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时间:2024-04-11 22:05:13 编导制作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的基石之一,它用非常简洁、利落、有力的叙事手法构建了影片的故事情节。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

  对于早期的很多大师级作品,观影后经常会出现不明觉厉的感觉。这些电影的艺术性被大师们提到只能仰望的高度,所探讨的价值层面的东西又过于隐晦和深奥,而自己哲学素养又太浅薄,所以只能发出“看不懂,但很牛”的感叹。

  至于这部电影,观影后的感受却是个例外。因为它的故事没有太多的隐喻,也没有离奇的超现实主义元素,完全基于生活,真实到觉得它就发生我们身边。所以观影完毕后,我也可以自豪地说:“偶也能读懂大师啦!”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缺乏高层次的艺术价值。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是它们不断探寻和追求的方向,现实生活背后的深沉思考正是它们艺术诉求。

  这部1948年上映的影片有太多太多的头衔: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代表作,第二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第七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第三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第一部全部使用非专业演员的电影。绝对是我像这种“缺少艺术鉴赏能力,且又爱慕虚荣”的伪电影迷们的菜,哈哈。

  电影一开场,便是一大群待业的人排队等候政府安排工作。无奈僧多粥少,这么一大群人只有两三个工作岗位,比现在大学生求职找工作的情况可惨多了。故事发生在二战之后的罗马,刚从战争之中缓过神来的欧洲人民显然还没有立马就摆脱贫困潦倒。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对于这些底层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

  “瑞奇?瑞奇?……”就业办的办事员显然是有点不耐烦了。这个名叫“瑞奇”的家伙死哪了,有工作难道都不想要了?好在他的朋友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找到了他,可笑的是这家伙正歪坐在地上摆弄石子呢。主角登场了,就是这个别人都在争取工作机会而他却在空地低头摆弄石子的这么一个人。原来这位“幸运”的家伙已经失业两年了,显然他在争取工作机会的事情上已经付出了过多的耐心,同时也承受了一次又一次工作落空的失落,所以这一次他已经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热情了。当他得知自己获得了一份贴海报的工作时,略微颤抖的双手、微微上扬的嘴角以及突然蹦出的一句“the hell with it”,都表现出他无以言表的激动和喜悦。于此同时,其他人失落的神情里却透露着一丝渴望和焦虑,最后一哥们急了:“我们怎么办?就是因为(工作)不是给我的,我就该在这里等着死吗?”

  然而,“幸运”的主角却没有这么顺利。“瑞奇,不要忘了骑上你的自行车。”办事员提醒道。瑞奇的脸立马沉了下,原来迫于生计他当掉了他的自行车。于是他谎称自己的自行车坏了,需要修理。这时,其他人似乎看到了一线生机,立马就有人称自己有车,并争取这份原本给予瑞奇的工作。这一短短的情节描述,就立马映射出这个大都市战后的现状——工作急缺,许多人面临失业。

  接下来便是瑞奇告知妻子玛丽亚的桥段。主角一上来就是抱怨自己运气差,然后丢了一句有头没尾的话便扭头就走。妻子提着两桶水,边追边问就像追赶一个受委屈的孩子一样。直到瑞奇发现妻子提着水行动不便,他才上前帮手,小心翼翼地吐出实情。细细回味整个过程,会读出瑞奇这种特别的心理感受。他原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好工作,原本可以与妻子分享一个好消息,可该死的是自己当掉了自行车将会丢掉这份工作,这种懊恼和自责的情绪最后在妻子一句埋怨中爆发。“我一生下来就被诅咒,我像带着枷锁的人。”瑞奇的抱怨,体现了他在生活重压下的无助与懦弱。相比之下,他的妻子更加理智与坚强——她果断当掉了自己的嫁妆几床床单,并拿这些钱赎回了自行车。

