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书笔记

时间:2023-02-20 17:57:46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家》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7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读书笔记1500字(精选7篇)

  《家》读书笔记 篇1

  《家》是巴金在1931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巴金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中国封建地主家庭中不同人物不同的性格、行为、心理特点、遭遇等,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封建宗族社会和封建地主家庭崩溃的局面,暴露和批判了封建主义的罪恶,也让我们看到当时中国社会新文化与旧道德矛盾对人们的影响和冲击。高老太爷是高家的最高统治者,他唯我独尊,独断专行,掌握着家庭的财产权,支配着晚辈们生死存亡的命运。在高家,他以所谓的“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封建伦理道德作为统治家庭的精神支柱,妄图用这些封建训条把家族中每个人都禁锢起来,残酷地剥夺青年男女的自由幸福。当高老太爷死去时,也意味着这个家族宗法制的大厦快倒了。因此,《家》中的高老太爷及其封建地主家庭的没落是当时中国整个封建宗法制度崩溃的缩影。

  觉新,是新旧矛盾下的悲剧人物。在读《家》时,最让我痛惜和同情的就是觉新。他年轻也受过好的教育,梦想出国深造。但是,封建宗法家庭制度却扼杀了他的梦想。他作为长房长孙,在父亲去世后,不得不支撑起门户的重担,他的命运就这样被规划好了,而且他无力反抗也无力改变。他奉行着托尔斯泰式的“不抵抗主义”和“作揖哲学”。为了避免家庭冲突,他常常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为了换取长辈们的欢心,他也学会随波逐流;迫于祖父的命令,他劝说觉慧不要参加学生运动,劝说觉民接受包办婚姻;当与他从小就青梅竹马的表妹梅回来时,他又没勇气帮助她;当长辈们封建迷信要求妻子出城分娩时,他一点也不反抗,以致妻子断送了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觉新在封建伦理纲常和家族宗法制所构成的十字架下,艰难地行走,无法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觉新是一个心地善良,不自私自利的人,这使他不会堕落到克安、克定一类的纨绔弟子圈中去。觉新这一人物形象正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一些有接触新知识,曾有自己梦想的但在封建家长压迫下无可奈何、不抵抗也无法抵抗的青年。鸣凤、梅、瑞珏是封建礼教下的女子。在中国封建家庭中,地位最低的是妇女,她们经受封建礼教最严格的约束,承受着生活最深重的苦难。鸣凤因不愿嫁给一个封建老头子而投湖自尽,宁死不屈。梅被包办婚姻而与表哥觉新分离嫁到外地,不久又守寡了,最后因哀伤过度生病而死。瑞珏,一个心地善良的贤妻良母型女子,最后被所谓的封建迷信信条所杀害。

  觉慧,新青年的代表。觉慧是第一个在高家摆脱冷气,敢爱敢恨敢于反抗专制家长的青年。他受五四运动新思潮的熏染,积极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他崇尚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积极参加《黎明周报》宣传新思想,抨击就思想。鸣凤投湖、梅表姐、瑞珏嫂嫂被封建礼教杀害的事实更激发了他对封建势力的憎恨,他决定要冲破这个“狭的笼”,去寻找“新天地”。另外,觉慧的反抗不是孤立的,觉民和琴、《黎明周报》的伙伴们都和觉慧一起反抗封建旧思想,他们互相帮助互相进步。因此,以觉慧为代表的新青年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一代觉醒青年的文化心理。他们是社会新的.力量,他们的思想与行动,体现了“五四”反封建的时代精神。

  《家》是巴金“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没落封建家族的历史现实。今天,当我们翻读《家》时,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一些情况,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青年对于新生活及美好未来的渴望和追求。正如巴金于1953年3月4日在新版后记中写道:“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是的,青春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主题,在历史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向上进步的青年,不管是古代的青年,还是《家》中的青年,还是今天的我们,我们都一样,为了理想,为了未来,不断地奋斗,不断地探索,其中也许有过迷茫和彷徨,但是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勇敢地追求着幸福。所以,青春是美好的,就让我们一起谱写属于我们的青春乐章吧

  《家》读书笔记 篇2

  长篇小说《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作品中的高家是中国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缩影。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

