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模拟题答案
第1题
试题答案:A
考点4:报纸;
报纸是有固定名称,用期或年月日顺序编号,以印刷方式复制的散页连续出版物。它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是反映和引导舆论的宣传工具,同时也传播知识,为人们的娱乐和生活提供服务。
报纸的种类可从各种角度作多种划分。譬如,按与政党、政府或其他社会团体的关系,可分为机关报(如《人民报》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与非机关报;按内容范围,可分为综合类、政法类、经济类、金融类、文化类、文学艺术类、科学技术类、体育类、卫生保健类、影视类、读书类、生活类、时尚类等;按出版周期,可分为日报和每周一期、每周两期、每周三期、每旬一期的非日报等,而日报还可分为晨报、午报、晚报等;按主要读者的分布地域,可分为全国性报纸和地方性报纸,如《人民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等是全国性的,而《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羊城晚报》等是地方性的。
报纸不同于图书的主要特点,在出版方式上是“连续出版”,即以一定的出版周期用一个稳定的名称一期接一期地出版,期与期之间仅以序号相区别;在内容上是特别注重时效性,一般不再版或修订等,且均由众多作者的作品汇编而成。
报纸的构成成分主要是报头、版面(分为刊载文章、图片等的各种栏目)。所载文章可有不同的文体。
第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20:铜活字印刷;
铜活字的使用亦相当广泛。铜活字印刷的起源有五代、宋、元、明诸说,但存世实物和文献证明,明代铜活字印刷己很普及,进入了成熟期。明弘治、嘉靖年间(1488-1566),江苏无锡、常州、苏州一带盛行铜活字印刷,其中以无锡华氏、安氏最有名。华氏印行的书籍有《宋诸臣奏议》,这是我国现存的时间最早的一部铜活字本,其他还有《蔡中郎集》、《白氏长庆集》等。安氏桂坡馆印行的书籍有《吴中水利通志》、《颜鲁公文集》等。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5)出版《古今图书集成》,全书一万多卷,全部用铜活字排印,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第3题
试题答案:A
考点15: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及其要求;
国家在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电子出版物出版社、互联网出版机构和期刊社等出版单位,建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简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是国家对出版从业人员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所必备的素质和能力的认定。根据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在出版单位从事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等的编辑、出版(技术编辑)、校对等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凡在出版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规定级别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持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
该制度对于各种人员的职业资格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
1.凡新进人出版单位担任社长、总编辑或主编(均含副职)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中级以上(含中级,下同)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无中级以上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者,应当在到任后的两年内通过中级以上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否则,不能继续担任出版单位的上述领导职务。
2.凡在出版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具有中级以上 (含中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才可担任责任编辑(或责任校对、责任技术编辑)。
3.凡新参加工作并进入出版单位从事出版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学专科和本科学历毕业生,应当在进人出版单位后的下一年度内通过初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4.新调入出版单位的在职非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调人后的下一年度内,通过规定级别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否则,不能从事相应的出版专业技术工作。
5.2002年6月之前已在出版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其所在单位应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并在自该年起的五年内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在这五年内经过培训仍不能通过相应级别职业资格考试的人员,不得继续在原岗位上聘用,出版单位要调整其工作岗位。
第4题
试题答案:C
考点20:图书质量标准;
图书质量标准分为单项质量标准和成品图书质量标准两种。
1.单项质量标准包括内容(含选题和内容)、编校(含编辑加工整理和校对)、整体设计和印刷装订四个方面的质量标准。
(1)内容质量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级,其标准是:
①凡是图书的选题和内容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文化积累价值或使用价值的,为合格。
②凡是图书的选题和内容在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没有价值或有严重问题或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为不合格。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的第三章第四节所述对稿件的审稿基本要求,实际上就是对图书内容质量标准的具体阐述,可参阅。严禁内容质量不合格的图书出版,是从总体上保证图书质量的必要条件。
(2)编校质量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其标准是:
①差错率低于0.25/10000的,为优质。
②差错率超过0.25/10000,未超过0.5/10000的,为良好。
