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3-05-24 19:15:01 许清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⑴,弗食,不知其旨也⑵;虽有至道⑶,弗学,不知其善也⑷。是故⑸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⑹。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⑺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⑻也。故⑼曰:教学相长⑽也。《兑命》曰:“学学半⑾。”其此之谓乎?

  【翻译】

  即使有美味的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在学习之后就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以后就会知道不能理解的地方。知道不足,这样之后就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知道困难,这样之后就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注释】

  (1)“虽有嘉肴”,“虽”,连词,虽然。“嘉肴”,美味的鱼肉。“佳”美好。“肴”,做熟的、鲜美的鱼肉等。

  (2)“弗食不知其旨也”,“食”,动词,吃。“其”代词,指代“食”的对象。“旨”,味美。

  (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

  (4)“弗学不知其善也”,“善”,良好。

  (5)“是故”,连词。因此;所以。

  (6)“困”,不通,理解不清。

  (7)“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8)“自强”,意思是自我勉励。“强”,勉励。

  (9)“故”,连词,所以。

  (10)“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11)“学学半”,意思是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鱼、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

  是故:所以。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强:自我勉励。

  强:勉励。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命, 《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尚书》,又称《书》《书经》,儒家经典之一。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的汇编。

  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第一个“学”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其,表示推测。

  《虽有嘉肴》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重要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通假字

  (兑)命(通“说(yuè)”),指的是殷商时期的贤相傅说(yuè)。)古代皇帝发布的政令。

  (学)学半(通“敩”(xiào)“),教导。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然后能自强也(古义:勉励;今义:健壮的,有力的)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一词多义

  学

  ①学学半: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

  ①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赏析: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等思想,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本文具有以下特点:

  1、运用类比手法

  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引申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从已知的寻常道理出发,为所要论述的主体“教学相长”所服务,使类推的道理更易接受,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2、比喻说理,生动形象

  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比喻学习的道理,将复杂的道理寓于简单的事物,将抽象的学习过程,以品尝嘉肴的比方来呈现,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引用典籍

  文章最后一句《兑命》曰:“学学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一步强调了教与学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深化文章主旨。

  大道之行也

  本文节选自《礼记·礼运》,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孔子的一段话,是为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孔子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因此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模式。首先概括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模式;最后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一、二句),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的说明。

  第二层(第三、四句),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第五、六句),全文的总结语,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

  作者简介:

  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汉宣帝时,戴圣以博士参与石渠阁论议,官至九江太守。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汉书》记载成书于汉建初七年(80年)。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赵禥以其籍贯地诏封戴圣为“考城伯”。

  写法借鉴

  句式整齐,思路顺畅

  本文多使用对举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后世影响

  看了这段文学,很容易让我们想起毛泽东在《实践论》当中说的一段话:“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从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非常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于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好的。

  进行实践必须抱着现实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以清醒冷静的态度面对现实,是一就是一,绝不说是二。即使错了,也要敢于承认,使言行合一,理论和实际联系在一起,反对空头理论。这样就有了“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自然而然的结论。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当然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另一方面,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来看问题,同样也是现实的和实际的。

  作品出处

  《虽有嘉肴》出自《礼记》之中的学记。《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如今所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从来礼乐并称。《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阅读训练】

  1、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_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困________

  (3)学学半 学________

  2、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1)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2)知 困 然 后 能 自 强 也

  3、本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写出一句同本文意思相近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短文,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一点你的学习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甘美

  (2)不通,理解不了

  (3)教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2)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3、教学相长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教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理解得更深刻。在学习中,当别的同学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去教别的同学,这样也能明白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提升自我。

  附本文另一则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佳肴(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3)教学相长( )

  (4)教然后知困( )

  2。翻译下列句子。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

  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虽有嘉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礼记》、《学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巧引入。

  1、“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

  2、导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知作品。

  1、生汇报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它与《周礼》、《礼仪》合称“三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把孔子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而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2、了解《学记》。

  《虽有嘉肴》节选自《学记》。《学记》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据郭沫若考证,《学记》作者为孟子的弟子乐正克。《学记》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3、知道题目《虽有嘉肴》的由来。

