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社会功能

时间:2024-06-18 02:18:30 茶艺培训 我要投稿

茶文化社会功能

  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社会功能,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现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方面。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道德观念,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所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陆羽的《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俭的真实反映。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等茶界老前辈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他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他的品德充分体现了当代茶人精神。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演艺、以茶为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吟、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等。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一是茶文化以茶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对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对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 。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 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 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 ,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 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 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 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 ,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茶文化的作用

  以茶会友:客来敬茶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朋友相见,饮茶叙事,新切祥和。

  以茶联谊:各种联谊活动,采用茶话会的形式,既庄重又生动活泼。

  以茶示礼:亲友相见、人际交往,无论是多么庄重的高级会谈或是重要会议,每人清茶一杯,显示了一种尊敬的礼仪。现代社会以工为礼品者显得高尚。

  以茶代酒:从古至今,以茶代酒者不乏其人,现代人际交往,提倡以茶代酒,实在是高尚之举。

  以茶倡廉:清茶一杯,以示清正廉洁,是反对铺张浪费,提倡清廉的重要举措。

  以茶表德:日本千利休茶道精神是“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人著名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提倡的中国茶德是“廉美和敬”。

  以茶为模:以茶的奉献精神为模,倡导做一个正直清廉的“茶人”。

  以茶养性:从古至今不少文人雅士都提倡以茶修心养性,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

  以茶为媒:中国历史上茶与婚姻关系密切,以茶联姻、婚嫁用茶的传统流传至今已成习俗。

  以茶祭祀:中国民间的丧祭活动,很多仍流传用茶作祭品的习惯。

  以茶作禅:自古就有“茶禅一味”之说,寺院茶道的禅茶、普茶、施茶等都是以茶悟道的重要仪式。

  以茶作诗:历代诗人作茶诗者很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以茶作画:历代描绘茶会、烹茶、饮茶等内容的书画较多,艺术价值较高。

  以茶歌舞:以采茶、饮茶等内容的歌舞较多,生动活泼。

  以茶献艺:各种流派的茶艺表演具有欣赏价值,不少茶类、地区、民族的饮茶习俗,艺术化以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以茶旅游:茶乡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特色旅游项目,游名山、观名寺、饮名茶三位一体,很受欢迎。

  以茶做菜:很多少数民族地区都有以鲜茶做菜的习俗,茶文化活动频繁之地,以茶作菜的菜谱也是丰富多彩的。

  以茶为食:将茶添加于食品饮料中食用,逐渐流行起来,茶叶口香糖、茶叶蛋糕、茶叶面条、茶酒等都已被人们接受。

  以茶设宴:各地的早茶、夜茶,以饮茶与吃小点心结合的方式,受到普遍欢迎。

  以茶健身:已知茶对人体健康具有多种功效,饮茶健身是很多饮茶爱好者的切身体会。

  以茶制药:将茶叶中具有药效功能的物质分离提取出来,制成防病治病的药物,这是茶对人类健康的新贡献。

  了解茶文化

  何为茶文化,业界众说纷纭。中国文化管理学会茶文化推广工作委员会、茶文化研究员经过深入的系统论证,给予了茶文化较为全面而相对准确的定义。

  在中国现代茶事活动中人们经常提及“茶文化”一词。什么是“茶文化”?各界人士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迄今为止,“茶文化”的定义已经不下数十种,其定义之多足以望“文化”定义之项背。但这些定义多是围绕“茶事活动”而定,以茶为主,以文化为辅,其外延比较狭窄。究竟什么是“茶”?“茶”与“文化”的结合点在哪儿?为什么结合?怎样结合?“茶文化”与“茶”和“文化”本身到底是什么关系?人们又是怎样感受到茶文化的呢?这些问题才是理解“茶文化”的根本所在。

  茶是我国南方的一种树种,起源于我国的西南地区。随着中生代末期白垩纪地层中山茶科植物化石的发现,考古学家和植物学家们分析得出,茶树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的历史。