③差错率超过0.5/10000,未超过1/10000的,为合格。
④差错率超过1/10000的,为不合格。
编校差错包括:错字、别字、多字、漏字、倒字、混用简繁体字的差错;知识性、逻辑性、语法性差错;一般性的科学技术知识、政治性差错;外文、少数民族拼音文字、国际音标、汉语拼音的拼写差错;外文缩写词大小写的错用,外文中的人名、地名、国家名和单位名等专有名词中各单词词首大小写的差错,不同文种的单词、缩写语混用的差错;量和单位的中文名称不符合国家标准;阿拉伯数字与汉语数字使用不规范的差错;标点符号和其他符号的差错以及格式的差错,等等。这些差错全部按不同的比例折合成文字差错,并按“万分比”计算全书差错率。
(3)整体设计质量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级,反映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其标准是:
①封面(包括面封、封二、封三、底封、脊封、勒口以及护封、函套)、扉页、插图等,能够恰当反映图书的内容且格调健康,全书版式设计统一,字体、字级使用合理的,为合格。
凡合格品,从内容上说,所用的图片、图案和插图等,既要政治思想上正确并能恰当地反映全书的内容或主要精神,又要格调健康、高雅,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从形式上说,设计的整体构思,图案、线条、色彩、字体、字级等的运用以及版式都要做到统一协调,合理美观。
②封面(包括面封、封二、封三、底封、脊封、勒口以及护封、函套)、扉页、插图等,不能反映图书的内容或格调不健康的,或者全书版式设计不统一,字体、字级使用混乱的,为不合格。
凡不合格品,从内容上说,所用的图片、图案和插图等或者政治思想上有问题,或者不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全书的内容或主要精神,或者格调低级庸俗甚至龌龊下流;从形式上说,设计的整体构思与图案、线条、色彩、字体、字级的运用等,混乱不堪、毫无章法,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且在版式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4)印刷装订质量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其标准是:
①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全面达到优质品标准的,为优质。
②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某一项或某两项存在细小疵点,其他各项均达到优质品标准的,为良好。
③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全面达到合格品标准的,为合格。
④图书印刷装订的质量有严重缺陷,达不到合格品标准的,为不合格。
新闻出版署1992年11月发布的《书刊印刷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书刊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级方法》等规范性文件,对书刊印刷装订的质量标准有详细规定,可以参见。
2.成品图书质量标准是以四项单项质量标准为基础而形成的综合质量标准,分为优质、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级:
(1)优质图书的标准,是内容、整体设计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编校、印刷装订的质量达到优质标准。
(2)良好图书的标准,是内容、整体设计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编校、印刷装订的质量达到良好标准(含其中一个项目达到优质标准)。
(3)合格图书的标准,是内容、整体设计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编校、印刷装订的质量达到合格标准(含其中一个项目达到良好或优质标准)。
(4)若上述四项单项质量中有一项不合格,成品图书即为不合格品。
第5题
试题答案:A
考点28:书号、刊号与版号的概念;
1.书号是主要用于图书的标准化识别代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图书识别代码的国家之一。1956年2月,文化部出版事业管理局颁发《全国图书统一书号方案》,并付诸实施。1986年1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的政策,国家标准局颁布了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5795-1986),并规定自1987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标准书号原由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ng--ISBN)和图书分类种次号两部分组成。 2002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修订后的国家标准《中国标准书号》(GB/T5795-2002),规定采用国际标准书号作为中国标准书号。每一个国际标准书号由10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分成不同长度的4段,分别表示组号、出版者号、书名号、校验码,前面冠以ISBN作为标志符。
非连续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使用专用的中国标准书号,其中的出版社号均为6位数。
2.刊号是主要用于报纸和期刊的标准化识别代码。所谓“刊号”,是“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的习称,因其曾称“中国标准刊号”。根据国家标准《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GB/T9999-2001)规定,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是主体。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由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分成2段,每段4位,前面冠以ISSN作为标志符。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由6位数字组成,前2位为地区号,后4位为地区连续出版物的序号。所有经过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期刊,可按国家规定申领刊号。(详见《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第八章“期刊出版”。)
连续出版的电子出版物,使用专用的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其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的后4位数为9000~9999。
