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中的美

时间:2023-06-05 16:01:34 茶艺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日本茶道中的美

  导语:日本茶道源自中国。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茶道,在多数人眼中,只是由宗教仪式演化而来的一种特殊的饮茶方式,但当人们探索其历史时,便会发现茶道中蕴涵着日本传统审美观,尤其是其中不同于人们观念中的日本审美范式,反映了与日本“物哀”美学不同的审美思维。

  在日本美术评论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中,面向当时对只知暴力的日本的西方社会,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日本茶道的历史、形式、器具、哲学、美学乃至茶人人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他对于茶道艺术的认识及热爱。我曾以为茶道因为其独特的形式与装饰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但读完此书却感受到了一种不同:是茶道内在的美学与文化精神,才使其历史悠久仍焕发生机、很早就作为文化符号却经久不衰。茶道美学思想影响着日本茶人、美术家与普通人的生命,自上而下地影响着日本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正如书扉页上所说,“日本‘武士道’是‘死的艺术’,而‘茶道’则是日本人孜孜以求的‘生的艺术’”,冈仓天心将茶事与茶人的生命观相联系,探索在茶道中他们如何展现艺术、如何完善生命,将大多数人眼中的世俗饮馔之事提升到一种纯粹而唯美的信仰——从一个美学的角度,向西方人、以及正积极“脱亚入欧”的日本人,呼唤传统哲学与美学的精神回归。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曾著《茶与禅》对茶道进行分析,他认为茶道作为一门艺术包含几个层次:茶道技巧,茶事礼法,以及茶事中的“道” 。茶道中的美学即隐藏在这三者之中,其精要便是“和静清寂”。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点茶、如何调制、如何饮茶、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花与挂轴等形式;茶礼,即主客之间相敬之礼,体现在主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节及茶会目的来准备、礼尚往来中;茶“道”,便是茶人如何最终通过多年茶道训练,通达茶道艺术的奥义,以启迪自身的长期过程。

  一、茶道技巧与自然美

  在茶道技艺中,体现的是“和清”的自然美。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创佗茶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珠光之前人们以唐物为贵,茶会以有唐宋茶具而显得上档次,茶具尚华美精致,一味追求奢侈华丽,以至于“斗茶”风气出现。而珠光选择茶碗器具时,反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例如著名的浅矛茶勺、松屋肩冲等,色彩柔和朴素,甚至较唐代茶碗可称为“拙”;然而正是这种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珠光才认为有古朴的生活乐趣,能达到心神上的安逸。到了武野绍鸥,和物被大量使用,床间开始悬挂和歌的挂轴,使其更具有美学观感。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则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待合、石灯笼等。茶室表面上简陋、狭小、不坚固,却体现了千利休作为茶道和禅宗大师的审美。茶室只有四帖半,但茶人居于其中并不觉压抑,佛家理论中对于大智慧者来说空间也是一种“空”;茶室简陋朴素并无甚要紧,茶人致力的是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茶碗拙,但茶人不求器具之华美珍奇,器具不过是器具,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的最佳体验。

  另外,在布置茶室的时候,茶人所欲求的还有一种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自然的美。丰臣秀吉当时希望来利休的庭院一览牵牛花之美,结果待到秀吉进入庭园时,发现满庭芳皆荡然无存,大怒不已,然而他一进入茶室便转怒为敬:一枝白色牵牛花静静立于花瓶中,与四周的阴翳黯淡形成了一种鲜明而独特的静寂之美。千利休的“一枝独秀”告诉人们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所以现代茶室的壁龛里,一般仍然只插一朵花,而且多半是含苞待放的小花,在上面再撒上水珠,晶莹欲滴,力求展现出自然、朴素之风格,与茶室保持协调一致,而这也让宾主得到一种审美的享受。茶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而千利休更要求茶人去室外采摘大自然的花。大师们希望花能呈现完整的生命之美,恰如其分地在茶室中与季节、画轴相呼应,真正贴近生命自然的本质,所以至今日本人心中仍始终贯穿着“与自然的和谐”信念,这与茶道的基本精神相通。茶道中的插花在整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张扬,只求自然简洁、清雅脱俗,使茶道插花更具自然之意境,因而触动人心。《茶之书》中也提到“花瓶滴落的清水其实并不需要加以抹去,因为它暗示着露水一般的纯净与清爽” ,同样体现了日本茶道美学中的自然美思想,即人当与自然相融合,在茶道布置与技艺中,重自然,轻人事,注重生命最本真的和谐,便为美。这种轻视物质、重视精神涵养的思想来自于禅宗,也是茶道诞生的特性之一,当今日本许多艺术、建筑中仍然遵循简洁、自然、和谐的风格,不能不说受到了茶道审美的巨大影响。