  作品在揭露这个封建家庭罪恶的同时,还侧重表现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青年一代的摧残和迫害。作品还表现了以觉慧为代表的一代觉醒了的青年同这个罪恶家族的斗争。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他们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家》是一部思想相当深刻的现实主义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与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且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与罪恶的封建家庭的决裂。

  《家》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作为这个封建大家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作品突出表现了他专横、冷酷的性格特征。在高家,他的话就是法律,谁也不能反对。作品通过塑造高老太爷这样一位腐朽反动的人物,表现出了封建制度以及旧礼教、旧思想、旧道德必然灭亡的趋势。

  觉新是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是个“有两重人格的人”。觉新善良,待人诚恳,原是旧制度培养出来的、有较强传统观念、且有着“双重性格”的悲剧人物。他性格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出了当时某些时代特征。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典型人物,批评了“不抵抗主义”,指明对于封建旧制度、旧观念,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惟一出路。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的形象。他有正义感,同情下层人物,勇于反对封建束缚。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作者对觉慧的塑造完全是忠实于生活的。尽管觉慧身上有着明显的幼稚,但他却真实地反映出了“五四”时期我国觉醒了的一代青年人的某些精神面貌。《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家》在艺术上有着突出的成就和特色。首先,在人物塑造上,作品非常善于通过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展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突出人物性格。如作品写鸣凤投湖时的心理,就非常细腻,是全书极感人的篇章。它将一位年仅17岁的少女在即将走向生命尽头时的痛苦、惘然、哀怨、挣扎以及最终绝望,一层层真实细致地剖示出来,使读者从这位被凌辱的少女身上,看到旧制度摧残人性的罪恶,看到这位弱小者生命的宁折不弯。又如,作品写觉慧在鸣凤死后的内心也极细致,作者还利用梦幻来剖示人物内心的隐秘,笔墨中透露出人物内心极度的悲哀与懊悔。除此之外,作品在塑造梅、觉新等人物时,也非常注重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如,正是由于作品细致地写出了梅的内心,才使梅多愁善感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觉新是一位有着“两重人格的人”,作品多处细致地剖析他的内心,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因受新思想的启发,对现实不满,又受旧思想的羁绊而最终不能或无力抗争的苦闷、矛盾,使人物复杂的性格得以凸现。

  《家》读书笔记 篇3

  在《家》出版的那个年代,它的任务就是向整个旧社会扬起反抗的剑。而今天,按巴金的话:“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会更好一些。”我现在重新拜读这部作品,为的是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毕竟它就是一部描写:“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全部悲欢离合的历史。”

  有时候死并不可怕,也许思想没死身体已死更可怕。两个弟弟认为大哥觉新这种人是没有一点希望了,是无可挽救的了,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使他挣开眼睛看见这个世界的真面目,只不过是增加他的痛苦罢了。这正像使死尸站起来看见自己腐烂一样。觉新是这个家里的长子,在这个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是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被决定了。尽管他想去德国留学,尽管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那又如何?他的“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可悲地使他被人玩弄着,像一个傀儡;又被人珍爱着,像一个宝贝。他不大用思想,也不敢多用思想。当他牺牲掉许多美丽的幻想的时候,当他按祖父意愿去公司当职员的时候,当他第一次领到三十元薪水的时候,他心里充满着欢喜和悲哀。一方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挣来的钱,另一方面而却因为这是他卖掉自己前程所得到的代价!

  梅表姐,那个能够了解、安慰觉新的钱家表妹。她的一生何其不幸啊!一段大好姻缘,仅仅因为两家母亲麻雀桌上一点口角而告吹。另嫁他人后受尽委屈,丈夫早逝,回娘家终日以泪洗面,最终郁郁而终。整本书,梅彻头彻尾就是一个不幸的生存的悲哀,诉说着一段凄哀的故事。

  其实整个封建社会,这种悲情女子又何止梅呢?

