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常识艾灸知识

时间:2024-10-01 12:32:33 中医执业医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大全

  针灸是中医养生的重要代表。你对针灸了解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常识艾灸知识,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大全

  针灸技法之一 艾炷灸

  艾炷灸可以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类。

  1.直接灸

  将艾炷直接放置于穴位皮肤上烧灼的方法,可分化脓灸、非化脓灸。

  (1)化脓灸:又称瘢痕灸法,是用大艾炷直接放置腧穴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灼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的灸法。此种灼伤化脓现象,古称灸疮。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

  ③当艾炷燃尽熄灭,除去灰,再重新换取一个艾炷点燃;

  ④灸完5~7壮后,穴位局部皮肤被烧破溃,在穴位上敷贴膏药,并用干敷料覆盖;

  ⑤灸后5~7天,灸穴处通常会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现象,有少量分泌物,隔1~2天更换膏药及干敷料。如疮面分泌物过多,可用盐水清洗干净,以防止并发其他真菌性炎症。大约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多留有瘢痕。

  (2)非化脓灸:即用麦粒大的小艾炷在腧穴上直接施灸,但又控制灸后不引起化脓的灸法。

  操作方法:①选取适宜体位,正确定穴后作标记;

  ②在穴位上涂些大蒜汁或凡士林以黏附艾炷,将中号艾炷黏附在灸穴上,并用线香点燃艾炷顶端;

  ③待燃烧接近皮肤时用镊子将未燃尽艾炷移开;

  ④反复施灸3~7壮,穴位局部皮肤出现潮红,但不破溃。

  2.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在艾炷与皮肤之间衬塾某些药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此法具有艾灸和药物的双重作用,火力较温和,通常不易起泡。间隔灸分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和隔附子灸。

  (1)隔姜灸

  将鲜生姜切成厚约0.3cm的生姜片,用针扎孔数个,置于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姜片中心施灸。若病人有灼痛感可将姜片提起,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以局部皮肤潮红湿润为度。一般每次施灸5~10壮。

  (2)隔蒜灸

  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隔蒜片灸是将独头大蒜横切成约0.3cm的薄片,用针扎孔数个,放在患处或施灸穴位上,用大、中艾炷点燃放在蒜片中心施灸,每施灸4~5壮,须更换新片,继续灸治;

  2.隔蒜泥灸是将大蒜描成蒜泥状,置患处或施灸穴位上。在蒜泥上铺上艾绒或艾炷,点燃施灸。此两种隔蒜灸法,每穴每次宜灸足7壮,以灸处泛红为度。

  (3)隔盐灸

  将纯干燥的食盐纳入脐中,填平脐孔,上置大艾炷施灸。病人有灼痛感,即更换艾炷。亦有于盐上放置姜片施灸,待病人有灼痛时,可将姜片提起,保留余热至燃完一住,一般可灸3~7壮。急性病可多灸,不限制壮数。

  (4)隔附子灸

  有附子片灸与附子饼灸两种。

  附子片灸是将附子用水浸透后,切成0.3~0.5cm的薄片,用针扎数孔,放于拖灸部位施灸(同隔姜灸法);

  附子饼灸是取生附子切细研末,用黄酒调和作饼,大小适度,厚0.4cm,中同用针扎孔,置穴位上,再以大艾炷点燃施灸,附子饼干焦后再换新饼,直灸至肌肤内温热、局部肌肤红晕为度。日灸1次。

  针灸技法之一 艾条灸

  艾条灸是用特制的艾条在穴位上熏烤或熨烫的方法。

  1.温和灸

  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病人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

  置点燃的艾条于穴位上约3cm高处,艾条一起一落,忽近忽远上下移动,如鸟雀啄食样,一般每穴灸5分钟。

  3.回旋灸

  点燃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上方约3cm髙处。艾条在施灸部位上左右往返移动,或反复旋转进行灸治,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至于灼痛。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移动范围在3cm左右。

