生,而是成为学生的朋友,倾听学生,给出合理的学生可以接受的建议,帮他们解开烦恼,形成健康的心理。德国教育界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李镇西老师的身体力行给学生树立了榜样,未来班的学生有爱心,纯洁,努力向上。再次,李镇西老师真正参与学生的成长。通过阅读,我明白了学生其实需要能理解他们,懂他们的老师,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分享喜怒哀乐。李镇西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课下一起玩耍;带学生出游;给学生过生日并送礼物;把学生带到自己的家,工作生活不分家,教育就是生活,生活也是教育;同学间写短信互相表达情感,使得班级更加团结,让人觉得未来班就是在一起学习的一家人。

  书本内容介绍: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关于教育学生的书籍。我花了整整两个晚上读完了这本书,一睹这本书的风采,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来叙述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全书共分为七个手记:手记一:爱心和童心——我和学生的感情故事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手记四:回答心灵的呼唤——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手记六:生死两地书——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这些内容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书中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字: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枝头上最美的花!我们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几则印象最深的来叙述我的一点体会。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教育根植于爱,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师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时刻把学生当作朋友,以感情为纽带,让学生体会到你在关心他、爱护他,这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宗旨。李老师在《爱心与教育》里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所以我们应给学生以微笑,给学生以师爱。李老师不仅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然牵挂着他们——”从此,在紧张的工作中,我的心灵深处多了一份惦念和忧思,我常常收到许多来自大学学生的信,每当这时,我忍不住想:宁玮现在在什么地方呢?“”仿佛刚放下电话,宁玮就像失踪似的。于是不停的问,不停的追忆,不停的叙说——“;所以他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对比自己,虽然作为小学老师的我,没有初中那样的升学压力,但与学生朝夕相对六年了,师生之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体会到学生的确是自己的牵挂,我也希望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渡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年龄的人,处在尴尬之中,对教学工作也有点力不从心了,但责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尽所能地支撑下去。正如有人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在教学工作中是多么的重要。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了老师的耐心,也证实了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要明确的是,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我们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去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对近来发生的新鲜事的看法……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作老师,甚至当成了亲人、朋友。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换言之,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试想,有哪位老师能够在学生毕业这么久后,还依然保持着和他们的联系,受到他们的爱戴呢!回想以前,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不知道是真的原谅我,还是纯洁无瑕的心根本就不会去多想,回应我的都是真诚的笑脸。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学生幼小的心灵更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始终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这颗无私的心去关心、理解、尊重、鼓励、爱护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期望他们做得更好。这样,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好朋友,无形中树立起了老师崇高的威望,那么,你的教育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的感受:

  再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李老师在手记二、三、四中主要写了:后进生的转化,优秀生的培养,青春期教育的尝试三个话题。其中,后进生的转化这个话题,引发我深深地思考。他在书中分析了后进生后进的原因:

  对当下教育的启示:

  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以来,不断涌现出一批批教育改革者,他们身体力行,走在教育改革的前线,探索教育的规律,为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在这些有名的教育工作之中,人们常说的“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了大江南北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当在教育实践中遇到困惑时,我们会想到历史,同样的事情别人肯定也经历过,前人的经验总有借鉴之处。在大致了解李镇西老师的经历后,知道了他是在发表了《爱心与教育》后广为人知的,李老师后来也有许多著作,个人认为最初的教育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许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这本书也是后来思想发展的核心。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9

  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这种爱细水长流是一般的老师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看似耀眼的火花却闪耀在学生生活的每一个入微的瞬间。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着我。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可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越来越碌碌无为呢?这是因为李老师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以,让我们对孩子多一份爱吧。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呵护我们的孩子!带着爱心和他们共同成长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0

  1、感情当然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然而,有时候师生之间相互的感情并不一定有着明显的直接的“教育功利”目的。如果师生间建立起了感情的良性循环——教师经常想:“这么好的学生,我怎么能不想方设法地把他们教好呢?”学生经常想:“这么好的老师,我怎么能不好好听从他的教育呢?”——那么,我们的教育便现出了成功的曙光!

