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企业发展新动力源于责任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主流价值标准。对企业而言,只有与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实现协同发展,发挥价值链综合价值最大化,才能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在新的发展时期,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硬件”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逐渐凸显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软件”机制的薄弱,尤其是强调以责任为导向的企业文化体系重塑,形成协同、共赢、可持续的发展认知理念与规范要求应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尤为迫切的任务与要求。
一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
1 社会宏观环境挑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生产要素、市场、贸易规则、资本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以更快的速度优化全球资源配置,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打破了国际社会传统的利益格局,激化了地区内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就中国而言,目前国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贫富分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形势日益严峻,严重制约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水平与后劲。
2 企业微观发展环境的挑战
企业是利益相关群体基于契约共同投入资源、共同进行价值创造的场所。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股东设定了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范围,提供管理和监督服务,管理者确定企业的生产技术手段和相应的生产设备、场地,一般员工通过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等活动为组织提供劳动力支持,供应商提供原材料、零部件及相关技术保障,消费者消费企业产品和服务,并提供质量和技术反馈,债权人提供组织发展所需资金,同时提供监督服务、政府部门则为组织提供发展所需的稳定的外部环境,如公共秩序、经营许可等。
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参与了企业不同的价值创造活动,企业资源整合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联系日益加强,现实压力迫使企业由利润最大化转向多元目标综合价值最大化,企业的利益实现途径从单纯的市场竞争转向以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为前提,竞争规则也不再是单纯的物美价廉,而是包含了环境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更多的要求,企业已经进入责任竞争时代,图1反映了企业作为价值创造体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在新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形成过程中,针对跨国公司转包生产体系中存在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血汗工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社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工会组织、环保组织发起了针对跨国公司的抵制运动,以捍卫消费者权益、劳工权益和环境保护三大公众利益为主线成为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市场上的责任消费者越来越关注其所购买的商品在生产和经营过程是否符合基本的人权标准和环保标准等社会责任要求;责任投资者则通过一定的社会责任投资标准,如“道德投资”、“环境投资”引导企业注重改善劳工状况和环境保护。这些利益集团促使企业在运营管理中不能只考虑利润因素,还必须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二 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管理新趋势
1. 从科学管理转向责任管理——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1911年,美国管理学家泰勒(F.W.Tayler)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科学管理”的诞生。这是真正与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制度,从此企业管理结束了漫长的经验管理时代,迈入划时代的科学管理新时期。之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企业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先后经历了企业行为科学管理、知识管理等阶段。当前,各类管理思想百花齐放,极大丰富了管理思想宝库,有效指导了企业管理实践。然而,长久以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即强调企业伦理的社会责任建设。
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角度分析,管理的本质在于协调,而协调的实质是对利益关系的调整,如何更好地处理利益关系正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所要回答的。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活动的始终。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B.伯德(Frederick B.Bird)认为:“如果管理者能够更多的考虑他们的价值观、社会准则和伦理规范,并将其用于决策,就可以改善决策;如果决策时能考虑到社会诉求和伦理选择,那对管理者本身、企业和社会都是有益的;各种伦理分析工具能帮助管理者做出更好的决策,更清晰的向利益相关者解释其行为的理由。”可以说,管理与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的本质、核心、重心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它与“社会的进步,人生的完善”这一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相吻合,表明管理与企业伦理、社会责任结合有深厚的基础。
从企业外部视角分析,在信息社会,企业的一举一动传播都极为迅速,因而舆论监督的力度大为增强。各类经营丑闻的曝光,既唤起了社会公众对企业行为的关注,也加大了企业从事不道德行为的成本。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只有真正为顾客着想的企业才能赢得顾客,这就要求企业提供高质量、符合顾客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诚信宣传,价格合理,热情服务。另外,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日渐觉醒,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消费者越来越多,企业信誉成为优秀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的重要指标,而企业信誉的树立关键就是实实在在地考虑社会与利益相关者的诉求,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2.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演进