  面临着大哥与梅表姐相同命运的觉民和琴,他们都是中国的新青年。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误于苟安的思想,一步轻微的退让,就被逼着步步退让,等退到悬崖的边缘,回头一看,后路就变成了茫茫的一片白色。这时候即使顿悟了自己的错误,也只得纵身跳进无底的深渊。于是他们反抗,为他们将来的自由与这个封建家庭拉开战幕。他们向这个大家庭发出了怒吼,要让它知道他们是“人”,他们并不是任人宰割的猪羊,更不是它手中的傀儡!这两个人被爱情和信赖支持着,在那里面找到了希望和安慰,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个家庭所发出的各种威胁与手段,一切的阻碍都不能分离他们。在这两代人中间妥协是不可能的。他们坚定这种信念,如果现在有牺牲的必要,那么就让他们来做一次牺牲品!琴决不做第二个梅表姐。

  反抗最终以祖父同意取消与冯家的.订亲为结局。新一代青年的力量决不是那个腐败的、脆弱的,甚至包含着各种罪恶的旧家庭所能抵抗的。胜利是确定的,无论什么力量都不能够把胜利夺走。梅和觉新的时代快要完全消灭了,而让位给另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琴和觉民的时代。

  相对于都是牺牲品的梅和觉新与同是胜利者的琴和觉民,那么有着新思想的觉慧和处于旧社会的鸣凤又如何呢?

  鸣凤那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像大海一样,它接受了一切,吞下了一切,可是它连一点吼声也没有。“命啊,一切都是命里注定的。”她常拿这样的话安慰自己,甚至在被打骂的时候。最后她要被送到冯太老爷家做小妾时,也只能向觉慧求救。当得不到援助时,她不得不在后花园的湖里断送自己年轻的生命。她死了,对这个世界,对这个公馆并不是什么损失,人们很快就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过一样。

  梅表姐郁郁而终,大嫂因“血光之灾”之说而难产而死,心爱的少女被逼投湖自杀,家中长辈勾心斗角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逼得满脑革命思想的觉慧觉得,在这个家里一刻也不能忍耐。在兄弟与朋友的协助下,他远远地逃离了这个公馆,在重庆向这个公馆、向整个封建制度投下一枚枚的炸弹。

  时间冲走浮华与喧噪,沉淀下来的才是时代的精华。我从时间长河的沉沙中捞起这本《家》细细尝味。也许在当今充斥著名利,竞争激烈的社会,《家》的意义与帮助不大,但我也只能在这里才找到那个年代纯纯的革命情怀。

  《家》读书笔记 篇4

  巴金在《家》的代序《文学生活五十年》中写到:“《家》是我自己喜欢的作品。我自己就是在那样的家庭里长大的,我如实地描写了我的祖父和我的大哥——一个“我说了算”的专制家长和一个逆来顺受的孝顺子弟,还有一些钩心斗角、互相倾轧、损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我的长辈们,还有那些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还有受苦、受压迫的“奴隶”们。我写这小说,仿佛挖开了我们家的坟墓。”正如巴金所说,《家》写出了高府中一代年轻人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同时,也写出了在高府的底层,人们正在或先或后的觉醒。如果说大哥高觉新并未觉悟新生的话,那么二哥高觉民在抗婚上已有了由“民”自主的觉悟。三弟高觉慧更如一团火,为高府后院带入了光明。觉慧是高府中最早的觉醒者。他对高家旧秩序已不存任何幻想。他敢于宣传新思想,抨击旧道学、旧秩序。

