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级管理难题:如何管理知识精英?

时间:2024-06-12 18:48:25 海洁 高层研修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世界级管理难题:如何管理知识精英?

  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本着“抱团打天下”而不是“包打天下”的原则,积极组织团队成员思考与研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级管理难题:如何管理知识精英?,欢迎大家分享。

世界级管理难题:如何管理知识精英?

  如何管理知识精英?

  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管理难题

  面对知识精英,我们很多管理者几乎是管理上的“白痴”。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的核心,就是探讨其中的答案。

  直至今天,别以为一切已经搞定,别以为我们已经学会了对知识劳动者的管理。再重申一遍,我们不要以为已经学会了对他们的管理,不要盲目乐观。真的不能认为自己在“管理甚至领导”一个精英团队。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也许我们中的许多人花一辈子的精力,未必一定学会对知识劳动者的有效管理。

  现行教育体制的缺陷,至少没有让精英明白自己只是“高素质的普通人”,基本上不懂“人事”。一旦进入产业社会,“高薪低能”的状况,令他们备受折磨,其中有许多人或一蹶不振,或装模作样混日子。

  一旦出现人际关系的麻烦,没有自拔的智慧与心理素质,往往不会给自己找台阶下;甚至日思夜想、没完没了地寻找理由、事实与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与无辜。知识分子一旦撕破脸,可能一辈子都糊不上。所以人们不愿意同文人骚客打交道,不爽。

  公司需要一批觉悟了的管理者,依靠精神的力量,以更大的思维规模,更强的心智模式,以及更强的人格魅力,去笼络精英们的情感,驾驭他们的心灵。只有通过“同构精神境界”,引发“思想共振”,才能打动知识分子。管理者如果不能触及到团队成员的心灵,是不会迸发出热情的。不要以为“聊表心意”,就能触及他人的心灵。

  放弃“使用权力”,争着比傻

  管理者要学会彻底放弃依靠“权力”,放弃对精英团队进行“科学”管理的企图。万不能依赖权力与控制系统,操纵与驾驭知识劳动者;尤其不能像个建筑施工队的领班那样,按工程进度进行“派活”,施以严格监控。

  知识分子本质上是自我引导的,即便是新兵,也不能对其指手划脚,以“指挥与命令”的方式展开管理。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的自尊,迎合他们的民主意识;让精英们能看到组织起来的威力,体验到协同的价值;进而,把精英们变成自觉的战士。舍此不可能建成一个精英团队。

  与精英们在一起工作是“争着比傻”的过程。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尤其不要装模作样;当你打算拿架子、端起来的时候,得弄清楚自己几斤几两,弄清楚在别人心目中的实际地位,拿捏不好,相互折磨的过程就立即开始,没头没脑,愈演愈烈。

  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建立等级结构”,依靠手中的权力驾驭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很快获得“秩序与效率”,使管理者从现在的“人事压力”中解脱出来。然而,一旦这些精英们感到失去了足够大的成长空间时,结果一定是“武大郎开店”,组织的未来随之葬送。我们如果采用科层制,建立权力组织,无疑是在做“牺牲未来前途,谋求现实效率”的傻事。

  组织中确实存在着一种“无形”的力量,不断迫使我们屈从,把组织的结构固化,形成等级结构条件下的秩序。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事,如果我们屈从,意味着没有未来;如果我们不作出反应,何以能够减缓来自于管理者传递过来的人事压力。

  我们非常理解一些管理者特别是基层管理者的现实处境,不仅要完成向专业化转化,同时还要完成向职业经理人转化。然而,离开了组织或职务权力上的支持,去面对一群源于书生的精英,无论你多么兢兢业业,结果往往难尽人意,但我们不能因此而“依赖权力”。

  我们没有别的选择,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改变观念与提高能力;改变管理者的观念,提高管理者的能力。这是世界级难题,每一个精英型组织都必须接受这一挑战与考验,都得过这一难关。

  扮演“管理角色”

  传统组织管理者是“临驾”于团队成员之上,形成“职务”等级。知识精英型组织的管理者必须从原有的“职务等级”中走出来,以自己的实际能力和长处,完成在项目团队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必须从自己的职业生涯的“系统动态”全过程、从团队的实际协同过程中,逐渐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或扮演管理协调者的角色。

  要逐渐地完成这种转化,管理者是团队中一个“平级”的成员,扮演着“管理协调责任者”的角色。我们的精英团队将是“扁平化”的,精英团队也将随之完成在经营与管理上的“自治”。精英团队将依靠自己内生的力量,直面客户与市场,深化团队的能力与秉性。