  获得工作之后,喜悦之情重新挂在瑞奇的脸上——他幸福地把需要改小的工作帽交给妻子,麻利地抱起她指给她看自己工作储物柜;即便妻子迷信占卜师并为之付费,觉得不解的他也只是微笑地调侃;早晨出门前他和约莫五六岁的儿子布鲁诺在镜子面前轻松愉快地梳理着自己;他载着儿子迎着阳光一路穿梭在忙碌的罗马街道上。这一切轻松而愉悦的场景似乎正在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出铺垫。

  果不其然,命运要开玩笑啦,在第一天工作时瑞奇的自行车被偷了。这段表演很出彩:瑞奇发现小偷骑走自己的车后,先是一惊,再是大喊,然后追上前。无奈小偷的同伙故意干扰,结果把小偷给跟丢了。他急促地穿行在十字路口,用焦虑地眼神四处张望着企图寻找到一线光明。毫无发现之后,便缓缓地回到自己的工作点,将贴好的海报默默地贴好,气急败坏地将工具往地上一扔,最后悲伤而痛苦地靠坐在梯子上。整个表演一气呵成,仿佛将我年轻时东西被偷后的感受重演了一遍。看完这段,整颗心好像被狠狠地揪了一下,久久不能平静。

  接下来的情节便围绕寻车的展开。丢车后的瑞奇,先是报了警(显然没有用,丢了几次东西,哪次报警有用过!),再是求助于朋友清洁车司机百奥奇。百奥奇告诉他,小偷得手后就会将车拆掉,并在市场上卖掉。第二天清早,瑞奇、他的朋友们、他的儿子布鲁诺便卖车市场开始寻车了。市场寻车这段蒙太奇很出彩:一个镜头是瑞奇和小伙伴们凝重的眼神,另一个镜头则是一排排的自行车和各种各样被拆得七零八碎的自行车零件。两个镜头的交替出现,把整个寻车过程演变得紧张而焦虑。

  毫无进展的瑞奇决定和儿子一起另外的市场碰碰运气。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市场中的人们都忙着收摊躲雨。父子俩在雨中漫无目的地张望着,无奈这雨下得太大了,他们不得不跑到一旁躲雨。这一段有个小插曲,就是布鲁诺摔跤了。这个可爱而懂事的小男孩,因为爸爸没有注意到他有些生气。显然现在瑞奇的心中再也没有其他任何比找到自行车更重要的事了,他摸了摸儿子的头,将自己的手帕递给他,便不再说话继续张望。瑞奇和儿子布鲁诺之间的情感描写是本片一条重要的副线。通过这条副线,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特殊背景下的这位典型底层人民。

  雨过天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当瑞奇发现偷车贼之后,便上演了第二次抓小偷的桥段。可惜这个迟缓的男人又再一次追丢了,幸运的是他追上了一位与小偷交谈过的老头,试图从他的口中找到一些关于小偷的线索。在追寻这位老者的过程中,也有一段小插曲——布鲁诺因尿急一个人跑开了,而瑞奇则在发现老者踪迹后斥责布鲁诺让其赶紧跟上,可怜这个小男孩到最后都没有尿成。

  这位衣着邋遢的老头并非善类,他失口否认了与小偷的同伙关系,并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在与这位老人的一路的纠缠中,瑞奇跟随他进了一间教堂。这位老头也是一位穷苦的可怜人,他来教堂做礼拜也主要是为了喝上一口免费的汤。在瑞奇的威胁之下,老头告诉了他小偷的住址,但拒绝陪同他前往。最后狡猾的老头趁着瑞奇被教堂秩序维护者阻扰的间隙悄悄地溜走了。瑞奇就这样失掉了一位可以指认小偷的证人。一次又一次地丢掉可能寻找到自行车的机会,瑞奇显得愈发的焦躁不安。这时,天真的布鲁诺多了一句嘴,瑞奇便给了一个巴掌。父亲先前对待儿子时的那种温柔体贴此刻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粗暴。

