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二卷题目及答案

时间:2024-10-23 12:20:57 普通高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2024高考语文试卷二卷题目及答案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需要用到试卷的情况非常的多,作为学生,想要成绩提升得快,那么平时就一定要进行写练习,写试卷,那么你知道什么样的试卷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高考语文试卷二卷题目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024高考语文试卷二卷题目及答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

  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

  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

  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

  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

  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

  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

  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

  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

  (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

  材料二:

  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

  (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

  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

  材料三:

  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

  (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

  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 ( B )

  A.⑥②④①⑤③ B.②④①⑥③⑤

  C.⑥④①②⑤③ D.②⑥①④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船箭分离”前应是船箭一体,据此可知,图②应排在最前面,因此排除A、C两项;又根据画线部分的表述“让飞船慢慢转身”(图①),再是“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图⑥),可见应该是①在⑥之前,据此排除D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土星5号“体型”庞大,因为它需要把逃逸塔和登月舱送入月球轨道,不过在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以减轻自重。

  B.鹰号的着陆过程并不顺利,飞船飞过了预定着陆区,前方情况不明,但是两位宇航员镇定、冷静地解决了突发问题。

  C.2013年,“嫦娥三号”搭载“玉兔一号”在月球安全着陆,这为我国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D.“玉兔二号”在月球的生存时间已经超过了“玉兔一号”,它探测到了全新的科学数据,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以减轻自重”属于无中生有。“飞行途中它会不断地分离”是程序使然,设计目的并非减轻庞大的土星5号“体型”的自重。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材料一中“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期待着”“此时此刻……人们鸦雀无声”等语句,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

  B.材料二引用我国学者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成果,将“玉兔一号”和“阿波罗号”的探测结果进行比对,然后对后者质疑。

  C.材料三使用“世界上首个”“首个世界第一”等词语,表明“嫦娥四号”探测器取得不凡成就,也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

  D.从材料一的成功登陆月面,到材料二“探测到……不同的地下层”,再到材料三的月背征途,可以看出人类在不断地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评价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烘托了登月舱即将着陆时的紧张气氛”错,原文“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展现了人类对于太空探索的普遍关注和深切期待;B项,“对后者质疑”与原文不符,原文“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陈述事实,没有质疑;C项,张冠李戴,并非“表现了驾驶员团队获得成功后激动的心情”,应是作者的情感流露。

  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本文介绍了关于月背探测的背景信息,有助于读者理解为何月背探测具有如此重要的科学意义。②介绍月背探测的科学成就,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这本书的内容和价值。③鼓励读者追求梦想,展望未来航天任务,使读者了解探月和航天知识,激发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并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回答本题,一是要精准把握材料三对《月背征途》的内容介绍,二是要在此基础上个性解读这些内容对读者的帮助。要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诸如“……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等,并基于此进行评价,指出其对读者的帮助。

  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1)科学无国界:①中国“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的探月任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地质结构和环境条件,这些科学发现属于全人类,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新的数据和见解,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全球性和无国界性。②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共享,共同推动人类对月球和宇宙的认识,体现了科学交流和合作的国际性。

  (2)科学家有祖国:①中国航天人凭借勇气和智慧,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这不仅是他们个人职业精神和使命感的体现,也展示了他们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②中国航天人的成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了国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体现了科学家对祖国的忠诚和担当。③中国航天人的成功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对科学的兴趣和追求,为祖国的未来发展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体现了科学家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主旨、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

  (1)“科学无国界”强调的是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展现的是一种开放态度。而材料一中火箭的各级分离、飞船的对接、鹰号的着陆等细节,凸显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成就和技术复杂性。材料二介绍了中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计划和进展。材料三则聚焦于“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特别是“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成果。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对比历史与现状,展示了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种探索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国界”的。

  此外,在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第一次登月这一盛事,获得了全人类关注;而材料二最后还提到“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可见中国在取得月球探测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并没有搞封闭战术,而是秉持着和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开放和合作的“无国界”态度。