  团队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团队运作的有效性与团队成员的成长性。团队运作的有效性,在于“专长发挥基础上”的有效协同;团队成员的成长性,在于“思想互动基础上”的智慧愉悦。

  团队建设的价值就是让一批各有所长的人,能够通过团队化运作,扬长补短,有效地协同起来,放大能量,产生协同效应。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依靠团队,到达成功的彼岸。与“权力组织”相对应的就是“责任组织”,责任组织强调的是在共同责任基础上的有效协同,实现组织的目标与任务,同时满足个人的成长需求与利益上的需要。

  承担“共同责任”

  作为知识精英型组织,未来的风险在于,是否能够留住足够多的一流的“经验获得者”或专业领域的“悟道者”。唯一能避免这一风险的方法就是,尽早地学会把事业成败的最终责任,赋予全体精英分子或精英团队;使他们真正认同这是共同的事业,使他们没有理由背离或背叛自己的事业。

  善待精英分子,不是“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否定权力结构,不是“理想主义”的未来梦想。这必须成为我们现实的行动,成为我们的价值立场与做事原则。我们不能把管理职务变成“组织的权利”与“组织的地位”;我们不可能把公司当成管理职务担当者的“挣钱机器”。我们必须不断地开放各等级管理职务,把各管理等级职务明确为“责任”。赋予更有胸怀、更有智慧的顶尖人才,以更高的管理职务,以及更大的责任。否则,我们无法让所有聪明绝顶的精英们相信,这是我们共同的事业。

  落实“成长责任”

  知识精英们之所以能够努力工作与学习,完全是因为他们“以为”在组织能快速成长、能学到真本事。我们要把他们承担“自我成长”责任的热情,引导到团队的目标任务上去。这是《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假设,恐怕是对的。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认为是对的。这样的“管理实践”一定能为中国的产业界与教育界培养出一批真正的行家,至少我们可以知道《组织行为学》错在哪里;弄不好,无心插柳,成为大学问者。

  每个管理者必须懂得通过“关注人”而不是“关注事”来履行职责,搞不定人就搞不定事。我们每一个管理者要真心实意帮助一个团队成员、尤其新兵找到感觉、进入状态,要用人所长。没有人会拒绝真诚而善意的帮助与提携,没有人会故意与他人作对,除非此人品格上有问题,那就请他离开。如果团队成员的“品格”没问题,但思想不活跃,彼此不互动,心灵不默契;或无所适从、毫无方向感等等。那么,管理者需要检点自己,俗话说得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更多的成员在更多的专业领域或方面一试身手,并从中发现谁有什么样的潜质;帮助有望或期望出人头地的能人与强者脱颖而出,帮助每一个精英早到组织中的位置。

  面对有头脑必然有个性的新队员,管理者必须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取得相互信任是关键,千万不能操之过急,谨防以简单生硬方法让人就范,反受羞辱。要像“驯马师”一样,小心翼翼地去接近“烈马或野马”,千方百计加强沟通与交流,充分表达出你的诚信并使之确信无疑;然后,才能开始下一个进程,直至学会驾驭良驹。

  精英分子是很敏感的,往往会无端从别人的姿态上进行推理;一旦认定别人在装腔作势,就开始防范,唯恐太尊重别人。因此,与精英分子打交道,要懂得“个人品牌管理”。不然,遇到高手,应用起“马太效应”来,“越有越给予,越无越剥夺”,会把人逼疯的。

  每个人承担责任的能力与意愿,与成长的机会相联系。反之,越没有机会、或越不给予机会,越难以驾驭,越难以调动积极性,于是,就越需要权力来驾驭;势必造成组织结构的固化,有背我们的价值立场。管理者不应该成为组织中的“挡道者”;而应该成为“举荐者”或“提携者”,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创造条件。

  提升“成员价值”

  管理者的职责就是本着“抱团打天下”而不是“包打天下”的原则,积极组织团队成员思考与研究。公司未来的基本组织形态,将有一群“学习型创新团队”所构成。

  管理者短期的经验或体验,根本不可能成为“悟道者”;不可能开启自己的智慧与思想源泉。如果我们只能依靠别人思想的“活水源头”,使自己的“思绪之潭”不断得到清澈;那么,被组织中别人超越,甚至被新成员超越,是很快的事。