  二、茶礼与人情之美

  茶礼中透视出的是“敬”的人情之美。珠光茶“上粗相,下律仪”,茶具虽然不需精致,但礼仪须体现的是谦和之心。茶道“四规”之一“敬”指人需有敬人与事的心,切勿虚荣自大。举办茶会之前,在仪式上日本的茶道有烦琐的规程,主人须先认真打扫、整理庭院、擦洗茶具,茶叶要碾精细,茶具要擦干净,插花也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种种行为都表示了对来宾的尊重,体现出了主人的真诚的待客之道主人之心。同样,客人须穿着与茶室背景颜色协调的衣着;进入待合之处等待时,武士需解下佩刀,再尊贵的权势进入茶室都须跪爬入室;就坐时必须安静,并先向主人安置于床之间的书画行礼致敬。之后主人要让客人观赏茶器,品尝点心,吸饮抹茶,以真诚的心情来招待客人,达到人与人交流的和敬气氛。而作为茶人对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过于有着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围,因此供奉着佛画或山水花鸟画的床间里常常也供奉已经开悟的禅宗和尚的墨宝,来表达禅茶一味的最高境界,包括对佛、客、我的真诚与崇敬。从茶礼中我们发现,“敬”的可贵之处在于主客之间均以“一期一会”的敬意来举行茶道仪式。以最真诚的礼节相待,体现了主客之间以茶相敬的纯粹情感,正如仪式本身一样安静却饱含敬意,承载的是朴素却满是人情的崇高情谊。“茶道的本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意是学习佛祖之行,点茶供佛” ,主人与客人之间礼尚往来的微妙交流,为静寂的茶室增添了一丝浪漫色彩。一碗人情,呈现的是品茶人之间的温暖情意,主客于茶室中得以品天地人心。

  三、禅茶与生命美学

  在选择器具时轻华美重自然、重视茶道的闲寂气氛等各个方面,茶道的审美,对艺术所作出的贡献无法计量。日本的各个艺术部门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茶人的影响:“茶室”的简洁、闲寂使古典时期的装潢艺术彻底革新,影响了16世纪后的皇宫与寺院;每一座著名的日式花园,都出自茶道大师之手;制陶水平受到茶道大师的启发,并成就了“远州七窑”;在绘画与漆器方面的重大影响更是艺术史上的佳话。然而茶人对于艺术进步的贡献,与他们将茶道贯彻入日常生活中的成就无法相比。在《茶人风范》中,冈仓提出“在茶道大师的看法中,若想真正欣赏艺术,惟有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有可能。” 探寻茶道大师艺术特质时,便会发现他们把艺术融入了自己的生命,茶道也是他们从中发现生命的艺术方式。

  茶道具有“和清敬寂”的特点与精神,实质上是道教和禅宗思想的外在表现。道与禅,是茶道的精义,从日常生活中启发对于生命的认识,才是茶人以茶道美学审视生命的根本方式。道教对于茶道的贡献在于美学。老庄学说崇尚 “清静无为”,是一种处世之术,通过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提醒人们关注当下和自身。“我们自身之中,融合了神圣与自然,隔开了过去与未来。生活的艺术,便在于不断重新安置周遭环境。” 道家强调清心寡欲,强调我们在尘世中的一切,包括苦难,都必须要接受,因为它们本身同快乐幸福一样,都自然存在于我们的生命中,是生活中原本就不可能避免的体验。因此,道家认为对于生活的一切都要如其所是地接受,尤其是痛苦忧愁,要试图从中发现生命之美。茶人的思想,与道教紧密相关,佗茶之精华便是在闲寂枯淡中,抱朴守拙,选取最粗陋之茶碗,不追求器物的完美与珍奇,而在平常之物与空无的茶室中,去发现空无与自然中的美,去陶冶平和冲淡、安贫知足的精神世界,希望通过发掘“佗之美”来培养茶人欣赏生活与生命过程的美学视角。道教的审美观,与宋代寓言中老子独特的生命审美态度有几分相似:释迦牟尼、孔子,与老子,同立于醋缸——象征着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尝一口。实事求是的孔子说醋是酸的,佛陀则谓其苦,老子却称其甜。

