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导游词(精选)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时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为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大足石刻的导游词,一起来看看吧:
大足石刻导游词:宝顶山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宝顶山。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镇,海拔527.83米。宝顶山石刻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南宋淳熙至炉子佑年间)。历时70余年,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同时,也是大足石刻精华之所在,并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最高峰。
圣寿寺依山构筑,雄伟状观。南宋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建筑面积1631.68平方米。
大佛湾位于对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崖面长约500米,高约8-25米。造像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其内容前后连接,无一雷同,尤如一幅图文并茂的画卷。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彻的坛台,高2.31米,东西宽16.50米,进深7.90米。坛台上用条石彻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
宝顶山石刻表现出有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点:
1、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罕见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场。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体系完备而有特色。在石窟的显著部位,图文并茂地刻有号称"唐瑜伽部主总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迹图,并在二十多处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赵智凤"即身成佛"的形象。
2、宝顶山石刻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大佛湾数千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其间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统。经变相对应配刻经文、偈语、颂词等,图文并茂,且与藏经有异,是历代藏经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献,对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3、造像注重阐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中国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及道教的学说融为一体,兼收博采,显示了中国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
4、宝顶山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内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经变相通过求子、怀胎、临产,以及养育子女的过程,形象生动,感人肺腑。牧牛图长达30余米,刻出林泉山涧,云雾缭绕,其间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又如横笛独奏的"吹笛女",充满内心喜悦的"养鸡女",酒后昏乱的"父子不识"、"夫妻不识"、"兄弟不识"、"姐妹不识"的"醉酒图"等等,无不活灵活现。雕刻大师们体验生活之精微,再现生活之准确,令人叹服。
5、宝顶山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在诸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发展。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这不但是中国千手观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艺术中一大奇观。释迦涅般像,又称卧佛,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之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地狱变相龛刻阴森恐怖的十八层地狱;牛头马面狰狞强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锯解、油锅、寒冰、沸汤诸般酷刑惨不忍睹,令人触目惊心。圆觉洞内的数十尊造像刻工精细,衣衫如丝似绸,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开一天窗采光,光线直射窟心,使洞内明暗相映,神秘莫测。高大的华严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倾,成功地避免了透视变形,袈裟绉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脚下,支撑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数百斤重的石塔历千年而不下堕。九龙浴太子图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岩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大足石刻导游词:六道轮回图
如果我们把宝顶山大佛湾的石刻比做“佛教基础理论教材”,那么这龛造像就是这部教材的开宗明义第一篇,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生起变化。佛教用这个观点来诠释世界、社会和人生,便出现了所谓的“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学说。六道轮回图即是这种学说的形象体现。
轮回之“轮”,是指车的轮盘;“回”指车的转动。“轮回”是譬喻众生的生死流转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
抱轮的蓝面巨人为转轮王,四川人称之为“无常鬼”。“无常”是佛教哲学范畴中的一个名词概念。如果我们把空间、事物缩到极限时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刹那变化,刹那生灭的,佛教把这种瞬息万变刹那生灭叫做“无常”。这里把“无常”这个词人格化为“无常鬼”,让它来掌握生死轮回,以示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不永恒。
