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创新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功能

时间:2023-06-15 14:10:31 赛赛 供应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供应链创新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功能

  在中国的经济运行中,中小企业举足轻重,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一直是一大难题,银行要面对成千上万中小企业,感到风险大、难运作、效率低,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受到银行与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也为供应链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分享整理的供应链创新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功能,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第一,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供应链能力是恒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2年2月,美国总统签发了《全球供应链安全国家战略》。指出“我们谋求加强全球供应链,以维护美国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保障我国的经济繁荣”。美国把“全球供应链,”列为“安全国家战略”,“安全”与“效率”是这一战略的两条主线,达到美国永远第一。研究历史上世界三次经济危机与三次产业革命,美国就凭其对“帝国木桶理论”中工业、科技、金融、军事、文化五大板块实施超强的全球供应链整合,使美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国始终把整合全球资源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除美国外,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有自己的全球供应链战略。他们认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单打独斗,要在全球范围内去发展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以取得大国间的平衡与优势。中国必须有自己的全球供应链战略,通过10年努力,使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排名从2016年的27位进入前10位。

  第二,推动产业优化与产品结构调整。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分工的进一展细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当代不存在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的竞争,存在的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有企业都在供应链之中,企业在供应链中优胜劣汰,这是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如果某个产业供应链难于运作,表明这个产业在市场中将被弱化或淘汰,表明这个产业的生命周期即将结束。如果某个企业进不到供应链中,这个企业将被市场所淘汰,僵尸企业不复存在。供应链是用市场力量去优化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重要手段。当然,一个产业的兴衰与一个企业的成败,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供应链是重要一环。供应链提倡跨界整合、优化、融后、创新,必然产生新的产业、新的产品与新的服务、新的商业运作模式。

  第三,是降本增效的根本途径。

  降本增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达到的目标之一,而实施供应链管理,是降本增效的根本出路。根据欧美研究,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分为三个阶段,产生不同的降本增效。一个企业如果只是简单的以第三方替代自营物流,借助第三方的规模效应和营运特点可节约成本5%;如果利用第三方的网络优势进行资源整合,部分改进原有物流流程,可节约成本5%~10%;如果通过第三方物流根据需要对物流流程进行重组,使第三方物流延伸至整个供应链,可取得10%~20%的成本节约。物流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度、跨界整合度、生产与要素的协同度,是供应链运作成功的重要衡量要素。

  在中国的经济运行中,中小企业举足轻重,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一直是一大难题,银行要面对成千上万中小企业,感到风险大、难运作、效率低,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开辟了新的路径,受到银行与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也为供应链本身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第四,有利于推进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

  供应链主打的不是外延扩张,加大硬件投资力度,而是追求内涵提升,通过优化整合,使各种存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通过流程再造,素质提升,实现降本增效。通过跨界融合,优势互补,打造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供应链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软实力。但软实力必须以硬实力为基础,软实力本身也要有充足的投入,中国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在工业化中后期,要把软实力建设放到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到2025年,使中国物流总成本与GDP的比率从目前的16%降低至10%左右,企业的物流费用率从目前的8.3%降低至5%左右。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一大跨越。

  第五,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中国在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在产业与城乡的发展中,在企业的经营中,管理的粗放与商业运作模式的落后是一块短板,使中国一直摆脱不了高成本的束缚,而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创新与先进技术,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从战略(国家、产业、城市、企业)、模式、技术三个维度作出总体规划与部署,分阶段实施,各部门、各省市通力合作,持之以恒,必能取得实效。

  供应链创新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国内大循环

  首先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产业大循环。我认为国内大循环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产业循环。“大循环”更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经济循环,但经济循环是基于产业循环提出的,是针对全球产业链受到逆全球化影响的背景下提出的产业循环。所以供应链创新首先是要在逆全球化的过程中促进我国的产业形成国内大循环。

  从我国目前的产业循环背景看,形成国内大循环是有充分条件的,至少有两个条件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充分:中国的产业体系是全球最完整的;中国有14亿人,且越来越富有,即有14亿人的大市场。但也有不足之处,就是供应链组织能力相对较低。与欧美的全球供应链相比差异很大。

  目前,我国的产业链体系并未完全建立起来。比如钢铁产业,生产还是生产、流通还是流通,消费还是消费,生产组织模式还是传统的模块化组织方式,效率低,成本高,价值创造能力不如人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因为有全球市场需求来支撑产业发展,可能就忽略了在整个产业组织上的效率低下,但放在未来就不行了。一定要通过供应链的组织方式打破产业内的模块边界,由传统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转为流程化、链式生产方式,就能形成较为高效、柔性、敏捷的生产组织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业价值形成能力。这是形成国内大循环需要特别注重的事。