  2、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

  “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巴甫雷什中学》)

  3、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就是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4、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做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

  那么,教育者真的就没有什么事做了吗?不,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需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生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终于看完了,起初是抱着涉猎的心态阅读的,可越读越觉得离自己好近好近,不知不觉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困惑与之相联系,此时的心情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心灵的震撼更是不言而喻的,有感动、有感激、有惭愧、有反省,各种感觉交织在一起。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振西老师让我明白。只有爱心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我觉得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读着李老师的这句话。我不由地思绪起伏,我想学生之所以对李老师好!并不是因为李老师的运气好”而是李老师为学生付出的太多太多,试想有几人能做到每天给学生煮鸡蛋,又有谁能做到李老师对宁玮、伍建那样的关爱,更何况万同这样的学生,李老师那份长达近五十页的,我与万同的故事?着实让我震撼,我在阅读中不断地被感动着。不断地思索着“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羞愧无比,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李老师的爱心、耐心、信心,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我想李老师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耐心与爱心,是因为李老师始终有一颗感恩的心吧,因为感恩,因为不断地付出。

  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样,做一时、一天的好老师并不难,难的'是每时每刻心中充满对学生的牵挂和爱护;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难的是爱一个如李老师所说的象万同这样的差生。阅读此书时,我不断的反复自问:如果是我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我会怎样。我觉得自己也是个富有爱心的老师,可遇到象万同这样的学生一而再,再二三的犯错误,我还会象李镇西老师那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吗?我不会,我会生气,会愤怒,会觉得他无可救药,会放弃。我们花的功夫和心血远远不如李镇西老师,我们的教育智慧、技巧远远不如李老师。我们对学生的爱是零星的、间断的、不恒定的,而李镇西老师的爱一如行走沙漠的疲惫者得到了甘霖,又如同痛苦无助、暗夜孤独的人赢得了星光,让人找到自信、自尊,让人振奋。这正是李镇西老师受孩子衷心爱戴的根本原因。他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值得每一位教师一读。

  读了《爱心与教育》,反思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相信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2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理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巴甫雷什中学》中这样说过:“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方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他因自己小朋友圈子的扩大而兴奋,因走到小朋友的心灵深处而带给他们快乐,而感到无比幸福。这些不是凭借功利性的目的而做教育的人所能真正体会到的。李镇西老师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他所做的一切,证明了这句话的价值。我想说,教育者的快乐也是学生给的。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的人会把学生的幸福当作自己的幸福,把学生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

  十几年的教学,让我渐渐明白,老师的行为在学生们的心里会种下怎样的印象。以前我的`两个课代表喜欢冲着那些学习后进的学生大喊大叫,我发现之后并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他们,而是先让他们停止叫喊,然后走到这名看似有错的学生跟前轻轻地询问缘故。之后我的课代表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并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反而会把矛盾激化,她们不但向我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提出了创新性的解决办法。一次日记中,他们曾这样写道:“长大之后我也要当一名教师,当我的学生犯了错误时,我不是先去责骂他,而是先问明原因,然后虚心地教给他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知道到他们能这样想,我很欣慰。

  在独生子女日益成长为社会建设者的同时,我们才渐渐发现他们责任感的缺失和爱的缺乏。真诚与善良似乎在这个社会成了一种无能的表现。看看时下充斥的书籍,多半是为升学而准备的辅导书,其次是幽默故事书、漫画书,真正净化学生心灵的书籍少之又少。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懂得如何张扬个性,而不知如何感恩父母;他们知道要考上大学,却不知考上之后该做些什么;他们明白要踏实工作,但方向在哪里却从来都不明确。这分明是一种责任心与爱心的缺乏。现在国家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作为教师恰好可以抓住这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读完李老师的书,让懂得了理解的微笑,平等的交流,内心的宽容,真诚的关怀,不仅仅是为了当一名好老师应该这样做,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爱的驱使,让他自然而然地去做一切。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凭着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把幸福与快乐送达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我们会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努力做教育这趟列车上的爱心传递员,让真诚、善良、友爱陪伴学生走过以后的人生旅程。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我们这一代成长于一个物质、精神都比较平淡的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游戏,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也没有更多的诱惑。在传统家庭的“双目”和“书中既有黄金屋,书中又有颜如玉”世俗观念的监管下,使我“安心”地读了一些书。读书时句须一句句去理解,意要一段段去思索,思想也一步步地提高。没有精彩画面,也没有伴奏音乐,更没有旁白点拨,靠的是自己不断读、反复感、努力悟,终于成长为一名能引领他人走上阅读之路,培养读书习惯,丰富精神生活,使他们继续乃至终身阅读书籍而不断成长的“灵魂的工程师”。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3