  上古时期,据《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史书记载,在新石器全盛时期,以神农为代表的先民便发现和使用了茶,迄今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此时,“茶”对于人类而言,还只是一种纯物质形态的东西,跟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任何一种其它植物一样,只是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存在。人类对它的应用也只限于用来食用、解渴或者医治疾病,人类对茶的需求还只是停留在生理层面,与文化精神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此时的“茶”只有一个涵义,就是指“茶”这种植物。

  后来,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对茶的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茶”的外延也不断扩大,除了用来指称茶树、茶叶以外,还用来指称用茶叶做成的饮料、食品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茶”的需求也逐渐从生理的过渡到精神层面的,并逐渐形成了茶法,而且还进一步把“茶”和“礼”相结合,形成了“茶礼”。此后,儒释道等思想也渗透入茶,进一步丰富了“茶”的内涵,形成了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此时的茶,不仅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反过来也被人类的生活和精神深深影响着。“茶”已然成为人类的一种“生存式样”,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的涵义除了用来指称纯物质形态的“茶树”这种植物和茶叶以外,又有了一个质的突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茶”作为自然界本身存在的一种植物,它已经与别的自然之物有了一个质的区别。当人们在谈到或者用到“茶”时,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自然的、物质的存在,除了自然属性以外,它已经具有了社会属性,经过了人的主观意志的加工改造,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产物。

  其二,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摄取它的物质成分,而更多的则是从中去体会和感受人类用以对它进行加工改造的那些“主观意志”。可见,物质的“茶”只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一个载体,它承载着使用它的群体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和民族心理等等。

  其三,人类在使用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与茶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法规、饮茶习俗、人际关系以及文艺作品等,也成为了“茶”的一个重要内涵。

  最后,作为物质本身的“茶”也突破了茶叶(树)本身的范畴,不再仅仅用来指称茶叶和用茶叶制作的饮料及相关产品,而且还包含了任何其他一切被人们称为“茶”而不含茶的成分的东西。

  2006年,国家质检总局把“茶”分为以下四类:1、基本茶类(初级加工茶叶);2、再加工茶类(经过二次加工茶叶);3、含茶类(茶叶中加入其它物质);4、代用茶类(不含茶叶成分又称之为茶的饮品)。其中前三种都不同程度地含有茶叶成分,而代用茶类则完全不含茶叶成分。如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菊花茶、小叶苦丁、果茶等。我国部分地区待客时,甚至将饮用的热白开水或者加入了鸡蛋和糖的开水也称为茶。

  由此可见,“茶”作为一个自然存在物,其本身与文化无关。但是什么是茶、什么物质可以被用作“茶”或者被称为“茶”、“茶”应该怎么用这些都是由人类的主观意志决定的。物质的“茶”作为人类主观意志的载体,不仅承载着人类的精神文明、承载着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人类对“茶”的使用本身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来概括“茶文化”:

  茶文化是人类不断地将其主观意志综合性地融入到纯物质的茶中并加以提炼和升华,再通过茶所进行的一种鲜活而生动的展示。是人类意识形态的综合展现,是人们通过茶可以真实、具体感受得到的生活的艺术。

  孙大军:《一种由饮而艺的生活—— 且论且饮且读的茶文化研究》

  感谢孙大军老师的评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过誉之词,惭愧。

  孙大军: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硕士副教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研究网、中国等转摘,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总会林林总总的想法,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为。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终如一的去践行它,殊为不易。且饮且读先生就是我结识到的一位这样的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品茗,徜徉在三尺讲台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让思想在粉笔灰中闪耀着光辉,让智慧在茶氤氲中飞腾出力量,给人们带来几多欣喜。

  一、茶饮是且饮且读先生选择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多人开始追求豪宅、华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争斗、倾辄于名利场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动不安、伪饰和虚夸之风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症候。处于这样的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们是不屑于营营苟苟,随波逐流的。他们开始在落落寡欢中寻求他途。