  这是客观现实,每个管理者都要积极依靠团队的力量,让自己也让成员开动脑筋,深入思考,相互交流;有时还要进行“跨团队”交流,主动征求组织内“学有专长”人的意见,所谓“群策群力”。千万不要自信过头,自我封闭;千万不要太在意一时的成就和能力。如果不能正确估计自己,那就会封闭自己,心胸不开阔,气度出不来,难以悟道,不能练就“葵花宝典”;只能自宫,只能以武功高强自居。

  组织要主张依赖“精神素质”最强的人来发展共同的事业,寄希望于精英们能够开阔心胸,以不断开放的心态,获得“向一切人与一切事”学习的本领,依靠学习能力,进而贡献能力,确保自己在组织中的应有地位。

  我们并不认为管理者必须样样都拿得起来,样样比队员都行,才能服众,才能使团队组织有效,以及项目获得成功。“蜀中无大将”,以及蜀国37年而亡,表明诸葛亮管理的失败;这也许是“团队建设”取代“权威管理”的历史逻辑。“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其项目经理不是科学家或顶尖专家,不是权威,而是一个普通的“管理协调者”;这充分表明现代管理的有效性,并不取决于职务上的位势,也不取决于专业上的权威;现代组织的管理者可以成为一种角色。

  提高“个人理性”

  组织建设的理性化过程,必然使成员的受控程度提高,所谓天堂是自由美好的,走向天堂的路是由一系列令人厌恶的规则或约束铺垫的;必然会引起成员的紧张,以及抑制成员的成长;最终使组织不可能在更高的能级与量级上,保持高效率运行。这是许多中国企业,不得不背离原有的业务体系以及人才队伍,走向不相关多元化,导致进一步失效的根本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在提高组织的理性同时,同步发展成员的个人理性,两者相辅相成;直至个人理性达到一定的程度,个人的职业化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组织将依靠一批自觉的战士或悟道者,依靠组织氛围或企业文化,而不是管控系统,维持更高的整体运行效率,制度性规范进而组织理性才可以逐渐弱化。

  个人理性强调的是“职业化”,包括责任心与专业性。责任心强调的是承担责任的意愿、姿态与实际贡献;强调的是职位价值的发挥程度。专业性强调的是承担责任的能力;强调的是在分工协作体系或团队协同中,个人在“专业素质与技能”上的水准与量级。成员应该像职业球星一样,训练有素,依靠自己的球艺,与团队成员展开默契而有效的协同;依靠娴熟的技艺,以及认真而执着的姿态,赢得团队成员的青睐,以及观众的满意;从而赢得个人价值的回报与个人的地位。

  要彻底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或意识,提高自己的理性,按组织成果最大化、对团队贡献最大化、个人价值最大化,以及个人才干提升最大化的目标,努力工作、积极协同。在这方面知识精英也要耐得住寂寞,要勇于付出,耐不住寂寞成不了大事。圣雄甘地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乐于舍”,有人说成功并不难,只要不断收受、不断获取即可;悟道很难,成就更难,必须不断放弃。

  与“个体理性”直接相联系的是,要尽量避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即便是公司的领导人也不能这样;要尽量要减少“人的主观随意性”。随着业务、进而组织体系的迅速发展,每个人的贡献与价值将趋于多样性与复杂性,使我们根本不可能依靠“个人意志”,解决公正评价问题;所谓“质上不同量上无法比较”。否则,个体的理性化程度就不可能提高;可能的倒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现象,进而,以人划线、拉帮结伙、玩弄权术以及政治过程的发生。古代科举制及监察制的失败,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客观公正的化身”,企图依靠个人意志和主观评价来决定他人的命运,用不了多久,必然“豪门多权贵,高官无寒士”。

  必须导入“市场竞争法则”,使每一个成员都处于“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组织中“人的理性”。依靠市场竞争的压力与机会,激励与约束团队成员的行为,牵引或迫使每一个人成长。而不是主要靠个别人主观价值评价,来驱使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

  成员在团队之间的流动,逐步从“申请批准制”向“自由转会制”转化;团队也将从组织安排或领导任命,逐步过渡到“自由组合”与“竞争上岗”;这就是“职业化理性”。

  迫使每个管理者将不得不寻求最优秀的精英人才;千方百计按有用人才的意愿或自由意志,进行管理协调,客观上会满足“现代组织理论的原则”,建立“在个性基础上的非个性化”精英团队。

  如何管理一群聪明人

  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我们也都希望招揽聪明优秀,甚至天才型的员工进入自己的团队,这些能力卓越的天才员工会给公司和业务的发展带来突破性的成就,但同时,管理这些天才型员工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所以,怎么管理比你更聪明、更优秀的员工,是大多数管理者在职场上要面对的经典问题,那么弗莱克斯纳是如何找准管理者的定位,并帮助天才们取得事业成功的呢?