  “教育仿佛是行驶的列车,老师就好像是乘务员,不同的时段迎来不同的乘客,这一批乘客我们还没等充分了解,也许在下一站他们就要离开这列火车,同时上来另一批乘客。这些乘客也许来自同一个省份,也许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搭乘这列火车到达心中的目的地。不管道路有多坎坷,不管沿途的风景有多美妙,不管天气有多恶劣,将这批乘客安全送达,将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珍惜上来的每一批乘客,关心每一位乘客,为他们送上最贴心的服务,最真诚的问候,最美好的祝愿,让每一位乘客在乘车的过程中都得到心灵的享受,这样的旅途才算愉快。”

  花了一些时间,终于把《爱心与教育》读完了,良久无言。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这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没有剪切的痕迹??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流畅中渗透着忧虑,峻急中深藏着思考,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4

  寒假,我捧起了《爱心与教育》一书,认真研读,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真是感动人。

  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李老师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动人的灵魂,无法引起人的共鸣,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爱心和知识,对学生来说,他们喜欢前者。学生们特别渴求和珍惜教师的关爱,师生间的真挚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爱学生就让我们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吧。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1、家庭方面的原因

  名师并非可望而不可即,教育是渗透到生活中的。历史也总是不断重复,教育像一日三餐那样循环往复。教育是复杂的,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作为一名青椒,借鉴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反思并总结自己经验,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灵。

  首先,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每当说起教师角色,就想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辛苦的园丁”,教师是牺牲自己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给教师贴的标签是“牺牲”“奉献”,让人觉得教师是一个悲凉的角色。这是自我牺牲式的教师,个人并不提倡。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同样在进步。义务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教会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纪要教他们学习真、善、美,也要告诉他们要有一个宽容的心,包容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还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面对困难,也要迎难而上;在逆境求生存,在顺境求发展。在日常的小事中培养优良品德,在小事中,发现感动,留住感动。倾听学生的心声,塑造学生健康的灵魂。其实教师可以在课下与学生像小伙伴一样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也乐意与学生交流。其次,增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班里的管理干部能锻炼学生,作为教师,要理解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标签,每个学生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教师要尽量照顾到更多的学生。目前,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实行“终身制”,其他同学就没有机会体验当班干部的感受,也导致班干部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对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在班级强调奉献精神,建设和谐团结的班级。

  最后,教育的对象是人(儿童和青少年)。各种教育理论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对人的教育,而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文化与习惯,我们学习理论与借鉴经验,都要结合自己的学生。另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外衣下,有应试教育的灵魂,就算是应试教育,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经验与能力。首先把学生当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把学生培养成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如预想的一样,著名的`教师做出了职责范围之外的事,这样的行为是伟大的,与学生亦师亦友,教师成了学生的朋友,仅仅是因为李镇西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既简单又复杂,因为爱,把学生当亲人;因为爱,对复杂的教育问题处理得具有针对性。新的课程改革情调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软实力,是能力的培养。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定,终究还是为了让学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有爱心,从心理上理解学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信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有所收获。

  2、学校方面的原因

  ①教师的歧视,冷落,疏远。

  ②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上的“一刀切”。

  ③多次尝试失败。面对他们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至于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

  3、个人方面的原因

  ①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要么是粗暴,;要么就是放任,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

  ②家长行为不正: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着负面的“启蒙教育”。

  ③家庭离异: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

  研读内容: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内容摘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启示:拜读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之后,李老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执著的爱深深打动了我。

  李老师曾有这样一段话:“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这种情感,更平易近人,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李老师的教育中追求的是师生之间多么朴素,多么和谐的情谊呀!爱心成就梦想,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最真心的朋友;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仁爱之心拥抱我们的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5-13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0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8-23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9-2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6-09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1-12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07-1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范文03-30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摘抄01-08

爱心与教育读书笔记(15篇)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