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引导语: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奥林匹克数学竞赛吧,谢谢您的阅读。
一、基本内容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1934年和1935年,苏联开始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并冠以数学奥林匹克的名称,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举办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水平,难度大大超过大学入学考试。有关专家认为,只有5%的智力超常儿童适合学奥林匹克数学,而能一路过关斩将冲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顶峰的人更是凤毛麟角。2012年8月21日,北京采取多项措施坚决治理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
奥数对青少年的脑力锻炼有着一定的作用,可以通过奥数对思维和逻辑进行锻炼,对学生起到的并不仅仅是数学方面的作用,通常比普通数学要深奥些。
二、国际赛史
在世界上,以数为内容的竞赛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希腊时就有解几何难题的比赛;我国战国时期齐威王与大将田忌的赛马,实是一种对策论思想的比赛;到了16、17世纪,不少数学家喜欢提出一些问题向其他数学家挑战,有时还举行一些公开的比赛,方程的几次公开比赛,赛题中就有最著名的费尔马大定理:在整数n≥3时,方程没有正整数解。
近代的数学竞赛,仍然是解题的竞赛,但主要在学生(尤其是高中生)之间进行。目的是为了发现与培育人才。
现代意义上的数学竞赛是从匈牙利开始实施的。1894年,为纪念数理学会主席埃沃斯荣任教育大臣,数理学会通过一项决议:举行以埃沃斯命名的,由高中学生参加的数学竞赛,每年十月举行,每次出三题,限4小时完成,允许使用任何参考书,试题以奥妙而奇特的形式见长,一般都有富创造特点的简明解答。在埃沃斯的领导下,这一数学竞赛对匈牙利的数学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许多卓有成就的数学家、科学家是历届埃沃斯竞赛的优胜者,如1897年弗叶尔、1898年冯卡门等。
受到匈牙利的影响,数学竞赛在东欧各国蓬勃开展:1902年罗马尼亚,1934年前苏联,1949年保加利亚,1950年波兰,1951年前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进行了数学竞赛。
把中学生的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的是前苏联,采用这一名称的原因是数学竞赛与体育竞赛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竞赛的成果使人们意外地发现,数学竞赛的强国往往也是体育竞赛的强国,这给了人们一定的启示。
1934年在列宁格勒,1935年在莫斯科,有关的国立大学分别组织了地区性的数学竞赛,并称之为“中学数学奥林匹克”。当时,莫斯科的著名数学家都参加了这一工作。前苏联的数学奥林匹克分为五级:学校奥林匹克,县奥林匹克,地区奥林匹克,共和国奥林匹克,全国奥林匹克,再选出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六名代表。
对国际间组织数学竞赛最热心的是罗马尼亚的教授罗曼。经过他的积级策划,1959年7月,第一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简称IMO)在罗马尼亚古都布拉索举行,拉开了国际数学竞赛的帷幕。当时参加竞赛的学生共52名,分别来自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前苏联等7个国家。每个国家有8名队员,前苏联只派了4名队员。以后(除1980年由于东道主蒙古经费困难而暂停)每年举行一次,到1990年在我国举办第31届时,已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的308名选手。到1995年在加拿大举办第36届时,双增加到73个国家和地区,400多名选手。
三、国内赛况
我国的数学竞赛起步不算晚。解放后,在华罗庚教授等老一辈数学家的倡导下,从1956年起,开始举办中学数学竞赛,在北京、上海、福建、天津、南京、武汉、成都等省、市都恢复了中学数学竞赛,并举办了由京、津、沪、粤、川、辽、皖合办的高中数学联赛;1979年,我国大陆上的29个省、市、自治区全部举办了中学数学竞赛。此后,全国各地开展数学竞赛的热情有了空前的高涨。1980年,在大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数学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将数学竞赛作为中国数学会及各省、市、自治区数学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每年10月中旬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全国高中数学联合竞赛”。同时,我国数学界也在积极准备派出选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角逐。1985年,开始举办全国初中数学联赛;1986年,开始举办“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1991年,开始举办全国小学数学联赛。
我国的高中数学竞赛分三级:每年10月中旬的全国联赛;次年一月的CMO(冬令营);次年三月开始的国家集训队的训练与选拔。
对我国中学影响较大的还有美国中学生数学竞赛。该赛也分三轮进行:美国中学数学竞赛(AHSME),考试形式是30道选择题,要求90分钟内完成;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考15道填空题,答案均为不超过999的正整数,要求3个小时内完成;美国数学奥林匹克(USAMO),这是美国国内水平最高的数学赛活动,每次考5道题,3.5小时内完成。
为使我国的数学竞赛活动能广泛而有序、深入而持久地开做好各级各类数学竞赛的培训选拔工作,国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首先是创造数学竞赛的良好场景;中小学组织各年的教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内容;对一些数学“苗子”开办数学奥林匹克业余学校,有计划给以强化性的辅导与培训。其次是增强数学竞赛的辅导力量;各级数学奥林匹克教练员队伍,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辅导与教练素质。再次是优化数学竞赛的辅导体系;编写与出版基础性的数学竞赛培训教材或辅导读物,收集与整理国内外数学竞赛资料,研究与提炼数学竞赛题的解题思想方法及技能技巧,健全与完善数学竞赛的选拔机制及辅导方式。
“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创办于1991年),它是一个“普及型、大众化”的活动,分为初赛(每年3月)、夏令营(每年暑期)。