  转换身份

  首先,在心态上,你要转换认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

  作为管理者,为了领导天才,你必须认识到自己不是天才。

  做到这一点很难,毕竟承认自己不如别人聪明是很痛苦的。这时候就要求你转换对管理者身份的认知,从一位管理者,转变成为一名投资人。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当你认为自己是一位管理者时,面对你的天才员工们,你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因为他们在能力和智商方面都有可能碾压你,如果你试图用控制的手段去管理他们,就越会遭到他们的反抗。

  但如果你把自己当作一名投资人,把天才员工和他们创造出的伟大成就看作你的资产,你就乐意站在幕后为他们营造好的环境,并鼓励他们勇于突破和创新。因为他们越是发挥出超强的能力,你未来获得的收益就越大。这样的心态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在创立研究院的早期,弗莱克斯纳就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幕后人员,他的目标始终是帮助天才们消除障碍和限制干扰。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弗莱克斯纳也会恳求编辑不要过多提及他,而是把报道的焦点放在爱因斯坦和研究院上。

  明确方向

  但是,放低姿态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管理者需要提供有效引导,为天才们创造有意义的工作。

  也就是管理天才团队的第二个要点:明确方向。

  这一点上,弗莱克斯纳刚开始的做法可以说是个反面教材。

  爱因斯坦到研究院之初,弗莱克斯纳忙着继续招聘其他人,没给爱因斯坦一个明确的目标,导致他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爱因斯坦在一次社交聚会上打趣说,自己来研究院的主要目的是让人观赏,而不是做任何实际工作。但另一方面,弗莱克斯纳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告诉爱因斯坦应该做什么,但是这种缺乏使命的情况损害了爱因斯坦的工作效率。

  弗莱克斯纳意识到这点后,立刻为团队制定了一个共同愿景,那就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数理研究院。正是有了这个愿景,并且真心践行这个目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才能召集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

  设定目标

  那么,管理者要如何设定这个目标呢?

  首先,这个目标必须具有足够的挑战性,这样天才们在完成任务时才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且始终保持在可实现的范围内,使得整个团队不会放弃希望。

  其次,愿景的设置必须有意义。天才需要有意义的工作。他们要知道自己的智慧将会改变世界。当其他非常聪明的人与他们一样对这个项目感到充满动力时,他们才会感受到被认可。

  与此同时,向着愿景一步步地靠近,可以让个性不同的天才们转化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当一个愿景因为天才团队的共同努力而成为现实时,他们会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

  当团队里人越来越多之后,就要考虑第三个要点,那就是如何把这些个性鲜明的天才组织起来。所以,在组织管理上,管理者应该依据天才们的个性,配置最佳的团队组合。

  激活团队

  每个管理者都希望自己的团队是高效的,那由天才组成的团队就一定是最天才的团队吗?

  当然不是,这就像高尔夫球和足球的区别一样,每个天才都是高尔夫高手,但现在是要组成一支足球队,就需要团队管理者理解天才的心理,掌握每个人的才能,把他们捏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团队。

  但是,团队就像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需要精心维护,而领导者的不良行为会毁掉一个团队。

  比如,厚此薄彼。如果你对团队里的某个成员更偏爱,那被冷落的成员就会感到沮丧,工作效率也会降低。这也会导致团队中生成小团体,被偏爱的是一队,被冷落不满的又是一队,一个大团队就形成了若干小团体,导致团队协作效率变低。

  再比如,不愿意授权。有的管理者不敢下放权力,这会让团队成员觉得,你并不信任他们的能力。但是,要知道天才就是能够做到你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不给他们足够自主的权限,那后果就是,白白浪费了天才。

【世界级管理难题:如何管理知识精英?】相关文章:

如何正确运用企业质量管理知识03-04

酒店管理知识-如何做好酒店管理者03-29

酒店管理知识12-07

如何解决项目管理的三大难题03-20

酒店安全管理知识05-29

战略管理知识大全03-04

餐厅经理管理知识(精选)03-06

2016酒店管理知识大全03-03

人力资源的管理知识03-05

企业管理知识要点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