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信息技术

时间:2024-07-20 04:42:34 供应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信息技术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逐步暴露,金融危机后开始盛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不例外。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信息技术,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使用交易平台实现全流程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依赖于一个个集中化的交易平台,购买生活用品时会去淘宝、京东,购买生产资料时会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还有供应链内核心企业使用的各类产供销平台。买卖双方在平台内方便地搜寻交易标的和对手,并在平台内完成合同签署、货款支付、物流登记等流程,直至最终完成交易。这些平台降低了各方的交易成本,为交易达成提供了便利。商业银行也可以顺应这种平台化交易的趋势,根据各类交易场景设计灵活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并将其嵌入平台的交易流程,再从平台内提取所需的各类信息、数据,来实现客户、交易和融资的全流程管理。

  (一)基于交易场景设计方便高效的供应链金融产品

  互联网产品设计的关键在于产品与场景的融合,即将各类产品嵌入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去,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考虑其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特定需求,根据这一需求提供产品。近年来各家银行也开始引入这种“场景化”的产品设计理念,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推出了许多创新产品,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例如,工商银行等机构在全国棉花交易所平台中提供了电子仓单质押贷款产品,生产方将棉花存入交易所指定仓库,按统一标准生成电子仓单,交易商购买时可同时申请银行贷款,以该次交易的标的仓单设立担保,一旦贷款违约,交易所将配合银行在交易平台上处置该仓单,收回货款。这就是传统动产质押产品的平台化、场景化改造。同样,京东金融联合邮政速递物流,在其京东供应链平台中推出了“云仓京融”产品,也是把动产质押产品通过现代化的仓储管理方式改造成在线化的融资工具。中企云链公司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合作,推出了“云链保理”产品,把大型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交易纳入互联网平台,以核心企业信用为基础,将其应付账款包装为类似商业承兑汇票的结算及融资工具“云信”,持有云信即可获取得商业银行资金支持,这是对传统保理业务的在线化、平台化改造。

  从原理上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对公产品中最适合“互联网化”“场景化”改造的一个分支,因为究其本身就是服务于产业链上下游之间高频次、多主体的交易,它的流程相对简单,层级少、效率高、创新快,准入门槛也低于一般的公司授信产品,相对更适合嵌入互联网平台中的交易场景。改造后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将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与平台绑定后,能在交易场景针对核心目标客户直接展示产品要素,这将为商业银行拓客展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途径。

  (二)全面掌握交易流程

  在平台中进行的交易,其流程、步骤均由平台统一规范,标准化程度较高,银行通过自建平台或与平台合作,可以获取与融资相关基础交易的全部信息,并提出风控要求,改进交易结构和流程。借助交易平台,银行可以在线完成基础交易验证、资金及物流监管、销售回款归集等多项工作,全面掌握交易流程,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提升业务效率。

  例如,核心企业在交易平台上向供应商采购货物,双方签署合同后,核心企业划转预付款至供应商账户,供应商收款后发货,并将物流信息上传至交易平台,其后向银行申请一笔保理业务。银行放款前,应当确认该笔应收账款真实存在,这在传统业务流程中需要银行客户经理取得相关合同、单据,并由核心企业当面签章确认。但在交易平台上则不同,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购销行为在平台内部留存了完整的交易信息,银行从平台调取相关数据后,再辅以账户资金监控和物流监控,足以确认应收账款的真实性。银行在保理放款后,也能够在线通知核心企业应收账款转让事宜,并在交易平台内部更改后续货款支付路径,确保到期还款。同时,银行还可获取交易各方的历史交易记录,作为主体评级授信的重要参考。

  二、使用物联网技术强化物权管控

  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对产业链每一主体之间交易行为的全方位金融支持,为保证交易完成和资金安全,必须强调货权管控。尤其是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个信贷产品,货物在用于交易的同时还成为了第二还款来源,这对管货的要求就更高了。但截至目前,商业银行在货权管控方面仍只有一些大航海时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招数——单据审核、委托第三方监管、现场盘库等,老方法应对新形势,问题和风险都很多,例如国内动产抵质押登记手续不完善导致的担保物权设立风险,第三方监管机构不尽职导致货物丢失,客户动产重复质押导致银行失去担保物等,银行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使得许多机构失去了开办存货类融资业务的动力,存货融资市场逐渐萎缩。这导致中小企业失去了一项重要的融资来源,银行、物流企业、仓储监管企业也都少了一块重要的收入来源,可以说是一个各方皆输的结果。但是,近来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些痼疾提供了新的方案。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技术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系统(RFID)、红外感应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物品与物品相互连接的分布式网络,从而实现智能化物品识别、物品定位、物品跟踪、物品监控和管理。随着长距离无线通信、无线射频、传感器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逐步具备了多场景灵活架设的应用基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来强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货权管控。

  (一)提高担保物监管的安全性

  通过在单位物品上安置或印刷射频识别(RFID)标签,并在存储场所架设传感器、分布式接入网络和监控系统,银行可自定义各项监管指标和报警条件,以此实现低人力占用条件下更安全的担保物监管。例如,通过读取物品标签内的信息,任何人均可了解货物的当前权属状态,通过公示物权来避免重复担保;在仓储监管场所的立体空间边缘部署识别装置,一旦货物非正常移出,则立即报警并通知债权人;也可为货物标签添加防盗功能,一旦标签本体遭到破坏、修改、移除标签则启动报警程序;同时配合传感器技术,可实现一旦货物发生损坏、变质等物理状态及化学性状的改变,均能触发相应程序,帮助债权人和仓储监管方维持货物完好。

