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17出版资格考试辅导:出版的基本概念
据“2017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可知,2017年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时间为:2017年10月15日,为了方便大家复习,下面整理了一些考试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版物的要素
出版物必须是某种精神文化的成果;但不是所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都可以成为出版物。它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1. 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其他符号形式表现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2. 具有承载这些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3. 具有一定量的复本,从而可以向公众传播。
出版物的分类
(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的分类
图书、报纸和期刊三类,合称为纸介质出版物、纸质出版物或印刷型出版物。
另外还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三类。
(二)根据出版物内容所属学科的分类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三)从其他角度所作的分类
1. 按照出版物所载知识的层次结构不同
(1)学术研究类; (2)知识普及类;
(3)大众生活类; (4)娱乐类。
2. 按内容的表现形式来划分
(1)文字类; (2)图画类;
(3)图文类; (4)声音类;
(5)图像类; (6)多媒体类。
出版物的特殊性
(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
这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
出版物有思想、知识或艺术等精神文化内容,这是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和编辑完成的。消费者购买出版物是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出版物是以精神文化内容为本位的精神产品。
出版物又是物质产品。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才能得到体现。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前一个是精神生产过程。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后一个是物质生产过程,亦即复制过程,各种出版物的物质形式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体现为出版物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
出版物的特殊性(二)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出版物能满足精神需要。出版物的使用价值既可能产生正面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社会效用。前者集中体现在优秀出版物中,后者集中体现在劣质出版物中。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如果把出版物的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不加区别地等同起来,就会导致“只要有人购买的出版物就都是好出版物”的错误结论。
出版物的特殊性(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
一定出版物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立:
一致:能带来利润的优秀出版物,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
不同:不能带来利润甚至亏本的优秀出版物,虽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却不能取得经济效益,两者不一致。
对立:能赚取利润的劣质出版物,虽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却不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益,两者是对立的。
正确处理这两个效益之间关系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不同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出版事业就是要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不搞产业化。
考题与练习
1. 出版物的特殊性之一,是其使用价值( )。
A.与社会效益相一致 B.与价值相对立
C.与经济效益相一致 D.既可能产生正面的社会效用,也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效用
2. 出版物必须具备的要素包括( )等。
A.能够长期保存
B.具有经过编辑加工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供阅读、欣赏
C.具有承载精神文化内容的物质载体
D.印刷装订成册
E.可供传播
3. 出版物的基本属性是( )。
A.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B.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既可能一致,也可能背离
C.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不同甚至对抗
D.仅生产数量上的变化便会导致利润率的巨大变化
4. 出版物不同于一般商品的最重要的特殊性,是出版物( )。
A.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
B.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C.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D.既可能赢利,又可能亏损
5. 关于出版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精神文化成果都要经过编辑过程才能成为出版物
B.出版物是精神产品内核与物质产品形态的统一
C.出版物都要先复制一定数量的复本,然后才可以向社会公众发行
D.出版物的载体材料并不限于纸张
6. 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
出版活动的要素是编辑、复制和发行,而作品则是其前提、中介和结果。作品反映一定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出版物的使用价值,因为读者(我国出版界习惯上将出版物的消费者统称为“读者”)购买出版物,就是希望其所载有的作品能够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不是打算利用出版物的物质载体材料满足物质消费需求。编辑是指以生产作品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改编作品的一种专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为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服务。发行是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读者的活动。复制是根据已编辑好的作品以各种方式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物质形态相同的物件。
出版单位获得作品后生产出版物,有两个生产过程:一个是精神生产过程,即探索创作过程,由出版单位的编辑完成;一个是物质生产过程,即复制过程,一般由出版单位委托复制单位完成。将出版物成品传送给广大读者的过程,既总发行过程,则由出版单位和各种发行单位共同完成。
出版活动全过程的一端联系着作者,另一端联系着读者。在出版物生产过程中,作者劳动是编辑劳动的前提,因此编辑离不开作者。同样,作者也离不开编辑,否则其作品难以为社会公众知哓。编辑要成为作者的知音,因为了解作者才能邦助作者创作,懂得作品才能加工作品。读者是出版行业产品的消费者,也是编辑服务的对像。编辑要想读者之所想,急读者之所急,尽可能地满足读者的各种正当须求。
答案:
1.D 2.BCE 3.A4.A 5.C
6.
(1) 、中介和结果→[删除]
(2)生产作品→生产出版物
(3)改编→加工[或“优化”]
(4)为出版物的复制和发行服务 →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
(5)发行是通过……活动。→[应调到本段末尾]
(6)物质形态→内容信息[或“内容”]
(7)探索创作过程→编辑过程
(8)既总发行过程→即发行过程
(9)知哓→知晓
(10)邦助→帮助
(11)对像→对象
(12)须求→需求
【出版资格考试辅导:出版的基本概念】相关文章:
出版资格考试辅导:出版社经营管理10-11
出版市场的基本概念08-09
出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08-09
2017出版资格考试辅导:出版社经营管理10-17
2016最新出版资格考试要点:出版学07-30
出版职业资格考试数字出版内容备考指南10-06
出版资格考试备考资料:出版工作的双效原则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