  4.实按灸

  用加药艾条施灸。因临床需要不同,艾条里捧进的药品处方亦异,又分为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百发神针等。之所以称为“针”,是因为操作时,将药艾条实按在穴位上,犹如针刺故名。

  操作时,在施灸部位铺上6~7层棉纸或棉布,将艾条点燃,对准穴位直按其上,稍停1~2秒钟,使热气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可再点再按。每次每穴约按灸5~7下,至皮肤红晕为度。

  针灸技法之一温灸器灸

  温灸筒由内筒、外筒相套连接固定而成,用厚2~5mm的白铁片或铜片制作。内、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顶端可活动取去,用于装艾;外筒中间壁安装有一手柄,便于操作。

  1.温灸筒灸

  温灸筒由内筒、外筒相套连接固定而成,用厚2~5mm的白铁片或铜片制作。内、外筒四周均有孔,外筒顶端可活动取去,用于装艾;外筒中间壁安装有一手柄,便于操作。

  操作方法:①装艾:揭开外筒顶盖,将艾绒装人内筒,约2/3。

  ②点火预热:点燃内筒中央部的艾绒,放置室外燃着旺盛,待筒底烫手时盖上顶盖,取回施用。

  ③施灸:在穴位上隔几层棉布,将温灸筒底放在穴位上熨烫,以热力温和不烫为度;若太热,可增加隔

  布层数,不热,则减少隔布层数。也可以不要隔布,手持筒柄在穴位上方回旋熏灸。

  2.温灸架灸

  操作方法:①将艾条点燃烧旺,插入灸架顶孔,对准所选穴位,用橡皮带固定。

  ②艾灸髙度距穴位皮肤约3cm,以局部温热而不灼痛为度。

  ③一般病症每次每穴灸10~15分钟,可酌情取2~3穴;顽固病症每次施灸1~2小时,每天可施灸2次。

  ④架内有灰存积时,应及时清除,以免影响疗效。

  ⑤施灸完毕,将剩余艾条插入灭火管中。

  3.温灸盒灸

  是用一种特制的盒形木制灸具,内装艾卷固定在一个部位而施灸的方法,温盒按其规格分大、中、小3种。温灸盒的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cm,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按底,上面制作一个可随时取下的盖,与盒之外径大小相同,在盒内中下部安铁窗纱一块,距底边约3~4cm。

  操作方法:把温灸盒安放于应灸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置铁纱上,盖上盒盖,放置穴位或患处。每次可灸15~30分钟。

  后续:“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保命之法,灸之第一,丹药第二。”足以说明灸法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冬季来临了可以艾灸,但是冬季艾灸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严寒冬季皮肤干燥,所以在针灸前一点要用温水洗脸,裸露在外部的皮肤不要直接针灸以免出现疤痕冻伤,影响美观。

  2、皮肤敏感并且较薄的地方不要针灸,冬天室内温度低,如果在心脏,眼皮,脸蛋等皮肤本身就薄的地方直接针灸,那造成冷热交替,会伤害到皮肤。

  3、建议在冬天使用无烟艾灸条,无烟艾灸条的燃烧度比较小,这样在冬天就不易在艾灸时造成局部烫伤。

  4、艾灸时比较耗费体力的时期,如果在疲惫时期或者醉酒或者大病过后千万不要艾灸,这样会造成精力下降,影响体质。

  5、体质差或者老年人尽量不要艾灸,或者患有感染病,女子经期,切记不要进行艾灸。

  6、精神病患者不要进行艾灸养护,艾灸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艾灸者的精神,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7、严寒冬季很多人开始穿棉衣或者羽绒服,都是易燃物品,所以千万不要要注意防火,在这里小编推荐使用无烟艾灸条或者悬灸艾灸条。

  8、如果艾灸不当化脓出现脓包千万不要弄破,弄破容易出现感染,一定要到医院在医师指点下治疗。

  9、治疗失眠症或者肠胃病这样的特殊病例,一定要注意实施艾灸的时间,失眠症就在睡前艾灸,肠胃病就在吃饱后艾灸。

  10、如果在艾灸过程中出现了晕灸想象,不要慌张,这只是有些人的体质不太适应艾灸,马上停止艾灸躺下歇息片刻即可。

  中医艾灸养生常识解读

  中医学认为,艾灸法保健可疏通经络、调和营卫、补益气血、调和阴阳、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灸法预防早衰,一般以温和灸、化脓灸、养生灸、隔物灸、温针灸最为常见。