  其次要通过供应链创新,在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供应链最重要的特点。在全球背景下,我们讲“共赢”比较多,在利益分配上能形成一定默契,企业也形成了利益共享机制。但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不能风险共担。在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的同时,并没有形成风险共担的机制,而是风险转移机制。这样不是供应链,更不能形成产业链。在“大循环”中需要共同承担未来方方面面的风险,而不是上游转给下游,下游又转给上游。比如说100块钱的风险恐怕会让供应链上的某个企业垮掉、断链,但如果供应链平台上的10家企业每家都去分担10块钱的风险,就能共同抗住风险,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风险共担,这是我们通过供应链创新形成产业链的过程中要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进我国新发展格局的空间布局。我认为国内大循环要把握“大”这个字,并要通过供应链创新推动国内产业空间新布局。未来的循环,不仅仅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循环,而是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之内的大循环。所以供应链在推动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中,有空间格局的调整及布局,其中一个重点就是西部经济建设。企业家要思考自己的企业在未来国内大循环中生产经营的空间布局,重点之一是在西部。5月1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有新的含义需要把握。文件明确提出要在西部形成产业集群,让产业、投资、人才落地西部。所以要以全国视野理解“大循环”,建立新格局。西部开发是未来产业格局的重点地区,钢铁产业供应链也要适应空间格局变化,在这点上钢铁产业已走在前列。

  第四是要通过供应链创新确保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在逆全球化中,最大的痛点是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受到巨大冲击,不过所有产业链都断裂不大可能。比如钢铁产业,一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存量已到天花板,达到饱和状况。在逆全球化中不大可能会再回归钢铁产业;二是钢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三是钢铁产业本身对从业人员技术素质要求高,不是每人都能做钢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的钢铁产业链还是基于全球产业链趋势来完善自身的发展。但一定要通过供应链创新保障产业链保证安全。从另一个角度,在逆全球化过程中有些产业或领域会受到巨大冲击,比如能源产业链、粮食供应链、通信技术供应链以及生命科学供应链,这些产业在形成国内循环过程中更要通过供应链创新保障安全和畅通。

  供应链创新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

  我认为当前的逆全球化、本土化、区域化是对过去“全球化”的否定,是对未来全球化重构的开始。

  “全球化”在19世纪后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以英国主导的第一轮全球化,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是殖民地化,随着“二战”结束,殖民地化也随之瓦解,第一轮全球化也就此终结。这同时也算逆全球化过程。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第二轮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目前,以美元为主体的资本全球化也正在瓦解。

  未来形成的全球化应是我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多元化主导的全球化,是大多数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化过程。这在疫情中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同时新的全球化进程也非常明显。比如疫情期间供应链的支撑体系——物流体系就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总体是陆上物流保持了快速增长,优势逐渐显现:比如我国铁路货运量上半年同比增长3.6%;中欧班列1-6月开行5122列,同比增长36%,7、8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增长60%多。是逆势而上;公路运输1-7月份已恢复正增长。但海运还处于负增长的水平。可见,陆上供应链的优势逐渐显现,而基于海运的供应链优势在逐渐衰退。其实海权路权之争几百年间都在博弈。海权国家的目标在于把欧亚割裂,而陆权国家的终极目标是把欧亚大陆联通起来。疫情期间,陆上物流逆势而上,海上物流优势衰退,说明陆权优势正在显现。我国向西开放的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供应链也出现了由东向西发展变化。供应链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完善与转变。通过西部经济发展为支点向西开放,供应链创新要适应这种开放格局,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因此供应链从总体方向来看,也要向西推进,在全球化重构的格局转变中先行发挥重要作用,这样就能形成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供应链创新是双循环的支点,大家一定要把握尤其是我们的钢铁产业。要在产业双循环与全球化重构中善于逆势而上。企业也好,产业也好,在顺境中顺势而为能够做大做优,而只有在逆境中逆势而上才能实现做强。

  供应链创新的发展展望

  1、以消费者为中心,供应链服务化特性增强

  近年来,新零售概念、新技术等的发展使得供应链向着以消费者为中心方向发展。未来消费者将成为供应链“话语主导者”。消费者对购买商品的售前和售后服务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定制化。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重塑了品牌商与消费者的链接,驱动整个供应链向消费者驱动转型,企业内部供应链进行自我迭代,供应链的专业化、服务化能力增强。

  从传统供应链到智慧供应链,不再是某一个环节或实现单一功能,而是从多功能服务到场景化服务,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消费需求。

  企业的研发、生产、营销、物流等活动都将以客户数据作为驱动力和决策依据,企业对全价值链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包括对大数据、新技术、新平台、新金融和新制造等的全面升级,重塑供应链各环节。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具备供应链创新能力企业将占领先机。

  2、人工智能发展为供应链,打开新的大门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增长迅猛。机器人和无人驾驶汽车、计算机视觉、虚拟助手、机器学习等是热门领域。目前,人工智能在大部分行业中的应用仍处于早期试验阶段,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人工智能在整个供应链领域的每个环节都将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利用机器学习,通过分析生产交货时间的历史变化,更好地预测交货日期和物流提供商的表现。

  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自动化作业,为供应商提供更好的决策,为消费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人工智能赋能零售行业,智能零售以大数据和智能技术驱动市场零售新业态,优化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全产业链资源配置与效率。

  根据罗兰贝格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技术将为中国零售行业带来约4200亿元人民币的降本与增益价值。

