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

时间:2024-05-14 23:25:29 宇涛 茶艺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

  茶艺是茶人把人们日常饮茶的习惯,根据茶道规则,通过艺术加工,向饮茶人和宾客展现茶的冲、泡、饮的技巧,把日常的饮茶引向艺术化,提升了品饮的境界,赋予茶以更强的灵性和美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欢迎参考阅读!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

  一、文质并重,尤重意境

  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也就是说,没有合乎礼仪的外在形式(包括服饰),就像个粗俗的凡夫野人;如果只有美好的合乎“礼”

  的外在形式,能掌握一种符合进退俯仰的,给人以庄严肃穆的美感的动作(包括特装礼仪),而缺乏“仁”的品质,那么包括服饰在内的任何外在虚饰,都只能使人感到其为 人的浮夸。这点,恰于茶艺的内涵不谋而合,一次完整高品质的茶艺,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是优秀的。这包括茶、水、境、器、人、艺与礼仪规范等等,这些缺一不可,若有一方 残缺,便称不上是一次完整的高品质的茶艺活动。而意境又尤为关键,以茶会意,情景交融,将茶艺由沏泡手法表演,上升到美学境界,达到心会神合。

  二、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随着历史发展,茶艺演变出不同的类型。

  宫廷茶艺是帝王将相为敬神祭祖或宴赐百官进行的条艺。如唐代的清明茶宴、清代的千叟茶宴等,其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器具奢华、等级森严。

  儒士茶艺是历代文人稚上在品君斗茶中形成的茶艺,如颜真卿等名士月下连茶联、宋代文人斗茶时的点茶法等,其特点是文化厚重、意境独特、茶具典雅、形式多样、气氛 愉悦,常与赏花、玩月、抚琴、吟诗、联句、叙谈、踏青、题字、作画等相结合。

  民族茶艺是各民族在长期茶事活动中创造的,富有乡土气息和民族韵味的茶艺形式,如藏族的酥油茶、蒙古族的奶茶、白族的三道茶。

  宗教茶艺是僧人羽士在以茶礼佛、祭神、修道、待客、养性等过程中形成的多种茶艺形式,如禅茶茶艺、佛教茶艺、观音茶茶艺、太极茶艺等。

  这些不同的加工工艺和冲泡方式,无疑更为中国茶艺增添了生动别致的一笔。

  而现今按照茶品分的话,我国茶品有八个大类,其中名品更是数不胜数,每种茶都有自己独特的气的与芳香,这就更需要不同的茶艺手法才能将其更好的展现出来。

  三、道法自然,崇静尚简

  中国茶道经历漫长岁月之后归于自然质朴,力求物我合一。

  茶人在饮茶、制茶、烹茶、点茶时的身体语言和规范动作中,在特定的环境气氛中,享受着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人世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 水、流云和悠扬的古琴声,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种升华,这一点恰于茶艺中的“境之美”相符合。以“自然”之境,来衬托“道”之所终。而这“自然”也不仅仅是指代自然环境 ,也有随心而至,随性而至,无繁缛复节的意思,保持纯良的心性,自然超脱的态度,才是“道”之所在。

  陆羽在《茶经》中为饮茶提倡“精行简德”,在品味茶韵时自我修养,磨练心性,陶冶情操。茶具的朴实也说明了茶人们反对追求奢华的风气,希望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可以说中国茶道是一种艺(制茶、烹茶、品茶之术)和道(精神)的完美结合。光有“艺”只能说有形而无神。光有“道”只能说有神而无形。所以说,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品德的人是无法融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四、注重内省,追求怡真

  “内省”:即为在内心省察自己的思想、言行有无过火。儒家自孔子开始便很注重这种内心的道德修养。孔子要求人们“内省”、“自论”。孟子的“内省”修养名为“存 心”,也叫“求放心”。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 俗的“内省修行”思想。

  “怡”: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

  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 悦的梢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

  “真”:真理,真知,真实之意,至善即是真理与众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 切事物的至诚,饮茶之真谛,在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澹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

  意义

  中国的民族性,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谈仅是通论,人们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饮茶所讲究的是情趣,如「披咏疲倦」、「夜深共语」「小桥画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环境和时机,「寒夜客来茶当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宾主之间的和谐欢愉,而且蕴蓄着一种高雅的情致。

  所以中国人有中国人特有的气质,而中国人的饮茶方式及内涵亦自有其中国人不太随意高谈茶道,因为中国人对于「道的认识和理解是有着相当的崇高与尊重的意味。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同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很大,无为而顺乎自然,形而上才可曰道,形而下则为器矣。所以在悠久的历史生活中,茶与中国民族相结合,受着中国人一贯的哲思想和生活方式所支配,简言之即「顺其自然」及「致中和」,这是中国茶艺的真髓。