3.版号是用于音像制品的标准化识别代码。所谓“版号”,是“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的习称。按照国家标准《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GB/T13396-1992)规定,中国标准音像制品编码由国际标准音像制品编码和类别代码两部分组成,其中国际标准音像制品编码是主体,可以独立使用。一个国际标准音像制品编码由分为5段的12个字符组成,前面冠以ISRC作为标准符。(详见《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第九章“音像制品出版”。)
第6题
试题答案:A
考点1: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涵义;
我国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是出版社根据党和国家的出版方针,适应读者的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以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它由经营和管理两个部分组成。经营,是指出版社按照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总体要求,依据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确定发展目标、工作方针,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开发,确立运行的体制和机制等,以取得效益的活动。管理,是指为完成经营目标、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益所进行的领导、组织、计划、协调和控制活动。
我国出版社的经营管理,既有一般企业的共同性,又有意识形态方面的特殊性;既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必须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既应富有经营活力,又必须保证正确导向,尤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本章仅从编辑、校对、技术编辑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所应该知道的角度,简要讲述其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因为图书出版是我国绝大多数出版社的主要业务内容,所以本章所述的出版社经营管理,大多是就图书出版社而言,但其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对其他出版物的出版单位也大致上适用。
第7题
试题答案:C
考点19:出版社财务管理及其目标;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社要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通过市场竞争来降低成本、扩大销售,以提高效益;还要对国有资产承担保值增值责任。因此,出版社必须建立符合市场需求、富有活力的财务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财务管理是出版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出版社经营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业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目标离不开出版社的总目标,财务管理的内容则体现于出版社为达到财务管理目标而进行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
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是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出版社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也是如此。出版社财务管理的目标决定于财务管理的对象--出版社的资金运动。按照马克思提出的资本循环公式“G-W...P...W'-G'”(其中G表示货币,W表示生产资料,P表示生产制造过程,W'表示制出的产品,G'表示增值的货币),当每一个资本循环周转完成后,G'大于G,表示出版社的产出大于投入,资本得到增值。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保证资本得到增值,其理论依据正在于此。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出版社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前提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应是利润最大化。
图书作为出版社的主营产品,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精神产品,用以满足人们的思想、文化、知识的需要,应确保其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它又是物质产品,图书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需要以货币形式来补偿。因此,出版社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应该积极追求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无视或不重视经济效益,出版社就难以持续发展,甚至难以生存。
第8题
试题答案:C
考点2:出版物成本的总体构成;
出版物的全部成本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期间费用构成。
考点3: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指直接反映某一出版物品种生产过程的各项支出,即可以直接计入该出版物品种的生产成本。它包括稿酬及校订费、租型费用、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费用、制版费用、印装(制作)费用、出版损失和其他直接费用七个项目。
1.稿酬及校订费
这是指支付给著者、译者、校订者的报酬。可列入本项目的费用,一般是为创作性精神劳动支付的报酬,如基本稿酬、印数稿酬、版税、一次性稿酬和专门用于各种文字翻译核审的校订费用(它们的具体计算方式详见本书第六章“著作权与著作权贸易”)等。带有加工性质的报酬,凡能够明确归于某一出版物品种的,归人该出版物直接成本的“其他直接费用”项目内;不能明确归于某一出版物品种的,则反映在间接成本内或期间费用的“管理费用”项目内。
2.租型费用
这是指向其他出版单位租赁型版(胶片)来印制、发行出版物而需支付给出租单位的使用费。例如,甲出版社向乙出版社租借制版胶片印制、发行某教材,因此而产生的收益归甲出版社所有,但其同时需按该教材定价的一定比例向乙出版社支付专有出版权再许可版权使用费。
3.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费用
这是指为生产某一出版物品种而消耗的原材料及辅助用料的费用。如纸质出版物的正文、封面、扉页、环衬用纸费用和装帧用料的费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包装用料的费用,等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材料费用,从理论上说也应该归人这个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将它们包含于印装(制作)费中。
