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安全生产技术理论知识大全
安全评价既需要安全评价理论的支撑,又需要理论与实际经验的结合,二者缺一不可。下面这些安全生产技术理论知识,你都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吧!
(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1.防火基础知识
A.燃烧与火灾
定义: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它通常会同时
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即为火灾。
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具备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即火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中缺少任何一个,燃烧都不能发生和维持,因此火的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在火灾防治中,如果能够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就可以扑灭火灾。
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类》(GB4968-1985)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如下4 类:
A 类火灾,是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灰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B 类火灾,是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 类火灾,是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
D 类火灾,是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
火灾分为:闪燃、阴燃、爆燃、自燃。
闪燃是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
阴燃则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
火灾对周围环境影响的主要热传递方式是热辐射。
火灾防治途径和阻燃方法
火灾防治途径:一般分为阻燃、火灾探测、灭火等。
阻燃
采用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可以克服或降低高分子材料的可燃性,减少火灾的发生及蔓延。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术主要通过阻燃剂使聚合物不易着火,如果着火也使其燃烧速度变慢。阻燃剂按其使用方法分为添加型和反应型两种。
火灾探测方法
按照探测元件与探测对象的关系,火灾探测方法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基本类型。
灭火的基本措施
一切防火措施都是为了防止燃烧的3 个条件同时存在,所能采取的基本措施是:1)控制可燃物;2)隔绝助燃物;3)消除点火源;4)阻止火势蔓延。
火灾危险评价
目前应用较多的火灾安全评价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安全检查表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评价法;蒙德法;预先危险分析(PH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事件树分析(ETA);故障树分析(FTA);数值模拟方法;因果分析;管理疏忽和危险树分析(MORT)。
B.点火源及其控制
点火源的概念及其分类
点火源是指能够使可燃物与助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这种能量既可以是热能、光能、电能、化学能,也可以是机械能。根据点火源产生能量的来源不同,点火源分为火焰、火星、高热物体、电火花、静电火花、撞击、摩擦、化学反应热、光线聚焦等等。
控制火源引起火灾的方法
化学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及控制方法
电气火源引起火灾成因及控制方法
机械点火源引起火灾成因及控制方法
C.消防设施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灭火系统:分为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泡沫灭火系统。
水灭火、泡沫灭火和气体灭火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D.建筑灭火器配置
建筑灭火器适用范围及危险场所划分
扑救A 类火灾应选用水、泡沫、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扑救B 类火灾应选用干粉、泡沫、卤代烷、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扑救极性溶剂B 类火灾不得选用化学泡沫灭火器。
扑救C 类火灾应选用卤代烷、二氧化碳、干粉型灭火器。
扑救A、B、C 类和带电火灾应选用磷酸铵盐干粉、卤代烷型灭火器。
扑救D 类火灾的灭火器材应由设计部门和当地公安消防监督部门协商解决。
2.爆炸基础知识
A.爆炸的概念
爆炸的机理及其分类
广义地讲,爆炸是物质系统的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的或化学的能量释放或转化过程,是系统蕴藏的或瞬间形成的大量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和极短的时间内,骤然释放或转化的现象。在这种释放和转化的过程中,系统的能量将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等。