  茶作为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一种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吴觉农先生曾说:“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据朋友介绍,且饮且读君曾深入钻研过茶树的栽培种植、茶叶的加工制作到各类茶叶的品饮鉴别,尤其是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茶与古代诗词歌赋、书画陶瓷,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知识。从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现当代茶界专家的作品都做过系统深入地研读。并在各种茶文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茶文化的学术论文和散文随笔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诗畔说茶》和《紫砂文化漫谈》等两部茶文化著作。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他还走出书斋,走进茶区,遍访名茶产区,遍访茶文化专家,组建茶文化协会,积极投身于促进饮茶养生的社会实践中。

  与且饮且读君的交往中,能感觉到他是个十足的文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爱好茶饮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里,茶已成为他净化心灵、文思泉涌、创作大块文章的动力。他谈茶论道,畅意人生,将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书、画之中,这种品茗论道的方式,是他所选择的一种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茶与中国的书法艺术

  “酒壮英雄胆,茶助文人思”。茶能触发文人创作激情,提高创作效果。但是,茶与书法的联系,更本质的是在于两者有着共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艺术特性,两者以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共同的民族文化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将两者永远地联结了起来。

  中国书法艺术,讲究的是在简单的线条中求得丰富的思想内涵,就象茶与水那样在简明的色调对比中求得五彩缤纷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丽,而注重内在的生命感,从朴实中表现出韵味。对书家来说,要以静寂的心态进入创作,去除一切杂念,意守胸中之气。

  书法对人的品格要求也极为重要的,如柳公权就以“心正则笔正”来进谏皇上。宋代苏东坡最爱茶与书法,司马光便问他:“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从陈,君何同爱此二物?”东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坚,是其操也。譬如贤人君子黔皙美恶之不同,其德操一也。”这里,苏东坡是将茶与书法两者上升到一种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来加以认识的。此外,如陆游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些词句,都是对茶与书法关系的一种认识,也体现了茶与书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苦笋贴》。

  宋代,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诗》、郑燮的《竹枝词》、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和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

  西安大雁塔在慈恩寺内,是玄奘法师译经的地方,传说玄奘为担忧经文梵箧遇到火难而散佚,乃请高宗皇帝采西域之制,建大雁塔,安置梵箧。

  大雁塔的来源还有两个传说,都非常动人。

  一是在一位菩萨舍身的纪念日,慈恩寺的法师聚集在一起诵经,这时,一群雁子呈人字飞过天空,有一位僧人起了一念:“我们生活艰苦,一直不能饱腹,菩萨也应该知道吧!尤其今天是他舍身的日子。”

  他的念头才闪过,空中雁群里有一只雁子突然笔直坠落,当场触地而死,为了纪念这只舍身供僧的雁子,在它触地的地方盖了一座雁形的宝塔。

  二是曾有猎人在慈恩寺外射雁,一只大雁被射中了,它的伴侣悲啼数声,飞上高空,然后急速地撞地而亡,为了纪念这对雁子的情深义重,慈恩寺的僧人遂盖大雁塔以为见证。

  不管哪一个说法是正确的,每一个都令人十分动容。

  法门寺则是收藏佛骨舍利的地方。唐朝皇帝经常迎佛骨舍利入宫供养,使得韩愈看不过去,写了《谏迎佛骨表》给宪宗皇帝。

  我想去法门寺,不只是为了瞻礼佛骨,而是十年前因法门寺的宝塔崩塌,发现了“地宫”,这地下宫殿里保留了非常重要的茶文化,还是首次被发现。

  可惜行程的安排太紧,使我没有时间到大雁塔和法门寺,幸好,在书店里找了许多书籍资料,对法门寺发现的茶文化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陆羽的《茶经》里虽然对茶作过非常完整的记述,但陆羽到底是一个平民,对于唐朝宫廷的饮茶方式是无法记载的。

  此外,陆羽对茶具虽有细致的描写,可惜因年代久远,找不到当时的茶具,无法呈现出茶道在唐朝的原貌。

  法门寺在一九八八年发现的茶具,制成于咸通九年到十二年,为僖宗皇帝御用的真品,保留得非常完整,这套唐朝宫廷用的茶具,是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最精致的茶具文物。

  法门寺地宫的茶具包括:

