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我不是潘金莲》编导影评
得知离婚案被告秦玉河已死,李雪莲面对截访的各级官员,理直气壮地说出了这句话;“我告你们!”。在李雪莲看来,除了她自己,这些人都是“潘金莲”,因为他们全都冷漠自私、推诿逃避、唯上是从、不说人话、不干人事。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留给我们的思考,格外沉重。
冷漠的社会氛围。电影里官员的冷漠伪装得很好,道貌岸然和官腔空话掩盖的就是漠不关心。市长讲了一通大话空话之后,居然开始诲人不倦地普及成语知识,就是不说李雪莲的事情。气得人只想大喝一声:说人话!而社会大众的冷漠,简单直白,毫不掩饰:弟弟不关心姐姐为什么要杀人,只担心自己杀人要“吃枪子儿”;一心只想占便宜的屠夫,发现“弄你一回,却要杀这么多人”太亏了;村镇医院只想着如何收回两天的医疗费、警察严守职责决不放行,没有人去关心李雪莲为什么生病为什么进京,因为这纯粹是多此一举的自找麻烦;还有承包果园的农民,也不关心李雪莲为什么“真要死”,只是把她推到竞争对手的果树下去。那个先在北京当厨师后在县城开餐馆的同学,帮助过李雪莲,是唯一给过她温暖和快乐的男人,但最终还是把他俩之间的情感当做了与别人交易的筹码。这些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冷漠人,构成了这个冷漠的社会,给人感觉真的是“没一个好人”。
唯上的官场文化。电影里,县、市、省各级官员,都唯上级领导意志是从,只图上级领导满意高兴,不问下级的想法和要求,不管群众的困难和诉求。领导一句“把人弄走”,公安派出所居然可以马上把上访人关押起来。听说市长已到了治下的民房,县长立即扔下一切连滚带爬赶过去,谨听指示。这些与现实何其相似。据报道,湖北省代省长曾以《我不是潘金莲》的剧情举例,问了五个“为什么”,不过他只问不答。突然想起30年前的一件往事: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偏远乡村一所片中(非重点初级中学)任教,当时不到20岁的我听见两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在议论,抱怨校长“穿棉袄打短裤”,我不明白什么意思,老教师哈哈一笑解释道:“顾上不顾下呀!”
无奈的草根状态。李雪莲所代表的草根一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真实的无奈,你我都在这种无奈中“苟且”着。为生二胎也好,为分房子也罢,选择假离婚是因为没有其他办法;因为被欺骗、被羞辱,希望能有一个说理伸冤的地方,可惜没有,只能无奈地一次次上访,一次次失望而归;最后,上访告状的心已死,不愿再苟活于世,无奈却求死无门。另外,《我不是潘金莲》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却提醒我们应该关注的还有一个草根群体:处于现有体制链中最底层的乡镇公务员。他们没有权力、没有能力、没有动力解决和满足上访群众的某些诉求,夹在上级领导和上访群众之间,两头受气,吃力不落好。如果在电影里增加一个乡长角色,一定比“贾聪明”更加不招所有人待见。这是在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官不聊生”背景下底层公务员的无奈。
“险恶”的编导用心。《我不是潘金莲》的编剧和导演,费尽心血弄了很多噱头,他们是用心良苦,还是用心险恶,自然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形式上,剧情背景发生在省级以下的地方,用圆形幕,发生在首都北京就用方形幕,直到最后李雪莲终于不再上访过上正常生活后,才恢复到宽银幕;内容上,面无表情、冷到骨髓的冯小刚式幽默无处不在,典型的南方口音明显的武汉方言夹杂其间,难怪湖北的省长要率先发问;细节上,人代会分组讨论的省级代表团讨论会场,坐那么多位道袍袈裟的人,是几个意思?
【《我不是潘金莲》编导影评】相关文章:
《一九四二》编导影评10-26
《阿飞正传》编导影评08-24
电影《1942》编导影评07-31
编导影评标题示例08-23
电影《立春》编导影评08-20
编导专业《卧虎藏龙》影评09-29
编导考生影评技巧06-25
《罗马假日》编导影评08-25
编导影评范文怎么写08-31
《摔跤吧!爸爸》编导影评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