  (2)“科学家有祖国”体现的则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从材料中检索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材料三“‘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等内容,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为了国家科技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在探月领域的不断进步的自豪。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相关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明陈千里感到叶桃的工作重要并且神秘。B项,“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C项,“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理解错误,叶桃“扔橘红糕”的情节,目的是再让陈千里去买桂花糖芋苗,从而巧妙地传递情报,这样便可掩人耳目,更加安全,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丰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反衬的是叶桃的机智,以及她地下工作经验的丰富。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品重点内容的能力。“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在情节的开端,此时,作品并未展开叶桃去南京从事革命工作的情节,而陈千里也并未了解叶桃的思想和工作,因此,这句话主要表明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随着情节的发展,陈千里了解了叶桃的工作、理想信仰和追求,此时,陈千里已经成了叶桃的追随者,并走上革命道路;叶桃牺牲后,故事情节被推向高潮,此时,叶桃的革命精神已经引领陈千里成为叶桃精神的继承者,甚至是化身。所以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叙述效果的能力。回答本题,第一步要先在文中找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第二步,简要概括这些关键信息引出的情节内容,譬如“一年以后”写的是陈千里去南京后,目睹并配合叶桃工作的故事;“现在想来”引出了陈千里对叶桃暗示自己的插叙以及自己的思考;“他知道这情况时”引出了叶桃重伤以及牺牲的相关情节;第三步,将这些情节串联起来,分析其间关系,这样便得到要点①;分析其对结构脉络的关系,这样便得到答案要点②;分析其与人物的关系,便得到答案要点③;分析其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便可得到答案要点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二: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三:

  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答案CEH

  解析首先看“魏君贤人是礼”,此句意为“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贤人是礼”就是“礼遇贤人”,这是以“是”为特殊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如成语“唯命是从”“唯马首是瞻”等,据此确立第一个断句点为C处;再看“国人称仁”,此句意为“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句意完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确定第二个断句点为E处;最后看“上下和合”,此句为主谓句,意思是“上下和谐同心”,语意完整,“未可图也”应作独立谓语句,故确定H处为第三个断句点。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

  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

  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

  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

  解析A项,“新婚燕尔”的“燕”意思是安乐,与文中的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

  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

  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

  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项,“留侯亲自招来的”错误,“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是说这四个人原本是留侯推荐,吕后“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最终招致而来的,不是“留候亲自招来的”。故选C项。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参考答案(1)我访求各位好几年,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

  (2)撤回军队,不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的操行,推崇魏文侯的礼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求”,访求;“数岁”,数年[链接课文:“三岁食贫”(《卫风·氓》)];“自”,自愿;“游”,交游[链接课文:“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并序》)]。

  (2)“却”是使动用法,使……退却,引申为“撤退”(链接课文: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意思相同);“贤”与“高”,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贤,认为……高,引申为“尊重,推崇”。

  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参考答案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了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掉了强大的秦军一样。

  解析试题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将崇德重礼、尊贤敬长转化为自觉行为。两件事情表面上没有关联,但在“力少则修德”上是相通的。

  因题说法

  文言简答题解题“三步骤”

  参考译文 材料一:魏文侯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以贵客礼接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是手扶车前横木表示敬意。秦国曾想讨伐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可以谋取。”文侯从此在诸侯中获得声誉。

  材料二:皇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惊恐,就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张良,(吕泽)竭力要挟说:“一定得给我出个主意。”张良说:“回想皇帝不能招致的,天下有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要谦恭,并预备安稳的车子,再派有口才的人恳切地聘请,他们应当会来。皇帝知道这四个人贤能,这对太子是一大帮助。”汉十二年,皇帝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归来,病势更加沉重,更加想要更换太子。等到宴请宾客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旁侍候。那四人跟随太子,他们的年龄都已八十多岁,须眉皆白,衣帽非常壮美奇特。皇帝感到奇怪,问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回答,各自说出姓名。皇帝于是非常吃惊,说:“我访求各位好几年,各位都逃避着我,现在你们为何自愿跟随我儿交游呢?”四人都说:“陛下轻慢士人,喜欢骂人,我们讲求义理,不愿受辱,所以惶恐地躲避。我们私下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谦恭有礼,喜爱士人,天下人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想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就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始终如一地好好调教保护太子吧。”四个人敬酒祝福已毕,小步快走离去。皇帝起身离去,酒宴结束。皇帝最终没能更换太子的原因,原本是留侯推荐的四位老人所出的力。

  材料三: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制的功效。虽然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也不值得重视。”那法制的功能,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法令,严厉刑法,富国强兵,这就是法制。六国灭亡,都是被秦国的军队所灭。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也并非不强劲,然而到了被打败灭亡的地步,这是因为强弱不相当,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法制,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假使小孩违背了大力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小孩持刀跟孟贲对打,小孩一定不能取胜,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小孩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才会不忍加害。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小孩一样。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靠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撤回军队,不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秦军尊重段干木的操行,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皇帝议论想废掉太子,吕后很担忧,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迎请四位白发隐士,并送给厚礼,太子的地位于是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用以消除高皇帝废掉太子的想法,就像魏文侯到里巷对段干木表示敬意,退却强大的秦国军队一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雨后为山亭独卧

