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

时间:2024-11-07 20:05:07 王娟 成考高起本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

  在各领域中,我们最离不开的就是练习题了,只有认真完成作业,积极地发挥每一道习题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深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你所见过的习题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4年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

  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1

  一、语文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路蓝缕

  B.包 身陷

  C.式 楼 尽职守

  D.拾 忧心慑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乖戾 过谦 荒无人烟

  B.松驰 聒噪 看风使舵

  C.聆听 门禁 天翻地复

  D.双赢 户籍 言简意骇

  3.下列各句中基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支青年足球队旗鼓相当,比赛进行得非常激烈。

  B.大佛湾的上万尊雕像居然无一雷同,这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绝无仅有

  C.为了改变经济困难的现状,老李不得不明珠暗投,开始四处打工。

  D.卢梭晚年写的《忏悔录》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名著。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从巴丹吉林沙漠西端的戈壁向北张望,_____的戈壁一色铁青,稀疏的骆驼草棵棵憔悴,一棵和另一棵之间距离很远,像是_____的战士,伫立在广漠的戈壁当中,看日月轮转,大风奔流,饱受严寒和烈日侵袭,这仿佛是它们_____的宿命。

  A.一望无边 独树一帜 根深蒂固

  B.阔大无疆 孤立无援 与生俱来

  C.阔大无疆 独树一帜 与生俱来

  D.一望无边 孤立无援 根深蒂固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电影《侏罗纪世界》公映前一周,制片方为影评人和有关专家组织过小范围试映,结果美言不多。

  B.要改变目前教学内容繁、难、偏、重的状况,就必须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冲出课本和教学的误区不可。

  C.科学家发现了大脑中能够控制恐惧的区域,这将有助于改进创伤后压抑症和焦虑症的治疗方法。

  D.代表们从尚法守信、励学思进、务实求真等方面对如何更好地展现城市精神风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6.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贯通的话,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种梦境往往会被顽皮的鱼鹰搅破。

  ②忽然间鱼鹰变得异常机灵,抖着翅膀扑进水里去,山影一时都搅碎了。

  ③赶上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模模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④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

  ⑤竹筏子的梢上停着几只鱼鹰,神气有点迟钝。

  ⑥一转眼,鱼鹰又浮出水面,长嘴里咬着条银色细鳞的鲢子鱼,咕嘟地吞下去。

  ⑦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老渔翁戴着尖顶竹笠,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

  A.①⑦⑥④②⑤③ 8.③①⑤②⑦④⑥

  C.①⑦②⑥③⑤④ D.③①⑦⑤②⑥④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 (共16分,每题4分)

  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称为地震前兆。我国古代人民早就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并留下了关于地震前兆丰富的记载。例如,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有人就总结出地震与井水变化、动物不安、天气反常现象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古书《隆德县志》上也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前兆现象。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则表明,地震之前确实存在多种多样的前兆。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井水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动物的习性异常,临震前出现的地声和地光等。宏观前兆在地震预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一平武7.2级地震前,地震工作者和广大群众曾观察到大量的宏观异常现象,为这两次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信息。不过也应当注意,上面所列出的多种宏观现象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例如:井水和泉水的涨落可能和降雨的多少有关,也可能受附近抽水、排水和施工的影响;井水的变色变味可能因污染引起;动物的异常表现可能与天气变化、疾病、发情、外界刺激等有关;还要注意不要把电焊弧光、闪电等误认为地光,不要把雷声误认为地声,不要把燃放烟花爆竹和信号弹当成地下冒火球。

  人的感官无法觉察,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测量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微观前兆,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一是地震活动异常。大小地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大地震虽然不多,中小地震却不少,研究中小地震活动的特点,有可能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二是地形变化异常。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可能发生微小的形变,某些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小的位移,借助于精密的仪器,可以测出这种十分微弱的变化,分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大震的发生。三是地球物理变化。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及其周围岩石的物理性质可能出现一些变化,利用精密仪器测定不同地区重力、地电和地磁的变化,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四是地下流体的变化。地下水(井水、泉水、地下岩层中所含的水)、石油和天然气、地下岩层中还可能产生和贮存的一些其他气体,都是地下流体。用仪器测量地下流体的化学成分和某些物理量,研究它们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前兆是地震前地表出现的与地震孕育有关的现象。

  B.1739年宁夏银川地震后,我国古代人民才认识到地震是有前兆的。

  C.《隆德县志》最早记载了古人总结的六种地震发生现象。

  D.现代地震科学的深入研究证明了古人关于地震的某些认识是正确的。

  8.对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井水的涨落、泉水水温的变化及其引起的地声和地光都属于地震宏观前兆。

  B.根据大量的宏观前兆,有关部门成功预报出了1975年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

  C.自然界发生“宏观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不一定都是地震的预兆。

  D.燃放烟花爆竹和发射信号弹等人为事件,有时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地震前兆。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来进行测量。