  如此观茶道,便是修行者以饮茶艺术的方式来审视生命之美的一门学问,这种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于茶人对待茶事的态度之中,他通过插花发声,通过茶碗发声,通过茶道的艺术形式暗示着自身如何理解与发现生活之美。在茶人的生命中,茶道已由原本的宗教仪式内化成为他们自身的生活方式,从宗教的日常表现——茶道来悟道,以获得对生命真谛的认识。同样,茶道的另一宗教渊源也透视出了这一美学观点——禅宗。

  茶道本身作为禅宗宗教仪式的一部分演化而来,从诞生起就有其根源在。早期的茶人也是茶道修禅者,在自古以来的茶人心中,“禅茶一味”是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和禅的境界融为一体,即以禅者的悟心也能领悟茶道。茶道的生命在于人们远离凡夫俗子的造作,而达到无心的觉悟,而这种觉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与生命的体验相契合;有了自身的精神与觉悟,茶事才能得以发挥禅茶的意义。“日常的行住坐卧、进退举止都非常严格,茶道的清洁、置物,道具的摆放也都非常讲究细致周密……茶人所有的好恶,都表现着茶道的特色,渗透着茶道的艺术之美。因此,自己自身的见解以及思考方法也渗透在这种艺术之美中,而这种渗透在艺术性的东西又渗透着茶道精神。 ”伊藤古鉴的阐释让我们对茶人的理解更深一步,即茶人所受的禅宗修行与欣赏生命美的能力和程度体现于茶道的各个细节中,茶道本身也是茶人贯彻审美观念的行为,一花一画、一举一动皆暗示着茶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对于生命的顿悟和理解,而如千利休这样的大师,一生都在修行、学习,在顿悟中领略生命的真谛与生活之美。茶道作为禅宗修道者的宗教仪式,是其诞生与发展的原本功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首先是作为修禅者的身份参禅、学习与顿悟之后才成为茶道大师,通过他们体现个人风格的佗茶、禅茶等具体形式,代表着茶人的生活方式,达到对于生命之美的认识,以及对于死亡的认识。从这个层面看,千利休的死亡,不能不说是伟大的。他通过茶道,在长期的修禅过程中体验、坦然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在此基础上发现美,用审美的方式生活,以茶道体验生命的和谐与清寂,带着欣喜,唯美而生,唯美而死,从容地向永恒奔去。

  茶中的道,来源于禅宗与道教思想,体现在艺术之中。“禅茶一味”希望修禅者达到的是用审美的眼光来生活,通过茶道的修炼过程来让修禅者发现艺术的本质的美,从中发现生命的本质的美。生命本身不完美,但是通过茶道能够克服生命的残缺,学会艺术的残缺中发现美,发现生活的美。如果说武士道代表的是壮美的死,那么茶道代表的是优美的生。“本质上,茶道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试探。” 冈仓天心在《茶之书》伊始就准确地总结了茶道的根本目的。茶人,修禅者,都是为了发现和成就生命之美而进行茶道及修禅,通过顿悟发现生命中的美。在一种极致的宁静、和谐中,禅茶修炼的发现生命之美的道,。“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利休最后的茶会,与其说是光荣^***,不如说茶道大师正以一种美的姿态告别人生。能平和地接受死亡,是因为生命已与茶道自他一体,从艺术审美上升到了生命审美的高度。这也是禅宗与茶道传承的生活方式,它至今影响着代代日本茶人,也辐射到了整个的日本文学与艺术进程中。

  “茶道是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烦琐行为之中,以崇拜美为基点的一种仪式。它交给人们纯真与调和,相互慈爱和崇高,社会秩序的浪漫主义。” 与传统眼光中日本的“物哀”美学相比,茶道对于生命审美的美学观念显得极为可贵,代表一种努力探求自然之美、人情之美、生命之美的生活方式,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冈仓天心所处的“脱亚入欧”时期的日本,还是现代摩登发达的日本,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之时,都需要保存这一份传统的、却极具生命力的审美观,现代茶道不能只能流于形式,仍然需要人们来认识和继承茶道以及茶道中的美学。而中国,为何不能从茶这种土生土长的东西里悟得些什么,也值得深深反思。

【日本茶道中的美】相关文章:

日本茶道知识03-29

日本茶道的发展03-30

日本茶道简介12-16

茶艺师谈日本茶道03-28

日本茶道绿茶的泡茶方法03-13

茶艺师之日本与朝鲜茶道03-28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03-07

从茶道看日本文化的审美意识08-01

茶道礼仪中的鞠躬都有哪些11-02

茶道的程序流程-茶道知识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