  在我看来,《家》是一部现代版的《红楼梦》。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①通过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悲剧,控诉封建制度、礼教对年轻生命的摧残,揭露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②歌颂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没落、崩溃。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在书中,觉慧是大胆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年轻一代代表,是“五四”进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义觉醒有一个发展过程。他的思想基础是民主主义、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全书用他的视角对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家》的另一个第三代代表觉新并不是作者要褒扬的人物,但他的命运悲剧却是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有力罪证,因此作者用在这个人物身上的笔墨仅次于觉慧。而从艺术角度来看,这个人物则堪称是全书中最成功的人物——由于觉新是以巴金当时刚刚辞世的大哥李尧枚为生活原型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凝聚着作者对自己最亲爱人的深切痛惜,对他的刻划涓滴无遗地流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情感。最真实的往往也是最动人的——长房长孙的觉新虽然令人有“怒其不争”的痛感,但却受到绝大多数读者及评论者的关注,成为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之一。至于《家》中第三个重要人物高老太爷,则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封建制度行将崩溃时期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人物,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在作品中,高老太爷出场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多是介绍他简单的.行动,或以觉慧的眼光去评判他,潦潦几句的概括却从细微处刻划出高老太爷的形象。如年关敬神一节,几次提到“老太爷”,但只是这样一些句子:“老太爷一出现,全个堂屋立刻肃静了。”、“依旧是由老太爷开始向祖宗叩头。老太爷叩了头就进房去了。”“克明又进去请了老太爷出来……他笑容满面地受了礼,便走进自己的屋里去了。”再如作品写到老太爷为了觉民逃婚而大发雷霆时,有一段议论:“他只知道他的命令应该遵守,他的面子应该顾全。至于别人的幸福,他是不会顾到的。他只知道向觉新要人。他时常发脾气,骂了觉新,骂了克明;连周氏也挨了他的骂”。这段评论显然是把高老太爷作为一个批判的靶子在进行抨击了,在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觉慧式的愤慨,但更应该把它当作是作者对他所憎恨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者的抨击。于是在这样的描写中,“高老太爷”成为一个“类”的符号;并且,在小说的大部分时候,他是处在这样的地位的。

  《家》中的人物,在不同类型的社会中培育,不同色泽思想浇灌、照射下生长。他们不象现在的我们,有着一层温室的护罩,他们直接面对着变幻莫测的风雨。

  今天的我,看到了他们弯延伸展的努力与永不妥协的精神。

  《家》读书笔记 篇5

  开始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看巴金先生的《家》,但看完之后不由得佩服巴金先生在字里行间中体现出的强大的感染力,读此书时,我仿佛回到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尽了高墙门第里的悲欢离合。

  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满眼黑暗,社会中充斥着违心和奉承,家不再是每个异乡子女心心念念的避风港,相反的,家已经成了一个空壳,一个虚有其表的外壳,填塞着封建制度的,还有那代人数不尽的悲哀。

  高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直到看了接近一半的文章,都始终觉得他是一个懦弱的,被封建礼教所摧残的丧失了自己想法和主见的傀儡之人。他生来就是一个优秀的少年,少时被私塾老师锁看好,在家又被双亲所宠爱,父母都暗中庆幸有这样一个“宁馨儿”,他的学习成绩优异,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经的他,也有着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他想到上海北京去研究化学,甚至想去国外留学,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婚姻决策和家庭变故,我可以想象出来他的人生大道将是多么平坦。

  然而命运不可能从头到尾只眷顾一个人,终于,在失掉母亲的重压之下,他获得一场荒唐的婚姻——她的新娘竟是抓阄抓出来的,没有考量,没有思虑,只有荒唐,不尽的荒唐。但他也终于是接受了,大概他懦弱的性格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养成的吧。可能一直到了瑞钰被命到城外生产的那一刻,他的心还是没有产生丝毫的想反抗的精神。瑞钰也终于和他天人永隔,在房门的另一边,在妻子生命的最后,他和她,还是隔着一道门。

  这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妻子的死给他些许的清醒,他帮助觉慧逃离高家,并给予他鼓励,看到这时我很欣慰,他终于有了些许自己的想法。

  而高家的另外两兄弟,确是与觉新有着背道而驰的性格,觉慧聪明勇敢,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喜欢自己的丫鬟鸣凤,也勇敢的去说,去做,但再勇敢的人,也难免被顽固的封建礼教侵蚀自己的人生,鸣凤被嫁给一个在年龄上完全可以当自己爹的“刽子手”冯乐山,仅仅只是为了让两家保持好的关系,鸣凤作为一个名门望族之间所固有的社交工具,一个牺牲品,最终选择以死来躲避这场灾难,鸣凤是可怜的,也是可敬的.,她宁死不屈服封建的长鞭,即使已经遍体鳞伤。

  觉慧在鸣凤去世之后,只是难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让这件事藏在心里,他不能为了感情而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们的杂志,始终是他努力的目标,他在充实的工作中逐渐找回了原来的自己。