  叶梦得①

  过雨虚檐气稍清,卧闻刁斗起连营。

  几看薄月当轩过,惊见阴虫绕砌鸣②。

  汹汹南江浮静夜,寥寥北斗挂高城。

  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

  注①叶梦得:南宋文学家,曾致力于抗金防备及军饷勤务。②阴虫:秋虫,如蟋蟀之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 )

  A.雨后空气清新,为山亭的夜晚凉爽宜人,然而诗人的心情却难以平静。

  B.本诗第二句与辛弃疾《破阵子》中的“梦回吹角连营”一句立意相似。

  C.诗人凭轩望月,浮想联翩,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

  D.颈联通过江水、星空等物象营造出了一个天高地迥、苍茫寂寥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C项,“而阶前突然传出的虫鸣声惊扰了他的思绪”说法错误。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描绘夜晚的景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通过“薄月当轩过”“阴虫绕砌鸣”来衬托夜晚的静谧,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诗人孤独的情感。

  16.如何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诗人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上场杀敌;②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面对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自己却已年老、有心无力的无奈与惆怅;③对自己年轻时壮志豪情的追思以及如今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有所作为的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要求学生结合全诗分析理解诗人的“白头心事”,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知识关联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古代诗歌常见抒情模式的认知,也引领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白头”,带领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爱国之情和收复失地之志。

  分析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①“卧闻刁斗起连营”一句,“躺着听到连续的营帐中传来刁斗之声”,表达了诗人渴望能为国建功立业,上场杀敌的壮志。②“白头心事今如许,惭愧儿童话请缨”,白发苍苍,“我”心中烦忧的事情如今如此之多,不禁感到惭愧,连那些儿童们都在谈论着从军报国的事情,表达对自己年轻时壮志豪情的追思以及如今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有所作为的慨叹,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面对金兵入侵、山河破碎,自己却已年老、有心无力的无奈与惆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学们到郊外春游,阳光下树木葱郁,水流淙淙,小慧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文句:“ , 。”

  (2)快过年了,于老师牵挂在成都旅行的女儿,给她发短信息时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 , ”,希望她不要贪玩,早点儿回家。

  (3)古代诗人在写离情时,经常在诗的上下两句中分别表达离别双方的情思,如唐诗“ , ”就是如此。

  参考答案(1)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2)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3)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参考答案大块云有大毛边儿,流苏一样。小块云有小毛边儿,细丝一样。总之主打的就是一个飘逸轻盈。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注意分析画线句子的主语“大块云和小块云”,它们各自都有定语“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这两个可以分别改成独立的短句;后面的“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也可以改写成独立的句子。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此处强调不适合打伞,起到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不是吗?”属于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作者意在强调不宜打伞,否则会“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反问句的使用起到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的作用。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当然,不是每个人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多年以前,运动就已成为治疗情绪障碍的方法之一,不但疗效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解析本题考查语病分析和修改的能力。本句有两处语病:一是“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动宾搭配不当,应改为“已成为治疗情绪障碍的方法之一”;二是语序不当,“疗效不但……而且……”可改为“不但疗效……而且……”。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参考答案①虽然身体很累(虽然身体很疲惫) ②都能做高强度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后句“但心情很好”,与①处形成转折关系,该处应使用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如“虽然”;前句提到“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可推知该处应该衔接上句,可填“虽然身体很累”,或“虽然身体很疲惫”。

  ②处,后句“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与②处形成转折关系,该处应该填写与“轻微运动”相对的内容,本段语境强调的是“连续高强度运动”对人身体的益处,所以该处可填“都能做高强度运动”。

  22.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C )

  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加点的“相信”作限制性状语。A项,是身处困境的他相信,“相信”作谓语。B项,是句中的“我”相信,“相信”作谓语。C项,“相信”作限制性状语,与文中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D项,是翠翠“相信”,“相信”作谓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航 材料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不断深入”为写作背景,为典型的现象类写作材料。材料通过列举的太空探索事例引出关于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思考。

