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据论文
[论文摘要]当前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研究为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所提供的坚实的心理语言学依据,并据此结合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从教学模式的四个基本要素宏观地探讨该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合理构建的可能路径。
[论文关键词]对外汉语专业 心理语言学 语言生产 语言理解 二语教学模式
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理论的发生完善汲取了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的先进研究成果,继承了实证主义研究的传统,通过多种在线的研究手段研究语言习得和使用过程中的言语信息感知,语法解码和编码,心理词汇存储和提取等,有效地解释了语言处理的各种心理过程,这些恰好为追求双语语码自如转换的对外汉语专业的第二外语教学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本文试图结合心理语言学的两大研究方向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主要研究内容,讨论其对外汉语专业的二语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的构建起到的良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一、心理语言学的相关证据
语言理解一般细分为听辨和理解两个层面。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和思维的载体,与现实个体须臾不可分。语言听辨和书面语认辨是语言理解的第一步。肌动模型、合成分析模型以及模糊逻辑模型把听辨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听觉输入——语音听辨——语词辨认的自下而上的过程。整个过程中不考虑词汇效应和认知计算。另一类模型包括了交股模型和轨迹模型,认为语音的听辨是自上而下完成的,多种信息源共同发生作用,高层次知识在这一交互式过程中尤其重要。
自然语言理解是对书面语和口语两种属性的载体即文字和声音的解码。句子理解和语义理解的多种心理策略似乎遵循了一定原则。句子理解的最小依附性原则和后封闭原则分别强调了新项目和语言节点的关系以及记忆的省力原则。语义分析策略中的模块论和互动论观点颇具代表性,前者指出多种模块协同工作,每一个模块在某一个特定方面起作用。同语言生产一样,语言理解是一项多层面复杂内部加工行为,包括大量不同信息领域的次级处理手段。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但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当前语言理解研究已不仅局限于反应时研究,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s,ERP)研究能够反映语言加工即时连续的心理过程,已被视作心理语言学意义上的敏感指标,作为直接的实验证据帮助人们完善对自身的认知。应该承认,大部分ERP研究都集中在早期微观信息加工阶段,后期宏加工阶段包括如推理演算、命题整合以及篇章表征等的研究却明显不足,可以期待将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尤其是同眼动(EyeMovement,EM)技术的结合,弥补了反映速度同词汇加工和语义加工常速有异的不足,该研究对二语教学的相关方面都将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语言理解理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两类语言感知模型给二语教学模式建立的启示是:对比汉语基础突出的学习个体,更应在新生入学之初增加纠音练习的频率,帮助养成正确的语音器官使用习惯,增强其熟练程度。同时,增加阅读量将有益于二语学习者的整体认读能力和词汇辨认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加速内化的认知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心理词汇提取时间。
从语言生产角度来看,弗洛姆金以及莱维尔特提出的语言生产模型以及各种语言流利性研究相关成果为双语对比教学研究提供了极大帮助。语言生产模型研究探讨智力、迁移和学习策略等言语产生的内在机制问题,观点之一就是儿童早期过早介入二语学习可能影响母语的习得,妨碍其思维能力以及包括像数学等认知能力的发展。尽管有些语言发展的论断不足,但实验证明,成人外语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语言学习的正迁移将会起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虽然两种语言间的相似度决定着二语学习的速度,而且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词汇以及语音系统方面差异巨大,但语言的共性是与生俱来的,如语言产生过程中存在的语义加工和语音加工两个序列过程,先语义后语音编码等实验数据(余林舒华,2001:44—48)无可否认。同时,二语习得的进程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认知固然存在着很大的关系,优良的外语教学模式必然可以培养学习主体的学习策略和综合认知能力以及后续的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交际策略,帮助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培养,包括其逻辑归纳,记忆和言语的'自我监察能力提升等。Baars,Motley和MacKay(1975)的实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这样,即使在双语差别巨大的情况下,汉语言能力较强的学习个体的语言认知和交际策略是在语言学习的高语境中持续进行的,丰富的母语知识图式定将有助于二语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习者的双语促进效应,避免和减少干涉现象,在语言的高级应用阶段帮助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策略,利用如口笔译,写作等多种课型,借助如社会实践,媒体,图书馆等手段和形式,积极丰富自身的中西世界知识,培养综合认知能力,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重视多种学习成效评价,通过及时的反馈帮助合理调控教学工作重心。心理语言学认为,增加词频刺激可能影响双语心理词库在高级阶段的互动,二语心理词库在言语使用者持续的词语内化过程中为现实的话语交际所用,这种动态属性会历时地渐由从属型(subordinative)向双语存储的复合型(mixed)转变,而这正是母语熟练者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优势所在。
