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供应链质量管理分析
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通过把供应链的单个环节组织起来,构建一个完整有效的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供应链具有持续而稳定的质量保证能力。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供应链质量管理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特点
自从20世纪60年代供应链的概念出现以来,有关供应链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迅速。供应链是由企业间相互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服务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等组成的经营网络。供应链质量管理就是对分布在整个供应链范围内的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管理,从而实现供应链环境下产品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客观上是由供应链全体成员共同保证和实现的。
供应链环境下质量管理与单个企业内的质量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供应链质量管理立足于供应链的高度,从建立供应链质量体系的高度来考虑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重点研究“供应链上质量活动质量信息的集成”。
(2)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组织者和发起者,同时也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主体,核心企业组织构建供应链的过程,也是构建“供应链质量保证体系”的过程。
(3)成员企业是主权独立的实体,相互之间没有行政隶属关系。
(4)成员企业地理位置分散,信息交流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质量管理对成员企业各自的信息化建设有很高的要求。
(5)专门的运输企业作为运输服务提供者加入了供应链,他们的服务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物流通畅的重要环节。
(6)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供应链需要淘汰不合格成员,吸纳新成员,并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范围的业务流程,使其具有高度的动态性。
2.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标志
衡量供应链质量管理水平高低的标志有,首先,能否压缩备货运交时间。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商品的运输路线越来越长,而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就提出了一个怎样缩短从订货到交运的备货时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商品陈旧过时造成的损失。商品或服务在到达最终用户以前要经过许多环节,所以一流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它的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都必须是一流的。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压缩从下订单采购到备货运交最终客户的时间。
其次,是否能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供应链成本在产品总成本中所占比重之高低,取决于以下4个因素,即产品本身的价值、供应链路线的长短、产品的寿命期及其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敏感度。任何一个企业在致力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售价时,都必须把降低物流成本这个因素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正如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克韦尔奇总裁对所说的:“如果作不到产品质量世界最高而售价世界最低,企业就势必全被淘汰出局。”
再次,如何提高对客户的交货质量。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理既有其全面的体现——能够将数量准确的特定产品以合适的成本在规定的时间送到指定的地点交给特定的客户。又有其最核心的要求——提高交货的质量:交货必须是准时的交货,订货要求必须力求全面达到,这是高质量的供应链管的精髓之所在,必须树立“零缺陷”的质量观念。
3.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模式
(1)模式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供应链管理理念在企业界的广泛实践,企业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供应链上的一个结点,必须与其上下游密切合作,这必然要求质量管理活动也要突破企业之间的各种技术、标准壁垒,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协同和一体化。如图1所示。这使得仅在企业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背景下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要求。
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要求结合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特点构建的一个新的具有以下要点的质量管理模式:采用开放式结构,上下游之间质量管理领域存在交叉和彼此渗透;采购(销售)不只是简单的产品交易行为,更是供应商/客户质量管理行为;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不再局限于生产和检验过程,它覆盖到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市场论证、设计、生产、物流、销售以及售后等全过程;重预防,兼鉴定。一改传统质量管理的那种限于被动鉴定维护的局面,转向以主动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的质量预警功能。
(2)模式的实施。
①依据企业自身特点,强化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覆盖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质量团队制定质量文件,明确规定企业的业务流程,定义每个流程和操作步骤的规范,制定相应的标准,明确质量审核的要点和质量目标,同时制定对供应商、分销商、物流商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按照预先规定的审核周期对各环节运行的质量进行检测,按要点对质量进行审核,进行质量的目标管理。对质量审查记录进行分析、评估,明确可以改进的区域并进行改进,建立闭环纠正措施数据库,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追溯问题的起因,以期不断完善。
②采用开放式结构,提供与上下游企业进行质量沟通与合作的端口。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模式要求各个企业的质量管理拓展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中,形成质量管理的统一。这就要求企业与上下游之间必须有开放的端口,这个端口应当能够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沟通,对其提出标准和要求,对其质量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审核,接受其反馈等。
③在供应商端和客户端建立畅通的质量沟通平台。面向供应链的质量沟通平台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产品可行性分析、前期产品质量规划、风险控制定义、产品认证、工程(变更)确认、质量问题确认以及解决等。通过这些信息平台,企业可以全面地了解并控制供应商端的质量能力、质量风险、产品质量状态、产品变更内容以及质量问题解决的措施和状态,同时也可以将自身的质量信息充分向客户展示。
④导入前端产品质量规划体系,确保质量管理覆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产品质量并不是只产生于生产制造环节,面向供应链的质量管理观要求企业在产品设计初期就导入质量规划,确保质量链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的完美衔接。
⑤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建立预防质量事故发生的质量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缺陷预防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质量预防成本,但这些措施会有效降低产品不合格率,使鉴定成本、保修成本、失去顾客的成本等大幅下降。所以,企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应在对各项质量成本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预防成本的上升与鉴定成本、故障成本的下降进行权衡,找出最佳的成本投入结合点,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以期获得最佳的质量成本控制效果。
4.供应链质量管理的策略
在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协同研发、创新。协同研发即邀请供应商参加研发过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研发是供应链管理广泛采用的方法。有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有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而且越来越强调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
(2)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最重要的协同创新在于把以产品为中心的供求关系转变成以服务为中心的供求关系。由于供应链企业的是终目的是要使整条供应链有利于保证质量,因此,供应链质量管理将尽可能提供产品所需的服务,而非产品本身。
(3)加强对供应链顾客需求的研究。顾客需求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输入,是新一轮质量改进的起点为了使顾客满意。必须不间断地广泛收集、获取顾客的需求信息,缩小与顾客之间的“质量差距”。
(4)充分共享并重视质量信息。质量信息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供应链质量管理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质量信息量大而且复杂,呈现出动态、多参数、多源头等特点。质量信息不仅来源于产品的设计、检测、销售等部门,而且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和社会延伸,成员企业间在质量活动上的协同必须建立在对质量信息的有效处理上。因此,质量信息的处理技术不仅要能够对动态的过程参数进行有效的分析,而且还要能紧密地结合状态的识别、诊断与控制。
(5)有效的管理与选择供应商。20世纪80年代以后,“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了早期企业普遍追求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企业通过借助外部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以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此时,由于产品质量的形成经过了许多上下游企业和组织,供应商和外协厂家提供的零部件、半成品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先进制造模式的特征,加强对供应商和外协厂家的选择和质量协同管理。
【供应链质量管理分析】相关文章:
供应链环境下的质量管理09-21
企业供应链分析方式08-19
戴尔供应链模式分析10-14
企业供应链管理分析05-06
关于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分析06-08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09-22
沃尔玛与家乐福供应链方式分析08-28
生产企业供应链管理分析08-27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分析07-03
最新供应链采购角度分析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