“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创办于1984年),采用“轮流做东”的形式由各省、市、自治区数学竞赛组织机构具体承办,每年4月举行,分为一试和二试。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创办于1981年),承办方式与初中联赛相同,每年10月举行,分为一试和二试,在这项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全国约90名学生有资格参加由中国数学会主办的“中国数学奥林匹克(CMO)暨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每年元月)
四、奖项设定
竞赛设状元奖(奖杯)一名、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三等奖(铜牌),(有些还有进步鼓励奖)比例大致为1:2:3;获奖者总数不能超过参赛学生的3分之1。各届获奖的标准与当届考试的成绩有关。
五、奖项介绍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是国际青少年数学大赛,在世界上影响非常之大。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目的是:发现鼓励世界上具有数学天份的青少年,为各国进行科学教育交流创造条件,增进各国师生间的友好关系。这一竞赛1959年由东欧国家发起,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助;第一届竞赛由罗马尼亚主办,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苏联共7个国家参加竞赛。以后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都是每年7月举行(中间只在1980年断过一次),参赛国从1967年开始逐渐从东欧扩展到西欧、亚洲、美洲,最后扩大到全世界。2013年参加这项赛事的代表队有80余支。美国1974年参加竞赛,中国1985年参加竞赛。经过40多年的发展,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的运转逐步制度化、规范化, 有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常规,并为历届东道主所遵循。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由参赛国轮流主办,经费由东道国提供;但旅费由参赛国自理。参赛选手必须是不超过20岁的中学生,每支代表队有学生6人;另派2名数学家为领队。试题由各参赛国提供,然后由东道国精选后提交给主试委员会表决,产生6道试题。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试题确定之后,写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语言,由领队译成本国文字。主试委员会由各国的领队及主办国指定的主席组成。这个主席通常是该国的数学权威。
六、委会职责
1.选定试题;
2.确定评分标准;
3.用工作语言准确表达试题,并翻译、核准译成各参加国文字的试题;
4.比赛期间,确定如何回答学生用书面提出的关于试题的疑问;
5.解决个别领队与协调员之间在评分上的不同意见;
6.决定奖牌的个数与分数线。
考试分两天进行,每天连续进行4.5小时,考3道题目。同一代表队的6名选手被分配到6个不同的考场,独立答题。答卷由本国领队评判,然后与组织者指定的协调员协商,如有分歧,再请主试委员会仲裁。每道题7分,满分为42分。
七、竞赛规定
1.一年一度的IMO的东道国由参赛国(或地区)轮流担任,所需经费由东道国负担,整个活动由东道国出任主席,由各国领队组成的主试委员会主持,试题和解答由参赛国提供,每国3—5题(也可不提供),东道国不提供试题,而由东道国组成选题委员会,对各国提供的试题进行评议与初选,主要考虑试题是否与以往的试题重复,并把试题按代数、数论、几何、组合数学、组合几何等分类,确定试题难度(A、B、C三级),选择30题左右。如果这些题有新解法的话,还要求提供原解法以外的解答,译成英文供主试委员选用。
2.每个参赛团组织一个参赛队,成员不超过8人,其中队员不超过6人(是中学或同等级学校学生),正、副领队各1人,考试分两天两试,每试3题,每试4.5小时,每题7分,所以每个选手的最高得分是42分。
3.IMO的官方用语为英、法、德、俄语,而参赛国大约需要26种文字,届时由各领队把试卷译成本国语言,并经协调委员会认可。度卷先由各国的正、副领队评判,再与协调委员会协商(每个协调员负责一个试题的评分),如有分歧,由主试委员会仲裁,协商工作是在信任与友好的气氛中进行的。
4.IMO的获奖人数约占参赛人数的一半,评奖根据分数段评出一、二、三等奖获得者,其比例平均为1:2:3。此外,主试委员会还可因在某个试题上作出了非常漂亮(指思路简捷巧妙,有独创性)或在数学上有意义的解答的学生给予特别奖。
为避免再次出现1980年那样的中断,IMO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有的译为场所委员会)负责确定各届的东道主。
按IMO的规定,每一届的东道主必须向上一届的所有参赛国发出邀请,而新参加的国家则应当向东道主表明参加的意愿,再由东道主发出邀请。
东欧外的国家中,第一个加入的是芬兰(1965年第7届),接着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典、荷兰等也都在60年代陆续加入。1974年,美国、越南加入。此后,参加国逐年增加,并遍布欧、美、亚、非及大洋洲,IMO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性的数学大赛。
1988年第29届,根据香港的建议,IMO首次设立了荣誉奖,奖给那些虽然未得金、银、铜牌,但至少有一道题得满分的选手。这一措施,大大调动了各参赛国及其参赛选手的积极性。
IMO的精神就是奥林匹克精神:“重要的不在于取胜,而在于参加。”据此,自1983年第24届以来,虽然每一个代表队(6个人为组员)都计算自己的总分,且知道按总分的顺序排在多少名,但组织委员会不向团体优胜者颁奖,因为IMO只是个人的竞赛,不是团体的竞赛。
1981年第22届,美国是IMO的东道主。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格雷策发信邀请我国参加,中国数学会复信同意参加,后因故未能成行,只派了当时在美的访问学者作为观察员参加了。
到了1984年,在宁波召开的中国数学会首次普及工作会议上,确定1985年派两名选手参加第26届IMO,以了解情况、取得经验。由于选拔时间仓促,只指派了北京、上海各1名优秀学生参加。结果有1人得三等奖,两人平均成绩与以色列第17位,两人总分则排在32位。1986年起,我国均派6名选手参赛。
我国选手的辉煌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千百万中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荣誉感。
【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相关文章:
中学生国际奥林匹克日主题班会12-29
网球竞赛规则06-23
网球竞赛规则集锦12-12
网球竞赛详细规则10-30
大学知识竞赛总结01-09
中国围棋竞赛规则 第二章 竞赛规定09-12
国学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10-23
中国围棋竞赛规则08-23
空手道竞赛技巧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