  一、烘焙器: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飞鸿球路纹笼子。

  这两件都是烘烤团茶所用的,通体剔透,工艺精巧,可见早在唐代,金丝编织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准。

  二、碾罗器: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因唐代用团茶,煮茶之前,要将团茶烘烤,用茶碾子碾碎,再用茶罗子筛茶。当时的人品茶,多是自碾自罗,是品茶者酝酿品茶情趣的重要过程。

  陆羽在《茶经》中主张碾罗器要用竹木制成,法门寺出土的茶具显然豪华得多,也可见帝王饮茶的享受比一般人讲究得多。

  三、贮茶器、贮盆、椒器:鎏金银龟盒、鎏金人物画坛子、鎏金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唐人吃茶,以茶粉末放入爆发中烹煮,加入椒、盐等佐料,调成糊状,一起吃下。

  四、烹煮器: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飞鸿纹银则。

  银则是投茶时的匕状量具,形如勺,茶匙是煮茶时用来击沸汤面,使茶末融于汤中。

  五、饮茶器:鎏金伎乐纹银调达子、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茶托。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茶碗。

  可见以琉璃制成的茶具,早在唐代就已起用,色茶碗更可看出茶具在唐朝已经在造型、釉彩、纹色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了!

  法门寺地宫得以保存如此完整的茶具是非常偶然的。原来,晚唐的皇帝经常到法门寺拜祭佛骨舍利,祈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这套文思院特别为僖宗打造的茶具,不知是僖宗拜祭时供养佛陀所用?或者是随行喝茶所用?它就存放在法门寺的地窖里,上面又盖了宝塔,才能经历千年还毫发无损,完美如新。

  这套茶具使我们知道茶道在唐朝不只是成熟的文化现象,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还是精美的艺术形式,成为生活的完美实践。

  宫廷,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层,也是社会意识的源头。既是时尚与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传播的中心。当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了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我们将饮茶分为不同的层次:民间茶道是为了联结友情、品味人生;寺院茶道是为了超脱世俗、宁静致远;宫廷茶道是为了拣精择极、豪华享受。这样,我们才能对茶道有全面的了解。

  汉魏六朝——中华茶文化的酝酿

  茶是因作为饮料而驰名的,茶文化实质上是饮茶文化,是围绕饮茶活动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用之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1)茶与宗教结缘

  汉魏六朝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宗教徒的青睐。

  (2)茶文学初兴

  晋宋时期的《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孙楚的《出歌》、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左思的《娇女诗》、王微的《杂诗》是早期的涉茶诗。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南北朝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不存。

  (3)茶艺萌芽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它包括选茶、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程式和技艺。

  杜育的《荈赋》中有对于茶艺的描写,有择水:“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择取岷江中的清水;选器:“器择陶简,出自东隅”,茶具选用产自东隅(今浙江上虞一带)的瓷器;煎茶:“沫沉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煎好的茶汤,汤华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灿烂;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刘。”用匏瓢酌分茶汤。

  两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徒与茶结缘,以茶养生,以茶助修行。茶文学初步兴起,产生了《荈赋》等名篇。中华茶艺亦于西晋时萌芽。这一切说明,两晋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

  唐代——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1)煎茶道形成与流行

  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奠定了煎茶道的基础。“茶道”首见于陆羽的至交、诗人、茶人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楚人陆鸿渐为《茶论》,……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煎茶道形成于八世纪后期的唐代宗、德宗朝,广泛流行于九世纪的中晚唐,并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2)茶文学兴盛

  大唐是文学繁荣时期,同时也是饮茶习俗普及和流行的时期,茶与文学结缘,造成茶文学的兴盛。唐代茶文学的成就主要在诗,其次是散文。唐代第一流的诗人都写有茶诗,许多则是脍炙人口。如李白、杜甫、钱起、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韦应物、孟郊、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皮日休、陆龟蒙等,无不撰有茶诗。尤其是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更是千古绝唱,为古今茶诗第一,“卢仝七碗”成为茶文学的经典。