任何企业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内在动机和使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和管理也是如此。纵观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发展史,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企业往往基于不同的主导动机和目的去履行和开展社会责任管理活动,并表现出一定的演变规律。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大致是按照图2所示路径发展演化[2]。
(1)基于纯粹道德驱动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企业社会责任观更多强调的是“商人的社会责任”和狭义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主要体现为企业家个人或作为道德主体的企业基于对崇高道德的追求而履行慈善责任。“商人的社会责任”是基于企业家作为社会福利的受托人思想提出的,沿袭了重商主义时期众多社会企业家的传统和资本主义早期新教精神所宣扬的商业伦理,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家出于个人的道德观,自发地以慈善方式承担社会责任。
(2) 基于社会压力回应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20世纪60年代起,各类社会运动的兴起使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急剧恶化,诸如劳工权利运动、绿色环保运动、人权运动、消费者权利运动等对企业管理造成的压力要求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回应从“随机反应式”向“制度式”过渡。基于社会压力回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将企业视为“刺激-反应”系统,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作出回应,从而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合法性”及外部资源支持。但这种回应依然是被动的,无法摆脱应对外部压力的被动性质。 (3)基于社会风险防范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进入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一系列知名公司先后发生产品质量危机、血汗工厂、环境污染事件,引发消费者和社会各界对相关企业及其产品的强烈抵制,导致企业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要求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核心转向分析和判断企业内部运营过程对社会和环境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并采取相应行动规避可能造成的社会风险。因此,企业被视为具有“完全风险厌恶”属性,能够识别和判断自身运营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和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相对于基于社会压力回应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这一阶段的社会责任管理更具前瞻性、主动性和预防性,所考虑的社会问题更加聚焦于企业内部运营过程中涉及的社会风险因素。
(4)基于财务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迅速扩展,各类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意识空前高涨,责任消费、责任投资和责任采购成为相关机构和个人行为的新准则。这一阶段的社会责任管理最典型的是战略性社会责任管理。战略性社会责任管理包括纯粹工具理性与非完全工具理性的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观。纯粹工具理性的战略性社会责任观是主流,它将企业视为具有社会功能的经济组织,但强调“工具理性”,坚持股东利益最大化,社会绩效是实现股东利润目标的附属结果;不过,该模式同样隐含假设企业与社会间存在共生关系及与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给予与获取”关系。这一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目标强调将社会问题转化为商业价值,增强企业财务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
(5) 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基于综合价值创造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最突出的表现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的兴起。企业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是企业在科学的社会责任观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价值目标管理模式,它强调企业以自身行为应对社会负责任的价值追求为动力,以充分实现企业的社会功能为内容,激发利益相关者的社会价值创造潜能,有效管理企业运营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的管理模式。
相对于前四类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实现了管理性质定位的全局性、管理责任内容的全方位、管理实施范围的全覆盖、管理体系建设的全融合和管理预期目标的综合性等特点,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其关注点不但实现了从制造产品的舞台转向创造顾客的舞台,更实现了服务全面发展的人的舞台,真正将目光聚焦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人和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
三 社会责任管理机制的发展——困境与标杆实践的启发
1.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缺失困境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理解及管理实践方面都处于学习和探索阶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导致整个社会呈现急功近利、盲目短视的发展态势。食品安全、劳工安全、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各类事故频繁发生凸显以我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责任缺失困境,我国社会责任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加快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显得更加现实和紧迫。
(1)企业没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我国被定位成世界的制造业基地、世界加工工厂,但由于国内企业资金、技术、品牌等种种限制,往往处于国际贸易价值链的底端,利润空间十分有限,向下压缩员工工资福利成为国内企业的惯常做法。以富士康为例,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加工制造企业,富士康一度成为华人的骄傲;但是,一连串跳楼、罢工事件的曝光一再证明在富士康,员工被完全视为物化的劳动力对待,几乎谈不上以人为本的观念,企业所追求的只是集团的“业绩”,视员工为流水线上的单纯工具。在这里,员工的价值与选择根本不会得到尊重,更谈不上人文关怀。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尚且如此,可以想象国内其他一些企业在“以人为本”理念和行为实践方面的表现多么不尽如人意。
(2)企业缺乏战略眼光,短期行为严重
