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量对出版社的重要性
在出版社各种工作中,编辑工作是中心环节。提高出版物内在质量是关系到出版社品牌建设、出版社发展的大问题。出版编辑工作只有严格地依照《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完善图书编辑机制、规范图书运作程序,才能够切实提高图书出版质量,才能够使出版社的经营进入良性循环。
选题
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也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第一个环节,选题的策划与组织已经成为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目前,部分出版社在确定选题和选题策划这一环节上,随意性、盲目性都很大,甚至说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确定选题不考察选题与本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出版宗旨是否符合,也不考虑本出版社出版图书是否形成规模,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只要带着出版经费或作者包销,只要达到这两方面就可以出版,结果造成出版社出版图书品种的杂乱,经营上的恶性循环。
在选题问题上,笔者认为有几点需要重视:其一,应根据本出版社的定位来确定选题。一般来说,一个出版社选题的80%~90%要围绕符合本社的出版定位来制定,这样才能够形成规模效益,创建自己的出版品牌。如果遇到虽与本社出版定位不相符,但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畅销图书选题,应严格控制数量,这类图书选题以不超过本社出版图书总量的15%为宜。可是现在某些出版社采取“薄利多销”政策,只要是能够给出版社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图书,全部纳入囊中,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从长远来看,往往给读者留下“杂牌出版社”印象,很不利于出版社品牌的打造。
其二,面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图书编辑策划图书选题时要具有“蓝海思维”。想在图书市场竞争中求胜,唯一的办法是,要在竞争十分惨烈的“红海”当中拓展现有图书市场的边界,开发出还没有被开发的、竞争相对较少的'“蓝海”,形成没有人竞争的图书市场。例如,针对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出版火热,四川文艺出版社运用“蓝海思维”,在创新版本上下工夫,策划开拓出“口袋书”《中外文学名著袖珍文库》,一炮打响。再比如,针对普及性历史读物出版火热,作家出版社别出心裁地策划出版了用照片来演绎历史、演绎历史人物的丛书,大获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
组稿
组稿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书稿质量的优劣,因此这一环节的各项程序绝不能够“偷工减料”,一定要严格依据组稿的程序办事。组稿前,责任编辑要认真撰写“编辑思想”。根据“蓝海思维”,在分析确定本图书的市场定位、读者特点后,责任编辑提出本图书的主题思想、出版宗旨、写作特点、写作风格、编写体例、篇幅大小以及装帧设计、定价、营销措施等内容的预想。
目前,有些编辑人员在组稿过程中,选题只是简单的一个“题目”,至于本书的“编辑思想”,或者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提出,结果整体编辑工作十分盲目。而某些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也没有对编辑人员提出要详细撰写“编辑思想”的要求,这在出版编辑工作流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疏忽,直接影响到编辑工作的技术含量。
选题确定后,选择作者要注意3方面:(1)选择在该选题所涉领域中处于前沿的人。选择与当前时代需要合拍,具有学术观点新,写作风格新,研究有新意的作者(团队)。同时要考察作者是否适合承担此项写作任务,对本选题涉及学科的研究水平以及对特定读者对象是否熟悉。(2)选择具有将精深问题用通俗方式表达能力的作者(团队)。要考察作者实际写作水平,文字是否能够做到雅俗共赏。(3)选择有充裕时间,治学态度严谨,写作态度认真的作者(团队)。有些作者虽然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但是工作繁重,没有时间精雕细琢进行写作。如果勉强承担写作任务,图书质量也是无法保证的。
作者确定后,责任编辑要全面、准确地与所有参加写作的作者沟通编辑思想,使编辑思想成为作者撰写书稿的重要依据。责任编辑主要从出版编辑的专业角度指导作者撰写工作。要向作者介绍出版纪律、版权政策等要求。这一环节是保证图书撰写质量十分必要与关键的一环。
现在,某些责任编辑组稿缺乏与作者沟通编辑思想方面的环节,只是草草与作者约定撰写图书,没有从专业编辑的角度对作者的写作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有些编辑,特别是年轻的编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认为,作者都是著名的专家、教授、名人,我一个小编辑怎么能够去指导他们写作?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如同一名医生给某位领导看病,论资历、论职位,显然领导是医生的上级,但是就看病而言,是应该听领导的,还是应该听医生的?这里面的道理不言而明。在出版图书领域中,图书编辑人员是专业人员,精通出版编辑的专业技术。在图书写作过程中,应该给予写作者以出版编辑的专业性指导,以提高书稿的写作质量。
此外,应该避免的是,某些责任编辑较长时间缺乏与作者沟通。等到书稿全部完成,开始后期编辑加工了,才发现书稿中存在较大问题,但是木已成舟。这样无疑会使编辑出版工作变被动。如果我们把编辑流程中前期应该做的工作做到位、做得充分,不仅会为后期编辑加工工序打下良好基础,而且会对保证书稿质量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审稿
编辑审稿是保证出版图书质量的中心环节,在整个图书出版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审稿过程中,应该拜读再三,读文、析理、决断,对书稿进行公正的评断。
在出版编辑审稿阶段,笔者认为也需要格外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责任编辑审查外稿时要注意:(1)查宗旨:审查外来稿件是否符合本社出版宗旨,出版定位。如果虽不符合本出版社的宗旨,但是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图书,应该请示总编辑,请总编辑从宏观数量上把握,这类“杂书”可以少量出版,但是不要影响本社总体的出版定位。(2)查根底:了解作者研究领域、学术水平、写作水平、过去的著述情况。(3)查异同:查看本书稿写作内容与前人同类书异同,考察本书稿的写作是否有新意,审看作者的学术见识是否新鲜、独到、与众不同,具有一流水平,书稿是否有出版价值。
其次,责任编辑对所审看的书稿涉及的知识必须有所了解掌握。编辑人员面对的书稿涉及的理论知识繁多。一方面,编辑人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应该成为“杂家”;另一方面,一名编辑人员知识面总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了解所有的知识。比如,一个只有文学理论背景的编辑人员,可能无法处理医学、科技方面的书稿。这个问题虽然可以通过聘请社外专家外审来解决,但是,作为一本书稿的责任编辑也必须对书稿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书稿的编辑质量。前一阶段某些社会科学类出版社出版了养生方面的图书,正是由于责任编辑缺乏相关的养生科学知识,没有把住关口,结果使一些宣扬伪科学的养生图书得以出版,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也给出版界的声誉带来损失。如果责任编辑在编辑加工这类书稿时,能够认真钻研养生理论知识,具备基本的科学养生知识理论,会很容易发现这类书稿内中存在的“伪科学”问题,就会把住关口,防止这类图书出版。
我们经常说,要提高一本书籍编辑技术的“含金量”,出版编辑人员不是“二传手”,不是校对机器,出版编辑工作是一项具创造性的高层次的智力劳动,这一切都应该体现在出版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尤其体现在书稿审稿阶段。这一阶段不仅考验出版编辑人员的学术水平,出版编辑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与水平,更考验一名出版编辑人员工作是否认真严谨,是否具有对读者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
最后,审读书稿时重点注意的地方有:(1)重点审看有无引起同类书作者的观点纠纷问题;(2)重点审看有无不符合现行法律、政策,涉及政治敏感问题的内容、观点;(3)重点审看有无版权纠纷问题;(4)审看本书编排是否合乎规范。
【图书质量对出版社的重要性】相关文章:
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08-23
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制度05-06
谈质量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06-27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09-28
质量意识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09-04
音乐对模特的重要性11-03
工厂质量管理的重要性06-20
浅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06-20
音标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