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之收入确认新准则

时间:2024-05-24 17:52:01 金磊 国际会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国际会计准则之收入确认新准则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了收入确认准则:《与客户之间的合同产生的收入》,取代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 GAAP)中原有的指引并且引入了源自客户合同收入确认的新模型。和现行准则相比,新准则包含了大量新的披露要求,因此几乎所有企业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国际会计准则之收入确认新准则,欢迎阅读。

国际会计准则之收入确认新准则

  1、过渡资源小组将为新准则实施提供帮助

  美国《会计月刊》撰文如下: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联手成立了一个过渡资源小组,旨在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理解收入确认新准则,回答相关问题,但该小组不会提供规范性的准则指引。

  IASB副主席伊恩·麦金托什(IanMackintosh)表示,该小组将收集财务报表编制者的问题,引导他们在现有准则范围内寻找已有答案,而对于没有既定答案的新问题,小组将向FASB和IASB进行反馈。

  2、收入确认准则“趋同”为FASB和IASB未来的合作敞开了大门

  收入确认新准则出台,FASB和IASB都异常兴奋,但这并不是因为该准则最终实现趋同并得以发布,而在于它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FASB和IASB可以合作以实现完全趋同。

  新准则发布不久,IASB主席汉斯·胡格沃斯特(Hans Hoogervorst)在新加坡发表了一次演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美国原有收入确认准则包含数千页的应用指引,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几乎没有提供任何相关指引,收入确认新准则将取代二者。事实上,我们设法与FASB保持步调一致,这是非常重要的,将来我们打算实现更多的趋同。”

  3、实现趋同花费了六年时间

  早在2008年,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一份讨论文件——《关于客户合同收入确认的初步意见》,有FASB版本和IASB版本。比较两个版本你可以发现,两个委员会的意见大同小异,除了遣词造句方面的差异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4、公司可以选择过渡方式,但是必须尽快做出选择

  现在距离2016年12月15似乎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如果公司选择采用全面追溯法,那么它们需从2015年就开始编制双重报告。

  《全球特许管理会计师(CGMA)杂志》撰文如下:

  公司施行收入确认新准则有两个时间点可以选择,FASB规定上市公司从2016年12月15日及之后开始的会计报告期间开始采用新准则(针对采用自然年度的公司,FASB规定的生效日期为2017年1月1日),而IASB规定的生效时间为2017年1月1日及之后开始的会计报告期间。非上市公司的过渡期将多出一年。

  全面追溯法要求采用自然年度作为会计年度的公司从2015年年初开始收集双重报告数据。而替代法不要求公司重述比较年度数据,但要求公司做出某些详细的补充披露,包括披露在采用新准则的首个会计年度,按照旧准则确认的收入金额,以便报表使用者进行比较。

  McGladrey全国会计准则集团合伙人布赖恩·马歇尔(BrianMarshall)表示,选定过渡方法是公司需要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他说:“公司应该尽早做出决策。在会计这个力求尽善尽美的世界里,如果公司打算采用全面追溯法,那么它需要采用某种双重报告方法,对新准则采用之前的财务数据进行重述,而不是等到了2016年才说‘我们得查看和调整以往数据,收集相关信息’。”

  5、(当然)重要信息都包含在附注之中

  前些天,Quartz网站刊登了一篇新准则相关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让我们一个激灵:

  “在所有会计概念中,收入看似是最简单的。客户为产品支付了价款,你就可以将它记为收入。”

  呃,如果你只有8岁大,经营着一个柠檬汽水摊,那么这种描述也许是恰当的。我们略过这一点不提,先来看看收入的定义吧:

  在众多的会计专业术语中,Quartz只注意到一个术语。新准则明确了新的披露要求,其中一项就是公司必须披露其“剩余履约责任”(通常称为“积压责任”)的定价和时间安排等详细信息。目前,这项披露更多的是临时性和自愿的;而新准则将这项极具价值的前瞻性信息纳入经审计和证实的收益报告主体之中(当然,以附注形式)。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布莱恩·奥多诺万(Brian O’Donovan)告诉Quartz,“对于公司的账目而言,这一变化是细微的,也是‘极其重要的’”,他说:“财务报表虽然主要是过去数据的反映,但人们阅读财务报表的目的却是为了预测未来。这一规定改变了这一平衡,让它有了质的不同。”

  在电话会议上,分析师往往就订有合同的销售活动先后顺序,向公司高管提出诸多常规性问题。现在,他们只需查看财务报告就可以获得想要答案,(希望)将更多的时间用来讨论更具实质性的问题。但是,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深入挖掘公司的财务报表附注,越来越多的公司业绩详细信息都隐藏其中。世界上最重要的会计机构均表示将关注这些附注信息,以获得更多的证据。

  所以,认真阅读附注信息吧。美国《会计月刊》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这项变化是对美国现行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实质性改进:

  新准则还要求公司提高披露的质量,针对服务收入和合同修订等交易事项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此外,新准则还强化了对多元素销售交易的指引。

  FASB委员马克·西格尔(Marc Siegel)说:“坦率地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现有的GAAP并未对披露事项做出严格规定。新准则将规范公司的披露信息,包括如何在附注信息中对收入数据加以拆分。”

  被诟病的会计准则

  2008年次贷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机构对会计的批判声最高,他们指出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在于会计。听到这种批判,会计人士当然不认同了!明明会计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并且制定财务报告。更多的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记录,重在监督与核算,并无过多的预见性与前瞻性,这和投资理财那些搞金融的属于不同领域的学科,更谈不上导致金融危机啊~!