  B.大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地壳以及断层两侧的岩层可能出现微弱的变化。

  c.利用精密仪器测定震源区的重力、地电和地磁,可以判断地震时地球的物理变化。

  D.用仪器测量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量的变化可以帮助人们预测地震的发生。

  10.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地震的预防 B.地震的预测方法

  C.地震活动的异常情况 D.地震的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人生识字糊涂始

  鲁迅

  中国的成语只有“人生识字忧患始”,这一句是我翻造的。

  孩子们常常给我好教训,其一是学话。他们学话的时候,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每个词的意义,到得两三岁,普通的简单的话就大概能够懂,而且能够说了,也不大有错误。小孩子往往喜欢听人谈天,更喜欢陪客,那大目的,虽然在于一同吃点心,但也为了爱热闹,尤其是在研究别人的言语。

  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并不讲解,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竞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的,然而到底弄不通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并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的,又何尝少有?人们学话,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文,就不同了,学会的恐怕不过极少数,就是所谓学会了的人们之中,请恕我坦白地再来重复地说一句罢,大约仍然糊糊涂涂的还是很不少。这自然是古文作怪。因为我们虽然拼命地读古文,但时间究竟是有限的,不像说话,整天的可以听见;而且所读的书,从周朝人的文章,一直读到明朝人的文章,非常驳杂,脑子给古今各种马队践踏了一通之后,弄得乱七八糟,但蹄迹当然是有些存留的,这就是所谓“有所得”。这一种“有所得”当然不会清清楚楚,大概是似懂非懂的居多,所以自以为通文了,其实却没有通,自以为识字了,其实也没有识。自己本是糊涂的,写起文章来自然也糊涂,读者看起文章来,自然也不会倒明白。因此我想,这“糊涂”的来源,是在识字和读书。

  例如我自己,是常常会用些书本子上的词汇的。虽然并非什么冷僻字,或者连读者也并不觉得是冷僻字。然而假如有一位精细的读者,请了我去,交给我一枝铅笔和一张纸,说道,“您老的文章里,说过这山是‘峻噌’的,那山是‘巉岩’的,那究竟是怎么一副样子呀?您不会画画儿也不要紧,就勾出一点轮廓来给我看看罢。请,请,请……”这时我就会腋下出汗,恨无地洞可钻。

  说是白话文应该“明白如话”,已经要算唱厌了的老调了,但其实,现在的许多白话文却连“明白如话”也没有做到。倘要明白,我以为第一是在作者先把似识非识的字放弃,从活人的嘴上,采取有生命的词汇,搬到纸上来;也就是学学孩子,只说些自己的确能懂的话。至于旧语的复活,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但一须选择,二须有字典以确定所含的意义。

  11.第三段所说的“同样的方法”是指什么?这种方法有什么局限?(6分)

  12.作者认为,学话容易、学文难的原因是什么?(6分)

  13.第四段中,作者为何会“恨无地洞可钻”?(6分)

  1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让白话文变得“明白如话”?(7分)

  四、(2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日:“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日:“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日:“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韩非子·说难》)

  15.文中“此二人说者皆当矣”,“此二人”指的是谁?(4分)

  16.宋国的富人“智人疑邻”表现了什么心理?(4分)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7—18题。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注】众芳摇落:百花凋谢。暄妍:明媚鲜艳。霜禽:寒冷季节里的鸟儿。合断魂:一定会深深迷恋。微吟:低声吟诵。狎:亲近。檀板:檀木制成的拍板。

  17.诗人首联就将——与——对比,写出了梅的不同凡响、不染尘俗的格调与品质。(2分)

  18.第三、四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梅花的?第五、六句写梅花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7分)

  六、作文(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在暴雨中,100多个孩子站成两排,手举雨伞,相向而立,搭起了一座近200米长的遮雨“彩虹桥”。没带伞的孩子,可以通过这座“桥”到食堂就餐。近日,这组拍摄于某中学校园内的温馨照片,在网络中引发热议。部分网友的留言如下:

  甲:“这是雨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乙:“这是不是学校在利用学生作秀?”

  丙:“我们为什么不能温情一点看待这件事呢?你没看见孩子们在欢笑吗?”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2

  阅读本文内容,回答下面试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一、选择题

  1.《陈情表》是一篇( )

  A.书信

  B.小说

  C.辞赋

  D.奏疏

  【答案】D

  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语出自( )

  A.李斯《谏逐客书》

  B.李密《陈情表》

  C.李清照《声声慢》

  D.曹操《短歌行》

  【答案】B

  3.《陈情表》中“结草”典故出自( )

  A.《国语》

  B.《战国策》

  C.《诗经》

  D.《左传》

  【答案】D

  二、填空题

  1.本文是李密写给__________的__________。

  【答案】晋武帝 奏疏

  2.李密采用了__________文体方式,文章的艺术特色是__________。

  【答案】骈文 散文结合,夹叙夹议,以情动人

  3.日薄西山__________。

  【答案】气息奄奄

  4.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__________。

  【答案】急于星火

  三、翻译下列句子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答案】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答案】 外面没有勉强称得上的近亲,家里没有照看门户的僮仆,形单影只,只有自己的影子为伴。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答案】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臣私心里,不愿废弃对祖母的侍奉而远出为官。

