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二月》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月》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月》读书笔记 1
有幸看了柔石的《二月》。
虽然只是一篇中篇小说,但却似乎是看完了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我感觉我看了很久,很久。从一开始看,难以抹去的压抑感,就似有似无的笼罩在心情上,在看完结尾的时候,忽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小说的开篇,是鲁迅先生给写的序。“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序的文字很精练,但也恰到好处。
文章中的人物很多,也非常鲜活。有可爱的采莲,美丽大方的陶岚,脆弱的采莲母亲等。但本文最终以知识分子“萧涧秋”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到芙蓉镇从事教育事业,无私的帮助采莲母子,但最后不堪流言蜚语的折磨而逃往上海的故事。
主人公初到芙蓉镇,便因为同情而接济了失去顶梁柱的采莲母子三人。他在任职后,在踌躇满志献身教育事业的同时,与和他有相同知识分子气质的陶岚走得很近。他曾告诉陶岚,只要坚信自己的意念,不用在乎其他人的眼光。这似乎是在向那个时代的世人,抑或是向读者宣誓自己内心的强大。
我看来,萧涧秋是个纠结的人,他和同一时代的年轻人还是有些不同的。至少在大家高谈阔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牺牲主义”的时候,他说,“我是个没有主义的。”坚定而沉重。他的不同,决定了他在芙蓉镇是呆不下去的。这个充满着主义和流言蜚语的地方。而寡妇一家的事才是整部小说的链条。故事一开头就描写了那个带着一儿一女哭泣可怜的寡妇。她的丈夫是被炮打死的。是一位有识青年。却惨死了。于是,我们的主人公,一个好人,就帮助她们3个,真心诚意地帮助。可是,在芙蓉镇里,却流传开了“萧先生要娶寡妇”的话。由此引开了一阵嚣波。
后来,寡妇的儿子死了,寡妇终因无希望而上吊自杀了。萧涧秋觉得在这里是呆不下去的了。在寡妇儿子死的时候,萧是有过“要娶她”的念头,并想在第二天付诸实践的,似乎在他的生命力,责任是大于爱情的。而对于陶岚来说,却又是恰恰相反的。陶岚从头至尾都是爱着萧的。他们一直通信。陶岚是个有个性的女子,敢爱敢恨,只是,她遇见的男子是萧,一个好象有太多问题需要考虑的人。他们说的几句话倒是蛮经典的。然而,任何一个经典,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陶岚,一个新生叛逆的女知识分子形象。她热情、活泼,尤其是与萧涧秋相遇相知后,更是不惜抛弃众人眼中的未婚夫,一颗心奋不顾身地与萧君谈心,甚至于失掉芳心。她是精神的强者,更是敢于思考的勇者。而采莲的.母亲,亦是李先生的遗孀,在丈夫为国捐躯讨要抚恤金无果之后,黯然地带着采莲姐弟回到极度贫困的家,俨然一副生活的弱者形象。
这一强一弱,均得到萧涧秋的怜爱与帮助。他安慰因是否拒婚而苦恼的陶岚,使她从迷茫中挣扎出来并更坚定自己想要的;他帮助陷在生活困难的沼泽里的李家遗孀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就是在这一强一弱之间,他最终在周边群众的议论下,决定舍弃已经为之动心的女陶先生,选择那被生活压弯了脊背的李氏遗孀。这样的决定,不仅使陶岚这位精神的强者黯然落泪,更是他,这个自以为只为自己而活的精神独立者,向世俗低头的表现。
只是后来,李氏遗孀死了幼子,便抛下采莲与儿子同去了。但她死前的眼神,似乎又有几分牺牲自己来成全萧陶二人的味道。她的死,确实极有可能让萧陶二人之间少了一丝顾虑,从而完成她报答二人的心愿,但以生命与亲情作礼,似乎显出了李氏遗孀的草率与愚昧。但这何尝又不是当时普通劳动妇女的缩影呢?