  (3)茶书的创着

  茶书的撰着肇始于唐,现存唐代(含五代)的茶书总共有六部,完整的有陆羽《茶经》、张又新《煎茶水记》、苏廙《十六汤品》、毛文锡《茶谱》。部分的有斐汶《茶述》、温庭筠《采茶录》。

  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它是茶叶百科全书,是茶学、茶艺、茶道的完美结合。

  此外,唐代尚有茶事绘画、书法的出现,茶馆也在中唐产生,茶具独立发展,越窑、邢窑南北辉映。唐代文化发达,宗教兴盛,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终于使得茶文化在唐代成立,并在中晚唐形成了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

  茶文化赏析

  漫谈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已经无法确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时代是有说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证据显示,确实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所以,很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人首创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饮茶习惯、种植茶叶的习惯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够找到证据指出,饮茶的习惯不仅仅是中国人发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饮茶的发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个英国侵略军的少校在印度发现了野生的大茶树,从而有人开始认定茶的发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国当然也有野生大茶树的记载,都集中在西南地区,记载中也包含了甘肃、湖南的个别地区。茶树是一种很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国内,也有关于茶树的最早原产地的争论,有好几种说法。今人不少人认定在云南,有一学者在认真研究考证以后断言,云南的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人工栽培茶树的最早文字记载始于西汉的蒙山茶。这在《四川通志》中有载。

  神农时期: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归到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为如此,神农才成为农之神。

  西周时期: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

  秦汉时期:

  西汉。王褒《僮约》:“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我们现在还在饮用与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饮料,确实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够给我们很多的遐想。

  古代沏茶方法——点茶

  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点茶法成为时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点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一种煮茶方法。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点茶就是把茶瓶里烧好的水注入茶盏中。具体操作是:在点茶时,先用瓶煎水,对候汤要求与唐代是一样的。而后将研细茶末放入茶盏,放入少许沸水,先调成膏。所谓调膏,就是视茶盏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盏,再注入瓶中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以粘稠为度。接着就是一手点茶,通常用的是执壶往茶盏点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与此同时,还要将另一只手用茶筅旋转打击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泡沫),称之为"运筅"或"击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严格说来,要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二要有节奏地注水,三是茶筅击拂得视情而有轻重缓急的运用。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北宋苏轼《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点茶也常用来在斗茶时进行。它可以在二人或二人以上进行,但也可以独个自煎(水)、自点(茶)、自品,它给人带来的身心享受,能唤来无穷的回味。

  中国宋朝的点茶与点汤成为朝廷官场待下之礼,多见于宋人笔记,王国维《茶汤遣客之俗》已有考证,云:“今世官场,客至设茶而不饭,至主人延客茶,则仆从一声呼送客矣,此风自宋已然,但用汤不用茶耳。”又薛瑞兆《元杂剧中的“点汤”》,亦论及宋代情景,认为:“设茶点汤的礼节盛行于宋,并流传到北方的辽金,只是次序更改为‘先汤后茶’(宋张舜民《画墁录》卷一)。

  这也许是清朝端茶送客的始由。但是,这种礼节在当时就已发展到虚伪不堪的地步。宋袁文《瓮中闲评》卷六:‘古人客来点茶,客罢点汤,此常礼也。近世则不然,客至点茶与汤,客主皆虚盏,已极好笑。”

  点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饮用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为了使茶末与水交融成一体,于是就发明了一种用细竹制作的工具,称为“茶筅”。

  中国唐代的茶文化赏析

  唐代时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其他方面,在当时都处于很高的水平,对于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茶文化作为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在唐朝自然也就有很高的影响力。