  觉民相对于觉慧,显得更加执着且沉着。当他被要求娶别人家的小姐是,便跑到友人家去躲着,直到老太爷说不再谈论觉民婚配的事之后才出来。他对琴的喜欢和对封建礼教的厌恶也充分从这件事体现出来。

  觉民和觉慧一样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传播者,最终是他们以及他们这一代人,真正的敲响这户家庭的丧钟。

  高家的其它成员,就如克定和克安还有那讨人厌的陈姨太,他们整日装神弄鬼,先是以为老太爷驱鬼为由活活吓死了高家老太爷,又以避血光为由令瑞钰到城外生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瑞钰的死亡。克安阴险狡诈,克定穷奢极欲,不仅吃喝嫖赌样样行,甚至骗取妻子的首饰去买。他们伙同陈姨太,在高老太爷刚刚去世就闹着分家,他们所代表的,是的封建礼教和黑暗的社会制度,即使即将走向毁灭却仍然要给人最重的一击。

  整个高家看起来井然有序,家庭成员们彬彬有礼,家庭和睦,殊不知平静背后暗暗涌动的狂潮随时有可能冲垮这座虚有家的空壳的建筑。偌大的高家万贯的家财,却没有人真正快乐过。

  巴金所写的家,不仅是小说里的高家,更是那一代人的家,处在封建礼教濒临湮灭的边

  缘的那一代年轻人,受着新文化运动影响的思想免不了与大家庭顽固的旧势力碰撞出火花,此时,何谈家的温暖,那一代人的家,家已不是避风港,而是每个人唯恐躲避不及的牢笼,高老太爷穷尽一生去维持着高家表面的繁华,到头来却都是表面的盛兴。

  但那一代人,他们没有逆来顺受,他们勇敢的反抗与斗争,最终造就了一代中华民族的脊梁!

  《家》读书笔记 篇6

  《德伯家的苔丝》,听上去便是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初次接触这本书,是有同学推荐看的,于是就先到图书馆里借来一本减缩版的先看了看,后来觉得不错就又看了汉译本原著。受故事中女主人公苔丝深深地吸引,索性把电影版的也看了,觉得更加生动形象。《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著称于世的“威塞克斯系列”中的一部力作。小说描述了一位纯洁姑娘的不幸命运。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的农家少女,因受东家少爷诱迫而失身怀孕。从此,这一耻辱的事实剥夺了她接受真正爱情的权利,致使新婚之夜遭丈夫遗弃。后来,万般无奈之中,她重回了少爷的怀抱,不料,就在这时她那有名无实的丈夫拖着病驱千里归来,苦苦寻觅。苔丝为了自己真正的爱,毅然杀死同居的少爷,在与丈夫短暂欢聚后,走上了绞刑台。

  父亲德伯的愚昧无知,对于金钱的贪婪推使苔丝跌下了社会的的深渊;而亚雷的邪恶无耻则将苔丝少女的所有美好梦想化为灰烬,促使她遇上了改变她人生的第三件事——与安玑·克莱相爱。而正是这个安玑·克莱,这个有着天使之名的懦弱男人——最终造成了苔丝的悲剧。有人会说安玑·克莱才是真正该批判的人,但是无疑他生活在那个时代,他需要时间来释放自己,不可忽视的是,安玑·克莱是爱苔丝的,至少那爱是真的,而不是像亚雷一样,只有,把苔丝当做自己的玩偶。所以我认为苔丝的悲剧应该是当时的时代所酿成的,或许在现代社会也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过对于像苔丝一样的人来说,生存的机会就多了。《德伯家的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下,她成为了人们心中嘲讽的对象。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不仅仅在于她得过去,更包含她的将来,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

  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毫无疑问,苔丝的悲剧首先是社会悲剧。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是以其故乡威塞克斯为背景的。19世纪中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侵入农村,哈代的故乡也遭到强大的冲击,其宗法社会迅速解体,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后果,哈代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心灵受到强烈冲击,在感情上深深地依恋古老的宗法文明,痛恨工业文明对人们和谐生存状态的摧毁。

  苔丝这个女性角色,她不同于传统的柔弱的女子,美丽迷人是她的资质,可是她在更深层次上来说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自己起码的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可是社会的强权却没有给她这样的机会,在遭遇了、抛弃的重重打击与伤害后,最终酿成了苔丝的命运悲剧。

