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
古典舞,舞蹈形式,定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舞的代表分支,最初的基训结合芭蕾舞的训练体系,在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中国风格特点的古典舞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欢迎阅读!
唐代由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使得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文化的飞速发展,在乐舞方面它更继承了汉、隋的优秀传统,经过各个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为唐代的乐舞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如将隋代承袭下来的《七部乐》增删为《九部乐》,到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又加《高昌乐》成为《十部乐》。
汉唐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是二者在审美以及舞蹈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很多学者将汉代唐代的舞蹈统称为汉唐舞,汉代的乐舞以其唯美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底蕴为唐代的乐舞顶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唐朝则在继承汉代乐舞的基础上造就了中国古典舞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汉唐舞蹈特点
汉代舞蹈结合了江淮流域和黄河流域文化的合流,即楚文化和尊周文化的融合,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民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有以下特点:
1.北方周文化坚实、厚重、谙于人事的务实风格;
2.南方巫文化挥洒、坦荡、俏丽、妩媚、敬事鬼神的幻想 和热情;
3.方士、神仙家创造幽冥与神界仙界的奇想;
4.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
5.原始儒教至此的纤维化,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飘逸杳渺 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巧,形、神 都有鲜明的历史特征。
汉代自娱性和即兴舞很兴盛。《史记》 曾记载汉高祖刘邦乘酒兴高歌起舞:“大风起兮去飞扬, 威如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汉代是一个舞蹈活动极其广泛的时代,不仅宫廷享有舞蹈表演,豪门富家有私人女乐,在民间的祭祀和丧葬中,也普遍使用了歌舞,在最近一系列的影视作品如《汉武大帝》等已经经常使用舞蹈表演的形式作为庆祝。
由于汉代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上升时期,国力强盛,所有汉代人处处体现的就是自信以及宏大的气概。不言而喻,汉代的舞蹈作品更是雄放和粗豪的精神体现,汉代的舞蹈显示着巨大的张力和气势,显示着活力和生机,这是一个雄豪的乐舞时代。汉代的民间俗舞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于受到汉代表演艺术强烈的综合性特征的制约,舞蹈通常融合在“百戏”中表演,“百戏”即融合了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等的综合表演。
汉代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由于地区、民族的人口在战乱、政变的历史背景下一次次流动,造成了各地方、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西晋的《清商乐》,在太康年间曾有过发展,但经过了永嘉之乱,宫廷乐舞的队伍散亡殆尽。而盛传于长江流域的《吴歌》、《西曲》也由于南北战争向各地的民间流散,同时也使大批舞伎落入民间。这些因素客观上促进了舞蹈文化的普及和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使传统舞蹈注入了新鲜血液,孕育了新的种子,盛唐乐舞的高峰因此而建立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
唐代,我国古代文化达到了高峰,舞蹈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盛时代。唐代在经济、文化、政治、军事各方面的雄厚实力,不仅在域内形成鼎盛局面,而且远扬四海,对域外也发挥了巨大影响,从而造成一种宏阔、自信的胸臆和兼容并蓄的气度。佛、道教的繁荣也推动了当时宗教艺术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提高了当时艺术的水平和成就;与域外的文化、贸易往来,又形成了唐代社会生活、情趣、审美的开放。 如果说汉代舞蹈是中国舞蹈史的“奠基时期”,那唐代的舞蹈则可作为考察中国舞蹈史的一个“枢纽”。