4.制版费用
这是指出版物生产过程中从发稿之后到批量复制(即纸质出版物的上机印刷、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商品子盘[带]等的生产)或在网络上正式推出之前这个阶段的生产费用。如为排版、制版以及制作胶片等支付的费用,为制作工作母带(盘)、翻录母盘和压模盘而支付的费用,等等。
5.印装(制作)费用
这是指出版物生产过程中从批量复制开始到上市销售之前这个阶段的出版物加工费用。按生产工序可分为印刷(制作)费和装订(包装)费。
印刷(制作)费,包括纸质出版物从上机印刷开始到装订之前的费用,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从批量复制开始到包装之前的费用。如印刷费、复制费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载体材料若由复制企业供料,其费用往往也一并列入这个项目。
装订(包装)费,包括将印刷完工的散页纸张组合为成册书刊并打包的费用,或将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包装在盒(袋)内的费用。如装订费、包装费、包装物印刷费,等等。
6.出版损失
这是指某种出版物产品尚未完工之前因出现废品而造成的报废净损失。所谓“净损失”,就是已扣除了过失人应承担的赔偿费 (或保险公司赔款)和残料价值后的实际损失。列入这个项目的费用有:由于出版单位的责任而造成的停工损失费,重新加工费,原材料和辅助材料损失费;出版单位因故要求中止出版物的生产时,以前已支出的费用不能收回所造成的损失和为进行清理而付出的费用;支付给作者的退稿费;超校次清样费,因校样改动过多而支付的一些非正常开支;非管理原因造成的报废损失,等等。
7.其他直接费用
这是指除上述各项费用以外的其他直接成本。如:明确为某一出版物品种支付的审稿费、编选费、资料费、绘图费、装帧设计费、编辑加工费等;为策划和编辑某一出版物品种而发生的开发、研究费用和专题会议费用;某一音像制品或电子出版物品种的实验费用;制作某种互联网出版物的人工费用,等等。
第9题
试题答案:D
考点3: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
著作权法的适用范围不仅指地域的适用,还包括对主体与客体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关于我国著作权法适用范围的规定采取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即实行“国籍原则”、“互惠原则”和“地域原则”。
1.国籍原则
这是根据著作权主体的国籍来确定给予著作权保护的一条原则。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凡是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成立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从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就享有著作权。受我国著作权法的保护。
2.互惠原则
这是根据国与国之间所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来确定给予著作权保护的一条原则。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二款便体现了这一原则。一个国家对著作权怎样实行保护,是国家主权的体现,有严格的国界限制,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地域性的体现。两个国家若签订有双边协议或者共同参加了某个国际公约,便相互给予对方国家的作者以国民待遇,在本国地域内根据本国著作权法律的规定保护他们的著作权,这便是互惠原则的体现。1992年10月,我国参加了《伯尔尼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1993年4月,我国参加了《保护录音制品制作者防止未经许可复制其录音制品公约》。在此之前,我国还分别与美国和菲律宾签订过有著作权保护内容的《中美贸易协定》和《中菲文化协定》。因此,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涉外著作权关系正常化。现在,我国作者的作品可以在一百多个国家受到著作权保护,同样,我国也要保护与我国有著作权相互保护关系的一百多个国家作者的作品。
两个国家若没有签订双边协议或者没有共同参加某个国际公约,则不相互保护对方作者的著作权。
3.地域原则
这是根据著作权主体所创作的作品的首先出版地来确定给予著作权保护的一条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三款和第四款。第三款中的“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是指外国人、 无国籍人的作品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出版;如已在中国境外出版过,然后再在中国境内出版,就不能称为“首先出版”。第四款中的“同时出版”不一定指同一天出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八条规定,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30日内在中国境内出版,则视之为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符合上述条件的作品,我国法律予以保护。
第10题
试题答案:B
考点27:书刊辅文概述;
书刊辅文指书刊正文的附属文字。《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的第三章对辅文有较系统的介绍,可以参见。
辅文有作者写的、编辑写的或其他人写的。本节所讲的是一般须由编辑撰写的内容提要、出版前言、凡例、作者简介、出版后记等。书刊封面宣传语虽然也属于辅文,但与其他书刊宣传文字在功能上有共同性,所以将在下一节讲述。
写书刊辅文与写编辑业务文件一样,是对编辑各方面水平的检验,甚至比写编辑业务文件有更高的要求,因为编辑业务文件是出版单位内部用的,只要求表述能达意即可,而书刊辅文则是供广大读者阅读的,在语言文字上应有更高的要求。
第11题
试题答案:B
考点8:简牍;
“简牍”是“简”和“牍”的合称。加工成细长条、可书写文字的竹片和木条,称作“简”。把多根简编联在一起称作“策”(册)。简一般宽约0.5厘米,可抄写一行字。可抄两行字的简使用较少。加工后可书写文字的木片称“牍”。牍比简宽,呈版状。在纸张大量生产、使用以前,简牍因其便于取材、制作且价格低廉而成为书写文字的主要载体,得到广泛使用。从形态和功能看,简牍已具有较完备的书籍形态,对后世的书籍形制影响深远。
王国维《简牍检署考》曰:“书契之用自刻画始。金石也,甲骨也,竹木也,三者不知孰为后先,而以竹木之用为最广。”从材料的易于获取来看,简牍的出现理应很早。至于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认的是,简牍在东周至魏晋间(约公元前5世纪--公元3世纪)已经得到广泛使用,是主要的文字记载材料。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简,是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有240多支,为墨书篆体,6600多字,主要记载用于葬仪的车马兵器。
