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之商三官》原文及译文

时间:2024-05-24 21:16:44 欧敏 国学智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聊斋志异之商三官》原文及译文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集。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聊斋志异之商三官》原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聊斋志异之商三官》原文及译文

  原文:

  故诸葛城[1],有商士禹者,士人也。以醉谑忤邑豪[2]。豪嗾家奴乱捶之。舁归而死。禹二子,长曰臣,次曰礼。一女曰三官。三官年十六,出阁有期[3],以父故不果。两兄出讼,终岁不得结。婿家遣人参母[4],请从权毕姻事[5]。母将许之。女进曰:“焉有父尸未寒而行吉礼者[6]?彼独无父母乎?”婿家闻之,惭而止。无何,两兄讼不得直,负屈归。举家悲愤。兄弟谋留父尸,张再讼之本[7]。三官曰:“人被杀而不理,时事可知矣。天将为汝兄弟专生一阎罗包老耶[8]?骨骸暴露,于心何忍矣。”二兄服其言,乃葬父。葬已,三官夜遁,不知所住。母惭作,惟恐婿家知,不敢告族党,但嘱二子冥冥侦察之[9]。几半年,杳不可寻。

  会豪诞辰,招优为戏[10]。优人孙淳,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王成,姿容平等[11],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其一李玉,貌韶秀如好女[12]。呼令歌,辞以不稔[13];强之,所度曲半杂儿女俚谣[14],合座为之鼓掌。孙大惭,白主人:“此子从学未久,只解行觞耳[15]。幸勿罪责。”即命行酒。玉往来给奉,善觑主人意向。豪悦之。酒阑人散,留与同寝。玉代豪拂榻解履,殷勤周至。醉语狎之,但有展笑[16]。豪惑益甚,尽遣诸仆去,独留玉。玉伺诸仆去,阖扉下楗焉[17]。诸仆就别室饮。移时,闻厅事中格格有声[18]。一仆往觇之,见室内冥黑,寂不闻声。行将旋踵[19],忽有响声甚厉,如悬重物而断其索。亟问之,并无应者。呼众排阖入[20],则主人身首两断;玉自经死,绳绝堕地上[21],梁间颈际,残绠俨然。众大骇,传告内闼[22],群集莫解。众移玉尸于庭,觉其袜履虚若无足;解之,则素舄如钩[23],盖女子也。益骇。呼孙淳诘之。淳骇极,不知所对。但云:“玉月前投作弟子,愿从寿主人,实不知从来。”以其服凶[24],疑是商家刺客。暂以二人逻守之。女貌如生:抚之,肢体温。二人窃谋淫之。一人抱尸转侧,方将缓其结束[25],忽脑如物击,口血暴注,顷刻已死。其一大惊,告众。众敬若神明焉。且以告郡。郡官问臣及礼,并言:“不知。但妹亡去,已半载矣。”俾往验视,果三官。官奇之,判二兄领葬,敕豪家勿仇[26]。

  异史氏曰:“家有女豫让而不知[27],则兄之为丈夫者可知矣。然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28],亦将羞而不流;况碌碌与世浮沉者耶[29]!愿天下闺中人,买丝绣之[30],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31]。”

  注释:

  [1]故诸葛城:据作者写同一故事的俚曲《寒森曲》,谓是“山东济南府新泰县诸葛村”。然此称“故”诸葛城,疑指山东诸城县旧治。诸城原为春秋时鲁国诸邑,夏商时葛伯始居于此,其后裔支分,因称诸葛。[2]醉谑:醉后戏言。

  [3]出阁:原指公主出嫁;后通指女子出嫁。

  [4]参母:拜见三官之母。

  [5]从权:根据非常情况,变通行事。旧时父丧未满三年,子女不能成婚。婿家欲提前毕姻事,故曰“从权”。

  [6]吉礼:指婚礼。者:据二十四卷抄本补。

  [7]张再讼之本:作为再次向宫府申诉的凭托。预为将来行事作准备,叫“张本”。

  [8]阎罗包老:指宋代包拯。包拯,字希仁,宋合肥人。官至枢密副使。知开封府时,严明廉正,时谚有云:“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谓包拯像阎王那样铁面无私。见《宋史》列传七十五。