  从人类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到“嫦娥四号”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再到“天问一号”飞向深空,这一背景材料蕴含的逻辑及意义是考生写作时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本题审题立意的核心为“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材料中的“太空探索”是对这一主题的具体体现和引导。阅读材料展现了中国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鼓舞年轻人在科学追梦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写作试题与上述材料关联。因此,写作时在分析人类不断探索未知的同时,要深入分析“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内涵和意义,阐述探索未知过程中会遇到的情况以及应对的方式,最后再总结探索未知的途径和重要性。

  写作材料中的“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意味着要勇于面对不确定性,敢于突破舒适区,在探索中实现自我价值和成长。写作时要有清晰的逻辑架构,并且要深刻认识到:探索未知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不断进步;探索未知能带来新的发现和机遇,丰富我们的人生体验;而如何探索未知则需要保持好奇心,具备勇气和毅力,善于学习和创新等。

  在选择写作角度时,也可以结合探索未知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探索可以是对知识的追求、对新领域的开拓、对自我成长的突破等。每一次对未知之境的抵达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每一次的突破和发现,都会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未知,激励我们去探索。就像人类从月球迈向深空,我们也应在不断的探索中突破自我局限,拓宽生命的维度,以此深化写作主题。

  参考立意 ①勇于探索未知,开启人生新征程。

  ②探索未知之境,成就非凡自我。

  ③拥抱未知,书写人生传奇。

  ④在未知中前行,在挑战中成长。

  ⑤不断探索未知,方知世界广阔。

  ⑥未知之境,梦想启航之地。

  ⑦勇踏未知之路,收获别样风景。

  ⑧未知,是前进的动力。

  ⑨向未知出发,遇见更好的自己。

  ⑩未知之境,孕育无限希望。

  [优秀范文]

  勇于探索未知,时代便是星辰与大海

  亘古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那神秘的未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 “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那无尽的宇宙,那浩渺的未知,正等待着人类去探索,去发现。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从牙牙学语到懵懂少年,我们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从初入校园到踏入社会,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每一步的前行,都是对未知的一次靠近。

  未知,是令人恐惧的,它就像黑暗中的迷雾,让我们迷失方向。但未知,也是充满魅力的,它蕴含着无尽的可能和机遇。古往今来,多少勇者无畏地踏入未知领域,开拓出一片片崭新的天地。徐霞客游历未曾谋面的山川,书写下壮丽的地理篇章;麦哲伦探索未知的航道,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他们用勇气和毅力,点亮了向未知世界前行的明灯。

  我们在人生旅程中,也常常会面临未知的挑战。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尝试新的事物,或是面对陌生的环境,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鼓起勇气去面对的未知。我们或许会遇到困难,或许会遭遇挫折,但正是在与未知的搏斗中,我们才得以成长、进步。

  然而,探索未知并非盲目冒险,它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我们要像航天人那样,精心准备,严谨规划,用智慧和汗水去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

  探索未知也意味着要保持一颗好奇心。好奇心是开启未知之门的钥匙,它驱使我们不断追问,不断追寻。牛顿因为好奇苹果为何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因为好奇水壶烧开的蒸汽而发明了蒸汽机。保持好奇心,让我们始终对未知世界充满热情和期待。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不断拓展着人类探索未知的边界。我们有幸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去探索未知。让我们勇敢地迈出脚步,像那些伟大的先驱者一样,在未知的海洋中奋勇前行。

  虽然未知的前方,可能是荆棘遍布,也可能是繁花似锦。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停下探索的脚步。因为只有不断抵达未知之境,我们才能领略到更广阔的天地,才能拥有无限的可能,才能书写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篇章。

  让我们怀揣梦想与勇气,向着未知出发,去拥抱那灿烂的星辰大海!

  名师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以材料中的“探索未知”为主题,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与个人成长中对未知的追寻紧密结合,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对勇于探索精神的赞美,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启发性。

  文章的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开篇通过“嫦娥四号”“天问一号”等事例引出对未知的探讨,接着论述个人成长中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列举徐霞客、麦哲伦等事例强调未知虽令人恐惧但也充满魅力,联系现实,阐述了在人生旅程中如何应对未知和挑战,即探索未知需要具备的条件,升华了主题,鼓励人们勇敢探索未知。

  全文结构清晰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选用素材贴切,写作内容充实,论证分析深刻到位,写作语言生动有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高考语文试卷二卷题目及答案】相关文章:

小升初的语文试卷及答案02-28

高考语文2024试卷10-23

2024高考语文试卷10-23

人教版小升初语文试卷与答案02-25

山东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2-24

西安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2-24

小升初人教版语文试卷及答案10-17

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人教版03-08

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201603-08

人教版小升初语文试卷及答案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