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4-06-09 03:11:59 公开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 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 1.5’ 2、同学齐读 1.5’

  (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 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过渡语设计: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吗?

  (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2)超级连接二: 积水空明(此何时?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3)超级连接三:添上语句后感觉不好,原文点明时间,秋夜,地点,承天寺,再加上如积水空明的月光和如藻荇交横的竹柏影,渲染出清凉幽静、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意境,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与空灵。而添加语增添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地点,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2)师: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老师查到了一点资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 多媒体展示:

  师: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那么“闲”字还该这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3)师: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困窘的时候还能有闲情雅致,这样的“闲人”又能有几位呢?文中说“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中告诉我们?(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很难发现。)(多媒体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师:苏轼一生历贬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 (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师: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和文章,更在于他的豁达而洒脱的人生观。也让你我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用豁达去创造诗意的人生。

  (多媒体展示:)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 情语:“闲” 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的不同。

【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09-14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09-14

2017年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及答案01-11

2017年记承天寺夜游中考题集锦01-11

2017中考《记承天寺夜游》考试试题及答案01-11

窃读记公开课教案沪上海初中语文08-02

海燕公开课教案06-21

《海燕》公开课教案01-22

《爱莲说》公开课教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