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时间:2022-10-19 13:39:41 欧敏 中医助理医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对知识点应该都不陌生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

  一、剂量

  1.中药剂量的含义: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用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2.影响剂量的因素中药用量得当与否,是直接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此外,花叶枝皮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人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由于年龄、体质的不同,对药物耐受程度不同,则药物用量也就有了差别。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病情轻重、病势缓急、病程长短与药物剂量也有密切关系。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除了剧毒药、峻烈药、精制药及某些贵重药外,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为5~10g;部分常用量较大,剂量为15~30g;新鲜药物常用量为30~60g。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有毒或作用峻猛的药物,以及某些名贵药物,均应严格掌握用量,详见各药。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度。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两次服用。煎煮的火候和时间要根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来讲,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煎3~5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

  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同煎,以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代赭石、生铁落、生石膏、寒水石、紫石英、龙骨、牡蛎、海蛤壳、瓦楞子、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以保证用药安全。

  (2)后下主要指某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豆蔻、草豆蔻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有效成分,如钩藤、大黄、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黏锅或黏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冲服,也可将此类药放人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鸡血藤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煽服,主要是指某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与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指某些贵重药,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猴枣、马宝、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某些药物,根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紫珠草、血余炭、棕榈炭及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鸟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朱砂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荸荠汁、鲜地黄汁等也须冲服。

  (8)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他药物同煎使煎液混浊,难于服用,宜先煎后取其上清液代水再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等。此外,某些药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吸水量大,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也须煎汤代水用。

  2.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膈以上,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膈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某些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药、泻下药也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用。

  中药药用

  板蓝根:喝多了伤脾胃

  很多人一感冒就喝板蓝根,甚至不少人不管有病没病,每天喝板蓝根。望京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智说,预防流感关键在于自身调理,如果吃药,一定要对症。板蓝根药性苦寒,是清热解毒的药品,对于体质较强、爱上火的人疗效较好,如果患者本身属于虚寒体质,面色发黄且经常拉肚子,则不适合吃板蓝 根。另外,人在健康状态下服用板蓝根过多,会伤及脾胃,反而容易引发其他疾病。尤其是小孩,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多服板蓝根,更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等症状。

  六味地黄丸:年轻人不宜用

  很多人一觉得有点腰酸背痛,就吃几瓶六味地黄丸补一补。中医主任医师尹志超指出,“六味地黄丸”并非人人适用。六味地黄丸只适合阴虚患者,肾阴不足的人,特别是中年人适宜服用。年轻人或者肝脾湿热、肺热的人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但会加重湿热,还会导致口舌生疮、小便发黄等现象,还可能越补身体越不适,甚至使原有病情加重。所以六味地黄丸在服用前一定要咨询医生,弄清是否对症,千万不能当成补品随便吃,也不能过量吃。

  乌鸡白凤丸:过量服月经失调

  乌鸡白凤丸被很多女性奉为美容调经的上品,但事实上,乱吃乌鸡白凤丸,不仅不能调理月经,反而会月经失调。

  乌鸡白凤丸主要适合于气血亏虚的月经失调,并不能包治所有的月经病。对一些因肝郁、痰湿等因素引起的月经不调,服用乌鸡白凤丸效果可能还适得其反。一旦 药不对症,滥用补益药,反而可能导致血热化风化燥而出现痤疮、失眠、便秘等症状。另外,乌鸡白凤丸火气较大,夏天最好少吃或不吃。

  牛黄解毒片:超服三天慢性中毒

  牛黄解毒片是祛火药。很多有便秘、痤疮的患者,为了泻火解毒,缓解症状,自行大量、长期地服用牛黄解毒片,结果却出现了皮疹、剧痒、发热、哮喘、胸闷、心悸、腹泻等不正常现象。这是过量服用牛黄解毒片发生的不良反应。

  牛黄解毒片服用不要超过三天,否则会引起慢性砷中毒,对神经、血管、心脏、肝、肾、脾都能造成损伤,重者危及生命。

  人参:滥用也会出毛病

  人参被喻为补中之王,一到冬天很多人就开始用人参进补,平时为了降火常用西洋参片泡水喝。然而,长期过量吃人参要小心“人参滥用综合征”,表现为:中枢 兴奋、失眠、全身玫瑰疹、皮肤瘙痒、眩晕、头痛、体温升高及出血等。资料显示,曾有老年人口服人参致频发性期前收缩,这是心脏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