  瑞奇接着寻找老头,并叫儿子在桥头等他。河里有人意外落水,这吓到了正在岸边的父亲。他惊恐地叫喊着儿子的名字,最后在不远处发现了坐在台阶上的布鲁诺。这一意外的插曲,让瑞奇的急躁不安情绪逐渐缓和了下来,与丢掉儿子相比丢掉工作显然算不了什么。情绪逐渐平复的瑞奇,开始关心起儿子的感受。在了解到儿子又累又饿时,他决定带着儿子下一顿馆子。“我干嘛要把自己给急死呢,反正人总有一死。”“什么都能解决,除了死亡。”经过了情绪上的大起大落,瑞奇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可酒劲过后便又回到了无法逃避的残酷现实之中,绝望的他决定拜访一下占卜师。

  显然,靠神不如靠自己。占卜无果,却意外撞见了偷车贼。这次瑞奇成功抓住了偷车贼,但不幸的是他却闯进了贼窝。狡猾的偷车贼始终咬口不承认并假装晕死过,“热心”的街坊们聚拢起来合力护着偷车贼并胁迫瑞奇离开。聪明的布鲁诺悄悄请来了警察,成功化解了这一紧张局面。无奈的是自行车已经被偷车贼处理掉了,没有证据的瑞奇不得不绝望地离开。就这样瑞奇又再次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他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行走在罗马的大街小巷,布鲁诺默默地紧跟其后。

  最后他们来到了体育馆对面街道旁。布鲁诺低着头默默地坐在路旁,瑞奇则在路口不停地张望。体育馆前停放得整整齐齐的自行车,从眼前快速驶过的自行车,还有巷子停放着一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现在瑞奇的眼中只有自行车,因为自行车决定了是否能够保留住工作,决定了一家人未来的命运。此时,体育馆里的比赛散场了,眼前人们纷纷骑上了自己的自行车回家,街头一下子变得熙熙攘攘起来。影片的高潮部分即将到来!此刻镜头画面一会切换到瑞奇焦躁而紧张的徘徊,一会切换到眼前熙熙攘攘的街头,一会切换到布鲁诺有所期盼的眼神,一会又切换到瑞奇身后巷子里孤独的自行车。瑞奇此时的心理活动变得异常丰富:一方面在无助的儿子面前,他应该有所作为,树立起一个可靠高大的父亲形象;另一方面面对着一次又一次的挫折,绝望的他似乎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办法,不能不面临在孩子面前偷自行车的艰难抉择。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布鲁诺眼神中的期盼似乎越来越强烈,瑞奇终于狠下心来,他打发儿子坐车先走,自己则转身偷那辆无人看管的自行车。

  不幸的是,他并不像偷车贼那般幸运——他一骑上车便被发现,引来了众人的追赶,最后被逮了个正着。这一切都被不远处的布鲁诺看在眼里,他拼命地钻进人群,抓着父亲的衣角大声哭喊着。而此刻瑞奇正被众人推搡着准备押送至警局,布鲁诺拾起瑞奇弄丢的帽子,一边哭一边紧跟在后面。在这样的一个贫困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大多数人都不得不面对生活的残酷与现实。当失主看到瑞奇身后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时,他动了恻隐之心,并放走了他们。“我不想惹麻烦,这个人已经够多麻烦的了。给你孩子做个榜样。”这位失主似乎知道——如果不是被逼上绝路,谁也不愿意偷窃。

  到这里,电影已步入尾声。布鲁诺一边擦拭着泪水与汗水,一边抓住父亲的手紧跟在身后,并不时地抬头望着父亲。而这位无助的父亲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痛苦,所有的情绪纠集在一起冲上眉头,默默地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最后父子俩什么也没有说,无助而绝望地望着前方,慢慢地消失在人潮之中。