  从目前看,全球智能零售行业参与者主要是电商行业巨头与创业公司为主。各大巨头纷纷发力,亚马逊的Amazon Go、阿里巴巴的淘咖啡、京东X无人超市等。

  智能零售供应链场景方面:美国的UPS在佛罗里达州测试了无人机送货;沃尔玛的“自提塔”正在全美大范围铺设;美团点评推出无人配送开放平台;京东正在打造的以无人配送站、无人仓“亚洲一号”以及大型货运无人机“京鸿”等为一体的全生态智能零售物流体系。未来人工智能对于供应链的影响将不容忽视。

  3、科技赋能供应链,立足当下触碰未来

  区块链、3D打印、无人驾驶等技术的成熟,将为供应链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变革。运用新技术,推进供应链领域标准化进程;物联网技术附能硬件,逐步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未来的10-15年,区块链的力量将突显,将信息价值化,从而推动基于价值和信用的交换更加高效、快捷、公平。

  利用技术为供应链赋能,例如实现供应链可视化发展,包括销售、市场、采购等业务,对消费者需求、网上库存、物流信息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进行更高效地管理。

  4、社交媒体的作用依然强劲

  社交媒体对供应链的影响将继续深化。

  社交媒体数据无处不在。例如流行的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网络平台的达人们定期讨论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对消费者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影响相关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制造商将接收、处理和根据大众通过社交媒体向他们提供的数据采取供应链规划。

  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日益活跃,线上线下整合加强,供应链仍需不断进行优化。

  5、供应链全球化程度加深

  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级博览会实现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天猫双11全球购物节又以2135亿元人民币的单日成交额创下全球电商记录。

  “中国消费”下的全球进口和跨境电商成为拉动全球经贸平衡发展、互利共生的新便车。

  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一带一路战略地稳步推进,跨境电商也在快速发展。

  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变弱,企业将生产外包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生产趋向于本地化,国际产能转移,供应链呈现全球化趋势。

  6、智慧供应链变革趋势明显

  新经济背景下,新零售商业模式崛起,在其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传统供应链领域亟需新的变革。例如新零售对配送行业的革新需求,高频次、高效率的订单需求大大增多。

  面对新的发展模式,柔性,敏捷,智慧会成为未来供应链非常重要的特征,打造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的智慧供应链体系成为未来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要快速出货供货以捕捉市场需求;订单处理必须在几分钟内,这些变化都需要供应链创新变革。

  数据挖掘与机器算法将会普遍用于供应链管理,让品牌商的实时供应链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完美的连接起来,实现网络化共享,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智能化协作,使整个供应链更具灵活性和敏捷性。

  7、供应链向着网状协同的价值网络发展

  当产品的需求是确定的,信息是少量的、结构性的时候,供应链是链式结构。而未来,当消费者海量个性化需求出现,数据也是海量、非结构化的时候,链性的供应结构是很难满足市场需求的。

  因此,未来供应链发展是向着网状的供应结构发展,网状结构具有弹性,且相对于单一链式结构反映速度更快,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以单独或联合供给。

  随着分销渠道整合,供应链企业由单一线性结构,转向动态网状拓扑结构,由单一的“串联”转向“并联”,同时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供应链行业将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供应链发展,未来供应链将呈现以资源共享、互融互通的信息平台为载体,与商业银行、信托、担保等金融实体为依托,采用智慧化的物流技术手段,共同构建动态高效、共生共享、多方互赢的供应链生态圈态势。

  8、供应链绿色化发展

  随着消费升级、环保理念的传播,我国消费群体在追求产品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产品、消费行为以及消费方式的环保性,越来越关注绿色化,消费者与企业进行良性互动,注重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即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供应链整体绿色化水平对于物流绿色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流环节如何实现环保和绿色化不单单是做到技术的升级,更是要在新时代,全面加强规模效应的形成。

  9、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

  以消费者需求驱动,技术赋能数字化供应链转型。大数据成为新的行业价值点。

  未来,企业对于供应链节点数据分析会越来越重视,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便于用于供应链管理以及及时应对消费者需求。未来的供应链是数据驱动的供应链。

  在数据驱动下,优化仓储点及物流路线布局提升效率。

  基于大数据提升供应链预测能力,提高数据收集能力和数据质量,结合算法优化手段提升需求预测准确度。

  数字化将为企业带来业务增长,提升产品及客户体验,助力实现流程自动化。

  10、供应链风险管控力度加大

  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供应链风险来源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例如对于跨境电商,企业提高供应链安全对于保证货物能顺利跨界运输非常重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供应链的重要性,供应链风险管控力度加强。包括建立并完善供应链的标准,提升商业信息分析与共享的能力;提升整条供应链的可见度;建立综合的追踪及监控系统;根源预防;过程检查与控制;建立强健的供应链安全管理队伍等。

  英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近年来,供应链逐步受到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也在企业得到重视。

【供应链创新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功能】相关文章:

供应链的构建04-01

供应链分类12-20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08-23

供应链基本结构09-14

街舞的功能03-31

供应链综合计划04-01

供应链管理质量的提高04-11

供应链中断的应对措施03-23

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作用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