  一、温和灸

  取穴:关元、神阙、足三里

  操作方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约2-3厘米左右进行熏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钟,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于每月月初连灸7次。

  二、化脓灸

  取穴:足三里

  操作方法:以陈艾做成0.7厘米左右的艾炷直接灸穴位7-9壮,灸完1壮后,以纱布蘸生理盐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继续施灸。灸时轻轻拍打穴位旁以减轻疼痛,使得穴位产生无菌性化脓,艾灸后用小膏药贴灸疮化脓,直至灸疮愈合为止。灸疮愈合后,可再行施灸。注意勿使灸疮溃破感染,施灸期间加强营养,清淡饮食。

  三、养生灸

  取穴:命门、肾俞、关元

  操作方法:取“强肾灸”贴敷于穴位处,每24小时更换一次,5日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2日,再行下一疗程治疗。

  四、隔物灸

  取穴:关元、气海、足三里、神阙

  1、隔姜灸

  操作方法:将鲜姜切成片,厚约0.2-0.3厘米,中央用针穿刺数孔置于穴位之上。用清艾绒制成蚕豆大小的艾炷(是为一壮),放置姜片上施灸,如患者感到烧灼不可忍受,把姜片向上提起,再行施灸。每穴灸5壮,灸时以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日,再依法继续施灸。

  2、隔附子饼灸

  操作方法:将附子研成粉末,每个附子饼以附子粉2.5克配以黄酒2.5克调成厚糊状,用药饼模具压制成直径2.5厘米、厚度0.5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

  3、隔药饼灸

  操作方法:将补骨脂、当归、黄芪、生地、仙茅、仙灵脾、肉桂等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药物研成粉末,再以80%酒精调匀,用药饼模具压制成直径2.5厘米、厚度0.5厘米的药饼。上置艾炷进行施灸。每穴每次施灸5壮,隔日1次,每人每年每穴灸量当在480壮以上。

  五、温针灸

  取穴:命门、肾俞、足三里

  操作方法:以上每穴局部酒精消毒后,1.5寸毫针针刺0.8-1.2寸,得气后行补法。再以2厘米艾条段插于针尾,点燃艾条段,待其完全燃烧后取下,拔出毫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一星期,再行下一疗程。

  使用艾灸应注意事项:

  1、艾绒质量

  选择质量好的艾绒。劣质艾绒,生硬不团聚,燃烧时火力暴躁,易使患者感觉灼痛,甚至熏烤时石粒脱落,灼伤皮肤。

  2、环境通风

  环境应保持通风,避免艾烟过浓,伤害人体。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特别是哮喘病人慎用艾灸。

  3、施灸部位

  施灸的部位,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的部位不宜直接灸;头部、胸部、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处不可多灸。

  4、避免烫伤

  施灸时应及时调整灸火与皮肤间的距离。有些患者局部寒气大,初灸时,对艾火的忍耐力强,常常不知不觉将艾火靠近皮肤,结果将皮肤灼痛。实际上,以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每次灸10—15分钟为宜。

  5、注意次数

  体质壮、病情轻、病程短者,灸治1—2次即可;体质差、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灸数月乃至1年以上。初灸时,每日1次;长期灸治者,3次后改为2—3天1次。

  如果自己在家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以上几点。为了避免伤害身体,最好是找专业人士进行治疗。

【中医常识艾灸知识】相关文章:

中医养生小常识精选07-23

中医夏季养生常识201709-21

中医夏日养生小常识202404-15

中医养生小常识(精选210句)06-16

中医夏日养生保健小常识05-12

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07-16

2017年夏季中医养生保健常识08-20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05-29

中医关于中药药用的知识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