  阿胶:阳虚者应慎用

  阿胶确实是妇科上等良药,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有些人服用阿胶之后,会出现火气亢盛的表现,如鼻腔、口唇等部位出现许多热疮,或眼睛干涩、发红、眼眵增多,甚至出现喉咙干痛、大便秘结或大便带血等症状。有些阳虚者服用后,会出现食欲不振、胃部饱胀、消化功能障碍等症状。另外,患有感冒、咳嗽、腹泻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阿胶。

  至宝丸:服药年龄有讲究

  小儿至宝丸被不少家长认为是孩子的防病之宝,有事没事的总要定期给孩子吃上一两丸。

  至宝丸有健脾消食、清热解表、祛痰熄风之效,对婴幼儿的风寒感冒、消化不良引起的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多痰、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烦躁不安、大便酸 臭等症有良好的效果。以初生儿到一周岁以内的婴儿服用最为适宜,而且用药时间不要超过3天,如果不见好转,应请医生治疗。

  六神丸:毒副作用不得了

  干燥天气中,很多人用六神丸等消炎止痛药物来解决。一些家长以为让婴儿多吃些六神丸,可以不生痱子和疮疥,殊不知它含有蟾酥等毒性成分,用量过多可能中毒,出现恶心呕吐、心跳过缓等症,严重的还会发生心房、心室之间的传导阻滞和循环衰竭而死亡。而人工牛黄有清热之效,易对消化系统产生不良后果,造成脾阳不足,出现小便多、大便稀等问题。如果长期服用,雄黄还会对心脏造成一定的影响。

  (根据药监部门的通报、医学研究文献、专业网站的资料搜集、整理。未包括所有已知有毒副作用的中药。重点放在有肾毒性、肝毒性和致癌性的中药。另外,大部分中药的毒副作用因缺乏研究,至今不明。)

  毒副作用与一般的副作用不同,是指用药后能导致器官损害、机体功能障碍,产生新的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中药剂量作用

  一、益母草90g利水消肿

  本品辛苦微寒,主要作用是活血调经,因此一般多用于月经不调、产后血胀及打仆内损瘀血等症。虽然《神农本草经》曾提及“除水气”的效用,但后世应用者甚少,或认为“消水之功,并不显著”,这是没有掌握其用量的缘故。

  本品用作“调经活血”时,其用量一般为9~15g。倘作“利水消肿”之用,则需量大,始能奏效。益母草之利尿作用,我在临床观察,每日用30~45g尚不见效,嗣加至60~90g,始奏明显之效。尝用治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恒一剂知,二剂已。

  处方:益母草60g,泽兰叶20g,木槿花12g,甘草3g。

  【随证加味】风水型者加麻黄3~5g;实热型者加大黄5~8g,生槐角15g;气血虚弱者加当归10g,黄芪皮20g。此外,对于单腹胀(肝硬化腹水)或其他水肿,均可用本品90g加入辨证论治方中,以增强“利水消肿”之作用。

  二、荠菜250g治尿潴留

  这是一味药食两用的野菜,茎叶多作蔬食,子、花入药,其实全草都有医疗作用。甘温无毒,诸家本草均谓其能利肝明目,益胃和中,调补五脏。其主要作用有二:一为止血,用于咯血、崩漏;二为止痢。江西医学院药理教研组曾对其药理作用作了实验研究,认为荠菜煎剂与流浸膏均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及缩短动物凝血时间,降低血压等作用。子、花入药,其用量一般均在10~15g。但民间单方用大剂量治尿潴留有著效,也是加大剂量而发挥更大作用的结果。

  尿潴留是热性病,特别是肠炎、灰髓炎初步好转后常常出现的一种后遗症,导尿仅能一时缓和症情,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本品服后却能于6~24小时内恢复自动排尿,迅速痊愈。其治疗根据,在文献中也可找到一些线索,如唐《药性本草》:“补五脏不足……治腹胀。”《大明诸家本草》:“利五脏”。因此对病后排尿障碍有调整恢复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它有直接兴奋子宫等平滑肌的作用,当然属于平滑肌组织的膀胱,必然也同时会得到兴奋、收缩而排尿的效果。每日约取新鲜荠菜250g,轻者减半,煎汤,每3~4小时服1次,连续服之,直至奏效为度,孕妇忌服。

  三、半夏9~18g治妊娠恶阻

  因生半夏辛温而燥有毒,所以一般多以姜制,并减小其用量。在临床上用于和胃降逆、燥湿化痰,虽有一定效果,但对半夏的全面医疗作用来说,则是大大受到削弱的。关于生半夏的有毒、无毒问题,我同意姜春华学兄的意见,生者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害之有?余迭用生半夏9~18g治疗妊娠恶阻,恒一剂即平,历试不爽,从未见中毒及堕胎之事例。如片面畏其辛燥而不用,不克尽,是令人惋惜其全功,是令人惋惜的。