从后世发现的简牍看,它们记载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各种官方文书、私人书信、各种书籍抄件、历谱,以及专为随葬用的遣册等。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是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6--前141)鲁恭王在孔子旧宅墙壁中发现的一批简策,内容有《尚书》、《礼记》、《论语》等几十篇。因这些内容与当时的传本不同,引起了一场今古文经学的争论,形成了两大学派。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汲冢竹书的发现,在历史上也很有影响。荀勖、束皙等考订了这批简策,整理出《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16部书(现仅有《竹书纪年》的辑佚本和《穆天子传》存世)。
近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战国至秦汉间的简牍。例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六韬》、《晏子》等竹简,其中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的历谱是目前见存的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又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中出土的《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和《秦律杂抄》等多种竹简,四川青川秦墓出土的“田律”木牍等,都为我们了解古代简牍在文献传播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简牍的形制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简牍的原材料也往往因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取材不一,如南方多用竹简,而敦煌、居延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都是木牍。竹简的加工一般需要经过这样几道工序:一是杀青。刘向《别录》说:“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含水量高,容易朽蠹,因而凡用新鲜竹子制作简片,都要先用火烤干,并削去不易着墨的竹青。制作木牍,也要先将木材作干燥处理。二是截断与片解(也有学者认为杀青是在截断与片解之后)。王充《论衡·量知篇》写道:“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竹子与木材都要截断,然后按照简长与简宽的要求,加工成一条条薄片。三是用编绳联简。单片的简也称“札”、“牒”,若干简编联起来便成为“策”,也称“简策”、“编”、“篇”等。联简所用编绳为麻线、丝线或牛皮条。编绳至少两道,较长简策则需三道或四道。编绳所过之处刻有契口,用以固定编绳。
简一般长23厘米,相当汉尺一尺。按照汉代的规定,抄写经书和诏令要用较长的简。敦煌出土的诏书简长24.3厘米,约合汉尺一尺一寸,即所谓“尺一之诏”。居延出土的诏书目录,简长达67.5厘米,合汉尺三尺。遣册和历谱也有长至三尺以上的,如银雀山汉墓的《元光元年历谱》,简长69厘米,是目前所见最长的。抄写经书的简大多也较长,如汉代五经用二尺四寸简。
简面上端空白处称“天头”,下端空白处称“地脚”,中间是书写面,以“栏界”与天头、地脚分隔。简策的开头,常有两根不写字的空白简,称“赘简”或“首简”,用以保护后面的文字。书写完毕的简策,以最后一根简为轴心,向前卷起,最后用带子将卷轴系好,以免散脱,并便于携带和存放。
简牍作为文字载体,较之甲骨、金石有着明显的优势,因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普及,流行的时间超过千年。后世的书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因袭了简牍的形制,如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形式;版面的版框、行款、天头、地脚。此外,书之称“卷”、“册”以及许多书业术语,如“杀青”、“尺牍”、“版图”、“书札”、“篇籍”等,无不与简牍相关。
第12题
试题答案:B
考点19:木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以使用木活字最为普遍。从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看,木活字印刷首先在西夏试验成功并付诸使用,出土实物的印制时间约在西夏桓宗时期(1194-1205)。西夏在宋代称雄于西北,建都于今宁夏银川市。西夏试验木活字印刷获得成功,比元代王祯的木活字要早一个世纪。西夏的疆域与建都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东)的西州回鹘相邻。高昌自古接受汉文化,且很早就有雕版印刷。西夏文字与汉字一样是方块字,而维吾尔文是拼音文字,更加适宜使用活字。通过西夏木活字的西进,高昌的维吾尔文木活字印刷13世纪就有,伯希和曾在敦煌发现14世纪初的一套维吾尔文木活字。高昌的维文活字印刷非常发达,维文的活字印刷品在中亚地区十分流行。元代科学家王祯,在大德二年(1298年)用木活字成功排印了自己编纂的《旌德县志》,并作《造活字印书法》一文附于所撰《农书》之后,是我国印刷史上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现存明代木活字印制的书籍有一百多种。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还曾用木活字排印《邸报》。中国出版界规模最大的一次木活字印刷,是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简称“聚珍版”)。现有《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详细介绍木活字印刷工艺,并附多幅插图以资说明。
第13题
试题答案:D
考点4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出版活动;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党最早的出版机构所在地。1920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设立新青年社,出版《新青年》杂志。该杂志1915年创刊,原名《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开始改名《新青年》;它原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1917年迁北京出版,1920年9月又迁回上海出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社还出版《新青年丛书》,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
1921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上海成立正式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由当时担任党中央宣传主任的李达亲自主持。人民出版社成立后,即以出版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为己任,制定了出版《马克思主义全书》、《列宁全书》和《康明尼斯特丛书》(即《共产主义者丛书》)的计划。但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出版马列主义著作,开拓了出版业的新领域。