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眼光,没有形成恰当、可持续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思想,一味追求“短、平、快”,势必造成企业经营过程中毫无顾忌、急功近利、失信毁约、欺诈犯罪等短期行为的发生。“拖欠货款、税款、贷款”、“违约合同欺诈”、“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披露虚假信息数据”、“质量价格欺诈”、“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且增加了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运作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失信现象比较普遍,有些行业还相当严重,已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企业生态保护意识不强,污染浪费严重
近年来,我国环境与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甚至已经开始危害社会的平稳健康发展。一些企业为了追逐利润,很少考虑其社会形象和长期发展问题,不顾公共道德和社会法律来破坏生态环境。2009年8月,陕西省凤翔县851名儿童铅中毒,主要污染源系东岭公司污染所致; 2009年10月,河南省济源市主要冶炼企业周边村庄已检测的2743名14岁以下儿童中968人需要驱铅治疗[3]。可见,环境污染给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伤害,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另外,我国企业恶性消耗自然资源现象严重,缺乏节约利用资源的理念和意识,单位能源创效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根据凤凰网2010的报告数据,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印度和韩国的2倍,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主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石油、铁矿石等均超过50%。长此以往,国内资源将难以保障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环境更是难以支撑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收益的扩张模式。
2 国外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标杆实践的启示
一方面,随着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认同,围绕着捍卫消费者利益、劳工利益、环境利益在国际社会掀起了一系列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运动。与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运动相适应,迫使跨国公司按照相应的社会责任要求调整经营行为。相对于经营范围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企业而言,跨国公司更有意愿通过承担社会责任巩固与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上与各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在主动适应传统利益实现机制转变方面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都会更强。 另一方面,作为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跨国公司拥有丰厚的资金积累,拥有专家人才,影响力遍及全球,执行力迅猛强劲。相对于其他企业,跨国公司更有能力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消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虽然跨国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设立专门的社会责任管理机构
为了在全球层面统筹公司社会责任,并将其纳入公司长期的管理战略中,许多跨国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促进与监督公司社会责任建设的部门。例如宝洁公司的治理与公共责任委员会、陶氏化学公司的环境健康安全委员会、可口可乐的公共政策与信誉委员会,丰田公司的环境管理委员会都是企业专属的社会责任机构。这些机构大都处于企业科层结构的顶端,接受企业总裁或副总裁的统一领导,是跨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大脑”,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相关政策、规制的制定、执行、监控、效果评估、反馈等连续的循环过程。
(2)制定内部生产守则,改善员工福利和加强劳工保护
上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屡屡出现虐待童工、女工等现象。迫于外界压力和挽回公司形象,许多公司开始努力改善工作条件,提高企业形象,以缓和与社会的紧张关系。其一,许多跨国公司开始更多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福利待遇。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充分考虑到不同员工工作背景、工作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实行弹性工作制,而为了帮助员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和做到劳逸结合,摩托罗拉还在美国、加拿大、德国、印度、以色列先后设立了6个儿童日托中心和15个健康中心。其二,跨国公司还加强了对供应商筛选力度,要求供应商遵守其制定的行为守则或取得相关的社会责任认证,并委任社会责任监督员到供应商的工厂予以指导或进行检查。如通用电器从2002年到2004年底,总共对3000多家供应商进行了审核,终止了与200多家不合格供应商的商业往来。2004年,通用电气又对766家在一年前已经得到首次评估的供应商进行重新审核,保证供应商的行为标准不断提升。
(3)强化环境保护
跨国公司相关经济活动威胁人类生态环境是客观存在的,许多跨国公司坚持按照全球统一的环境保护标准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特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这种现象则更为普遍,因为社会对这些行业环境标准的变化很敏感,擅自降低环境标准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将严重影响跨国公司的声誉。巴斯夫、拜尔集团、宝马汽车、杜邦集团都在每年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承诺遵守全球统一的环保标准。
(4)开展慈善捐赠和社会公益活动
慈善捐款和公益活动是公司社会责任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内容,一度被认为是公司社会责任的同义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跨国公司不仅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发展,还积极通过开展慈善捐赠活动,设计出一系列创新度高、可持续性强、参与广泛的公益项目,梳理和提升自身工艺形象。比如ABB的打造“绿色屏障”的防沙治沙工程,阿斯利康的震后系统援助工程,百事的土豆农场播种生态农业,BMW的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微软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项目等等。这些公益活动既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相联系,又体现了慈善捐赠活动与企业战略的紧密结合的特点。企业根据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业特点,针对某一具体领域集中进行慈善和资助活动,一方面改善了企业整体的竞争环境,同时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5)推行社会责任认证