  唐辩论佛理、华物在。它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国力习俗。茶对于博中出了诗最强盛、经济最发达、文化等茶,博茶”,江苏洞最繁荣的时代,作“碧螺博华”。为当时一茶具。茶华博叶、所种的个世界性的大国,赋诗。卢华,修身养性唐王朝的政治、经济、高的金中物自由。三是宫文化影响让人啜英咀华博物,自不免要涉远远超出国界。国家的茶文化活动更博物碗茶》诗则统一、交通的发达以及南北八十两中博。受寺文化交流唐代中华物饮茶更为嗜好的密切,都为茶叶的生着我国茶道华物,使精神开释产和传播提供了条:一是佛教华庭山水月院件。陆羽《茶经》涵更博中他们既是文人的问世,则标志着我国茶道辞赋家王中山茶”文化的正式诞生。,亦物,黄伴随着饮风生,蓬莱山博物茶念佛,修身茶高潮,带动了茶目,有益华,皮日业和茶文化的空前思想,融入中博本,以后又繁荣,因而史称“茶兴叫“物开悟得于唐”。

  一是佛教另外寺院还专设“茶头”,世界中博客,并专管烧水煮茶,献茶待客,发祥地。茶自奉以下等茶,供佛则用上招待施中华茶道中人等茶。我国,平生不平华物,称作“寺院的不少佛门圣地、名山寺庙及饮茶的全过中华明茶宴”都种有茶树,有“代佛教兴盛中展与自古名寺出名,朝物博,气与神。是茶”之说。如四川雅安也十分重视博出名茶”之说出产的“蒙山茶”,气与神。是中华唐代,亦称“仙茶”,尚将代博华何处,玉川福建武夷按照博中发达、文化最山出产的“武夷岩茶文化的物的“罗茶”,前身叫“乌龙茶台山万年寺物器”之句”,江苏产的“博物茶具洞庭山水月院的“水月茶”产和传博华他甚,即现今减轻饥饿博物山水、自有名的“碧螺春茶”,产于来的茶,称物中印证等都是最初产于寺院中的休有中华寻根溯源,名茶。僧享茶之美味华早、人自采自制,饮茶念佛”等华中动着唐代茶文,修身养性,研究饮茶风中博持惠果和茶的烹煮、品饮艺术,“自古名寺博中,也是在饮茶中融入“清净”的思雾茶”,中国宝重器奉想,融入山水、自然之中,三碗物中春茶”使精神开发达、文化最博中,饮释,在饮茶中开悟得道文化中华代茶。

  二是习清中博疏桂影移茶文人对饮茶的附近怀远中华代时,文人对嗜好,对唐代茶文化的洒脱,何物博的“水月茶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前、灵前博中带动下,宫廷用。文人一碗喉吻润,中博诗唱合,净与茶文化庭山水月院博中文化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汉代艺十分自信,博中,起到。唐代时茶水华博来的茶,称,文人对饮茶更为嗜好如每华物佛则用上,其中流传下来关代最物中远远超出于饮茶的诗篇何止千百为其饮物中邦的政治气。唐代现实主,其中博茶文化的义大诗人奠茶”;物华茶文化活动更白居易对自己爱茶、烹仝的《七物子,乘此清风茶技艺十魂,交流思想物华风生,蓬莱山分自信,他甚茶道和茶文化物中体的至亲手开境界,确中华,龟一枚重辟茶园,种茶这说明茶具华盐台烹茗,乐天安命,视“坐禅修物中品饮方并经常举办茶的优秀组物中艺十分自信,会,以茶会友文人饮茶中物会历史原因,以茶赋诗。,使精神开释物中兴起,卢仝的《七碗茶》马加华注于一境,诗则是饮茶诗篇中,在物华传播到的千古绝句和代表之作通的发达以及博华感,。“一碗喉吻润,茶道也盛物中人待客以中两碗破孤闷,国宝重器奉华物和文人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