  (二)优化货权管理效率

  在当前的业务操作流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派出客户经理或专门的贷后管理人员定期前往客户仓库盘点库存,或者付出高昂的成本委托第三方机构反复检查核对,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操作也很繁琐。但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商业银行就可以轻易实现“远程盘库”,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时查询货物位置、存储状态、交易历史,下载各项统计报表,还可通过摄像头观看实地情况,这为各岗位人员方便、快捷地获取可靠信息提供了极大帮助,可以有效提升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

  (三)链接大数据,全面增强风险识别及处理能力

  通过物联网传感技术,银行可以精准掌握货物性质、状态、编号代码等信息,如果能将这些信息与记录商品交易情况的数据库连接起来,通过逐一比对,实现对在押货物市场价格、销量、供求关系的智能监控,并能向核心信贷系统实时反馈,这将为商业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提供极大帮助:

  首先,银行可以改变贷后管理人员手工重估押品价值的低效方式,依靠计算机实时监控抵质押率变化情况,使得押品价值不足的风险能够及时暴露,之后就可以通过提示客户补货、追加保证金或提前还款等方式来缓释风险。

  其次,通过对货物供销数据的深入分析,银行在信贷违约发生、需要处置押品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价格标准,提高贷款清收效率。

  最后,在货物安全性得到保障、价格波动能够及时有效监控的前提下,银行完全可以扩大押品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不动产、大宗商品等易于管理的财产,还能把日用消费品、电子产品、农副产品等传统技术手段下难以管理的货物都纳入供应链金融的业务范畴,匹配短期限、可循环、放款还款便捷高效的融资产品,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处理方法来实现智能化的风险识别和监控,并依托大型交易平台批量拓展业务,这必将成为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使用区块链技术把握交易环节

  把握真实的贸易背景是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的关键,与传统的合同、发票等单据审核方式不同,区块链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技术方案。区块链(block chain)起源于比特币,区块(block)指存储单元,记录了一定时间内各个区块节点全部的交易信息。各个区块之间通过随机散列(也称哈希算法)实现链接(chain),后一个区块包含前一个区块的哈希值,随着信息交流的扩大,区块与区块相继接续,形成的结果就是区块链。从本质上看,区块链技术是一种记录参与各方所有交易及事件信息的分布式数据库。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透明度高、安全性强、交易费用低、智能可编程等特点,在贸易、金融、社会管理乃至立法领域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与物联网技术结合,验证交易真实性

  根据IBM提出的概念,物联网与区块链两项技术可以天然地融合起来——“当产品最终完成组装时,可以由制造商注册到通用的区块链里面标示着它生命周期的开始,一旦该产品售出,经销商可以把它注册到一个区域性的区块链上(社区、城市或国家)”——如果说物联网技术赋予特定物体一个唯一的身份,并使之融入了社会关系网络之中,那么区块链技术就可以记录关于它的所有历史。

  例如,一件商品从上游批发商销售给下游零售商,一旦交易完成,特定区块链中就会对这笔交易加以记录,同时确认物权的移转,并向全网广播。基于区块链技术本身极高的安全性,这一信息无法被篡改或删除,商业银行读取后,无须再通过其他手段交叉验证这笔交易的真实性,即能够方便快捷地确认这笔交易,并基于这笔交易提供融资服务,这将极大地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办理效率。与此同时,任何相关的市场主体,均可以通过读取区块链信息来了解商品的产权状况和交易历史,避免出现“一物二卖”“重复质押”等风险,这也将极大地提升交易安全性,缓释因基础交易瑕疵而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

  (二)使用“智能合约”提升交易和融资效率

  在区块链2.0阶段,科学家根据其可编程特性开发出了更多的高级功能,如“智能合约”系统,它所使用的区块链支持“图灵完备”的编程语言,不仅支持可编程的货币,还支持嵌入了复杂规则的金融衍生品、投票系统、身份注册、信誉系统等,并且可以自动执行规则。

  在基于区块链的市场交易环境中,交易各方在区块链中编写“智能合约”并写入自己的交易条件后,一旦条件达成,则该份合约将自动执行、完成交易。对于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可以根据区块链中记录的客户交易历史来评价其资信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智能合约”中写入自身的融资交易条件,一旦系统判断条件达成,则可以实现融资的智能发放,甚至包括其后的贷后管理,也可以通过预设条件来让系统智能判断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缓释措施。这一场景可能是金融服务在未来的实现方式,也是金融机构的高级乃至终极形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科技的进步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业务拓展、风险识别及管控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在线交易平台可以实现融资业务及基础交易的全流程掌控,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安全高效地管控货权,并能带动押品范围的扩大;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方便高效地验证交易环节,并能实现自动化交易。这些新技术如能进一步推广,必将改变供应链金融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现状,创造新的增长点。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信息技术】相关文章:

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09-22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分析08-31

供应链金融风险及防范攻略08-26

供应链金融风险案例分析07-11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典化06-19

农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知识08-17

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07-06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分析08-10

最新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措施09-05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