由于反动派的镇压,中国共产党的出版机构往往不能正常开展业务,存在的时间也较短。这些出版机构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它们的出版物因宣传新思想而在群众中广为传播。
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和解放区的图书出版,始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当时设在江西的苏维埃政权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出版过报刊、书籍以及民众文化补习课本。据不完全统计,有刊物70余种,如《少年先锋》、《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红星报》;图书200种左右,如《共产儿童读本》、《中国苏维埃》、《列宁主义概论》等。1933年8月,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了12家出版局和工农书店,出版《共产党》、《斧头》、《红旗》等报刊。“西安事变”以后,党中央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于1937年1月组成了由党的总书记张闻天及秦邦宪等人负责的中央党报委员会,统一领导新闻宣传工作,党的新闻出版工作在陕北根据地得到迅速发展。1937年4月,中央党报委员会创办解放周刊社,该社的发行科以新华书店名义对外联系,并发行《解放》周刊。1938年设立解放社,出版《列宁选集》及一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至1939年8月,即发行新书98种。1939年6月,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出版发行部,以加强革命书刊传播。同年9月,新华书店作为独立建制单位正式成立,随即迅速在其他敌后根据地陆续建立地区总店和分支店,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支店发展到735家。各大解放区的新华书店总店由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领导,承担本解放区的书刊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任务;分支店一般承担发行任务。此外,八路军、新四军、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及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各野战军,都有各自的书报出版机构,如战时出版社、大众日报社、江淮通讯社等。
解放区的出版机构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出版了大量革命书刊,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营进步出版机构中,最有影响的是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
生活书店1932年7月由邹韬奋创办于上海,其前身是《生活》周刊社。一起参与创办的还有胡愈之、徐伯听。生活书店出书范围很广,内容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哲学、经济、历史、地理、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门类。先后出版《大众生活》、《太白》、《新知识》等期刊29种,出版图书1000多种,丛书20余种。生活书店的优质服务深受读者欢迎,又由于有二套完整的民主管理体制,经营良好而业务拓展,在各地广设分店,形成规模经营。生活书店的创办者邹韬奋,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卓越代表,是出版工作者的模范。他在出版战线上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贡献了一生,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新知书店1935年由钱俊瑞、徐雪寒、薛暮桥等多人创办于上海,出版图书约400种,期刊10种。读书生活出版社由艾思奇、郑易里出资,邀黄洛峰于1936年在上海创办,以出版大众哲学读物和期刊《读书》而闻名。
三家出版机构于1948年在香港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14题
试题答案:D
考点23:重大选题备案定义;
重大选题是指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会产生较大影响的选题。重大选题未经备案,不得出版。
第15题
试题答案:B
考点31:国家对出版活动的保障;
1.实行保障、促进出版业发展与繁荣的经济政策
《出版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制定有关政策,保障、促进出版事业的发展与繁荣。”这些政策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人事的等,这里主要讲经济的政策。
国家针对出版业而制定、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分配政策等,基本内容是对出版业的支持和优惠。譬如,国务院1996年发布《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1994年12月发布《关于继续对宣传文化单位实行财税优惠政策的规定》。中央和地方还分别建立了“宣传文化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包括出版在内的宣传文化工作的宏观调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对科技书刊、少儿报刊、大中小学教科书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新闻出版总署、科学技术部还设立了“科学出版资金”。这些措施对出版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2.保障教科书的出版、发行
“国家对教科书的出版发行,予以保障。”《出版管理条例》的这条规定,是为了保证教科书“课前到书,人手一册”,以便教学活动能正常进行。教科书包括中学小学课本和大学、中专、技校的通用教材(含作为教材使用的教学参考书)。国家对教科书出版发行的保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定教科书出版发行的制度,确保教科书出版发行的秩序。中学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由省级以上政府出版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会同价格主管部门以招标或者其他公开、公正的方式确定;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中学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印刷、发行业务,违反规定的,由出版行政部门予以查处。出版单位要确保教科书的质量和按时出书。出版行政部门要对教科书的出版、印刷和发行加强领导、督促检查、提供方便,妥善解决出现的问题。