在国际社会中企业社会责任也不再是一个动听的口号。著名的“未来500强”评估就是一个区别于传统的以利润为主要杠杆的企业评价和排序体系,而更加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估体系[9]。在西方发达国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越来越多,主要包括英国的“道德贸易基本守则”(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 Base Code),欧洲的“洁净衣服运动”发起的“成衣公平贸易约章”(the Fair Charter for Garments)、美国“社会责任国际组织”(SAI)发起的“社会责任8000标准”、美国“公平劳动协会”(FLA)通过的“工作场所生产守则”(Workplace Code of Conduct)。在一些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企业社会责任朝着量化指标评价方向发展,不少欧美国家正积极的推进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认证。
总之,跨国公司在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知与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机制方面起步早、发展快,在有效协调企业与社会关系,实现利益相关方间和谐共赢的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及组织树立了较好的先导和模范榜样作用,为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产业链上下合作伙伴的间共赢发展等都提供了新的途径与启发。对我国而言,应以此为契机,在整个社会培养一种企业社会责任道德氛围,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责任价值体系与管理体系。
四、责任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下一个制高点
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相关标杆实践,往往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硬性机制的设计、制定与执行。笔者认为,对企业而言,文化与制度、技术、管理等深深融入在一起,文化的力量正深深融入企业的创造力、凝聚力与生命力中,缺乏企业责任理念与文化指导的社会责任建设是缺乏根基的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即使能取得短期绩效,却难以真正长久的贯彻实施。因此,坚持责任导向的企业文化重塑,构建企业责任文化体系,并据此确立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理念,树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矫正企业存在的责任建设偏差,应该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下一个重点议题,也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1 责任文化是企业发展使命的必然要求
关于经济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伦理是否相关的问题,马克斯.韦伯在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研究中提出,“新教伦理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新教伦理作为一种企业精神在资本主义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常说,组织创新是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组织创新靠什么?靠人。一个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所拥有的物质资源,而是人的素质和精神。美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福山在其著作《信任》中充分强调伦理道德和文化作为人力资本的价值。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精神和理念的组织和个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资源,其创造的社会财富也不会很高,其生存的目的和意义就会受到质疑。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伦理道德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资源。’” 企业追求利润无可厚非,但是企业不能仅仅作为重视经济利润的“经济人”,同时还有当时拥抱灵魂的“社会人”、“责任人”和“伦理人”。因此,企业存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实现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全面发展。正如德国著名伦理学家鲍尔生所言:“所有的技艺根本上都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生的完善。”实践表明,凡是受人尊敬的企业都倾向于将经济利益追求与道德价值的追求相结合,并将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
2 企业责任文化是提升管理水平的加速器
任何企业管理模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企业管理的有效性依赖于积极向上、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而企业责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将与企业相关的人员集中到促进既定目标实现方面来。因此,企业运用责任文化对全体员工进行精神激励,可以极大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上世纪80年代后,日本提出战略计划、自主管理和在职教育三大法宝,其实质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和伦理作为企业活动的根本,归根到底就是弘扬尊重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挖掘人的内在潜力的基本意识与理念。国内同仁堂作为一家百年老店,三百多年来其管理者和员工始终恪守“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的组训,同修同德,共献仁术,济世养生的仁德规范,使企业蒸蒸日上,充满生机与活力。
3 社会责任是企业责任文化的本质规定
社会责任是企业责任文化的本质规定和最高要求,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新条件下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企业公民”思想的逐渐得到认同,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遵从相应的社会责任规范和要求,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企业管理伦理和责任文化要求企业改变传统的经营哲学和管理思想,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树立新的行为准则,主动使企业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要求。
【企业发展新动力源于责任】相关文章:
企业发展的新动力09-19
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新动力08-05
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动力10-22
企业发展的原动力08-02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10-21
诚信是企业发展的无形动力07-27
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07-27
民营企业发展的动力07-16
企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10-20
文化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