  [9]冥冥:暗地里。

  [10]优:优伶,即下文“优人”;旧时对乐舞、百戏从业艺人的通称。

  [11]平等:平常,一般。

  [12]韶秀:美好秀丽。好女:美女。

  [13]稔:熟悉。

  [14]所度曲:这里指所唱曲。创制曲词或按谱歌曲,通称度曲。俚谣:民间的通俗歌谣。

  [15]行觞:即“行酒”,为客人依次斟酒。

  [16]展笑:微笑;展颜为笑。

  [17]楗:门闩。

  [18]厅事:正厅。古代官员办公听讼的正房叫听事;后来私家堂屋也称听事,通常写作“厅事”。

  [19]旋踵:回步,转身。

  [20]排阖:打开关闭的房门。

  [21]堕:据二十四卷抄本,原作“随”。

  [22]内闼:内宅,指内眷。

  [23]素舄:服丧者所穿白鞋。

  [24]服凶:指穿有白鞋之类丧服。

  [25]缓其结束:解开她衣服上的带结。

  [26]敕:训诫。

  [27]女豫让:女刺客,指商三官。豫让,战国普人,事智伯。智伯被赵襄子联合韩、魏所灭,豫让“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自毁形貌为智伯报仇。未果,遂伏剑自杀。见《史记·刺客列传》。

  [28]萧萧易水:战国末,荆轲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临行,太子丹祖送易水上,荆轲因作歌示志,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及击秦王不中,被杀。见《战国策·燕策》、《史记·刺客列传》。此云“易水羞而不流”,是说荆轲与商三宫相较,也将自愧不如。

  [29]碌碌与世浮沉者:指庸懦无为之辈。碌碌,平庸无能。与世浮沉,指随波逐流、无所作为的消极态度。

  [30]买丝绣之:意谓绣制商三官之像,供奉起来,以示敬仰。[31]壮缪(móu牟):即关羽;蜀汉后主景耀三年追封为壮缪侯。封建时代称关羽为“关圣”,立祠祀奉,颂其忠烈;明清两代尤盛。

  译文:

  从前在诸葛城有个名叫商士禹的读书人。他因为喝醉酒说了几句笑话,得罪了县城里一个劣绅,这个劣绅就指使家奴把他痛打了一顿,抬回家就死了。商士禹有两个儿子,大的叫商臣,二的叫商礼,还有个女儿叫商三官,才16岁。三官出嫁的日子已经择妥,因为父亲去世,耽搁了下来。三官的两个哥哥去告状,打了一年官司没有结果。三官的未婚夫家派人来找三官的母亲,打算先把三官的亲事办了再说,三官母亲准备应允。三官上前对母亲说:“父亲尸骨未寒,作女儿的哪有举行婚礼的道理呀?难道他家就没有父母吗?”三宫的未婚夫家听了三官的这番话很是惭愧,就取消了原来的打算。不久,三官的两个哥哥的官司打输了,含冤回到家里,全家人都非常悲愤。兄弟俩打算把父亲的尸骨留下,以便下次打官司时作为凭证。三官说:“人被杀害而没人管,这个世道也可想而知了!老天爷能给你哥俩专门生出个阎罗包公来吗?总让父亲的棺木遗骨暴露在外。做儿女的于心何忍呢?”两个哥哥听信了三官的话,于是把父亲埋葬了。

  葬罢父亲,三官在一个夜晚离家出走,不知到哪里去了。三官母亲心里很惭愧不安,就怕女婿家知道了这事,因而不敢告诉亲戚和宗族,只是嘱咐两个儿子偷偷去查访三官的下落。过了差不多半年的光景,还是杳无音讯。就在此时,那个害死三官父亲的劣绅庆寿,要招些戏子唱戏,戏子孙淳就带着两个徒弟前往劣绅家献艺。他的一个弟子叫王成,姿容平常,可是唱起来字正腔圆,非常动人。另一弟子叫李玉,小伙子长得挺秀气,简直像个漂亮姑娘,可是让他唱时,却推托说戏文不熟,非叫他唱不可时,他唱的戏里却夹杂了不少儿女情歌、民间小调,满座的人都鼓掌喝倒彩。孙淳为徒弟的丢丑非常羞愧。对主人说:“这个年轻人学戏时间不长?只学会了敬酒的应酬礼节,希望不要怪罪他。”于是就让李玉给客人敬酒,只见他来来往往地举杯劝盏,很会看主人的眼色行事。劣绅很喜欢他,席终人敞后,就把他留下和自己一块睡觉。李玉为这个劣绅扫床铺被,解衣脱鞋,侍候得十分殷勤用到。劣绅醉醺醺地说些脏话和他胡闹,李玉只是吃吃的笑。劣绅越看越爱,更加六神无主了。他把众仆人都打发走了,唯独把李玉留下来。李玉看仆人们都走了,就关上房门,上了门闩。