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
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从里至外)轮盘的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这是典型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理论的反映,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一切善恶行为都由思想意志所推动,发什么样的心,就导致造什么样的业。由于业力的性质不同,所得的报应也就各不相同,来世就会在不同境界之中轮回。佛教从来不认为宇宙间有任何操纵生命的力量存在,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发善心就造善业,得好报;发恶心就造恶业,得恶报。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这六道均体现在轮盘的第二圈内。
上中为天道。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安宫殿,展示极乐世界;
上左为阿修罗道。一三头六臂之神,手擎日月,侧有侍者,下有献供者,表示享天福而怀嗔心;
上右为人道。共刻四人表四大部洲,苦乐同道;
下中为地狱道。漆黑的地狱之门旁设有沸腾的油锅,一马面卒正拖一人去受刑,这是众苦集聚的场所;
下左为畜生道。刻有一狮、一牛、一马;
下右为饿鬼道。一饿鬼手抱一人,口咬其头,侧边一鬼贪馋欲夺,下有一人恐惧欲奔。
整个六道是佛教对众生的分类。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众生都在这善恶因果的严密关系中,随业而升,业尽而沉。佛教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做好事有好报的信念,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警诫,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维护中国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
轮盘的第三圈是佛教十二因缘说的形象表现。十二因缘阐明了人生的变化无常,生死轮回的过程和揭示了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关系。它从人生过程的角度,把人生现象分析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个部分。这十二个部分辗转引发,互相结合在无止境的连锁之中,并以此阐明人生的痛苦及其根源,论证人生的关健问题。它是佛教对生命现象以及生命痛苦的因由的总结,同时也表明了佛教的唯心主义人生观。这十二个环节按顺序组成因果循环链条,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获得解脱之前,都依此规律,轮回无穷。十二因缘的具体内容,以及生、老、病、死诸般痛苦,工匠师都用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出来。
例如“生苦”,这里表现的是一位孕妇正坐在床前生孩子。佛家认为,孩子倒挂悬垂于狭小的母腹内四肢不得伸展,其母喝一口热汤,孩子如下油锅地狱;喝一口冷茶,又如坠寒冰地狱……生命在形成之时,就已开始受苦了。十月分娩,孩子又于母腹之内受挤压而出,出来便“呱呱”大哭,哭与笑众生生来就会,生出来时为何不笑而要哭呢?这便是受了诸般痛苦的反映。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接踵而来就免不了有“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病苦”、“老苦”、“死苦”等。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在亲人的哭声之中离开这个世界。据说古人造“苦”这个字就是根据人的脸相来造的:草字头象眉毛,下面一横象眼睛,中间一竖象鼻子,下面一个“口”,刚好就是一个“苦”字。佛教的经典浩若烟海,其教义亦是博大精深,但总括其要义,主要就讲了“苦”和“空”两个字。佛教把人生看作苦难的过程,视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从而来奠定其超脱世俗的思想立场。
佛教轮回说的基石是“灵魂不灭论”,他们认为,人的躯壳瞬息万变,只有灵魂永恒不灭。既然“灵魂不灭”,那么人的生命就不会仅限于目前这一世了,还有所谓的“前生”和“来世”。在轮盘的第四圈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表现──许多皮囊裹着一些生命体呈逆时针走向。其尾部表示前生,头部表示来世,死此生彼,生生相连如流水相续不断。这种理论使佛教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把人生之苦加以扩大化、绝对化,宣扬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皆苦。
那么众生脱离不了苦海的原因是什么呢?在轮盘右上方刻有谒语:三界轮中万种身,自从贪爱业沉沦……轮盘左下方有一官一卒,以手扶轮表“贪”;轮盘右下方刻有一猴子一边抚着生殖器,一边瞅着后面的少女表示“爱”。是众生的“贪”、“爱”之心使得轮盘旋转不休。
人作为物质体,要吃饭穿衣才能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向外界索取,就必然要造下“业”,按佛家的说法造业必有果报,这使众生比较悲观。佛教的最终目的是要拔众生出苦海。所以在轮盘的左上方又有谒语:君看轮外恒沙佛,尽是轮中旧日人……意思是“诸佛菩萨与我无异”,叫众生不必悲观,看轮外如恒河沙粒一样多的人都已成佛,他们以前也是轮中之人。只要皈依佛门虔诚修持,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求得超出业因果报、生死轮回的解脱。
在轮盘上的各道佛光中,坐着许多佛和菩萨像,其意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只是“性相近,习相远”。佛性受“贪”、“嗔”、“痴”三毒的影响,被红尘所淹没,没有显露出来。在轮回中心修行者的座下刻有猪、蛇、鸽子。猪表“贪”,蛇表“嗔”,鸽子表“痴”,这三毒蒙蔽了我们的真性,从而使我们背离了大我。只有皈依佛门,诚心修炼,才能使我们回到大我,我们的真如佛性才能显露出来。按佛家的说法,佛与众生并无根本区别,寻其究竟,都是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所造,唯一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与否。所谓“迷者佛是众生,悟者众生是佛”。“佛”这个字,汉语的意思就是“觉悟者”。
六道轮回图非常形象地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阐明了佛教的基本观点。造像把很玄妙的哲学思想通过很形象的图给我们解化出来,显得既形象生动,又富有层次感,可见古代的艺术家们非常善于物化哲理、图解教义。
【大足石刻导游词(精选)】相关文章:
1.大足石刻导游词
5.岳庙导游词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