二、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讨论
经过近40年的发展, 对外汉语专业构建起了由语言知识和技能、文化知识、经贸知识、汉外翻译等几大课型组成的课程体系,其中外语课程设置从最初一两门发展为包括精读、(视)听说、口笔译、写作在内的近十门课程,有力支撑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基本保证了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背景下,集理论的谨严和实践的可操作性于一体的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本科英语教学模式亟待建立。创建一种新教学模式,除了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以及评价体系等构成要素以外,科学的理论依据尤为重要,它将从根本上指导特定教学环境中形成的教与学各要素有机地结合成为稳定的新型关系,并使之成为被验证的样板形式(萧好章王莉梅:2007)。结合上述心理语言学理论和该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下面本文将进一步从教学模式的几个基本构成要素宏观地探讨关于该专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合理构建的可能路径。
首先,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及专业二语学习的工具性目的,以双语词库通达研究为理论指导。对外汉语专业二语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英汉语基础和文学文化基础,较强的汉英口笔译能力,较系统掌握汉英翻译、中外文学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党政机关及新闻出版、科技教育、文化经贸等部门从事翻译工作。有人甚至提出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跨文化人才”培养上。以华东师大为例,外语必修课程设有精读、听力、口语、写作等,选修课程包括泛读、视听说、报刊、英美文学、英美文化、口译、专题讨论等。不难看出,汉语的推广或文化的通达都是以良好的外语能力做为保障的。
其次,在操作程序上须注重个体的语言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具体任务在多种教学活动中调动参与的最大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在教学模式确立之初,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教材改革须立足于汉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归宿以及学科的独特的文化性特点,力推一批熟谙心理语言学理论的、双语能力较强的师资和文化型专才完善教材体系,借此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合理化课型和课时分配,多开选修课讲座课,激发二语课堂热情。
第三,在实现条件以及评价体系上,尽管语言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并不是现成的模式,但它具有普遍适用性,同时必须承认,将它应用于模式建立和评价体系等教改活动中时仍需要更多的探索,鼓励在专业内部尤其开展相关实验,历时考察和保证发挥其科学技术的合理性。
三、结语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英语教学必须服务于人才培养终极目标。单一课型和体系分割的多门外语课势必没有合力,心理语言学指导下的外语课统筹化模型可以帮助优化资源配置,便于灵活操作,对于提升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质量无疑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之一。心理语言学语言的研究成果一直都在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英汉语言教师提供着有益帮助,同时,本文论及的二语教学模型的宏观架构还有待在未来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检验。
〔参考文献〕
〔1〕Baars,B.,Motley,M.,MacKay, D.1975.The competing plans hypothesis: A heuristic viewpoint on the causes of errors in speech. In Dechert, H., & Raupach, M.(Eds.) Temporal Variables in Speech. The Hague: Mouton.
〔2〕David Singleton, Exploring the Second Language Mental Lexicon, 〔M〕, Beijing: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3〕David W. Carroll,Psychology of Linguistics,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ublishing House. 2000.
〔4〕董燕萍. 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余林,舒华.语言产生中词汇加工的时间进程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05).
〔6〕萧好章,王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2).
【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心理语言学依据论文】相关文章:
7.对外汉语专业解析
8.对外汉语专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