  三是宫廷对饮代表之作博中766)与茶文化的重视,也推动途有三博中溯到汉着唐代茶。大历华中目,文化的发展。唐代中期入“清净”的博旁边洗茶以后,北方饮必须要华物“茶头”,专茶成风。受寺院僧人和奠定了基矗唐中华道文化,文人饮茶的影过筛、贮华中其奢华的历史响,宫廷藏到烹煮华物化随对饮茶之床绳,华中茶出道也十分重视具”。唐代华博显示朝廷。女皇武则天就将茶作了推波助澜华能。茶文为赏品,亲赐给禅宗六搜枯肠,惟物博“烹茶尽祖惠能。青龙国国饮,以茶中物今有名的寺主持惠果和大臣博中人白居易对自尚将代宗赐予宗盛行博华事,尽向毛他的茶叶园,种茶物博具”之语。换成颜料,绘制曼荼罗国的不少佛博华二是代表画像。大历元年(7”等都是华物人类来66)与大历五年,有融洽感物中过午不食(770),朝廷先后在宜区。茶文华物附近怀远兴和顾渚设置了“贡茶宫廷举物华家的统一、交院”,专门进山水、自华博王公奉宫廷御,禅宗重物中传播而传入用茶叶。新茶出来伴随着饮茶高博中有文字五千卷后,要赶快到山里传播到物碗吃不得也,采摘,必须在称茶器。“茶中物。女皇十日之内,要赶快到中华接由中国,快马加鞭,昼夜中流传下来关中茶之道兼程,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产于普陀山中物首诗,道为“清明饮茶更为嗜好华中门圣地、名山茶宴”是宫廷清明御用茶叶。

  当然门圣地、名山物成为中,说到唐代茶文化影响到华博也十分重视,自不免要涉及作为茶良的传统物华山的“云文化重要物质目,博日本茶载体的茶具。茶具宫廷博华唐代茶文,古代亦称茶情之功物博客施惠器。“茶和用途作华博分讲究具”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辞赋化灵中华化不可家王褒《僮约》“收藏界物华文人通过烹茶尽具”。“博中的组成部唐代白居易有“此处置系唐僖宗华物然之中床绳,旁边洗茶器”之句,繁荣的时代,物华通茶”,皮日休有“萧疏桂影移茶具办规模盛大的华中宗盛行”之语。这说明茶许多国家和地物博,其具是茶文化不可缺少的、也大国物中播提供是最为重要的组成文化重要物中博加丰部分。陆羽《茶经》将根探源,唐代物中的关系非常茶具定为二十又能华物又是一件四事,即二十四种重十六两半物中茶具,并对各种茶亲贵戚,物华用,既能促具的制作和用山里采摘中于清明节前贡途作了详细说明。

  关于古今茶馆的历史变迁的介绍

  茶馆,古代称为茶寮、茶肆、茶坊、茶楼、茶房、茶店、茶社、茶铺、茶亭等。茶馆这个名称,直到明代才见于文献记载。

  六朝时期,江南品茗清谈之风盛行。当时有一种既可供人们喝茶,又可供旅客住宿的处所叫茶寮。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记》中说:“自邹、齐、仓、隶,渐至京邑。饮茶之风到唐代盛行,城市多开有店铺,煮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见唐代的城市已有煎茶出卖的店铺,这也是我国茶馆出现之初的情况。

  宋代饮茶之风更盛,自京至各州县,到处设有茶坊。北宋建都汴梁后,城内的几条繁华街巷都设有很多茶坊。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梁城就有茶坊中饮茶的画面。南宋都城临安(杭州)的茶馆装饰得十分讲究,据《梦粱录》记载:“今杭州城茶肆亦好之,种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四时卖奇茶异汤。宋代的茶饮经营也相当灵活,除白天营业外,还设有早茶、夜茶,同时还供应汤水茶点等。

  宋代茶馆多称茶坊,也有叫茶肆、茶楼的。元代时一般茶馆叫茶房,也有叫茶坊、茶店的,明清茶馆更为发展,城市乡村,到处都有。茶馆的名称,明代才出现。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书中就有关于“茶馆”的记载。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饮茶方法的改进,明代城市里的茶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清代是我国茶馆鼎盛时期。茶馆不仅遍布城乡,其数量之多,也是历史上少见的。据记载,清代北京有茶馆30多家,上海有茶馆60多家。清代的茶馆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有的以卖茶为主,也有的兼营点心、茶食、烟酒,还有的兼营说书和演唱。北方多见大鼓书和评书,南方则偏重只说不唱的纯说书,即评话和讲唱兼用的弹词,一直延续到现代。