  妊娠恶阻在治疗上是比较顽固的一种现象,半夏对此却有殊功。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里就用干姜人参半夏丸治疗妊娠恶阻,并不碍胎。但后人因《名医别录》载有“堕胎”之说,遂畏而不用,致使良药之功,湮没不彰。余用半夏为主药治疗恶阻,无一例失败。从前均径用生半夏,嗣以部分患者有所疑惧,乃改用制半夏,效亦差强人意,但顽固者则非生者不愈。

  处方:半夏9~18g(先用小量,不效再加;制者无效,则改用生者,并伍以生姜3片),决明子12g(炒打)15g,生赭石15g,旋覆花9g(包),陈皮3g。水煎取1碗,缓缓服下;如系生半夏,则每次仅饮一口,缓缓咽下,每隔15分钟,再服一口,约半日服完,不宜一饮而尽。恒一剂即平,剧者续服之,无有不瘥。

  四、槟榔75g破滞杀虫

  本品是破滞杀虫的名药,一般多配合其他杀虫或消积之品同用,如单味作为驱除钩虫或绦虫用者,必须用生者大量始效。曾观察其治钩虫病之剂量,每次30g,固属无效,45g也是无效,直增至75~90g,大便中虫卵始阴转。嗣径用大量,一次即瘥。这反映了用量与效用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一次服用75g以上时,在半至1小时左右时,有头眩怔忡、中气下陷、面色白、脉细弱等心力衰竭的反应,约经2小时许始解,也证明了“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的道理。

  处方及其制作:槟榔(生者效佳,打碎,其饮片因水浸关系,效力大减)75~90g,水浸一宿,翌晨煎汤,空腹温服。如贫血严重,体质虚弱者,需先服培补气血之品调理,然后再服此方,不可孟浪。

  五、夏枯草30g治肝炎

  本品性味辛苦而寒,善清肝火、散郁结。临床配合养阴柔肝药,治阴虚肝旺之高血压,配软坚消瘿之品治瘰疬,效果令人满意。但以大剂量治疗肝炎,则是在前人实践基础上有所发展了。

  以夏枯草煎或流浸膏(可酌加糖),每次服约含生药30g,每日3次,开水冲服。对于肝炎而转氨酶升高者,有顿挫调整之效;一般服5~7日,即能见效。因为转氨酶升高时,象征肝炎病有所活动,而在中医辨证上,则多属肝热郁结、湿热壅滞之咎。夏枯草苦辛而性寒无毒,专入肝胆二经,能补厥阴肝家之血,又辛能散结,苦寒则能下泄以除湿热,所以能收到满意之效果。

  六、枸杞子60g可止血

  本品性味甘平,功专润肺养肝,滋肾益气,对于肝肾阴亏、虚劳不足最为适合,一般用量为9~15g,但用量增至每日60g,则有止血之作用,凡齿宣、鼻衄及皮下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之久治不愈,症情顽缠者,服之均验;每日用本品60g,水煎分服,连服3~5日可以获效。如用量小于45g,效即不显,这也反映了用量与作用的关系。

  七、苍耳草120g治麻风

  本品性味苦辛而温,能祛风化湿,一般多用于头风鼻渊、风湿痹痛及疮肿癣疥。常用量为9~15g,但增大其剂量,则能治疗麻风及结核性脓胸,其治麻风的剂量,曾有分为每日120g一次煎服、每日360g二次分服、每日960g三次分服等三种,而其疗效亦随剂量之加大而提高。至于治疗结核性脓胸,亦需每日用210g左右,奏效始著,服后能使脓液减少、变稀,血沉率降低,连服3个月,疮口即逐步愈合。如果只用常用量,是不会收效的。

  八、黄连120g治糖尿病

  本品性寒,味大苦,善于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一般常用量为3~5g左右,由于其性寒味苦,大量或久服,易于损胃,故常与温药并用,如配木香之香连丸,配干姜之姜连散,配吴茱萸、白芍之戊己丸,配肉桂之交泰丸等。正如李时珍所言:“一冷一热,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而无偏胜之害。”所以其用量一般均在常用量上下。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中药剂量】相关文章: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六淫10-25

2022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重要考点11-10

公卫执业医师考点:危险度评价步骤剂量01-07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水肿的病机要点08-22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邪犯肺卫10-28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04-14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尿的生成和排出12-21

2023年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药学》复习题(附答案)07-24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应试试题及答案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