  仆人们到了另外一个房间去饮酒作乐。过了一会,就听见主人的屋里格格作响,一个仆人过去看看动静,只见屋内一片漆黑,并没有一点声息。这个仆人正要往回走,忽然听见一声爆响,就像悬挂重物的绳子突然绷断一样,他急忙发问,可是没有人应声。唤来众人把门砸开,点上灯一看,主人人头落地?李玉上吊身死,绳子绷断,尸体坠落在地上,梁上和李玉的脖子上还挂着断了的绳子。大家都非常惊恐,把凶信传告到主人家的里院。家里人都聚拢到出事的地方,准也猜不透是怎么回事。人们把李玉的尸首抬到院子里去时,觉得他的鞋袜里空荡荡的,好像没有脚一样,把鞋袜脱下来一看,却是一双穿白孝鞋的三寸金莲,原来是个女子,大家更为惊奇了。把孙淳找来盘问时,孙淳特别惊诧,不知怎样答对,只是说:“李玉一个月前投奔来当我的弟子,愿意和我一块为主人庆寿,她的来历我确实不知道。”因为她穿着孝服,大家都怀疑她是商士禹家来的刺客,就临时派两个人看守她的尸体。这两个人一看李玉的容颜,像活人一样,摸一摸肢体,又温乎又柔软,就打算偷偷的奸尸。一个人抱住李玉的尸体给她转身,正想解开她的衣带,忽然脑袋像被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哗哗大口吐血,立刻死了。另一个人吓坏了,连忙跑开去告诉众人。众人对李玉敬如神明。第二天,劣绅家的人把这种情况报告到州衙。州官把商臣、商礼找来询问。他们两个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我妹妹三官出走离家已经半年了。”让他们去一看,果然是三官。州官对三官的举动很敬佩,判决让他的两个哥哥把妹妹的遗体领回去,并劝诫劣绅家的人不要报复。

  异史氏说:“家中有豪侠豫让这样的刚烈女子而却不知道,那么她的哥哥这样的男子汉之懦弱可想而知了。看三官的作为,即是潇潇易水也将因羞愧而不流,何况那些碌碌无为随波逐流的庸人!愿天下的闺中妇女都能买来丝线绣出三官的英雄事迹,这种功德不比供奉神位差呀!”

  作品鉴赏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鲁迅说:“聊斋志异虽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中国小说史略》)。这里明确指出了《聊斋志异》一书而兼志怪、传奇二体的特色。“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不能简单理解为“用传奇的笔法,去表现志怪的题材”,其实,蒲松龄对志怪传统和传奇笔法,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1、《聊斋》对志怪题材的继承和发展

  六朝志怪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发明神道之不诬”,内容荒诞无稽,情节简略、单调,艺术粗糙平板;《聊斋》虽然也写花妖狐魅的怪异题材,但为的是曲折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内心“孤愤”,在内容的深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

  2、《聊斋》对传奇笔法的继承和超越

  鲁迅认为,唐传奇“虽尚不离于搜奇记异,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史略》)可见,唐传奇比之六朝志怪,除了题材内容的发展之外,特别是在艺术上的超越。从情节结构上,它从六朝志怪的“粗陈梗概”发展到丰富曲折、首尾完整的故事;在语言文字上,从志怪的简率古朴、粗糙平板发展到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在表现手法上,从六朝志怪单调平板的如实记述发展为“尽设幻语”的委婉叙写。

  《聊斋》对传奇笔法的超越:

  《聊斋》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 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情节离奇曲折,富于变化

  《聊斋》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手法多样,塑造形象

  1、赋予花妖狐魅形象以“物的自然性”和“人的社会性”。

  《聊斋志异》所写鬼狐花妖,作家一方面赋予它们以人的社会性,另一方面又保持它们某种自然性,写得狐有狐形,鬼有鬼态,从而显得牛趣盎然。如虎精苗生的粗犷(《苗生》),牡丹精葛巾的芳香(《葛巾》),蠹鱼精素秋的善读书(《素秋》),鼠精阿纤的善积粟(《陶纤》),蜂精绿衣少女的细腰(《绿衣女》)。这就不仅使人物性格特点突出,而且使读者有鲜明的形象感受。

  2、通过主要特征和生动细节写人。

  《聊斋志异》刻画人物时,或通过人物的声容笑貌和内心活动,或通过生物、准确的细节,往往寥寥数笔,便能形神兼备。例如写婴宁,作家抓住她爱笑、爱花两个特征,加以反复渲染,于是她的天真无邪的性格便跃然纸上。王子服初见她时,她“拈梅花一枝,华容绝代,笑容可掬”。以后她便在各种笑声中出现:或“含笑拈花",或“嗤笑不已”,或“掩其口,笑不可遏",或大笑、纵笑、狂笑,或忍笑、浓笑、憨笑。