  茶艺也称茶道,茶艺是与道家文化分不开的,汉代名臣张良制造药茶——黑茶薄片,后称“渠江皇家薄片茶”,是黑茶的起源,开创了茶与道结合的先河。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其中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有中国人落脚的地方,就带去饮茶的习惯;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种饮茶习惯在中国人身上根深蒂固,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唐朝中叶,一位早年出家后来又还俗的和尚——陆羽,总结前人与当时的经验,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本有关茶叶的著作——「茶经」后,饮茶风气很快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莫不嗜茶;甚至于中国附近的各民族,如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都学习了这个风尚。而在十七世纪初,荷兰东印度公司更首次将中国的茶输入欧洲,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在英国贵族社会中,「饮茶」已成为一种时尚风范。在中国,「茶」因为人文、地理的不同,而有两种发音方式,在北方发音为CHA,在南方发音为TEE;因此由中国北方输入茶的国家,如土耳其的发音是HAY,俄国是CHAI,日本是CHA;而由中国南方经海线输入茶的国家,其发音则不相同,如西班牙的发音是TE,德国的是TEE,而英国则是TEA。

  刚经过阳光曝晒的茶叶茶叶是摘取茶树嫩叶制造而成的,因为制造的方法不同,而有不同的种类和名称。制法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发酵」,发酵的结果,茶叶会从原来的碧绿色逐渐变红,发酵愈多,颜色愈红;而香气也会因发酵的多寡,从叶香变为花香、熟果香或麦芽糖香。不发酵茶称为绿茶,泡出来的茶汤是碧绿或绿中带黄色,具有新鲜蔬菜的香气,例如龙井、碧螺春等;全发酵茶称为红茶,泡出来的茶汤是朱红色的,具有麦芽糖的香气;而半发酵的茶,也就是乌龙茶。乌龙茶是中国的特点。

  色茶,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地是中国台湾省。乌龙茶又可分为轻发酵、中发酵及重发酵叁类,轻发酵如包种茶(清茶),以高香、清雅,汤色金黄为其特色;中发酵如铁观音、水仙、冻顶等,汤色为褐色,饮来老成持重,较偏重「喉韵」;而重发酵如白毫乌龙,汤色呈橘红色,具熟果香

  要想泡好一壶功夫茶,须注意水质、水温、茶量与茶具等要素;「水质」必须选用清新的软水(含矿物质较少者),切忌用硬水;「水温」随不同茶叶的冲泡而有所不同,对大部分的茶种而言,以接近摄氏100度冲泡为宜;但绿茶类及轻发酵茶类则不宜过高,通常不宜超过90度;「茶量」的摆置亦因不同的茶种而异,从茶壶容量的四分之一到四分之叁均有可能。泡后约一分钟倒出饮用,但因茶而异,再次冲泡时间则须相对延长;至于「茶具」,以紫砂陶壶最佳,茶壶大小配以适宜的茶杯,杯内以白色较佳,以便于判辨汤色。「喝茶」,在台湾已是一种普遍的休闲活动。爱饮茶的人,也一定喜好把玩茶壶,现今台湾一般家庭中,多流行以小壶泡茶法(功夫茶),这是从十六世纪末明朝神宗时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习惯,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用小茶壶泡茶,茶味特别。甘醇芳香,明清时代以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最有名,凡出于名家的作品,四方争购,价比黄金,而台湾的陶艺家们,不仅制作精美的紫砂陶壶,并且另外发展出许多改良式的创意壶,为各方所喜爱,而「藏壶」或「养壶」在台湾已成为一种高雅的风气。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因为茶中含有多种维他命、茶素、精油、氟素等成份,有明目、清脑、利尿等功能,因此中国人相信一个常饮茶的人,必能延年益寿,而现代进步的科学,也已证明茶有医学上的效用,对人体有益处,因此茶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是天然的健康饮料。

  在台湾,茶是经济作物,也是输出国外赚取外汇的农产品;各地的茶行、茶为使茶艺普及,推动甚力,而许多内部陈设古典高雅的茶艺馆也纷纷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各茶区也定期性举行评茶比赛活动,吸引茶农、茶商、品茗人士前往,一经入选,茶价倍增,使得茶艺活动,呈现出一股朝气,因而饮茶的风尚,在台湾已成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而这种崇尚自然,无拘无束的茶艺精神,就如同中国传统的人情味一般——醇厚温馨。

【中国茶道茶艺的四大特点】相关文章:

中国茶道茶艺师03-28

中国茶道文化茶艺师03-28

茶艺师中国茶道操作流程03-28

茶艺师介绍中国茶道与佛教03-29

茶道茶艺内涵09-13

茶艺师之论中国茶道的概念与内涵03-29

浅谈茶艺里的茶道03-29

茶道与茶艺是什么03-29

茶道和茶艺的区别03-19

茶艺师之佛教茶道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