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安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解读
安徽省出台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实施方案》, 长江沿岸“城市舰群”角逐国际舞台,安徽省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实施方案》有哪些亮点,一起来看看!
聚焦技术支撑,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
——推动创新能力与制造能力结合,突出了与沪苏浙链式合作,积极打造沿江发展带
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等4家集聚区被列为首批长三角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安徽静安健康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列为首批长三角健康服务业示范培育企业……2016年以来,我省参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硕果累累,产业分工合作扎实推进。
《实施方案》提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具体举措有:建设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以全球视野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与沪苏浙链式合作;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在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方面,《实施方案》将焦点聚集在产业创新领域,协同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与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的打造,推动创新能力与制造能力的结合,为未来制造业的自我创新和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阮华彪说。与此同时,《实施方案》突出了与沪苏浙的链式合作,重点围绕高科技产业链关键环节、传统产业链高增值环节,有针对性地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共同打造产业整体竞争优势。此外,强调了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尤其是推动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有机融合,加快物流、科技、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引导优势制造业企业打造“服务+制造”的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皖江城市要注重发挥文化生态优势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在需求加速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从注重产品使用功能,日益转向追求文化、时尚以及由此带来的体验和价值。 ”胡功杰表示,应充分发挥好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强、生态本底良好的优势,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生态旅游资源综合开发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创意、生态与制造业特别是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支持建设一批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加快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沿江地区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区域,是我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主体。 《实施方案》提出,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融合“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全面对接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协调沿江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关系,打造成为区域联动、优势互补、经济繁荣、城镇密集的沿江发展带。 “沿江发展带上的亮点体现在‘城镇密集’‘区域联动’和‘优势互补’三个方面。 ”阮华彪认为,按照《实施方案》对沿江主要城市的未来人口预测,合肥到2030年将成为人口过千万的超大城市,芜马、安池铜两大城市组群的人口规模也将达到900万左右,人口呈现加速集聚态势,推动沿江地区形成城镇密集的发展带。 “区域联动”,这既包括了推动沿江城市的跨江发展、港口、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也涉及与沪苏浙沿江城市在生态联防、市场共建、基础设施互联、流域管理等方面的联动协调。 “优势互补”则强调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形成分工合理、良性竞争、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凝聚发展合力,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增长极
——明确发展定位,打造长三角重要支撑带,带动全省冲刺全国第一方阵
不断加强与合肥经济圈聚合发展,加快沿江城市跨江发展和产业布局协同,大步迈出产城一体化发展步伐……2016年,皖江示范区不断释放发展新动能,打造我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新引擎。去年前三季度,示范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2%,增幅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我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八市纳入规划范围。“长三角城市群定位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要打造成世界级、形成引领全国在更高层面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强大引擎的城市群,这为我省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和广阔空间。 ”省发改委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与沪苏浙在经济基础、体制机制、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上还存在很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我省近日出台《实施方案》提出,皖江八市“十三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城市群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全面缩小与沪苏浙发展差距,基本形成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格局,成为长三角重要的新兴增长极。到2030年,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拓展,与沪苏浙协同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共同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为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实施方案》是对国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细化分工落实,进一步明确了皖江地区未来5年至15年打造长三角重要支撑带、带动全省冲刺全国第一方阵的主攻方向和主要发力点,有利于统一皖江地区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
《实施方案》明确了我省及相关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展定位,有利于更加积极、更为精准地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分工协作,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实现对外开放。 阮华彪分析,《实施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皖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达到9%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占长三角城市群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这一速度比全省“十三五”的平均速度高出0.5个百分点。 “在当前整体经济下滑背景下,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我省主动自我加压的魄力、缩小与沿海区域发展差距的决心以及对皖江地区发展的信心,为带动全省加快发展和实现‘十三五’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彰显国际视野,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建设国际化都市圈
2016年12月26日,合肥地铁一号线开通运营,正式步入地铁时代。“我们将加快提升市域公共交通现代化水平,推进公交都市建设,全面推进2号、3号线建设,加快启动4号、5号线建设,形成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与国际机场、铁路枢纽无缝衔接;进一步强化城市主干道路建设,加快完善快速路网体系。 ”合肥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
为将皖江城市带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带、新发展理念的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明确七大主要任务,其中“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被摆在首要位置。 《实施方案》提出,瞄准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加快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到2020年,合肥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8%,在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数超过50家,市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成为长江经济带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是我省参与长三角城市群建设的引领核心。 ”阮华彪认为,《实施方案》把“将合肥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作为首要任务,对外是完善长三角城市体系、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客观要求,对内是发挥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带动全省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个突出的亮点是定位高,具有全球视野。六个举措中有五个都突出了国际化这一要素,比如在交通方面,提出要提升空港国际功能;在合肥都市圈建设方面,强调加强与全球知名企业和城市的合作,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建设国际化都市圈。 ”
去年以来,合肥拉高标杆,奋起直追,加快建设实至名归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主要指标增速保持“两位数”,总量跃上新台阶,“新跨越、进十强”提前基本实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合肥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建设中,不光要在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上与沪苏浙紧密对接,更重要的是实现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市场体系、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融合接轨,全面缩小与先发地区的发展差距。
【安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解读】相关文章: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解读06-26
2017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专家解读03-21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对茂名的影响07-24
2017安徽蚌埠市区初中入学政策解读09-24
解读托福07-21
个人发展规划06-29
个人未来发展规划08-16
个人职业发展规划07-24
安徽牛肉板面的做法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