按照能量的来源,爆炸可以分为三类:物理爆炸(物理爆炸是由系统释放物理能引起的爆炸,如:锅炉爆炸、高压水容器爆炸、绝热压缩爆炸等)、化学爆炸(化学爆炸是由于物质在瞬间的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天然气泄漏引起的蒸气云爆炸等)和核爆炸。
B.爆炸极限
爆炸极限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爆炸极限是表征可燃气体、蒸气和可燃粉尘危险性的主要参数。当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或氧)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匀混合,遇到火源发生爆炸的浓度范围称为爆炸浓度极限,简称爆炸极限。
把能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作爆炸下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称作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值不是一个物理常数,受温度、压力、惰性介质、爆炸容器和点火能量等因素的影响。
C.粉尘爆炸的特点
粉尘爆炸的机理和特点
机理:当可燃性固体呈粉体状态,粒度足够细,飞扬悬浮于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在相对密闭的空间内,遇到足够的点火能量,就能发生粉尘爆炸。具有粉尘爆炸危险性的物质较多,常见的有金属粉尘(如镁粉、铝粉等)、煤粉、粮食粉尘、饲料粉尘、棉麻粉尘、烟草粉尘、纸粉、木粉、火炸药粉尘和大多数含有C、H 元素及与空气
中氧反应能放热的有机合成材料粉尘等。
粉尘爆炸有如下特点:
粉尘爆炸速度或爆炸压力上升速度比爆炸气体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的能量大,破坏程度大。爆炸感应期较长。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性。
粉尘爆炸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评价粉尘爆炸危险性的主要特征参数是爆炸极限、最小点火能量、最低着火温度、粉尘爆炸压力及压力上升速率。
粉尘爆炸极限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粉尘粒度、分散度、湿度、点火源的性质、可燃气含量、氧含量、惰性粉尘和灰分温度等。一般来说,粉尘粒度越细,分散度越高,可燃气体和氧的含量越大,火源强度、初始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惰性粉尘及灰分越少,爆炸极限范围越大,粉尘爆炸危险性也就越大。
控制粉尘爆炸的技术措施
控制产生粉尘爆炸的主要技术措施是缩小粉尘扩散范围,消除粉尘,控制火源,适当增湿。对于产生可燃粉尘的生产装置(如A1 粉的粉碎等),可以进行惰化防护,即在生产装置中通入惰性气体,使实际氧含量比临界氧含量低20%。在通入惰性气体时,必须注意把装置里的气体完全混合均匀。在生产过程中,要对惰性气体的气流、压力
或对氧气浓度进行测试,应保证不超过临界氧含量。还可以采用抑爆装置等技术措施。关于火灾、爆炸的几个重要问题:
柴油的火灾危险性不属甲类
非燃烧材料系指在空气中受到火烧或高温作用时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的材料。
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依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将危险环境分为0 区、1 区、2 区
甲、乙类厂房室内消火栓的距离不应大于30m依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建筑高度超过50m 的乙、丙类厂房和丙类库房的消防用电,应按一级负荷供电。
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线路应避开可燃物。10kV 及其以下的架空线路不得跨越爆炸危险环境,邻近时其间距不得小于杆塔高度的1.5 倍。
在使用不发火混凝土制作地面时,不应使用玻璃作为分格材料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可分为5 类
(二)民用爆破器材、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1.基础知识
民用爆破器材包括:
工业炸药
起爆器材
专用民爆器材
2.民用爆破器材和烟花爆竹基本安全知识
防护措施
生产、储存爆炸物品的工厂、仓库应建在远离城市的独立地带,禁止设立在城市市区和其他居民聚集的地方及风景名胜区。厂库建筑与周围的水利设施、交通枢纽、桥梁、隧道、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输油管道等重要设施的安全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
工厂平面布置
安全距离
工艺布置
电气设备防爆
防雷电措施
生产爆炸物品的工厂在总体规划和设计时,应严格按照生产性质及功能进行分区、布置,并使各分区与外部目标、各区之间保持必要的外部距离。
常用的防雷装置中,避雷线是接闪器。
一般情况下,独立避雷针的接地应单设,接地电阻一般不应超过10Ω
防止发生直接触电和电气短路的基本措施是中性点直接接地
防静电措施
把电气设备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保护零线进行连接,称作保护接零;TT 系统不属于保护接零。
自动快速雨淋灭火
火灾报警系统
(三)职业危害控制技术
1. 生产性粉尘危害控制技术
A.生产性粉尘的来源和分类
来源:生产性粉尘来源十分广泛,如固体物质的机械加工、粉碎;金属的研磨、切削;矿石的粉碎、筛分、配料或岩石的钻孔、爆破和破碎等;耐火材料、玻璃、水泥和陶瓷等工业中原料加工;皮毛、纺织物等原料处理;化学工业中固体原料加工处理,物质加热时产生的蒸气、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烟尘。此外,粉末状物质在混合、过筛、包装和搬运等操作时产生的粉尘,以及沉积的粉尘二次扬尘等。