(2)在政策和物质上支持教科书的出版发行。国家一直十分重视教科书的出版发行,从价格、信贷、税收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在教科书的价格上,实行“低价微利、亏损补贴”的政策;对出版发行教科书的储备资金季节性贷款给予保证;对教科书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政策。
3.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和盲文出版物
《出版管理条例》把“国家扶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和盲文出版物的出版发行”用行政法规形式确定下来,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和盲文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1)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物的出版发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发行单位的数量及其经费投入、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都是世界上最多的。现有的扶持措施主要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的书号使用数量不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使用条码免收费用;设立用于资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书出版的出版基金;适当调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社的专业分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发行队伍的培训;建立全国民族文字出版重点选题规划审定委员会,等等。
(2)盲文出版物是专供盲人使用的特殊出版物。这种出版物制作成本高,发行难度大,亏损严重,国家必须给予支持,以使盲人有书可读,提高文化水平,丰富精神生活。国家不但以法律规定“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可以不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而且还对盲文出版社在投资、补贴、资助等方面给予优惠。
4.对在特殊地区和农村发行出版物实行优惠政策
国家对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发行出版物,实行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的人均收入较低,购买力较弱,出版物发行网点较少,发行困难较多。为缩小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促进这些地区出版物的发行,国家对这些地区的出版物发行实行了许多优惠政策。譬如:对全国县及县以下的新华书店和农村供销社销售出版物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的办法,退还的税款用于发行网点的建设;中国人民银行确定,全国少数民族县的新华书店贷款年利率可享受一定的优惠;凡发往少数民族省(区)的一般图书,其发行折扣率应稍低一些;建立一般图书发行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农村图书的发行,等等。
第16题
试题答案:C
第17题
试题答案:C
考点12:出版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系上的特殊性;
无论是工业产品还是农业产品,随着商品的出售就实现了价值。价值中的必要劳动部分转化为劳动者的工资,剩余劳动部分转化为利润(含有税金)即经济效益,而这些产品的消费过程就是产生社会效益的过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存在只有社会效益而无经济效益或者只有经济效益而无社会效益的现象,即一般不存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对抗。
出版物与此不同。出版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既可能一致,也可能对立或对抗。能赚钱的好书,既能取得经济效益,又能产生社会效益。两者是一致的、统一的。不能赚钱或亏本的好书,虽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却不能取得经济效益;能赚钱的坏书,虽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却不能产生社会效益。两者是对立或对抗的。由此可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既可能统一又可能对立的关系,是出版物不同于一般工农业产品的一个特殊性。
如果出版物生产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使精神产品完全商品化,势必导致坏书泛滥,有害于社会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而用损害社会劳动力的方法来谋取眼前的经济效益,最终将丧失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正确处理这对矛盾的原则是: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第18题
试题答案:C
考点16:雕版印刷的最早期应用;
唐代的印刷出版物,以佛经与佛像为最多,其次是历书、韵书等。据记载,9世纪前后,印制的历书在四川与江淮市场上售卖很多。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曾下令禁止私印日历,此举旨在维护中央政府颁发历书的权威地位,并没有反对印刷术的意思。晚唐四川地区书商继续印卖历书,还印卖《玉篇》、《唐韵》以及阴阳、占梦、相宅之类书籍,并还出现了书铺字号,如“卞家”、“樊家”、“刁家”等。
雕版印刷至晚唐已高度成熟。此经刻印于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经卷全长5.25米,印有精美插图,图中人物形象丰满,线条刻画流畅,说明这时期的雕版技术已能很好地表现绘画艺术。
唐代,士人还很少利用印刷这一新技术,或许抄本的版式、字体、卷轴装潢等,比质朴粗糙的早期雕版复制品,更能满足士人的审美需求。从历史经验看,雕版印刷缺少了士人的参与和合作,就难有重大进展。
到五代,终于出现了后唐宰相冯道刻《九经》的大举措。《九经》最终刻成是十二经,比《十三经》只少《孟子》。这次刻《九经》以开成石经为底本,由名人书写,众多著名学者校勘,历经四朝,用了22年时间才完成。它成为雕版印刷推广应用的历史转折点,影响深远。
五代时期,印刷复制术在全国遍地开花,四川成都成为雕版印刷中心,刊刻了《九经》、《文选》、《初学记》等多种大部头书籍。南唐也刊刻了《史通》、《玉台新咏》。此外,还有和凝刊印自己的文集,吴越等地(今江浙一带)刊印大量佛经、佛像等。五代士人纷纷参与雕版印刷,既促使书籍的质量提高,又使册页装迅速趋于完善并进而完全取代卷轴装,从而为两宋成为雕版出版的黄金时代奠定了基础。