  纵观整部影片,主角瑞奇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像一个带着沉重枷锁的人。他动作迟缓,感觉总是拖着一副沉重的躯壳,几次因迟疑和缓慢而错失抓住小偷的机会。他眼神深邃,总是带着一种无言的忧伤,漫无目的地寻找着生活的希望。他那被残酷的现实刻出深深的皱纹,无疑不是沉重生活下最为真实的写照。这位非专业演员马奇奥拉尼出彩的本色出演,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典型底层穷苦人民的形象。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里面的很多场景都是对当时底层人民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描述——妇女们在楼下提着水桶排队打水;人们挤在当铺窗口前典当自己的东西;迷茫的人们排队寻求神灵的指点;清晨拥挤的人群涌上早班车进城工作;人们召集在一起组成工会争取更多的权益;穷苦的人们企求摆脱苦难涌入教堂念经祈祷;餐厅里的富人们品着昂贵的酒,享受着精致的美食;城市的一角生活所迫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干起了鸡鸣狗盗之事……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这部电影就像一幅活生生的画卷,把一个二战之后真实的罗马赤裸裸地呈现给了观众。

  正如前文所说,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总是包含了导演对于现实生活背后深层次的思考。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人们该依靠谁?是政府,宗教还是自己?也许除了自己,其他谁都依靠不了,自己的路终究是需要自己走完。所幸这个社会的温暖仍在,人们彼此之间的理解、宽容、同情、帮助仍在,即便是前路再迷茫再坎坷,但并不会孤单。

  观后感

  无比压抑的心情看完了《偷自行车的人》,不仅仅因为黑白的画面,缓慢的节奏,更因为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的无奈。影片中的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变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买来一辆自行车(这是新工作的硬性条件),准备开始新生活。可是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了,万般无奈,父亲和儿子找遍罗马的每一处角落最终一无所获。最后父亲在偷一辆自行车时被当场抓获,也被儿子亲眼看到,父亲留下了悔恨和痛苦的泪。

  一个简单得能用一句话讲述完的故事,却让我好几次忍不住泪水模糊了眼眶。特别触动我的一句话是父亲说“你根本不知道,这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这让我想到了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当自己的每日的食粮、脆弱的尊严、甚至养活一家人的沉重的责任,都压在一辆车之上时,它的失意味着一切的失:是生活支柱的轰然倒塌,是美好生活的骤然落幕,更重要的是,是那如同一束光的希望在心底的突然熄灭。看这片子,我感受到的是极度的压抑和揪心。父亲极痛苦的走街串巷的寻找自行车,每一次都落空,都如同重重的一击,绝望写在了他的眼神里。可最后当自己偷车未遂,又被人放走,儿子重新拉起他的手时,这个大男人哭了。我也哭了。我想,此刻,这位父亲,是因为儿子温暖的小手,握住了自己脆弱而又不得不坚强面对生活的痛苦而悔恨的心。

  看影评,才得知这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经典之作。群众演员、记录性、长镜头、实景拍摄,反映了意大利二战前后贫穷、百业待兴的社会景况:工厂、当铺、二手交易市场、街头、简陋的房屋、教堂。有人说,比人物更有诗意的是德·西卡镜头中的城市影像。这朴素不过的生活本身具有真正震撼人心的力量。

  想到严歌苓在接受名人面对面访问时说,面对同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VERSION。对于我这样一个习惯于看故事看人物,凝神于人物的表情语言与动作的人,才发现背景和生活本身也是一道很有美感的风景线~

【《偷自行车的人》电影深度解析】相关文章:

深度解析考研热门专业08-10

考研热门专业深度解析02-25

出国游学的好处深度解析02-03

职业态度的深度解析范文12-27

最新韩国留学就业前景深度解析05-16

深度解析BEC中级有什么用03-08

关于考研十大热门专业深度的解析02-25

2018年翻译专业硕士考研择校深度解析06-22

关于考研热门专业的深度解析:英语语言文学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