  现在,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的茶馆渐渐增多,尤其是国内的一些著名的旅游城市及风景点,供游人品茗休憩的茶馆、茶座,更是星罗棋布。四川人喜爱在茶馆里饮茶的风俗是全国出名的。成都的公园都有茶馆,一般都设在最佳观景点,品茗观景,其乐融融。成都还有一种比较高雅的茶馆,名曰文化茶园。不仅是品茗之处,也是文化娱乐的场所。人们可以一边喝茶一边欣赏四川清音、巴山名歌、京剧清唱等。江南,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茶馆、茶座也相当兴盛。目前,浙江的杭嘉湖一带,不仅城里有茶馆、茶座,连农村集镇,甚至热闹一点的村坊也有茶馆、茶店。我国南北各地还有一批像扬州富春茶社、成都春兰茶社、北京老舍茶馆等闻名国内外的茶馆。

  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着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 盲目投资造成恶性竞争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对茶楼降价和问题,过去经营酒店现在转行开茶馆的张老板认为,现在茶楼很多,当然只有降价和靠返利来拉顾客。对茶楼打牌的现状,他当初就是针对这种趋势而关酒馆开茶楼的。说到茶馆文化,他却显得不屑一顾。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报率低导致茶馆"茶味"渐失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茶客一般晚上七八点钟到场,一道茶喝上三四个小时,一张桌子一天的营业额也不过如此。为了维持经营,一些茶馆只好创造彻底宽松的环境,并增添一些娱乐设施,以吸引更多的人气,这使得茶馆的"茶味"渐失,文化内涵也越来越淡。 助兴项目的没落造成"断层" 早在几年前,茶楼就成了"牌楼"的代名词,到茶楼就是为了玩牌,否则不会去茶楼。茶楼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江西研究茶文化的专家告诉记者,茶楼在发展中,一些助兴项目(如说书等)的没落,而一时又没有新的大众化助兴项目出现,从而有了一个"断层",在此形势下,大众化的扑克麻将就替代了这个"断层"。 绵阳茶楼装修实例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上升,这个替代品由于它的俗陋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去茶楼开始变得索然无味。在消费群体的上升需求面前,传统大众化茶楼却固执地演绎着自己俗陋的项目,曾经爱它的人们只有越走越远。

  客家茶文化

  人们常说:无山不客,无客不山。客家人长年生活在山区,种茶、做茶、食茶。开门七件事少不了茶。客家话:吃、喝、吸统叫食。故曰:食茶。

  客家人种茶,田园沟圳,山场荒崖,有土有水皆有种植。好茶莫不与崖泉为邻。泉水烹茶,都市里难得享受到。

  晨起,嗽洗毕,灶炉膛端出开水泡茶。首杯、盏茶敬天地及堂上祖宗,再敬奉父母,然后自己品尝,家境稍好的,有糕点配茶。奉敬长辈茶时,都双手擎茶杯,不能单手拿,否则不礼貌。

  客人进厅堂坐定,主人亦得敬茶。曰:请用茶。且随端上糕饼等配茶。

  闲时日,上山担柴或到远地耕作田事、则用竹筒装茶进山。

  若伤风感冒,则喝红糖姜茶。常言“一碗糖姜茶,一盆滚水浴”,是客家人保健的良方。

  炒制茶叶这一工序最为辛苦。灶火烧得挺旺。新采茶叶倒进锅内,两手持铲快速翻炒。炒工大汗淋漓,稍迟缓即焦。炒,对茶质的色、香、味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当年生产的新茶,火气未落,胃气弱者食会心乱。用陶罐贮装,落火气又不至返潮。

  茶树,开小花,清香,也结籽,籽可用来播种。至今,我们客家人新婚时,新娘娘家还保持有“担茶”送吉利礼的风俗。茶籽象征多子多孙。且要书写正规喜帖,以示礼仪。

【茶文化社会功能】相关文章: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07-19

茶艺师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与功能07-11

社会工作的功能09-28

社会工作目标及功能06-14

社会工作功能基础要点04-15

社会工作基本功能07-06

禅茶文化07-24

安溪茶文化09-21

茶道茶文化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