  每一笑又都与拈花、簪花、攀花、种花的行为相配合。作家写婴宁这两个特征,正是为了突出她蔑视世俗礼教,敢于按自己的意志和感情行事,热爱生活,热爱美好事物,痛恨丑恶行为的的性格。花,是大自然的美,笑,是人间的美,她兼而爱之,作家在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此外像小翠的顽皮(《小翠》),小谢的调皮(《小谢》,青凤的庄重(《青风》),孙子楚的痴情(《阿宝》),乔生的真溅(《连城》),杨万石的懦弱(《马介甫》),贾儿的机智(《贾儿》)无不生动真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善用环境描写映衬人物。

  比如《婴宁》,处处用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衬托人物:村外的“丛花杂讨”,门箭的丝柳垂荫,墙内的“桃杏、修竹”,门前的夹道红花,窗下的海棠繁叶,庭中的豆棚瓜架,使得人物与环境十分和谐,相得益彰。婴宁是狐精所生,鬼母所养,从小远离尘世,没有被人间污浊熏染。作家用一系列清新雅洁的环境来衬托人物的生活,是具有象征与寄托意义的。

  《聊斋志异》的语言既具有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不失小说语言的生动形象。例如写冯相如见红玉自墙上来窥一段:“视之,美。近之,微笑。招以手,不来,亦不去。固请之,乃梯而过”。在如此简短的语言中,描写了人物的外貌、心理和动作,表现了少女情窦初启时的娇态和冯相如的执着、热烈的爱。

  语言精粹而内含丰富,不仅熔铸了古文语言的精粹,同时还吸收了民间文学和群众口语乃至方言的精华。又如《镜听》中写郑家兄弟赴考之后,妯娌人正冒暑在厨房做饭。“忽有报骑蹙门,报大郑捷。母入厨唤大妇日:‘大男中试炙,汝可凉凉去’,次妇忿恻。泣且炊。俄又有报二郑捷者。次妇力掷饼杖而起。曰:‘侬也凉凉去。”这里的“汝可凉凉去”,“侬也凉凉去”,都是口头语,用在这里,突出了郑母与次妇的性格,十分生动,如闻其声。《聊斋志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也十分突出。例如《翩翩》,写翩翩与花城娘子两位少妇调笑:“一日,有少妇笑入,目:‘翩翩小鬼头快活死!薛姑子好梦,几时做得?’女迎笑曰:‘花城娘子,贵趾久弗涉,今 日西南风紧,吹送来也!小哥子抱得未?’曰:‘又一小婢子。’女笑日:‘花娘子瓦窑哉!那弗将来?,曰:‘方呜之,睡却矣。’”这里把古语、俚语,熔铸成生动活泼的对话,逼真地表现了人物的音容笑貌。《聊斋志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它使文言语汇产生活力,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现实生活。

  作品评价

  蒲松龄的同乡好友王士祯则为《聊斋志异》题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士祯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给予极高评价,并为其作评点,甚至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之手稿而不可得。但此书也有不合常理之处如:《医术》中载:“有病伤寒者,言症求方。张适醉,误以疟剂予之。醒而悟,不敢以告人。三日后有盛仪造门而谢者,问之,则伤寒之人,大吐大下而愈矣。”根据现代医学,伤寒最忌腹泻。

  纪晓岚:“留仙之才,余诚莫逮其万一。”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陈廷机《聊斋志异》序:“亦以空前绝后之作,使唐人见之,自当把臂入林,后来作者,宜其搁笔耳。”

  鲁迅评:“《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细按原意,当是指用传奇的表现手法,来表现志怪式的题材或内容,也就是接受了它之前的这种文言小说的优点,所以鲁迅把它列入了“拟晋唐小说”,正确地指出了它的渊源。

  鲁迅从12岁就读这部书,1921年在《唐传奇体传记(下)》中写道:“清蒲松龄作《聊斋志异》,亦颇学唐人传奇文字,而立意则近于六朝之志怪,其时鲜见古书,故读者诧为新颖,盛行于时,至 今不绝。”

  张爱玲早期以婚姻家庭为题材的作品也明显受《聊斋志异》的影响。她在散文《天才梦》中说:“直到现 在,我仍然爱着《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莫言曾说他的文学创作受《聊斋志异》影响很大,“我写的《红高粱》一书中,‘我奶奶’这个形象的塑造其实就是因为看了《聊斋志异》才有了灵感。”其实,不独莫言,许多文学大师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聊斋志异》的影响。

【《聊斋志异之商三官》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聊斋志异之陆押官》原文及译文05-20

《聊斋志异之堪舆》原文及译文07-30

《聊斋志异之侠女》原文及译文10-20

《聊斋志异之连城》原文及译文08-23

《聊斋志异之菱角》原文及译文07-26

《聊斋志异之医术》原文及译文07-26

《聊斋志异之鸟语》原文及译文07-25

《聊斋志异之酒友》原文及译文12-19

《聊斋志异之武技》原文及译文12-07

《聊斋志异之农人》原文及译文08-07