  4.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答案】希望皇帝陛下您能可怜我愚拙的诚意,听从臣下这小小的意愿。

  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3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次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天地浑然于漆黑的夜幕之中,天上无星无月,有时飘洒一些无端的雨丝,黑影憧憧,或是浓云或是山影或是树阴,黑暗在你面前悄然分开,又在你背后迅速合拢,只有路面上的水洼是亮的。这时候,我往往疾走如飞,目光朝着前方茫然地摸索,直至一盏灯像萤飞进心田,猛地点燃温暖全身的火——一种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生之旅,总会经常穿行于荒野无灯的境界,如火车会钻进漆黑的隧洞。当列车在长长的隧洞中穿行时,虽然身处险境,但作为乘车人,我们处之泰然,泰然是因为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是的,我们处于这个闹哄哄的世界,常常身处黑暗而不惊,有时来自一种盲目依赖和盲目信任。我读高中时正值“动乱”,深夜值班站岗,四周万籁俱寂,心头还是害怕的,但回头看一眼同伴的眼睛,便相信这两个小时不会出事。现在回想起来,因为无知,反而坦然。

  孤绝是一种人生境界,它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独行夜路所给我们的刺激。有时我身处闹市,四周是熙熙攘攘的人群,两旁是红红绿绿的彩灯,而我却如处荒野,心里刮着凄冷的风。谁都可能产生这种体验,你明明被这个世界紧紧搂着,然而内心却感到自己是无人理睬的弃儿。不仅在闹市里,甚至在熟悉的人群中,也会有这种孤绝感。那些熟悉的脸一下子变得陌生了,没有一张嘴向你说真话,没有一双眼睛使你感到温暖,无靠无助的感觉紧紧攫住你的心,从环境到心境,都真是:荒野无灯。乞助和寻求怜悯是常被人采取的解脱方法,可惜这种解脱是以出卖或出让尊严与自信为代价的。

  人生之旅常常有一段难以摆脱的黑暗,它对每个人都同样严酷。这种黑暗也许是一个大时代的国家民族的浩劫,个人只分担了其中的一份。这种黑暗也许只是个人命运中的小插曲,诸如失恋、被诬、疾病等等,对其他人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琐事。然而每个人在通过这段黑暗时所产生的心境是不同的,解脱的方式也会各异。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影,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境界。能够不与人伍的独钓又是一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

  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惟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1)作者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4分)

  (3)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云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4)作者说人在孤绝的环境中,往往容易采取酗酒、乞助和寻求怜悯等方式来解脱自己。你怎样看待这种人生态度?假期你处在这样的环境又会如何?请联系全文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

  (1)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行文自然,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作了铺垫。

  (2)第一个指记忆中留下的对野外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

  第二个是指身居闹市与朋友之中却感到无靠无助的心境。

  (3)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4)这都不是积极的做法。身处逆境,至少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更重要的是在逆境中能在心中点一盏温情的灯,保持自我,不失人格,不失风骨,勇于进取。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山阴道上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滑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一九五六年十月,杭州

  (选自《中年百年游记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1)“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句中“故乡”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本文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止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文中,作者引述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这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浙江绍兴,古称山阴。《世说新语》曾载:“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在山阴道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鲁迅的故乡;②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2)“我们还要见面”具体写参观鲁迅故居和三味书屋,表达了作者对鲁迅精神的追寻和颂扬。

  (3)是为了说明鲁迅所想望的好的生活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赞美祖国的今天;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好来来的坚定信念。

  (4)与作者游历鲁迅故乡的旅程相吻合。暗寓旅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美不胜收”。(5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说村落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辩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着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浓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做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地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1)如何理解“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的含意?(2分)

  (2)文章以“说村落”为标题,就文章构思而言,作者对“村落”是如何“说”开去的?(4分)

  (3)根据全文,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4分)

  (4)作者说“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对“村落”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联系上下文说明这样写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6分)

  (5)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你怎样看待村落的命运?(6分)

  参考答案:

  (1)村落的真正意义在今天被许多人淡忘了,似乎仅仅只是农民居住的地方。

  (2)①由村落的符号化和含义的模糊引出话题。

  ②再以事例形象地说明村落的含义。

  ③由村落的居住说到村落的精神。

  ④联系自己和当下社会,反思村落精神的被遗忘。

  或:引题——事例——拓展——反思

  (3)①农民的居住地。②诗意与温馨。

  ③愁苦与艰苦。④对自己的麻木与忍耐。

  (4)①表现手法:对比。反讽。

  ②好处:深化主题。

  (5)①作者的情感态度: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迷惑与无奈;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②略。

【成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练习】相关文章:

2016成考高起点语文真题练习及答案02-25

2016年成考高起点语文押题练习及答案10-25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练习201602-26

成考高起点《语文》考前冲刺题及答案09-01

2016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考试真题与答案06-05

2016成考高起点语文考前巩固练习题07-13

成考专升本《政治》考试真题训练02-26

2016年成考高起点《语文》练习试题与答案02-26

成考高起点《语文》模拟试题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