  三、齐诵读。

  1、生读课文,给难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2、出示课件,认读,把握节奏。

  (1)、读准字音

  嘉肴( ) 弗食 ( )

  自强( ) 教学相长( )

  兑命( ) 学学半 ( )( )

  (2)、把握节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3、师范读、领读。

  4、齐读。

  四、释文意。

  1、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

  2、出示重点字词,理解。

  3、指名试译,点拨。

  4、同桌互译,参看译文。

  参考译文: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5、关注特殊词句。

  通假字 《兑命》曰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

  (2)不能知其旨也

  (3)教然后知困

  (4)教学相长也

  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2)不知其善也

  一词多义:学 其

  五、析文章。

  1、鼓励学生质疑。

  2、阐释重点问题。

  预设: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用“佳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说理”。

  (2)、有人说由“说”过渡到“教”不自然,逻辑不严密,你是怎样认为的?

  (3)、引用《兑命》有何作用?

  3、理文脉。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六、明主旨。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2、读完文章,你有何体会?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3、明确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4、背诵全文。

  七、妙拓展。

  1、口语交际。

  某班成立了帮扶小组,老师安排晓雨指导若冰的语文学习,可晓雨说这样影响自己的学习,不同意。假如你是晓雨的同学,你准备怎样劝说她?(请用上《虽有嘉肴》中出现的成语或句子)

  2、积累《学记》中的名句。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3)教育教学九原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4)要广泛交流: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

  八、课外练。

  1、查阅资料理解积累的《礼记》中的名句。

  2、用学过的方法预习《河中石兽》

  虽有嘉肴教学反思: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虽有嘉肴读后感:

  《虽有嘉肴》中说“教学相长也”,也就是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不但有客观分析上的体会,也有主观上的感受。

  若单从理论上来看,《虽有嘉肴》所要表达的主旨很符合科学理论。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学习之后复习的重要性。你要问了,这复习又和教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教人就相当于将自己学过的知识同自己的理解一起复述一遍给别人,无形之中就把自己学过的知识复习了一遍,加深了自己的记忆。

  除了理论,我自己也过有亲身经历。

  有一次,老师在一堂课上一下子讲了很多内容,还说明天就要一个个考这堂课讲的内容还有我们的理解。大家都惊呆了,吓得魂不附体,因为大多数人上课时都没有听,况且哪怕是听了,也不会一下子记住这么多东西。

  刚刚下课,就有成堆的同学围到我的身边,向我询问问题。看着大家可怜兮兮的眼神,我只得一个个回答,硬生生的将刚才课堂上的内容同我的理解全部都讲了一遍……

  第二天早上,大家一个个被叫起来回答。老师这次可真是乌龟秤砣—铁了心。老师这次为了一个个考我们,还特意和其他的老师换了课。大家一个个被叫了起来,却一个个都只能无言以对,只剩下沉默,沉默……

  这沉默的死寂彻底摧毁了我的信心—我到底能不能应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呢?

  一切来得是那么得快,快得令我无法接受现实—到我了。在老师的狂轰滥炸之下,我死死顶住,将问题逐个击破。终于,老师说了一句让我十分开心的话:“你可以停了。”我摸了摸鼻子,长舒了一口气:要是昨天我没有在同学面前将课堂上的内容再复述一遍,哪来今天这么深刻的记忆呀!

  科学与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古人的智慧,同时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认为教别人等于浪费自己的时间,其实,如果你肯静下心认真的教一教别人,可能你其中的收获会比学到的知识要宝贵的多。现在,我时时刻刻践行着这句真理,因为我知道,有了它,成功的曙光就在前方!

【虽有嘉肴原文及翻译】相关文章:

离骚原文翻译「对照翻译」02-26

《过秦论》的原文及翻译03-02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04-08

水调歌头原文及翻译07-12

木瓜原文及翻译02-25

饮酒原文及翻译08-02

国殇原文及翻译04-13

爱莲说原文及翻译赏析10-28

《师说》原文及对照翻译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