唐代舞蹈的发展在当时是居于世界先进地位的,如在乐舞体制的建立方面:坐、立二部伎的区分;舞蹈性质的划分:如健舞、软舞的分类;皇家职业机构的管理:内外教坊、宜春院、内人等的等次;剧目的数量、种类、艺术风格的广泛成熟性以及独、双、小型舞队的表演格局、水平,广场集体和大阵容舞蹈的气魄。 如果说汉是奠基时期,唐则是总其成的时代,因此创建中国古典舞不去挖掘汉唐、追寻这两个古代舞蹈发展支点上的规范、风格、美学特征,是不可能出现能代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风范与成就的古典舞的。如能追索到这两代的风范和成就,就完全有可能形成风格浓郁、民族特色鲜明的古典舞蹈体系。
就“踏歌”分析汉唐舞蹈风格特征
“踏歌”,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间,汉代兴起,到了唐代更是风靡盛行。所谓“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踏歌》旨在向观众勾描一幅古代俪人携手游春的踏青图,以久违的美景佳人意象,体恤纷纷扰扰的芸芸众生。
“踏歌”,从民间到宫廷、从宫廷再度回到民间,其舞蹈形式一直是“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也是自娱舞蹈的一个主要特征。舞蹈《踏歌》除了以各种踏足为主流步伐之外,还发展了一部分流动性极强的步伐。《踏歌》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一是"怀悫素驰杳冥的高蹈周游",以端诚的神态追寻旷远的境界促成了女乐舞蹈"高蹈周游"的形态特征;二是"动赴度顾应声机讯体轻",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 却又节奏感极强,如赋中所说"兀动赴度,指顾应声",舞者时而"绰约闲摩",时而"纷飙若绝",时而"翼尔悠往",时而"回翔竦峙";其三,是"轶态横出,瑰姿谲起",交长袖,手足并重,"委蛇姌袅,云转飘忽"。在静态舞姿上大量借鉴了古代遗存汉画砖的造型,在动态中大胆运用藏族牧区民间舞蹈动律,展示了汉魏舞风的奇妙瑰丽,再现了民间古朴的踏歌风格。
舞蹈动作运用了"一边动"的独特舞姿,180 度运动弥补了动作的协调对称。如:顿步向后甩右手,再用肩带右臂向左前方扣盖、顿步;然后,向前行进,右手曲小臂向后、向前,由低到高前后收送,第八拍,斜前举臂的动作。这样典型的"一顺边"动作使舞蹈更显得新颖别致,别有一番韵味。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
《踏歌》在传统调度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强弱结合,对比恰到好处,一顿、一流动更为中国古典舞的神韵,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风姿。于整体的“顿”中呈现一瞬间的 “流”,通过“流”与“顿”的对比,形成视觉上的反差。例如,有一组起承转合较为复杂的动作小节,分别出现在第二遍唱词后的间律和第四遍唱词中,舞者拧腰向左,抛袖投足,笔直的袖锋呈“离弦箭”之势,就在“欲左”的当口,突发转体右行,待到袖子经上弧线往右坠时,身体又忽而至左,袖子横拉及左侧,“欲右”之势已不可挡,躯干连同双袖向右抛撒出去。就这样左右往返,若行云流水,似天马行空,而所有的动作又在一句“但愿与君长相守”的唱词中一气呵成,让观众于踏足的清新、俏丽中又品味出些许的温存、婉约,仿若 “我”便是那君,愿随这翩翩翠袖尔来尔往。 敛肩、含颏、掩臂、摆背、松膝、拧腰、倾胯是《踏歌》所要求的基本体态。舞者在动作的流动中,通过左右摆和拧腰、松胯形成二维或三维空间上的“三道弯”体态,尽显少女之婀娜。
新汉唐舞蹈的代表及其风格特征
以孙颖老师为创始人的汉唐古典舞,是从戏曲舞蹈扎入,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以历史看进,开启中国传统文化的舞蹈资源。对于戏曲舞蹈,唐满城老师认为它“是中国古代舞蹈的流,而不是源”,汉唐古典舞正是要从这条流入手,去寻找古典舞蹈的源,寻找古老文化的审美气质。
对于古典舞,有人认为是现代人对古代的一种设想与构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古典与古代。但是当古诗、古词、绘画、建筑等作为古典文化呈现时,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唐诗宋词的舞姿记载,岩石壁画的生动形态,亦代表着中国古代舞蹈的古典形态。史料中的《白纻舞》、《霓裳羽衣》、《舞剑器》、《杯盘舞》等等,出土文物里的各种舞蹈形象,皆是古人留给后来者的经典“舞作”。
汉唐把舞蹈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来对待,一手拿着古人留下的古代舞蹈形象,一手握住这些形象中蕴藏的历史与文化内涵,以现存的开启死去的,用文化意识激活文物形象,把舞蹈纳入文化,在中国文化这个大系统中展现传统古典精神在舞蹈艺术上的表述。
美学宗师宗白华认为,在中国的绘画、戏剧及书法里,“都贯穿着舞蹈精神,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这里的舞已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涵盖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气势所在。《踏歌》里妙龄女子踏青的婀娜,《玉兔浑脱》中仿似仙子般的清灵,《谢公屐》清贫文人的洒脱,这弥漫在上空飞舞灵动的神韵空间,与文、诗、词、曲在传统文化与精神意境的把握中有异曲同工之效。把舞蹈纳入文化,在文化中感知、把握舞蹈艺术的古典情趣与审美意味,文化到舞蹈,科学进形式,注重传统、文化、艺术这三个层面的一脉相连。走新的路子,强调形式的民族性,更看重在这形式背后的古典中国文化精神,使得形式不仅成其承载,亦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精神文化与审美品性的具象艺术表征。