  《家》读书笔记 篇7

  家是每个人心中温暖的一个角落,有很多的元素构成。在生活美学家蔡颖卿的这本书里,是她对家的理解,对家装修的经历和感悟。看到了空间与生活与实务的结合,诠释了美好生活的空间意义。

  本书从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数百张实拍照片今昔对比解说,向我们读者完整呈现30个空间的生活表达。

  作者蔡颖卿对于空间的追求是实用与美的结合,实用比美更重要。

  蔡颖卿对于生活,对于空间,对于美,对于饮食的细腻是最为打动我的地方。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在向外走,往外看,很少把心思放在好好生活上。喜欢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忠于自己,也忠于简单纯粹的生活。从生活中感悟爱,并将爱返还给生活。

  家是我们卸下面具,最让人轻松的地方。家的设计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品味。

  一个好的居家环境,是一个家庭生活有质量的基础,所谓的豪宅,就是“好宅”,赏心悦目,各种用具都待在它们该待的地方,取拿方便,起居舒适。一个好的住宅,需要具备各种应有的功能,以及与居住在其中的人的作息密切结合。

  “用”,空间才有人的能量;而“维护”是表达我们对空间的敬意。无论身在何处,人与空间都是彼此照顾、彼此效力的。

  房子是用来生活的,它的好坏也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我非常喜欢序中的一段话:我们在这空间中呼吸和成长,所有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甚至是每个人的生、老、病、死,都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为什么打造一个舒适安定的家、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全家人乐趣及安全感,甚至能提升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衍生更新的了解与喜爱。

  豪宅就是好宅,虽然不是室内设计师,对美的感受从不缺失。一个舒心的居住空间,一份生活的热情。

  我心目中的豪宅,就是‘好宅’,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如此温暖。

  家应该是简单,朴素,温馨,协调而有质感的空间。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空间是一个容器,装的生活。”而我一直心心念念可以拥有一方天地,空间无须多大,容得下我一人三餐四季即可,如果可以,再加一猫或一狗就完美了。这俨然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动力源泉,只希望这动力源可以持久再持久些。

  清洁是环境美学的基础。没有清洁的观念,空间的质量得不到维护。改变一个空间的质量,不一定是要通过重新装修,毕竟装修的机会不是说有就有的,但清洁却能使空间立即发亮。所以,平凡如我,买不起豪宅,也没有室内设计和对于美学的才能,只有撸起袖子,勤劳的多做做清洁了。

  我们在空间中所见到的颜色是环境中所有色彩彼此影响的总结,它不像调色盘,颜色的相混有其规则可循,而已经是各种感受的归纳。

  空间是充满灵气的,并非毫无活力,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让她“活”起来,美起来。

  读完,有很多收获。特别令人感动和羡慕的是作者文字中的生活得稳和美!人终究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以便漫游时有出发点和归宿之处。家无需要多奢华,打造一个让自己舒服心安的避风港即可。

  烹饪、缝纫、装修与写作都是蔡颖卿无师而成的。从烹饪到缝纫到装修,对于美的领悟是相通的。当每一种工作到临时,她从没想过“我不会”,而是透过自己对生活的有主见,广阔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美的追求和想象力,不畏辛劳的身体力行,无比强大的执行力意志力获得成功的。这本书通过分析空间来分析生活,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她生活中的精彩一面。

  人生一世,总需要那么一个温馨的地方来安放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家,总能使我们身有所安,心有所依。

  生活中的我,对于空间、设计,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本书中,蔡颖卿也在说她不是内行,但真的特别喜欢她的装修和设计风格。以后,要是我有自己的房子了,也要试一试装修和设计,让家温馨,充满柔和和关爱。

【《家》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家》的读书笔记01-12

《家》读书笔记03-30

巴金《家》读书笔记03-29

关于家读书笔记12-28

《家》读书笔记通用04-20

《家》读书笔记范文03-30

《家》读书笔记摘抄03-30

巴金《家》读书笔记03-31

巴金家读书笔记优秀03-16

巴金《家》读书笔记范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