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
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之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DA)。IDA是铁缺乏症(包括ID,IDE和IDA)的最终阶段,表现为缺铁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其他异常。IDA是最常见的贫血。其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地区及婴幼儿、育龄妇女明显增高。上海地区人群调查显示:铁缺乏症的年发病率在6个月~2岁婴幼儿75.0%~82.5%、妊娠3个月以上妇女66.7%、育龄妇女43.3%、10岁~17岁青少年13.2%;以上人群IDA患病率分别为33.8%~45.7%、19.3%、11.4%、9.8%。患铁缺乏症主要和下列因素相关:婴幼儿辅食添加不足、青少年偏食、妇女月经量过多/多次妊娠/哺乳及某些病理因素(如胃大部切除、慢性失血、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和钩虫感染等)等。
缺铁性贫血是因体内用来合成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 ,使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本病是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等于失铁,是引起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2.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3.铁的吸收障碍
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胃酸可促进吸收。
二、临床表现
1.本病发展缓慢,常出现原发病的表现。
2.贫血的表现和一般贫血相似,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悸气急,头昏眼花。
3.因组织缺铁而导致各种临床表现。
(1)患儿精神发育异常和行为改变,对外界反应差,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
(2)劳动耐力降低。
(3)缺铁影响小儿细胞免疫功能,表现为T细胞数目减少等。
(4)缺铁使抗寒能力降低,T3水平减低。
(5)严重贫血还可致黏膜组织变化和外胚叶营养障碍,出现口炎,舌炎,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皮肤干燥,毛发干枯脱落,指甲扁平、脆薄易裂和反甲,甚至出现吞噬困难及异食癖。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严重患者可表现为典型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27pg,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 。
2.骨髓象
幼红细胞增生,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幼红细胞核染色质致密,胞质减少,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边缘不整齐。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低于15%。骨髓可染铁反映贮存铁含量。
3.血清铁及总铁结合力测定
血清铁浓度常低于8.9μmol/L,
总铁结合力>64.4μ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常降至15%以下。
4.血清铁蛋白测定 血清铁蛋白(SF)低于12μg/L可作为缺铁依据。
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与铁结合成为血红素,再与球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缺铁时,FEP升高,FEP>4.50μg /gHb时有诊断意义 。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典型病例诊断不难,根据: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8.9μmol/L,总铁结合力>6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12μg/L,FEP>4.5μg/2Hb;骨髓铁染色阴性。上述实验指标中以骨髓可染铁及血清铁蛋白测定最有诊断意义。 另外,铁剂治疗试验也是确定本症方法之一。
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铁剂后,短时期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于5~10天到达高峰,平均达0.06~0.08,以后又下降,随后Hb上升。
五、治疗
(一)病因治疗
病因或原发病确诊后必须进行积极的治疗。对于有潜在缺铁的因素均应想到有缺铁的可能,应尽早查明给予补充,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缺铁性贫血。
(二)铁剂治疗
1.口服铁剂
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 常用药:硫酸亚铁,一般2个月恢复正常,继续用药3~6个月。
2.注射铁剂
应慎用,掌握好适应证。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相关文章: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03-25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外治法03-22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高脂血症03-22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瘿痈03-22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清热药03-08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胎漏05-07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耳鸣耳聋03-25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肝硬化03-25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基本术语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