从《铜雀妓》到《踏歌》、《楚腰》、《谢公屐》、《玉兔浑脱》、《小破阵乐》,汉唐古典舞蹈的问世,受到了诸界人士(尤其是当代文人)的认同与喜爱。在汉唐古典舞的创作中弥散着艺术意境的灵韵空间。
意境是一种情与景的交融,宗白华区分意境为功利意境、伦理意境、政治意境、学术意境、宗教意境,而艺术意境介于学术、宗教之间,以赏析天地万象窥见自我心灵,化实景为虚幻,“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象化、肉神化”(宗白华)。
我国舞蹈的发展从周代的典礼性的功能发展到娱乐功能占上峰的汉代舞蹈,再到雅俗共赏的唐代舞蹈,可以说历经了一种艺术发展过程中都在经历的由实用到纯粹的审美功能的转变。在汉、唐两代高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真正地形成了具有娱乐功能及纯粹审美欣赏的舞蹈形式,实现了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大的飞跃。汉唐舞蹈汇聚了音乐、舞蹈、杂技、幻术、武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不仅充分体现了汉唐舞蹈精湛绝伦的技艺,再现了汉唐先民热情奔放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为后世诸多艺术的发展孕育了因子。因此,汉唐舞蹈的风格特征为我国舞蹈的发展提供了多方面可借鉴的成果和深远的影响。
古典舞小知识
1.古典舞简介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2.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1)兰花掌:大拇指与中指指节微贴,使虎口自然与手掌合拢,形成以中指为主要用力点,带动其余3指指尖上翘的形态。
(2)兰花指:大拇指与中指松弛地相搭连,形成O状,同时,食指伸出上翘,其余两指松弛地与中指并拢,形成秀丽的指形,是为兰花指。
(3)拳形:拇指与食指相搭贴,食指与其余三指依次相握,形成拳形。
(4)按掌:以兰花掌,将手臂放置于胸腹之间的位置,成圆弧形、沉肘,是为按掌。
(5)托掌:以兰花掌之形,将手臂向上撑直成圆弧形置于额头前上方,是为托掌。防止动作成型时折腕。
(6)提襟:女以拳形,手臂成圆弧形,置于身体的侧斜前方,其位置大体与身体的胯部持平,是为提襟。
(7)山膀:以兰花掌形将手臂成圆弧形抬至身旁,位置略低于肩部,是为山膀。
3.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脚位:
(1)正步位:双脚并拢,脚尖正对前面,身体微微向前。
(2)小八字步:在正步位的基础上,脚尖微微分开。
(3)丁字步:脚步成丁字位站姿,脚尖分别在8点与2点方向,前后跟紧贴后脚窝。
(4)踏步:后脚脚尖踏步在后,后膝盖靠在前膝盖窝。
(5)点步:重心在后,前脚点步在后脚斜前方。
(6)大掖步:前脚弯曲,后脚伸直脚背点地。
4.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1)单山膀:(以右手为列,下同从略),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手顺胯向下经体侧撩掌至头的前上方,然后盖掌或者切掌至胸前,微扣腕向右拉开,至上臂与肩同平为止,身体面向两点,头转向八点;
(2)双手膀:丁子步或小踏步,身体面向一点,目视八点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眼随右手拉成单山膀,然后眼随左手拉成双山膀,眼亮相于两点上方;
(3)顺风旗:小踏步,左手拉山膀同时,右手直接向上撩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位血上方;
(4)双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侧撩至头上,盖掌于胸前交叉,向下分掌再撩掌至托掌位,眼随右手亮相于八点下方;
(5)托按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是右左手交替胸前晃手,成右托掌位,左按掌位,身体面向两点眼亮相于八点斜上方;
(6)山膀按掌:动作同脱掌,只是最后姿态为右山膀左按掌;
(7)斜托掌:丁字步或小踏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经体分前撩至顺风旗位手心向上,高臂为扬掌位;
(8)冲掌: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双手由下向右双晃手一周右胯侧,右手端掌与左手掌掌心相对,然后右肘后提左掌向八点下方推出,眼随左手方向亮相;
(9)提襟:丁字步,双手叉腰准备。动作时,右臂下崔,手握拳提于右胯旁,同时左肩微向前眼看右手。然后左臂下崔,手握拳于左胯旁,同时右肩微向前,上身略向左拧,手腕略向里转,虎口在身前斜对胯,甩头向八位亮相。
(10)云手:双手交叉胸前时要保持圆臂,要含胸提气。双手配合的感觉要象在胸前揉抚一个圆球一样,完成云手的过程身体也要在过程中随之提、仰、含、沉、眼睛要先跟随上面的手,后随下面的手,要有浑厚的内涵气质。节奏处理基本上同“云肩转腰”一样,先做连绵不断的慢速,然后在慢中给以“点”的处理,强调轻重缓急的节奏变化。
【古典舞三大流派介绍:汉唐舞蹈】相关文章:
汉唐古典舞中袖子的运用03-31
古典舞中敦煌流派与戏曲流派的差异09-20
古典舞三大流派之敦煌舞12-01
印度四大古典舞蹈02-02
古典舞的舞蹈形式有哪些?09-13
古典舞有哪些舞蹈形式11-23
中国古典舞有哪些舞蹈10-10
关于中国古典舞的介绍09-14
越剧流派特点与唱腔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