第19题
试题答案:C
考点32: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
1.劳动聘用制度
劳动聘用制度的要点,是确定出版社与劳动者的人事关系。应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权利。劳动聘用合同的主要内容有:双方建立聘用和被聘用劳动关系的意愿,聘用期限(分固定期、无固定期、以完成某特定工作为期限等多种),工作内容(即聘用从事哪类工作),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的分配形式),劳动保护和工作条件,工作纪律,合同终止条件,违约责任等。推行劳动聘用制度,可以公开、公平、公正用人,促进出版社自主用人,保障劳动者自主择业,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2.解聘辞聘制度
按照劳动聘用合同,出版社可以解聘员工,员工也可以辞聘。建立解聘辞聘制度,有利于疏通人员流动渠道,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
3.岗位聘用制度
岗位聘用制度的要点是明确员工的具体工作岗位和相应的,责、权、利。岗位聘用制度根据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强调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因岗用人、择优聘用。岗位聘用制度要求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职责、权利和任职条件,并以出版社与员工个人签订岗位聘用合同的形式予以确定。岗位聘用合同的内容一般有岗位名称,聘任期限,对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工作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劳动报酬,工作纪律,工作条件,变更合同的条件,违约责任等。实施岗位聘用制度,要对各种聘用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决定具体人员是否录用上岗、续聘、晋升或下岗。
4.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
出版社由于事业的发展或员工自然减员和人员流动,经常需要引进新的人才。实行选人用人公开招聘和考试制度,有利于规范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把优秀人才吸引进来。选人用人的公开招聘,可以委托人才市场中介机构进行,也可以通过各种人才交流活动(如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洽谈会、人才竞聘会、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进行,还可以在各类媒体上发布相关信息来进行。在通过一定形式的考试后,出版社应向符合要求的应聘人员说明工作职责、工作环境、工资待遇以及工作条件等。如双方能就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达成一致,即可办理试用手续。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即可签订劳动聘用合同。
第20题
试题答案:C
考点12: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特性;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属于本量利分析中必须使用的概念。区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标准,是其能否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
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特性是指它们与产品生产量的关系。
1.变动成本的特性,是随生产量的增加或减少而相应地随之增加或减少,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正比例变化。下表以图书印刷费为例展示了变动成本与生产量的关系。
需要强调的是,只有当生产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变动成本的数量才随之呈正比例变动;如果生产数量的变化超出这个范围,变动成本虽然也会相应地增加或减少,但并不一定呈正比例变动。这是因为,变动成本中有些费用的单位价格往往按生产数量多少而分成几个不同的档次,数量大就单价低。如不少地区的书刊印装费单价就是这样的。以上海地区为例,印刷费一般 按印数多少分成1000册及以下、1001~2000册、2001~3000册、3001~4000册、4001~5000册、5001~10000册、10001~15000册、15001~30000册、30001册以上共9档,每印张印刷费单价则相应地从0.26元逐档降低到0.025元;装订费则分成1000~2000册、2001~10000册、10001~30000册、30001册以上共4档,每印张的单价相应地从0.022元逐档降低到0.016元。这样,仅仅当生产数量在同一个计价档次内变化时,印装费数额才呈正比例变动;生产数量的变化跨档次时,印装费数额虽然也随之上升或下降,但不呈正比例变化。材料费用的变动也有类似特点,如购买100吨纸与购买5吨纸相比,前者的每吨纸单价通常会下降一些。
2.固定成本的特性,是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不受生产量变动的影响。下表以图书排版费为例展示了固定成本与生产量的关系。
3.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固定成本的特点则呈现另外一种情况。进入每一单位量出版物(如一册图书)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相应地称为“单位变动成本”和“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不随生产量的增减而变化,单位固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减而向反比例方向变化,即生产量增加,单位固定成本下降,而生产量降低,单位固定成本就上升。可见,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总成本中的特性与在单位成本中的特性有着明显区别。下面两个图都较直观地展示了这些特性。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模拟题答案】相关文章:
2016中级出版资格考试《理论与实务》模拟题及答案08-23
2017年中级出版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08-28
2017初级出版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08-28
2017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预测题及答案06-22
2017翻译资格考试中级口译模拟题答案08-26
2017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测试题及答案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