  (图源:Essow)不得不说,会计之所以成为众矢之的,是因为当时的会计准则的确存在很多弊端。这几年学会计或者考CPA的同学,“三个新准则”肯定听的耳朵都磨出了茧子。正是因为老准则不能更加真实完整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才会推动准则的改革与创新。但在当时,就有人抓住会计的弊端不放。于是,美国国会就授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进行研究调查,鉴于牵扯到大众对会计准则的批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又联合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参与此次调查。调查发现,大众对会计准则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首要聚焦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我们都知道,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从定义来看,公允价是能直观反映市场价值的。但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却对公允价值的使用充满了质疑,批评公允价值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他们认为由于持有债券的公允价值下跌,这足以导致投资人丧失信心,结果就是推动他们继续抛售手中的债券,这又加速了债券价格的进一步下跌,进入恶性循环,助燃了此次金融危机。当时,美国银行家们纷纷要求更改或取消“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他们的观点是:如果按非公允价值的传统会计准则,即使市场情况不乐观导致金融资产价值缩水,财务报表上也不会迅速即时地反映出来,这样还能给金融市场翻盘留有余地。甚至有批评者提出废止公允价值会计或至少延长公允价值的减值期间。会计界则认为:与其说是公允价值计量导致金融危机,不如说正是因为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才及时并真实地反映了次贷危机中的问题。一时间金融界与会计界的交锋僵持不下。

  其实在当时,一些机构或银行已经根据第三个层次的内部估值模型,也就是没有活跃交易市场或没有在活跃市场中的相似产品,按照企业自身内部的主观假设建立估值模型。既然带有主观性,这种估值低估了他们的损失,美化了他们的财务报表。而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他们的实际损失则要更加严重。最终调查的结果虽然显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不是由公允价值会计引致,但金融危机的演变过程的确反映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存在的一些缺陷。所以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进行了调整,对具体披露要求作了补充。

  金融工具准则

  既然我们探讨的是金融危机,除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外,金融工具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国际社会对金融工具的批判主要有分类、减值、套期会计这三个方面。我们先说分类。那时候金融工具还是老准则,金融资产分类根据持有意图可分为四项,分别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第四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其他资本公积。公允价值的批判前一部分已经说完,这块的焦点在于其他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属于权益类科目,不影响企业当期损益。在老准则下,根据企业的持有意图,也就是当企业对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既不是以交易为目的也不是持有至到期,便可以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从而操纵利润。然而会计准则并不教授“读心术”,正是由于持有目的和意图较为主观,不易验证,这种金融资产分类方式为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此外,管理层持有目的和意图的“随意性”,会造成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时间购买性质和风险完全相同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账面价值,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我们现在所学的金融工具准则,即新金融工具准则是以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作为金融资产分类标准的,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体主观意图对分类的影响,使金融资产分类更客观。同时,将现行金融资产的四分类模式转变为三分类模式: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分类标准更加简化,降低了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准则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说说金融资产减值,按照原准则要求,遵从已发生损失模型,只有出现减值迹象,才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在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很多企业面临财务困境,大多企业按照已发生损失模型并没有及时、足额的计提减值准备,因此金融机构批判这种会计准则造成企业减值计提滞后与不足。如今的金融工具减值则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避免了前述弊端。

  (图源:Pixabay)关于金融工具准则的第三个批判是套期会计。很多企业运用套期进行了风险抵御,即采用了套期会计对冲风险的做法,但套期会计的要求过于严格,企业无法按照套期会计的要求予以反映。老准则下,套期会计的要求最直接的是套期有效性,即“套期实际抵销结果需在80%至125%范围内”,后来这种格式化的数量要求被准则摒弃,引人诸如被套期项目和套期工具之间存在经济关系等定性要求,从定量到定性,这极大降低了企业运用套期会计的门槛与实施成本。

  租赁&收入准则

  当然还有来自租赁准则的批评,比如之前的承租人会计处理,分经营与融资融资租赁融资视为自有资产入表,而经营租赁不入表报表得不到相应体现,行业分析师利用报表进行分析需要调整,考虑表外因素,财务报表未全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这在之前一期中就讲过租赁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往期文章/视频。还有收入准则,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准则体系中包括广泛的收入确认原则,存在上百项特殊行业、特殊情况的收入确认准则规范。后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双方联合建立了基于合同的收入确认模型,统一了一般销售收入与建造合同收入确认的原则。现在的新收入准则改变了以往的风险和报酬转移为基础确认收入的原则,以控制权转移为基础确认收入,将合同总价分配给合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当企业通过转移商品或劳务的控制权实现某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会计准则的创新

  关于当时国际社会对会计准则的批判就介绍这几方面吧!最终美国国会的调查结果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核心原因是金融创新过快,金融监管机构未能及时提出应对策略,导致金融风险缺乏监视与监管导致风险越来越多波及全球。虽然会计准则不是罪魁祸首,但这次事件也成为了推动准则变革的导火索。当然,我们国家的会计准则也在与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目前形成了实质性趋同。从金融危机暴露出会计准则弊端,到准则逐渐修改并得以执行,这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倾听了社会各界的声音、凝聚了业界人士的智慧,才有了现在全新的准则。但准则并不是真理,新的行业与经济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会计处理也将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离最初的那些准则与历史或许渐行渐远……

【国际会计准则之收入确认新准则】相关文章:

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区别09-08

国际会计准则03-19

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12-27

国际会计准则介绍03-28

小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收入11-29

企业会计准则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异同分析03-08

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区别03-22

从国际会计准则看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03-19

企业会计准则的对比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