分类
生产性粉尘分类方法有几种,根据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可将其分为无机性粉尘、有机性粉尘、混合性粉尘3 类。
B.生产性粉尘治理的工程技术措施
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和降低粉尘危害,是治本的对策,是防止尘肺发生的根本措施。改革工艺过程湿式作业
密闭·抽风·除尘
个体防护和个人卫生
2.生产性毒物危害控制技术
生产过程的密闭化、自动化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
采用无毒、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质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首选办法。
常用的生产性毒物控制措施如下:
密闭-通风排毒系统
局部排气罩
排出气体的净化
个体防护
3.物理因素危害控制技术
A.噪声的控制措施
消除或降低噪声、振动源,如铆接改为焊接、锤击成型改为液压成型等。
消除或减少噪声、振动的传播,如吸声、隔声、隔振、阻尼。
加强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护。
8 小时暴露作业场所噪声强度不应超过等效声级85dB。
B.振动的控制措施
控制振动源。应在设计、制造生产工具和机械时采用减振措施,使振动降低到对人体无害水平。
改革工艺,采用减振和隔振等措施。如采用焊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工艺;采用水力清砂代替风铲清砂;工具的金属部件采用塑料或橡胶材料,减少撞击振动。
限制作业时间和振动强度。
改善作业环境,加强个体防护及健康监护。
C.电离辐射的防护
电离辐射的防护,主要是控制辐射源的质和量。电离辐射的防护分为外照射防护和内照射防护。外照射防护的基本方法有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通称“外防护三原则”。内照射防护的基本防护方法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等综合性防护措施。
射频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
D.高温作业防护措施
高温作业防护
隔热
通风降温
保健措施
个体防护:《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作业人员应当遵守安全施工的强制性标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等。
(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技术
1.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
A.危险化学品概念及类别划分
危险化学品的概念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和废弃物处置过程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要特别防护的化学品。
化学品危险性类别的划分
《常用危险化学品分类及标志》(GB13690-1992)将危险化学品分为8 类,分别是第1 类,爆炸品;第2 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第3 类,易燃液体(注:其蒸气一般不会形成重气扩散是错误的);第4类,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第5 类,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第6 类,毒害品;第7 类,放射性物品;第8 类,腐蚀品。
B.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
危险化学品的主要危险特性主要有:燃烧性、爆炸性、毒害性、腐蚀性和放射性
根据《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理》,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是可以用于制毒的主要原料。
尘矽肺可以分为:尘肺病、矽肺病、尘矽肺病。
C.化学品燃烧爆炸事故对人员和环境的危害
高温的破坏作用
爆炸直接的破坏作用
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作用
造成中毒和环境污染
D.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控制和防护措施
危险化学品中毒、污染事故预防控制措施: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替代、变更工艺、隔离、通风、个体防护和保持卫生。
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从理论上讲,防止火灾、爆炸事故发生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防止燃烧、爆炸系统的形成、消除点火源、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
2. 化工安全技术
A.典型设备安全技术与车间布置
B.典型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安全技术
C.典型反应过程的安全技术
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硝化反应、聚合反应、裂化反应
【安全生产技术理论知识】相关文章:
培训模特理论知识06-08
美发染发理论知识06-04
安全评价师考试《理论知识》考前练习题08-12
桩基施工安全生产技术措施05-12
太极拳理论知识06-03
瑜伽基础理论知识06-20
关于广告设计的理论知识08-20
芭蕾舞理论知识介绍11-18
注册安全工程师《生产技术》试题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