最终,萧涧秋在大病一场之后,借着出门散心之名,离开了本想安住几年的地方,远远地逃去了上海。他,大概是失了理性,失了冷漠而被流言蜚语所折磨着吧。他是一个孤独者,来是如此,去,也是如此。
小说的结尾很玄妙,虽预示着陶氏兄妹去上海寻找萧涧秋,但没有明确的结果,给读者以“边城”似的想象空间。
或许,他们找到了他,但他决计是不会回去的。或许他们都留在了上海,走上了另一条光明大道。毕竟,那是一个充满新思想、新气象的地方!
二月,初春的二月,充满希望的二月!
《二月》读书笔记 2
《二月》是柔石于1929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主人公萧涧秋在江南一个偏僻乡村——芙蓉镇短暂逗留期间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与冲突,以及知识分子在时代浪潮中的困惑与挣扎。
一、主要人物分析
1.萧涧秋:小说的主人公,一位从大城市回到故乡的知识分子,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试图用自己的知识和热情改变乡村的落后现状。他的形象体现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改革的渴望,但同时,他也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最终在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徘徊不定,反映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
2.陶岚:一个进步的女性形象,是当地富户的女儿,思想开放,敢于追求真爱,支持萧涧秋的教育事业。她代表了新女性的力量和觉醒,勇于挑战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3.文嫂:一个悲惨的农村妇女形象,丈夫早逝,独自抚养女儿,生活艰难。她的故事反映了旧社会下底层妇女的.苦难生活,加深了小说的社会批判力度。
二、主题思想
1、社会批判:小说深刻揭示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封建残余思想对人性的束缚,以及教育落后、经济贫困等问题,批判了旧社会的不公与黑暗。
2、知识分子的出路探索:通过对萧涧秋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当时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民族危难时的思考与行动,以及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3、女性觉醒:通过陶岚这一角色,展现了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三、艺术特色
1.细腻的心理描写:柔石擅长通过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饱满而立体。
2.浓郁的地方色彩:小说中对江南乡村风光与民俗的描写,增添了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
3.象征与隐喻:如“二月”不仅指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象征着革命低潮期的寒冷与希望并存的社会氛围。
总之,《二月》不仅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也是对人性、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艺术探讨,展现了柔石作为进步作家的敏锐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此书,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及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二月》读书笔记 3
《二月》作为一部深刻反映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风貌与知识分子命运的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以下是对该书的一些读书笔记要点:
一、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历史节点:小说背景设定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这是一个社会矛盾激化的时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困苦,革命的热情与失败的阴影交织,为整个故事铺垫了一层沉重的历史底色。
社会矛盾:书中通过芙蓉镇这一缩影,展现了农村中的阶级对立、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以及外来思想与本土习俗之间的碰撞,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在理想与现实、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挣扎与抉择。
二、主题思想
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迷茫:萧涧秋的形象是当时众多知识分子的象征,他试图以教育启蒙农村,却在现实的重压下遭遇挫折,内心经历了从激情到迷茫再到某种程度上的觉醒的过程,体现了作者对于知识分子如何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定位自身角色的深刻思考。
女性意识的觉醒:陶岚作为小说中的重要女性角色,她的形象展示了新时代女性追求自由恋爱、支持社会进步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和社会地位的微妙变化。
三、人物关系与情感纠葛
萧涧秋与陶岚:两人的爱情故事穿插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之下,既是一段纯真感情的展现,也寓意着新旧思想的碰撞与融合。他们的关系发展折射出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中的脆弱与不确定性。
萧涧秋与其他人物:如与文嫂一家的交往,展现了萧涧秋的同情心与责任感,同时也暴露了个体努力在庞大社会问题面前的无力感。
四、艺术特色
细腻的心理描写:柔石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刻画,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象征与隐喻:小说中多次运用自然景象(如二月的寒冷、春意的萌动)作为社会氛围和人物心境的象征,增添了文本的层次感和意蕴深度。
总之,《二月》不仅是一部描绘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画卷,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度探索的心灵之旅,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笔触,让我们反思历史、理解人性,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二月》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你好,十二月关于十二月的唯美句子12-01
你好十二月十二月的唯美语录05-21
十二月寄语02-04
十二月的句子11-25
二月的句子12-07
十二月的语录11-22
十二月的说说01-09
你好十二月关于十二月的唯美治愈句子12-02
你好十二月关于十二月的唯美暖心句子11-22
童年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